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5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大唐气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18 14: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潭边老桑 于 2021-1-18 15:29 编辑

漫谈大唐气象
文/潭边老桑

  大唐,只要提起这词,我们就会油然而生一股自豪之情;而远在海外的游子,也每每以唐人自称引以为荣。我常常想,为什么它会有那么大的气象、气魄与气势。是突然出现的吗?是李世民及其后世开创的?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大唐雄踞三千年中华文明史的中叶,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风骚于七、八、九世纪近三百年。大唐那恢宏的气象气魄与气势,到底从何而来?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进历史的浩瀚长河,寻觅、探求。终于在晋唐那被割裂的南北朝之间,找到了些许答案。那段历史,很少有人愿意回首,那是一个朝代更替频繁、大乱之世时期。

  大唐相较于纪元横坐标上的其他朝代,实在太过于耀眼,说它是中华民族朝代更迭史上的一座巅峰,一点都不为过。其后的宋当然也不错,但在宋字前配上一个“大”字,可能有点勉强。有宋一朝说得好听点,是被阉割的雄鸡,偏安、苟且,肥得流油却屡屡遭人宰割;而有唐一朝(隋太短,归入唐吧)之前的南北朝,却又是最黑暗混乱的时期,说谷底,完全不过分。

  拷问大唐的恢宏气象与气度从何而生从何而来,那么豪迈深沉,那么开放包容,那么精细华美。很显然,我非常确切地指向了北魏。这个发现,非我独创,而是一种认同或体认。

  魏晋风流之后,中华大地很快就陷入一段犹如欧洲中世纪般黑暗时期,出现了北方少数民族的五胡乱华以及汉族政权间的反复争斗,秦汉以来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形态几乎分崩离析,中华文明进程也险些断层。这个时候,作为一种新式文明符号与形态标志的“魏”,横空出世。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有宋以降,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开始交替出现。这里要啰嗦一下,宋之所以不配“大”,恐怕要归因于宋建立的同时北方的辽、金、西夏与西边的吐蕃、西南的大理等政权也存在着,而且几乎与宋分庭抗礼。两汉时期,匈奴也想与汉帝国抗争,但屡屡挫败,只能臣服。但是到了东晋后期,由于晋的衰败,北方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并迅速崛起。鲜卑族尽管人数非常少,其基因却非常强大(这有点类似于满族,以区区三十万人的一个种群,最终打败并统治了整整1-4亿人口的汉族)。鲜卑族有不少分支,比如慕容部(金庸先生小说里有讲过)建立的燕(包括三国时期曹魏故地)。我们这里讲的这一部,叫拓跋部,这一部原本臣服于晋,晋末脱离(分离)出来,由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来又为了激励族人夺取仇敌燕所在“魏”故地,改国名为“魏”,开始南下拓疆。应该说,拓跋珪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拓跋珪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常说时势造英雄,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从辩证角度看,我认为有时候英雄造时势。一个英雄人物往往能改变历史走向。拓跋珪也好,成吉思汗也罢,甚至臭名昭著的希特勒,他们的存在,确确实实影响、改变了历史进程。

  拓跋珪几乎有和成吉思汗一样的人生遭遇和传奇命运(个人以为,成吉思汗一定是以同为北方“胡”人的拓跋珪为偶像的)。拓跋珪所率领的这支鲜卑部落的横空出世,宛若外星文明侵占地球一样,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或者,至少带来了清新的空气。之前的春秋战国秦两汉及魏晋,中华文明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人们所信仰的是鬼神(包括巫术、玄学【周易】和道教)与儒教正统。而正是北魏的建立,从西域带来了不一样的文明火种,那就是佛教——尽管佛教的传入在公元纪年前后也就是汉武帝时期,但真正遍地开花却是在北朝魏时期。拓跋部落靠什么突然崛起?很大程度上还是利用了佛教。当然,还有很多原因,比如民族政策得当,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少数民族来对抗汉族(事实上,北魏的民族政策和清、元差不多的,就是围绕在汉族政权周围的少数民族排在第二位,最次等的是汉人),这就在总体上造成了民族融合,确切讲是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但佛教的作用个人觉得还是首位的。北魏统一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西域,打通了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的通道——当然,汉朝时期的张蹇要算首功。北魏只能说是再次打开这个通道。但正是因了北魏政权的强大,西域文明得以较大规模进入中华版图,通过北魏,南下黄河流域与淮河长江流域。

