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08|回复: 18

[原创] 为那些委屈的唐诗正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8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唐僧没有肉 于 2021-5-29 10:20 编辑

  再美的诗句,恐怕也架不住一群荒出草来的脑袋。


  脑袋荒了,肯定会长草;一旦心污了,眼也就会跟着污,他看到的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污出天际。所谓“佛眼见佛,盗眼见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或许有人会嗤之以鼻,主为“玩坏”文化也是一种传播方式,在娱乐至上的时代大潮下,实在没有必要那么拘泥。


  娱乐可以,尤其在娱乐渐变成新生产力发展经济的今天。但我们是否应该划定“边界”,那些早已浸润到民族骨子里的优秀传统文化实在不应该被人肆意污化扭曲。


  它们一路走来,漠漠黄沙,叠叠关山,栉风沐雨。从大唐古籍穿越千年,早已走进我们的血脉,溶入我们的脊髓,一边支撑我们的脊梁,一边丰盈着我们的灵魂……


  我们应该对它们抱有虔诚,怀有敬畏。


  01、日照香炉生紫烟


  这是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第一句,稍微懂一点诗歌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它其实和第二句互为倒装,而这倒装恰恰是诗仙艺术天才的集中体现,颇有点劈空而来“先声夺人”的感觉,当读到第二句才猛然醒悟,这原来是诗人站在无处望庐山瀑布的所见之景呀!


  那是一种何等绮丽的美景呀:遥望瀑布,喷溅四射的飞沫濡温了欣赏者的衣服,让人内心陡然生出一股寒意,而阳光下如纱如雾也如梦的飞沫像阳光照射香炉袅袅升腾的紫色烟雾。有“形”么?似乎诗仙没着意写瀑布之形,然而却让每一位读诗的朋友内心里有了瀑布的“形”。有“色”么?当然有,日光照射下的香炉所袅袅升腾的紫色烟雾不正是飞沫绝妙的比喻么。除了形色之外,似乎还有“声”,那声响在每个人心里,萦绕在每个人耳畔,那可能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轰鸣,那可能是观瀑者嘴里迸发出的惊叫或者喝彩!

     整个句子构成一个绝妙的比喻,直到我们读到第二句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是诗人望庐山瀑布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呀。试想如果不是这个倒装,阅读的惊喜感会不会减弱许多?


  多美的诗,然而今天却被恶搞成了酒桌上无聊谈笑的“小黄文”:香炉成了香艳的女主角,而紫嫣则成了他们欢爱之后的附属品!


  附: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02、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诗圣杜甫的遭遇不比诗仙好多少,这个看起来饱经沧桑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不少诗句被人们玩得惨不忍睹,甚至在不少人眼里杜甫也早没了原本庄严郑重的样子,倒似乎终日热衷写些桌面以下床腿之上的“流氓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客至”而这两句所表达的无非是诗人对“客至”的殷勤和欢喜之情:门前花径因为平日少有人来,所以也很少打扫,简陋的木栅栏院门也几乎终日关闭,但今天呢,“不曾缘客扫”的花径“扫”了;很少为客人开的“蓬门”也“为君开”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欢迎和欣喜,阅读此诗句,我们似乎能从淡淡的文字里脑补出诗人一家为了迎接客人所做的努力,而这份努力后面隐藏不住的是对友人到访的热情和欢迎啊!


  “不曾缘客扫”其实暗含着“今天为您扫”,“今始为君开”其实隐藏着“门虽设而常关”。在内容上对比,形式上对仗工整,多么精彩的诗,多么美好的情意。可这份纯洁的情意怎么到了现代人眼里就变成了男女的初次狂欢与放肆?


  脑洞大开啊,真难为他们天才的想象力!也许有人争辩说也怪杜甫,这那“不曾缘客扫”的“花径”是什么,“今始为君开”的“蓬门”又是什么,这意象和意境与男女初试云雨的香艳绮丽何其相似!


    你只往自己喜欢想的地方想,那能怪杜甫?
    也真服了你。


  附: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03、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关于这句的解读就更离谱了。


  罪魁祸首是杜甫,因为诗是他写的。但最大的受害者却成了高适,就是那个与岑参并称“高岑”的边塞诗人,初中语文教材曾选过他的《别董大》,最有名的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就扯到高适了呢,怎么这高适就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李白、杜甫和高适曾有过一段同游齐鲁的愉快经历,兄弟三人游山玩水偃仰啸歌甚是惬意。


  杜甫就把这段经历写进了诗,大意是回忆与李白纯洁而深厚的兄弟友谊:兄弟们每天招呼着携手游山玩水,玩够了喝酒,喝醉了入睡,天凉了,兄弟们挤在同一张床上,盖同一床被子——这是多么纯洁多么美好的感情呀!


  可今天,这诗竟然被人玩成了另外一种样子:前一句成了画面,“携手”成了两个人共犯,而犯的事儿无外乎那个“日”,汉字的多义性让名词成了动词,后面的动词却被动成了受强暴对象。


  呜呼,高适。


  只能是高适啊,李白和杜甫几乎是长在一块儿的,受害者的锅也只能扣在高适的背上了!


