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37|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秋 收 ( 系 列 散 文 13 · 记 工 分 )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2-12 0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2-13 15:36 编辑

       秋    收( 系列散文  13  ·  记 工 分 )——MLMC   米粒满仓
       谨以此文,还有我的无限深情,敬奉金秋!题献给——我那苦难的父老乡亲……——题记

              二十三、记 工 分

                                ——街边的乡村夜生活

                                                           MLMC   米粒满仓

       记工分,是上世纪“大集体”时期的产物。
       大约1983年以前,我们山东农村人民公社的广大社员,是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这样需要记录参加劳动的工日、工分。83年以后,逐步实行分田包干(大包干)等农村责任制或新耕作方式,分田到户了,等于是给自己干,便不再记工分。
       工分记在各人的工分册上。工分册人手一本,大约70开规格薄薄的小册子,封皮是麦粒色的粗糙纸张。每人一年发一本。记工分自然是在晚上,白天干活没时间。傍黑,劳力们扛着锨镢锄头一群一伙从山里放工回来,简单洗罢手脸就吃饭。冬天因为冷,多在热炕头上面盘着腿吃饭,一家人围着小饭桌热热闹闹的;夏天嫌热,经常在堂屋地上摆出小饭桌,坐着小板凳围一圈吃。农村家庭妇女,这时辰已经做熟了饭菜。家庭妇女一般不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专门在家里洗衣做饭缝缝补补侍候大人孩子。夏秋农忙季节除外。吃饱了夜饭,稍事喘口气儿,劳力们就不紧不慢地去生产队小队部记工分。
       这时候村街上,大家三三两两闲散地走着,各队社员来来往往、从不同方向来又去往不同方向——各自的小队部。大家见了随便打声招呼。饭后出来早的,有的在十字街口站站儿,或立或蹲抽着旱烟,来人了闲聊几句,时辰差不多了就结伴一起去记分。
       乡下是 “慢生活”,类似老黄牛的步行节奏,什么都是慢悠悠散淡松懈的,日出而起日落而息。记工分的时间不需要说明,也没规定几点钟去,大家都是差不多脚前脚后一块儿到齐了。农家的时间,不像机关事业单位八小时上下班有准确界定,分秒不差。时间观念远没那么严谨、工夫从来也不这么要紧、值钱。
       小队的大院,北边是一排灰瓦房,坐北朝南,院西边是驴骡马牛棚,东侧是南北一列石头垒的猪圈。南边是个土石半高墙、杂木门,门外东西两侧就是高高的麦秧垛、苞米秸垛、树枝垛和泥堆、土粪堆。队里的马车牛车,和犁铧铁耙木耧等各种农具就随意堆放在院子里。社员们陆陆续续来了,有的手里打着电棒子,边走着白光一晃一晃的。现在时辰还早,大家就零散随意在院门外、听着臭味聊天,站着、蹲着或坐着石头瓦块;有的蹲在一个个土堆上,有的站在西边的草垛旁,有的坐在东边的猪圈墙上;有的仨人一堆,蹲地上面对面说话,有的几人立一圈嘻嘻哈哈拉呱儿;也有四处溜达边走边聊的,男的在抽大烟袋或用旧报纸自卷自家种的旱烟,女的也在抽烟——被动吸烟,不抽烟卷、是吸烟雾。