  或许有人会说,佛教同一时期在南方(南朝)也广为传播啊。没错,但佛教在南方更具有民间性,因为南方是汉人政权,文明程度相对发达,儒学(儒教)已经形成正统,或谓“国教”。而在北方,佛教地位也等同于国教(尽管中间有太武帝灭佛运动,可毕竟短暂,就像后周世宗和唐武宗也搞过灭佛运动一样,终归消灭不了),地位无疑高于南方。拓跋珪创建代国与魏国时候,佛教就是其秘密武器,立国后更是大加弘扬佛法,至魏孝文帝时候,佛教在北魏达到鼎盛。

  这里有必要说说两个石窟。一是云冈石窟,其创建就是在北魏前期,由著名高僧昙曜开建,史称“昙曜五窟”,供奉的就是北魏前五帝的雕像(化身为如来佛)。这就是说,已经把佛与人同体了,确切地讲,就是“皇帝即佛,佛即皇帝”。为皇帝造像,奉之为神明,皇帝哪有不高兴的?不过,皇帝高兴了,就得拿银子出来修建啊。于是昙曜同志名正言顺开修,第一期工程从460年到471年。这一修不打紧,一修,便惊动天下。我们现在站在历史的枝头回望云冈石窟,得到的评价应该是世界级别的艺术宝库。当时,早于云冈石窟的是敦煌莫高窟和麦积石窟,但规模与气派都没云冈大,毕竟云冈这一窟是得到皇家支持的。不得不说,造像气势非常宏伟。我曾经于早些年去过山西云冈,说实话,当时去看石窟,可以称“外行看热闹”,顶多走马观花,更多的是拍照留影,至于其人文内涵,完全抛开。后来才知道,那其中有五窟是北魏皇帝的造像。早年学历史时,哪里学得这么细致,对于中国古代史就那么一粗略掌握,而历史的细节,完全无知。所以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尊高大的、衣带飘飘的造像,我曾经在那尊像前凝望过许久,体会其深深的美学魅力,那也是戴高乐总统赞叹过的一尊佛像。

  佛教的传播,我现在的体会,终于明白了当年传播者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要让佛教得以深入广泛传播开来,就必须让你吃惊、惊叹,让你永远记住它。靠什么?就像我们现在在电视台打广告一样,重复重复再重复,一遍一遍给你深刻印象。通过巨大的、精美的艺术形式,让你记住,让你惊叹,让你崇拜与膜拜!事实上,世界三大教中的基督教,也是到处造像,只要是建筑,都让艺术家们雕刻宗教人物或绘画,其目的,就是让你对宗教有一种庄严感、神秘感、崇敬感,就是让你走心从而让你真的接受它的教义教理。

  第二个就是龙门石窟。龙门石窟是北魏国力最强盛时候即著名的孝文帝当政时期建造的。其特色由云冈石窟的相对粗犷到精美华丽,这个时期造像与碑刻(也就是著名的魏碑)并存,加上随后有唐一朝继续开凿,龙门石窟也就达到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高峰。

  可以这么讲,仅凭石窟造像与书法艺术,北魏就可以傲立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横坐标轴上。而事实上,北魏的璀璨夺目,远不止于此。北魏最大的一个历史贡献,个人觉得就是民族融合之“汉化”。你也可以说是北魏这一“外星文明”受汉文明的同化。我们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我们可以理解为“胡化”。辩证来看,胡人先进的地方,我们老大哥汉人有何不可学习的,有什么怕羞的?对,赵武灵王就是这么一个伟大的先行者,虚心向少数民族学习,兼容并蓄,于是国力日益强大。2003年春,我曾经去过邯郸,倚在赵武灵王大型汉白玉雕像前,思潮如涌,燕赵大地上,留下了多少活生生的成语故事……