  只是我纳闷,到底是谁家的天才竟然有如此绝妙的创意?


  杜甫的这首诗相对较长,题目是《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前面几句如下:


  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父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


  04、停车坐爱枫林晚


  这回倒霉的不是老杜,轮到了“小杜”。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诗的题目叫“山行”,写得当然是行在山上所见之景了。


  那一阶阶的石径一路逶迤地伸向寒山,有没有曲径通幽的意味和神秘?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一户人家——寒山之上,云生雾绕的地方有一处人家,那得是一户什么样的人家啊,如在仙境!


  诗人不由地停下了车马,他完全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陶醉了,似乎忘却了自己。


  远望有寒山,有逶迤的石径,有缭绕的白云,有闲静的小小的庭院;而放眼四望更是枫林如火,那经霜的枫叶竟然要比二月的鲜花更鲜艳耀眼!


  研究古诗的习惯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可杜枚这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却既有情趣之美,又得哲理之奥,多么精辟!


  可到了现代人嘴里,怎么就变成“车震”了呢?


  是可忍,孰不可忍!


  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网络歪传的余秀华解读王之焕那首《登鹳雀楼》了吧,如果这风肆意刮下去,也许后来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诗句本来的意思……




发表于 2021-5-28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真是一篇正义之词。
发表于 2021-5-2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经典,显然胜过官样文章的假大空!
发表于 2021-5-28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啦,好多年轻人都以恶搞逗乐为主,尤其爱歪曲名诗古词,特别是满脸天真的小学生,放学路上,满嘴里全是嘻嘻笑嚷着“锄禾日当午、地雷埋下土。僵尸来跳舞,炸个二百五”;“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看见X光,吓得拉裤裆”之类的……还有那些污蔑英雄伟人的网络喷子,层出不穷,听了心里真不是滋味。虽然现代社会生存压力确实很大,人们需要不时幽默戏谑来使自己轻松一刻,但恶搞经典切不可泛滥无戒。看来,良好的思想引导,还真应该从新闻舆论、社会学校各个层面抓起。
发表于 2021-5-29 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恶搞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也是一样的厄运啊,怪谁呢?只能怪这种风气,这种大环境……诗歌恶搞,画画也恶搞。唉……真要看不懂了
发表于 2021-5-29 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着正能量,正义感的作品,可虽然义愤填膺却也万般无奈,这种东西有谁来管呢?作品登高一呼,希望这个社会能醒一醒,我们只能但愿如此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兴文 发表于 2021-5-28 22:29
赏读经典,显然胜过官样文章的假大空!

感觉李老师的散文是真正意义上的散文,思想性、艺术性在这个平台都是上乘,值得学习,也一直在学习。
欢迎指导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岩之春 发表于 2021-5-28 22:30
不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啦,好多年轻人都以恶搞逗乐为主,尤其爱歪曲名诗古词,特别是满脸天真的小学生,放学路 ...

感谢岩版阅读点评,问候早安。
如果说搞笑只是一种轻度变形的玩笑和消遣尚可容忍,但对于流传千年的经典进行恶搞甚至肆意污化,从性质上来说有点颠覆传统的意味,会多少消弥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魅力。
不过就本文而言,写得太仓促了,内容还太单薄,慢慢修改完善吧。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姚玉凤 发表于 2021-5-29 01:58
充满着正能量,正义感的作品,可虽然义愤填膺却也万般无奈,这种东西有谁来管呢?作品登高一呼,希望这个社 ...

问候姚版!
本文确实针对时下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诗句进行污化而进行写作的
有点“正本清源”的意味
但写得确实太草率仓促,对诗句解读太过粗疏
我写文章基本也就这个模式,先写出来挂着,然后没事的时候就看一眼,改一遍,再看一眼,再改。
多提意见哈,美女。
昨天看央视百集纪录片又看到中央红军在江西,在于都,然后又一次想起你的文章。
发表于 2021-5-29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解读,联系当今社会现象,鞭辟入里。满满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感佩!欣赏佳作。
发表于 2021-5-29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21-5-29 20:48 编辑

读完此文,想到杜甫的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个时代人们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和平年代,太闲了,闲的慌来闹闹的。不止民间、网络,连中央电视台都是这个样子。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骏森 发表于 2021-5-29 14:07
读完此文,想到杜甫的两句诗: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个时代人们之所以会成长,是因为和平年代,太闲 ...

写得有些草率,解读尚缺乏深度,只是情绪的怂恿下一冲动就写了出来,只能慢慢地修改吧。
发表于 2021-5-29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唐僧没有肉 发表于 2021-5-29 08:58
问候姚版!
本文确实针对时下对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诗句进行污化而进行写作的
有点“正本清源”的意味

谢谢你关注江西,关注于都!
 楼主| 发表于 2021-5-29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村姑丽雅 发表于 2021-5-29 09:01
经典解读,联系当今社会现象,鞭辟入里。满满的社会责任感,令人感佩!欣赏佳作。

这属于正业之内吧,偶尔做点分外之事儿。
发表于 2021-6-1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很有实际意义。学习老师佳作,问候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6 14:01 , Processed in 0.06097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