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346|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李白系列之十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10 1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4-11-10 15:47 编辑

                                       漫谈李白系列之十三
                           强烈鲜明的诗歌情感
  李白是整个唐代最具个性的诗人,也是感情最为丰富的诗人。他在诗歌中敞开自己的情感世界,尽情地发泄和呐喊,从而使其诗歌具有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往往给读者以强大的震撼力。诚如宋代曾巩所评价的:“子之文章,杰力人上。地辟天开,云蒸雨降。播产万物,玮丽瑰奇。大巧自然,人力和施 ? 又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泻,末势尤壮。大骋阙辞,至于如此。意气飘然,发扬俦伟。”

  所谓强烈,主要是指抒情力度而言。太白诗的抒情往往是大开大阖,大起大落,或者如长江黄河滔滔滚滚,奔涌向前;或如高山滚石,飞驰而下,不可阻挡;或如晴空霹雳,声震屋瓦,振聋发聩,总能让读者感到一种超乎寻常的力度。

  诗人往往在诗中运用比喻、夸张、渲染、烘托、对比、映衬等手法来抒发情感,使得诗人的感情如地泉一般涌出,如火山一般爆发。如《蜀道难》,一是用强烈的感叹语气“噫吁戏,危乎高哉”开篇,一下子就把抒情推向高度,接着又将比喻与夸张结合起来,极力渲染攀登蜀道之难,形容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而且篇中一连三次使用这一句,反复渲染,不断强化,这就使得诗歌的抒情力透纸背。写蜀道的奇险、高峻,则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缘”,也是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

  浙江的天姥山在今日人们的眼中并算不得名山,其海拔也不算高,其知名度还赶不上天台山,只是因为在古代人们把它视为天母的象征,因而极为推崇,如若论其高度,它在浙江也排不上号,可在李白的眼里,它却高过一切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说:“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把天姥山说成“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本就极度夸张了,诗人还嫌不够,还要用天台山来对比映衬:“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说天台山四万八千丈已经是无限夸张了,可这么高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却只能低头弯腰了。这里夸张、对比与映托合用,目的就是要突出天姥山的高峻、雄伟,从而强化诗人对天姥山的无限向往与推崇。

  诗人还往往运用意想不到的方式来抒情,如《将进酒》。一开篇便是四个骈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以自然现象来比喻社会人事,以夸张手法极写黄河流水的急速,以此来比喻人生不如意时容颜的巨变,从中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心中的不平与愤慨。结尾则以夸张手法来表现自己对人生不得意的态度,看似洒脱,实则愤懑。

  太白诗的抒情有时则是跳跃式的,时而高昂,时而低垂;时而激烈,时而平缓;时而悲壮,时而平静,如《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一篇。开头四句以散体方式进行议论,以发泄心中的不平与牢骚。接下来六句却心情大变,变得开朗、豁达、畅快,可再接二句却又心情突变,一下子变得愁绪满怀,无法排遣。最后二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却又自我排遣,自我安慰,把心中所有的不平与愁怨都统统甩掉,从而变得轻松起来。

  即使是夜郎遇赦放还后,李白仍不减一腔豪气,如他的《江夏赠韦南陵冰》。诗中用极度夸张的语气表现自己不以得失为忧,不以进退为虑,虽然不得志,却依旧雄心万丈,豪气满怀“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那怕是一些绝句短章,由于诗人善于调动艺术手段来表现心中的情感,因而也显得感情强烈,气势不凡,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等篇什。前者云:“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飞流直下三千尺”无疑用的是夸张手法;“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用了比喻手法。后者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诗歌不仅用了夸张手法,还极尽渲染、烘托之能事:写白帝城之高用“彩云间”来形容,写船行之快则用“猿声啼不住”来描绘。前者旨在表现诗人观庐山瀑布心情之愉快,后者旨在表现诗人遇赦放还后心情之畅快。

  说到太白诗运用夸张手法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人们自然不会忘记《秋浦歌》的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说白发有三千丈,自是一种极度的夸张;而人的愁绪本无长度,那能用尺子来衡量,而诗人却说心中的愁绪有三千丈那么长,这就将夸张、比喻与渲染结合在一起来使用,从而将情感加以强化,给读者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李白的抒情诗其所以能给读者以鲜明印象,也往往与诗人抒情时注重情感色彩,确立情感基调有关。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本是极其复杂的,往往是喜怒哀乐错综交互,五味杂陈。但在某一时,某一地,却有一种情感在主导你的情感世界,使你表现出来的情感往往是单色调的,或是喜,或是怒,或是哀,或是乐。李白的一些诗歌就具有这一特色。