       大伙儿边吸烟边聊天,烟头在夜色里一亮一暗,像星星眨眼睛;若在近处可见烟头微光照亮脸庞的瞬间,吸烟者吐出的烟圈,一团团云雾似地袅袅向上蔓延扩散升腾。大家星罗棋布般随意地将院里院外填充满了。这也是农家工余休闲歇息时机。
       等到人来得差不多了,分管记分的小队会计,起身掐掉烟头,嗑吐一口唾痰,闷头向院里走去,也不说什么话,大家知道这是开始记分了,就稀稀拉拉跟着往里走。没有聊够天的、或排序在后面的,不急于跟进,就仍然在院外继续闲话。
       记工室就是一件土平房,也是小队长、会计、仓库保管的“办公室”,容不下几个人,会计喊谁的名字,谁就进去报上自己的工时一天或是半日,总有几个人跟进屋里围在周边说话看眼儿;没叫到的就在外面等着,大家还是拉着闲呱儿,这是生产队“业余茶话会”的“下半场”,站的、坐的、蹲的一应俱全。一成不变的记分先后顺序大体都有数。
       伙家在门外、木头棂窗前聊天玩笑,嘻嘻哈哈。一边还得支棱着耳朵,听着屋里的记分进度情况。轮到自己,走进屋报上工分,记工员确认了就有效,记录到你的工分册上。平时,工分册都由记工员统一保管,锁在办公室抽屉里。记完了走出来继续聊天。东西两边的“观众席”上,广大的驴骡牛马和肥猪们,可能也在夜色里悄悄地倾听人们嬉笑对话,并把它们熏人浓烈的味道交由微风传送过来、广为播撒。
       男劳力一般都是整劳力,干一天10分,即满分。个别有病有灾的体力不行便低于10分。女劳力几乎没有10分的,都是6—9分之间。各人的工分价值标准,都是队长根据你的劳动表现和能力确定的。
       大家这样一起记工分有个好处是不会出错。各人顺便即可互相监督。万一谁说错了,都可以随时提出来予以纠正。别看大家随便嬉笑插空聊着闲话,有时还能当捎儿听出来谁报的工分不对。
       冬天就遭罪了。大家伙在小队院里挨冻,闲聊着等待叫到自己的名字,才能进屋里计分。经常冻得浑身透凉、手脚麻疼。于是经常边聊天边跺着脚、双手抄进袄袖里,身影在夜色中摇摇晃晃。
       1975年代前后,在小队院半明半暗的夜色里,姑娘家挺爱唱歌。她们个个收工洗刷以后,都把自己打扮得(相对于当时的经济文化条件状况)花枝招展、漂漂亮亮。劳累一天了,也想放松一下,正好一展歌喉、来上一点文化娱乐。农村一贫如洗,没有歌唱的专业舞台,但是,姑娘们还是尽本尽力地施展自己的文艺才华。就在这满地尘土垃圾、猪粪牛便臭气熏天的“大地舞台”上,她们在小队院内外,三三两两的边走边唱,有时还互相挽着胳膊,有电影《英雄儿女》《上甘岭》《青松岭》《创业》《泪痕》等插曲或者主题歌,如“英雄的赞歌”“我的祖国”“心中的玫瑰”“满怀深情望北京“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等,以及歌剧《洪湖赤卫队》、八部“现代京剧样板戏”的选段,再就是苏联和朝鲜等电影的插曲配乐,如《卖花姑娘》《宁死不屈》等电影。那时候,觉得这些歌曲太好听了。至今记得尹朝霞、尹田美、栾文丽、栾红芳她们,总是爱唱歌、唱得也很好听。
       其实,她们平时,白天在田里干活,或在街头巷尾,有时也爱唱歌。她们的歌声,把贫苦的日子唱得降低了许多“苦涩度”,使灰蒙蒙的日子有了笑容,贫困的生活凭添几缕色彩和香味!
       那时候没有艺术歌曲,几乎只有电影插曲、电影主题歌。有些所谓的民歌,有时被用于电影以后才流行。所谓的艺术歌曲,美声歌曲,民族歌曲,通俗或流行歌曲等,是改革开放以后才有的说法。乡下那时候,谁听到一首新歌好听的歌,都稀罕得要命,大姑娘小伙子们便互相教学练唱,不断扩散。
