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79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谁在此时想起杜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23 1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谁还活在汉语文学教材里
活在和平年代的诗歌里
活在天下苍生的感恩里

谁在世界与民族的诗史里
宛如在浣花溪边的草堂里
宛如在阆州城南的茅斋里

那个唯一的人 就是杜甫



  杜甫在阆中留下了六七十首诗歌,也留下了两处胜景:一是锦屏山上历史悠久的杜少陵祠堂,一是新建于城南江边与锦屏山遥遥相望的草堂。

  想起杜甫,就会想起一个在乱世末路上颠踣的行者,一个衣食未安的思想未安的老者。想起杜甫,人的心会沉郁起来。眼睛行走在他的雕塑与诗行上,定然会感觉他伟大的苦吟,吟出了汉语之美,人心之美,也吟出了困厄人生顿挫的韵律与生命的苦楚。

  诗人可以说是靠感觉生活的主观主义者,英国诗人济慈在给贝莱先生的书信里说,审美的人“拥有现世的幸福而过得快活……从感觉中寻找快乐而不是从欲望中寻找快乐” 。济慈说:“我只确信内心感情的神圣性和想象力的真实性。”他又说,激情和爱情在达到它们的崇高境界时能创造出本质的美,“但愿人们能够靠感觉而不是理智来生活”

  没有多少人比诗人感情更丰富,感觉更入微,然而也没有人试图想象杜甫感情生活的浪漫之美。从现实意义上讲,一个乱世漂零的流浪诗人,拖家带口,妻子儿女常处疾病与饥饿之中,他必然难以安置身心,他是不可能考虑基本生活需要之外的享受的。然而谁说他不富于浪漫精神?他正是以自己的现实主义诗歌——写实的思想审美的形式——对抗无法安顿生活的悲惨现实。黄四娘家的花儿,能给他一些难得的心灵享受,蓬莱阆苑的无限风情,也给了他足够的精神抚慰。


  有一天,我陪伴朋友逛古城,走到临江的一条小街时,朋友忽然提起了杜甫来阆的浪漫由头。
  
  在华光楼附近,那条离落下闳故居很近的小街上,我看到了地质史上的奇观一般,惊奇于时光遗留在人类穴居文明史上的印记。在仅容两人并行的小巷子右侧,是十分古老的长长的一段石头墙。石砌的墙很完善而且很高,看上去风雨不可能入侵室内。石屋里面肯定还有居民。墙基上的石头外现,但是石墙中部就被和了谷草的稀泥糊过,露出黄土般的颜色。朋友说那是老人脸一样的沧桑历史的写照,用手机随便拍一张相片,人家都会相信那美丽的起伏就像是沙漠风光。

  “你知道为什么杜甫两次来阆吗?”朋友发问,然后自答,“肯定是阆中有他的红颜知己。一个人喜欢一个地方,肯定是喜欢那个地方的人。”

  我不禁失笑。我想,来川依附于地方官的大诗人,人生路上也许真会有一些友谊和爱情的感觉花絮吧。但居然有人会以为杜甫也有李白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浪漫精神!古代男人可能也有当今世俗者所谓的浪漫精神,但可能拘于礼教,更拘于现实,无法贯彻那种浪漫精神。浪漫如李白者,尽管曾经放言“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然而他终究并非善于腾云驾雾的所谓神仙,可能也并非好山好水任他行去,一路舟车劳顿衣食所安岂不费心哉?诗名再大,怕也只是身后之荣耀,在现世生活中,没有足够上路的盘缠,纵有一肚子的豪情,也是不大好自在行路的。



  基于朋友对于杜甫来阆的浪漫想象,我有意搜集了一些资料,发现杜甫是举家来阆,目的是祭奠故人——他命运所系的人房琯。房琯命蹇,去京赴任途中客死阆州僧舍。杜甫早先因房琯辞官,现在因房琯辞世而理想终于幻灭,可以想见杜甫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悲痛。

  自安史之乱以来,杜甫漂泊流离,生活都靠亲友接济。三面环水、四面环山的阆中嘉陵江山美景的吸引力绝不下于浣花溪,但是因为房琯之死的影响,他的《阆山歌》里竟然隐约透出一种壮志难酬、偃旗息鼓、终老他乡的低沉之感。“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以江衬山,其实颇有自感渺小、前途未卜的沉郁之气。“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微微露出他的终南之意,他想:既然天下未安,如果有谋生的依靠,必然就可以,(像在21世纪的今天一样)在阆中的锦屏山半壁之上守着一间祠堂,或者就在嘉陵江边的石头砌墙的民居小巷子里,安享我的天伦之乐了。
  
  但是我的揣想仍然是浪漫主义的。杜甫是一介诗儒,他没有常人的谋生本领。我想他的《阆水歌》实在是太浪漫了,简直是审美浪漫的极致。“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这几句充溢着喜悦的颂歌式的感情,莫不是他受到过嘉陵江渔夫的接济,地方官员的看重,或者仅仅是他于饥寒交迫之中对于明天的美好想象?