  北魏的汉化运动,从冯太后起,至孝文帝时达到高潮。可以叫做“全面汉化”,从文字到服饰,从行政设置到生活习惯。这里有必要提一提鲜卑族,它最早是从匈奴一部中分离出来的,没有自己的文字,只有自己的语言,可以讲,这一族就是一野蛮民族,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流行着很多奇怪的风俗,比如丈夫死了,儿子可以娶母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汉文化与汉文明,变得非常迫切,尤其是你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在传统意义上的汉人地盘长期统治,你没有汉人的先进文明文化,是谈都不谈的事。或者说,鲜卑民族它可能本来文明程度很低,但是,它通过与北方各少数民族的融合,通过西域这条开放畅通的大道,带来了新文明形式,再与汉文明汇合,从而使本民族完成了历史的蜕变与涅槃。我有时候就在想一个问题,北魏其实可以和美国比的。美国才两百多年历史,美国建国前,北美大陆也和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一样,一片蛮荒。但是美国从欧洲带来了新的文明样式,星火燎原,最后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冯太后和崔浩,是拓跋部落汉化的先行者。冯太后是否汉人或者是否具有汉人血统,不好说;但崔浩是正儿八经的汉人,北魏三朝重臣。另外还有一个叫宗爱的太监。崔浩与宗爱影响到冯太后,而冯太后又深深影响到了杰出的卓越的(说伟大也行)孝文帝。

  这里就必须说一下孝文帝改革。在全面汉化运动中,孝文帝决心之大,可以举一例说明,那就是,太子因为反对汉化,非得回到旧都大同与呼和浩特生活,而被孝文帝杀了。

  孝文帝的伟大之处,在于创新,就是在汉制基础上创新,比如实行均田制,比如三长制,一是解放了生产力,使得普通农民拥有了土地,二是肃清了吏治,使国家的管理、治理得以完善与科学化。实际上,大唐(包括隋)继承了北魏的一套,就像大汉继承了大秦的行政设置体系一样。

  大唐气象,从何而来?从北魏的辉煌与灿烂而来。这里,偷懒匆匆收笔,不想贩卖历史,只想从自己的一点体会与感悟,草草聊一聊。其实我们还可以讲一讲,说,孝文帝汉化运动中,甚至把本民族的姓氏都改成了汉人的单姓,把拓跋改成了“元”姓,比如唐朝的大诗人元稹,就是拓跋部落后人……个人出于好奇,查了一下李唐李世民的先人,原来,李世民的祖先,就是汉朝李广。而我们知道,李广的儿子李陵,投降匈奴并一直生活在匈奴的,匈奴王把公主嫁给了李陵……也就是说李世民的血液里,有着“胡”人的基因……唐的开放与包容,其实首先是从民族大融合大团结开始的……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1-18 16: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草舍煮字 于 2021-1-18 16:43 编辑

唐太宗的母家的确是汉化的鲜卑人,胡人血统。虽然按照父系基因他汉人血统要强些。
记载不可能上溯到汉朝那么远。袁世凯称帝时说他的先祖是袁绍,不用他自己考证,属下有大把文人狗苟蝇营。
老桑洋洋洒洒,详实纵论,没有落入汉胡血统融合的窠臼。大唐气象的主要因素,其实是文化融合的结果。
至于血统融合有没有影响到文化融合,我觉得未必是有意识的——我来自汉胡两家,我就要大张旗鼓地汲取两种文化的精华。如果是这样恐怕当时朝野的民粹主义者会极力反对,殃及维稳。
赞同文章结论,加分。