       实际上,大家记完分一般也不走,许多人自然留下来继续聊天、休息。因为回家也不到睡觉时候,闲着也是闲着,一直在家里也觉得憋闷得慌。还不如在此凉快、能相互交流信息、说说笑笑。有的爱听广播网,就早早回家去听。不爱听的就在街上玩儿。那时候没有收音机、电视机。广播网的文艺节目又很少,久而久之大家都有些听够了。不少人都是等待全部记完分,还继续聊一会闲天儿。然后,一起散了回家睡觉。
       未尽兴的,再到村街的十字路口,继续拉闲呱儿,一直到睡觉钟点。暖和天,一直到九十点钟才零零散散走回家睡觉。这是乡村“村头沙龙”“赶夜场”的第三番。   
       十字街头,是农村的信息中心、休闲园地。
       一个村,比较“繁荣”人气高涨的大十字街口也没有几个。平时吃了饭,没事的时候,乡亲们就溜溜达达到了街上闲聊,暖和天有时也捧着饭碗到街边吃饭,边吃边聊天;或在街边摆出小饭桌小板凳,打扑克、下象棋、下军旗,旁边点一盏“嘎斯灯”。后来,村里自买发动机,有了电灯,大家就在街头木头灯杆下面坐一圈玩牌、下棋。晚的时候能玩到半夜才散场。高处路灯周围,是一群群卫星般绕灯旋转飞行的大小昆虫飞虫。
       夏天夜里更晚,大伙儿一人手拿一个大大的芭蕉叶扇子,不断扑哧扑哧扇着赶蚊虫,扇子常环绕身子咵呲咵呲打到身上和赤裸的脊梁杆上。一边家长里短,拉闲呱儿。反正晚上没有什么事情。就是休息,玩耍。为第二天的繁重体力劳动积蓄能量重整旗鼓、确保明日早晨东山再起。
       暖和天,男人们在大街上敞开上身的褂子衣襟,裸露胸膛。炎夏酷暑,无论白天、晚上,汉子们大都是光着脊梁杆,下身穿短裤满街晃悠,手拿扇子,或者坐到房子、树荫下。当然,这是说男人。乡下女人没有这么大胆的。
       现在的城市女人,特别是比较时髦大胆、“薄透露”一族,大约差不多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与那时候乡村汉子“光着脊梁满疃溜达”也差不多少了。现在的城市妹子小姐们,许多已经不穿裙子、改穿短裤了;只是,其短裤特别特别特别短,比男人们的大裤衩短得多!
       乡村的夜晚,当然也是“小情人”们约会的大好时光。白天劳动,没有时间与闲心。吃罢晚饭,青年男女们往往出双入对,结伴一起走在大街上,来小队部记工分,肩并肩或者肩贴着肩,有的还趁着夜色的掩护手拉手呢。或在街边某个角落,大树下、小巷深处、街边或村外隐蔽处谈恋爱。
       这大致就是1975年代前后,广大农村的“夜生活”了。
       现在忆起这些,不知怎么了,我总是百感交集于心中。既十分难过深深感动。甚至觉得有几分不堪回首!那些普普通通、卑微憨厚、老实巴交,长年累月累死累活、苦熬日子,总是笑眯眯面对苦难、一直挣扎在贫困线甚至是生死线上的父老乡亲啊!
       所有这些淡淡的画面中,似乎早已盛满了农家、劳苦大众的苦难心酸与泪水!
       虽然,其中也浸透了淡淡的甜味与芬芳。但是,更多的却是——对农家悲苦命运的苦思冥想,不甘与不舍!
       还有看星星,那时候的天幕——尤其是农村的夜空,可清了。暖和天,我们吃饱夜饭,经常躺在东厢房平台顶上看星星。湛蓝的天空如一泓清冽的湖水,又像个宁静无边的海洋。至今不忘,月亮姑娘总是那么清纯白亮冰清玉洁、清高又多情地悬在天穹上;漫天繁星中,清清楚楚地可见明亮的北极星;北斗七星——我们土话叫勺子星;“挑担星”,一摆溜儿三颗星,中间那颗星大亮一些,它似乎用扁担挑着前后两颗星;银河系老是白茫茫、明晃晃的,真是像一条银色的河流,在我们东南方的外太空斜斜地横着。
       现在的乡村,不知道还是不是清澈如洗的“  ‘老’ 星空 ” ?
       我只知道,而今城市的夜空,早已被烟气、雾霾占领。几乎完全与星星“绝缘”了!彼时璀璨闪亮的满天星光,大概被我们排泄的“乌烟瘴气”熏暗了、染黑了!或者,星星被大烟囱的烟气呛得睁不开眼睛、闭眼昏睡过去了。