  
  杜甫在阆中的寓居也并非无忧无虑。763年冬天他在去梓州的路上写《发阆中》一诗,说“前有毒蛇后猛虎”,“女病妻忧归意速”,有对于时局的忧虑,更有对于个人生活的忧心。764年正月,杜甫携家眷由梓州再赴阆州,准备出峡。滞留在阆约两月,得悉严武又做了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又接到书信邀请,于是再返成都。其时他必定以为可在成都草堂、在严武的庇护下再得一时之苟安,于是不禁顾影自怜:“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间行路难。”然而在朋友手下作幕僚,他又感觉受到太多规约不自由,不久就又辞了官。再过两年,严武死了,杜甫无所依靠,重新落入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
  
  由此我不免陷入遐想。官场上的杜甫,要不是意气纵横,怎么会因为上疏房琯的事得罪皇帝?或者也是像苏轼一样,因才名而得罪?他本身在仕途上没有得到舒展拳脚的机会,也就无心恋栈,最终没有像屈原和贾谊那样自责过深,尽管过得艰难,也到底得到了自我保全。
  
  据有材料称,769年杜甫因为思乡,北上心切,抛别在夔州的安闲有味、诗作高产的生活,乘舟出峡,漂泊到了长沙。他看到老街上的“贾谊祠”,于是造访了贾傅井,写了明心见志的诗句:“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他与“一为迁客去长沙”的贾谊比邻而居,在那条老街上住了一年。他必然也常常想起殁于长沙的屈原,于是打起精神,竭尽全力应对生命中的病痛与饥寒,苟延残喘。


  
  杜甫在川的种种寄人篱下、衣食无着的情形,让我领略到所谓的诗人气质,那就是珍视心灵自由,胜于珍视生命。现在我终于能够接受人们对于杜甫的人生终局的构想或者述说。北归途中遇江水暴涨,他无法北上,住在船上,有时忍饥挨饿好几天,得到酒食的救济,他也无法从容享用,死在湖南长江上的一只客船里。也许是撑死的,也许是醉死的,也许是病死的。那又有什么不同,谁能告诉我呢!
  
  一个无依无靠的乱世漂零之人,能够在生命中留下一部传奇诗史供后人传颂,能够在客居之地建起自己的茅屋并且传之久远供世人朝拜,那是因为什么呢?因为他的苦难?因为他的才华?我相信是因为这两者的结合,使他成为一个时代的伟人。
  
  一个人苦难太多了会伤心。只有一个审美的人,才能够凭借他的想象力得以超脱苦难,获得现世的幸福。我相信,作为诗人,杜甫是享受到了现世的幸福的人。他生命的全部激情,都缄默在他的诗句里,当我们一开口诵读,那种生命的感觉就像决堤的洪水,像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之水,势不可挡地征服一切温柔的心灵。



[ 本帖最后由 川媚 于 2012-8-19 21:5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2-7-24 15:25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文字。欣赏!
3#
 楼主| 发表于 2012-7-24 16:2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柯英 于 2012-7-24 15:25 发表
不错的文字。欣赏!


谢谢朋友留言。请多批评。祝夏安。
4#
发表于 2012-7-26 07:30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苦难太多了会伤心。只有一个审美的人,才能够凭借他的想象力得以超脱苦难,获得现世的幸福。我相信,作为诗人,杜甫是享受到了现世的幸福的人。他生命的全部激情,都缄默在他的诗句里,当我们一开口诵读,那种生命的感觉就像决堤的洪水,像滚滚而来的不尽长江之水,势不可挡地征服一切温柔的心灵

文笔优美犀利,有生活的哲理!
5#
 楼主| 发表于 2012-7-30 16: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2-7-26 07:30 发表
一个人苦难太多了会伤心。只有一个审美的人,才能够凭借他的想象力得以超脱苦难,获得现世的幸福。我相信,作为诗人,杜甫是享受到了现世的幸福的人。他生命的全部激情,都缄默在他的诗句里,当我们一开口诵读,那种 ...


谢谢版主鼓励哈。发到了里之后,我又研读了本版一些朋友写的杜甫,了解更全面一些了。同时感谢中财!
6#
发表于 2013-6-7 06:02 | 只看该作者
发问起笔,很有深度
7#
发表于 2018-5-14 20:2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人苦难太多了会伤心。只有一个审美的人,才能够凭借他的想象力得以超脱苦难,获得现世的幸福。我相信,作为诗人,杜甫是享受到了现世的幸福的人。看到此处,心好受了很多,但愿杜甫是幸福的。好有力的结尾,让人为之振奋,是全文的升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2:40 , Processed in 0.05183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