3#
发表于 2021-1-18 17:21 | 只看该作者
哇,这历史看得咱一愣一愣的。这庞杂都能疏离清楚,真佩服你们男性的记忆力。
看来桑版主是可以当历史老师了。
4#
发表于 2021-1-18 17:22 | 只看该作者
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流行着很多奇怪的风俗,比如丈夫死了,儿子可以娶母亲…居然还有这样野蛮的行径,必须加以批判。
5#
发表于 2021-1-18 17:5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越来越广泛了啊。读历史对写小说有很大益处。
6#
发表于 2021-1-18 23: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楠 于 2021-1-19 09:24 编辑

说点有关的话:

唐朝的兴盛自有其成功的秘诀,但成立之初的根基离不开隋朝,因为隋朝的建立只有37年,但留下的底子非常充足,比如开皇之治给唐朝留下了很多财富,甚至还留下了不少的粮食,三征高句丽,发扬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这些都是隋朝留给后世无尽的瑰宝。唐朝也只延续了100多年的辉煌时期,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就彻底断掉,晚唐和盛唐是无法同日相比。

至于北魏,则属于“五胡乱华”时期。汉武帝时,在“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的方针指导之下,确实很好的维护了汉族权威,但是后期征兵的原因,胡人逐步渗入汉人之列,后来有发生边境虐打胡人事件,致使胡人对汉人产生仇视,再后来就发生了叛乱,然后就出现了“五胡乱华”。也就是五代十六国时期。

北魏的前身是代国,代国是西晋时期拓跋先祖的封国,但后来被前秦所灭,后来拓跋圭在后燕的支持下复国,改成魏,史称北魏。拓跋圭不仅英明,此人很有头脑,尊崇儒道两家,对汉文化的兴盛功不可没。只是北魏国力太小,不如后燕。后燕属于慕容世家,而当时的后燕之主就是拓跋圭的舅舅。所以拓跋圭也是恩将仇报,最后灭了后燕。可惜拓跋圭后来就有点昏了,离不开酒色享乐,导致宫廷政变,被儿子拓跋绍所杀,年仅才39岁。

北魏的第二代君主是拓跋嗣,这个第二代也不简单,起码稳定和巩固了北魏的政权,北征柔然。木兰从军就在这个时期。可惜拓跋嗣命短,31就死了。然后是她的儿子拓跋焘统一了北方。然后再历经三个君王,前后48年,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然后又出现了北齐、北周……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代英主,正当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实现统一全国理想的时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后其子宇文赟即位。杨坚的长女杨丽华被封为皇后,杨坚为柱国大将军、大司马。
宇文赟将皇帝让给年仅6岁的儿子宇文阐。杨坚以外戚身份控制了北周的朝政。

大定元年(581年)杨坚接手宇文阐的禅让,建立隋朝。

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完成了统一南北的大业,国力盛极一时。隋炀帝杨广即位后采取对外进攻战略,击败了契丹、土谷浑等周边势力。

可惜隋朝只有37年,可见,大唐的到来有点“坐享其成”之嫌!

点评

哇,你们一个个都是学历史专业的?佩服,佩服!  发表于 2021-1-19 19:1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7#
发表于 2021-1-19 01:11 | 只看该作者
一楠 发表于 2021-1-18 23:40
说点有关的话:

唐朝的兴盛自有其成功的秘诀,但成立之初的根基离不开隋朝,因为隋朝的建立只有37年,但 ...

实际上隋遗留给唐的财富不足以支撑唐初的征战和休养生息的,最大的遗产还是运河基础设施、科举制度和民族文化和性格的融合。几乎每个国祚长的朝代都有一个较短的朝代打先锋。
8#
发表于 2021-1-19 09:14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1-19 01:11
实际上隋遗留给唐的财富不足以支撑唐初的征战和休养生息的,最大的遗产还是运河基础设施、科举制度和民族 ...