-

【字数—3298字】2018-2-12】大家在门口.窗外闲聊.叫法.也权作休闲.短得比男人们.已经.天空天宇,大家,大家伙儿,大亮一点,晚上举目看去.浸满.月亮清高儿高悬窗户纸.报上去.边聊天嬉笑.已经唱得.天空.就可以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2-12 09:4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很遥远的记忆了。先留记号,下来认真学习。问好。
3#
发表于 2018-2-12 10:06 | 只看该作者
记工分时代的乡间夜生活,我有个人印象。朋友的记述细节和场景,非常真实、可信。这是对那个年代重新的梳理、认知和还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面貌。从记工分到聊家常再到看电影的文化生活,可谓那个年代特有的标记。这样的回溯、反映,就是对时代的真实记录、考察和省思。
继续欣赏朋友好文。
问好。
4#
发表于 2018-2-12 12:16 | 只看该作者
满仓老师的乡村故事又出炉了,赞一个!
5#
发表于 2018-2-12 13:51 | 只看该作者
满仓老师此篇将记工分的场景细节描述的详尽。读完就有一种村民们围在一起嗑瓜子闲聊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栩栩如生。可惜没有亲眼见过咯:P
6#
发表于 2018-2-12 13:52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乡村,不知道天空还是不是清冽如洗的“星空”?

相信现在的农村,天空尚蓝,但城市里是找不到那样美丽的星空了。
7#
发表于 2018-2-12 14: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头看。

后头看是必须的。可有时候,又很害怕回头看。

问候!
8#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4: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MLMC 于 2018-2-12 14:42 编辑




问好大家——

下面这是后面三分之一。大约。
修改较大、补充较多。收益附在此处——便于单独阅读——



       十字街头,是农村的信息中心、休闲园地。
       一个村,比较“繁荣”人气高涨的大十字街口也没有几个。平时吃了饭,没事的时候,乡亲们就溜溜达达到了街上闲聊,暖和天有时也捧着饭碗到街边吃饭,边吃边聊天;或在街边摆出小饭桌小板凳,打扑克、下象棋、下军旗,旁边点一盏“嘎斯灯”。后来,村里自买发动机,有了电灯,大家就在街头木头灯杆下面坐一圈玩牌、下棋。晚的时候能玩到半夜才散场。高处路灯周围,是一群群卫星般绕灯旋转飞行的大小昆虫飞虫。
       夏天夜里更晚,大伙儿一人手拿一个大大的芭蕉叶扇子,不断扑哧扑哧扇着赶蚊虫,扇子常环绕身子咵呲咵呲打到身上和赤裸的脊梁杆上。一边家长里短,拉闲呱儿。反正晚上没有什么事情。就是休息,玩耍。为第二天的繁重体力劳动积蓄能量重整旗鼓、确保明日早晨东山再起。
       暖和天,男人们在大街上敞开上身的褂子衣襟。炎夏酷暑,无论白天或晚上,汉子们大都是光着脊梁杆,下身穿短裤满街晃悠。当然,这是说男人。乡下女人没有这么大胆的。
       现在的城市女人,特别是比较时髦、大胆“薄透露”一族,大约差不多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与那时候乡村汉子“光着脊梁满疃溜达”也差不多少了。现在的城市妹子小姐们,许多已经不穿裙子、改穿短裤了;只是,其短裤特别特别特别短,比男人们的大裤衩短得多!
       乡村的夜晚,当然也是“小情人”们约会的大好时光。白天劳动,没有时间与闲心。吃罢晚饭,青年男女们往往出双入对,结伴一起走在大街上,来小队部记工分,肩并肩或者肩贴着肩,有的还趁着夜色的掩护手拉手呢。或在街边某个角落,大树下、小巷深处、街边或村外隐蔽处谈恋爱。
       这大致就是1975年代前后,广大农村的“夜生活”了。
       现在忆起这些,不知怎么了,我总是百感交集于心中。既十分难过又深深感动。甚至觉得有几分不堪回首!那些普普通通、卑微憨厚、老实巴交,长年累月累死累活、苦熬日子,总是笑眯眯面对苦难、一直挣扎在贫困线甚至是生死线上的父老乡亲啊!
       所有这些淡淡的画面中,似乎早已盛满了农家、劳苦大众的苦难、心酸与泪水!
       虽然,其中也浸透了淡淡的甜味与芬芳。但是,更多的却是——对农家悲苦命运的苦思冥想,不甘与不舍!
       还有看星星,那时候的天空——尤其是农村的夜空,可清了。暖和天,我们吃饱夜饭,经常躺在东厢房平台顶上看星星。湛蓝的天空如一泓清冽的湖水,又像个宁静无边的海洋。至今不忘,月亮姑娘总是那么清纯白亮冰清玉洁;漫天繁星中,清清楚楚地可见明亮的北极星;北斗七星——我们土话叫勺子星;“挑担星”,一摆溜儿三颗星,中间那颗星大亮一些,它似乎用扁担挑着前后两颗星;银河系老是白茫茫、明晃晃的,真是像一条银色的河流,在我们东南方的外太空斜斜地横着。
       现在的乡村,不知道天空还是不是清澈如洗的“ ‘老’星空” ?
       我只知道,而今城市的夜空,早已被烟气、雾霾占领。几乎完全与星星“绝缘”了!彼时闪亮的满天星光,大概被我们排泄的“乌烟瘴气”熏暗了、染黑了!或者,星星被大烟囱的烟气呛得睁不开眼睛、闭眼昏睡过去了。