其实,隋朝给唐朝留下的最宝贵财富,是隋朝的成功经验和败亡教训。唐朝作为后发者,捡起了隋朝草绘的粗糙地图,绕过了隋朝踩的一个个大坑,最终绘就了盛唐图景。

隋朝现实南北大统一不到四十年就很快灭亡,导致灭亡的主要原因恰恰就是留给后世的两大瑰宝,一是科举制度,而是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这个因素追溯秦朝也很明显,秦朝成立15年,灭亡的因素就在于万里长城的修筑,大兴土木和繁重的劳役,导致民不聊生。隋朝同样,南北统一后本就根基不稳,科举制度的推行无疑让大家族不满,而气势恢宏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在当时无疑是劳民伤财,再加上杨广三次动用大批军队征讨高句丽,造成几十万士兵和老百姓死亡。这个时候,各地已经掀起了农民起义……


9#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09:22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1-1-18 16:14
唐太宗的母家的确是汉化的鲜卑人,胡人血统。虽然按照父系基因他汉人血统要强些。
记载不可能上溯到汉朝那 ...

谢谢草版鼓励,亲切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09:2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1-18 17:21
哇,这历史看得咱一愣一愣的。这庞杂都能疏离清楚,真佩服你们男性的记忆力。
看来桑版主是可以当历史老师 ...

历史嘛,是死的,它就在那里,从来没有变过,无论何时我们走过去就可捡拾。。。呵呵呵呵。。。小草真幸福,幸福的小草开心开心,耶
11#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09:27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1-18 17:22
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流行着很多奇怪的风俗,比如丈夫死了,儿子可以娶母亲…居然还有这样野蛮的行径,必须加 ...

是滴,历史的细部总是那么惊艳,呵,呵呵,,,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09:28 | 只看该作者
遗忘之城 发表于 2021-1-18 17:55
阅读越来越广泛了啊。读历史对写小说有很大益处。

梁山泊的军师,吴用,哈哈哈哈,,,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19 09:43 | 只看该作者
一楠 发表于 2021-1-18 23:40
说点有关的话:

唐朝的兴盛自有其成功的秘诀,但成立之初的根基离不开隋朝,因为隋朝的建立只有37年,但 ...

大唐兼容并蓄,它的气象与气度,当然是从前朝继承而来,那是它的根基与源头。它开放,多元,雍容,华贵,,,,它选择了最正确的路径碾压而来。它如月中天。如果说唐是十五的月亮,宋则是十六的月亮。
谢谢一楠老师的历史细节
14#
发表于 2021-1-19 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楠 于 2021-1-19 10:47 编辑
潭边老桑 发表于 2021-1-19 09:43
大唐兼容并蓄,它的气象与气度,当然是从前朝继承而来,那是它的根基与源头。它开放,多元,雍容,华贵, ...

谢谢老桑兄,我也是随便聊聊,主要是提到了北魏,这个年代确实值得大书特书的年代。12年时,我根据冯太后和其侄女的故事写过两个中篇《我的后宫生涯》和《后宫秘史之红颜祸水》,跨越年代正是北魏中期从文成帝拓跋濬到孝文帝拓跋宏之间。
研究北魏历史,会发现北魏的皇帝寿命都特别的短,而且大多死于非命。年龄最长的只有拓跋焘,活了44岁。拓跋濬死时只有25岁,值得一提的孝文帝拓跋宏也只有32岁。不过拓跋宏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一个政治家。他从平城迁都洛阳就是想向中原靠拢,全面汉化,做中国人的君王。后在征讨南齐时病逝。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北魏的开国皇帝拓跋珪,之所以改国号代为魏,因为他认为他们是皇帝的后裔,因为皇帝的出生地就是魏地。这个魏,也代表了他崇尚曹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5#
发表于 2021-1-19 11:0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1-18 17:22
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流行着很多奇怪的风俗,比如丈夫死了,儿子可以娶母亲…居然还有这样野蛮的行径,必须加 ...

这个风俗很是不敬不孝。像王昭君的丈夫死后嫁给自己的两个儿子。不过北魏i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风俗,不过还有一些遗留。比如唐朝时期的武则天,先跟父亲,后跟儿子。朝堂之上大批官员看不惯,但皇帝却不以为然。还有杨玉环,先跟了儿子,后跟了父亲,也是让人无语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0:51 , Processed in 0.06433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