9#
发表于 2018-2-12 15:20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挣过工分,不过是学生的工分,暑假里一天2分,但是要是拾粪的话,一筐算十分,所以我起个大早,捡拾那些猪、狗和人的粪便,积攒的多了,也能换来几百个工分……
10#
发表于 2018-2-12 15:26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遥远的苦涩的回忆,被有心人挖掘出来,记录并原汁原味的还原并复苏那些往事,让原本未曾知道生产队社员们靠劳动来养活一家老小的日子,这些工分是年终决算的主要依据,分粮食和集体的所有东西,也依赖社员们所占工分的比率(当然,考虑到那时节大多数人家劳力少,而孩子多的现状,在分粮食时要以人口占一定比例,当干部和工人家属要交钱折算为一定的工分)。劳力多的人家自然吃粮有保障,孩子多的人家每年都会青黄不接,只能省吃俭用……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9:19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18-2-12 09:41
沙发。很遥远的记忆了。先留记号,下来认真学习。问好。

欢迎彦林文友。欢迎阅读,点评。多多指导。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9:25 | 只看该作者
房子 发表于 2018-2-12 10:06
记工分时代的乡间夜生活,我有个人印象。朋友的记述细节和场景,非常真实、可信。这是对那个年代重新的梳理 ...

欢迎老朋友。感谢文友的认真阅读,点评。以及深入的理解。
由此可见,朋友的思想感情,与乡村,乡民很是切近。房子文友的这一点,十分难得。大赞。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9:27 | 只看该作者
房子 发表于 2018-2-12 10:06
记工分时代的乡间夜生活,我有个人印象。朋友的记述细节和场景,非常真实、可信。这是对那个年代重新的梳理 ...

非常感谢房子朋友的认可,好评。朋友过奖了,多谢多谢!
预祝朋友,春节快乐!阖家幸福!安康如意!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9:29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2-12 12:16
满仓老师的乡村故事又出炉了,赞一个!

欢迎云馨光临!感谢好评!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2-12 19:34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8-2-12 13:51
满仓老师此篇将记工分的场景细节描述的详尽。读完就有一种村民们围在一起嗑瓜子闲聊的场景浮现在眼前,栩栩 ...

哈哈哈哈,是的是的。这些场景确实是,很感人,很有意思。反映了那个时代农家生产,生活的状况。

现在想想,这些乡亲们,真的是令人很心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6:06 , Processed in 0.06082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