  如他的《行路难》三首。表面看来似乎没有明显的情感色彩,然而有志难伸,怀才不遇,一腔抱负无法施展的悲愤却渗透其间,力透纸背。尤其是前两首,悲愤之情可谓形于纸面。象第一首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欲登太行雪满山”第二首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淮阳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只要稍知李白的人就不难明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与愤慨。
与《行路难》三首同一主旨和情感基调的还有《古风》之十四。诗云:“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方知黄鹤举,千里独徘徊。”特别是后六句把当时朝廷堵塞贤路,用人唯亲,以致于贤才无用,奸佞得逞的黑暗政治揭露无遗。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诗人除了悲愤还是悲愤。

  《白马篇》是太白集中少有的献给英雄的赞歌。全诗笔走龙蛇,豪气奔涌,再现了白马英雄的风貌。其中“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叱咤经战场,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等诗句,把一个武功高强,英勇无畏,一往直前的白马英雄写得虎虎生风,活然纸上。全诗可用一个“豪”字来概括。

  《襄阳歌》一篇虽然格调不高,诗歌表现的是整日埋首曲中,醉生梦死,及时行乐的人生旨趣,但写来潇洒、流走,快乐之情贯穿始终,那怕一个颓废之人读了这样的诗歌也会奋然跃起,一扫颓丧,顿时快乐起来。

  太白诗有的一看诗题就可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与感情色彩,如他的《笑歌行》与《悲歌行》。《笑歌行》一篇表现的不是欢笑之“笑”而是嘲笑之“笑”,诗人认为那些执着于功名利禄的人都是看不清世事的糊涂虫,那里有他只顾眼前酒,不要身后名来得清白、潇洒,所以他要嘲笑那些为了虚名而早早殒身的人。

  《悲歌行》一篇主旨与前面相同,只是换了一种口气而已,前者是嘲笑那些一生只为虚名的人,后者是为这种人悲哀、感叹,两篇的主旨都在于说明虚名无用,不如成日饮酒,及时行乐。

  至于太白诗中的一些绝句短章,感情基调更为明显,往往一个字就能概括它们的情感特色。如前面提到的《早发白帝城》,就完全可以用一个“快”字来概括其情感特色,甚至可以称之为李白的平生第一快诗。

  李白自年青时起离开家乡就再未回乡,与双亲再未相见,给人们的印象是淡于乡情与亲情,然而实际上在李白的心里并未忘怀家乡与亲人,我们从《春夜洛城闻笛》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即可看出。前者说:“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清夜之时,听到折杨柳的歌声,诗人油然勾起故园之情。后者说“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听到子规鸟的叫声,看到杜鹃花的盛开,诗人竟然为之断肠,自然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这两首的情感都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思”。更有名的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同样表现了李白对家乡的不尽思念。可见李白并非无情之人,他对家乡与亲人也有着深深的思念。

  李白对朋友也是很重感情与友谊的。他与贺知章一见如故,贺知章也尤为推重他的诗歌才华,因而他对四明狂客有一种知遇之恩。在贺知章去世后,李白痛惜不已,写下不少怀念、追忆的诗篇,如《对酒忆贺监》二首:“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人亡馀故宅,空有荷花生。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一句“却忆泪沾巾”,一句“凄然伤我情”,深深地表现了李白对故友的不尽思念。

  他与王昌龄是相知甚深的诗友,当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他又因相距太远,不能相送时,随即写下一首充满深情的七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个“愁”字就把诗人与朋友的情感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汪伦只是一介村夫,可李白却能平等相待,视其为好友,当汪伦送他远行时,他即挥笔写下名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用深达千尺的桃花潭水来比喻汪伦对他的一片深情,极为形象、贴切。

  《南阳送客》只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却写得愁肠百结,满纸泪痕:“斗酒勿为薄,寸心贵不忘。坐惜故人去,偏令游子伤。离颜怨芳草,春思结垂杨。挥手再三别,临岐空断肠。”一个“怨”字,一个“思”字,写尽了李白对友人的依依难舍之情。

  这些诗一篇一调,一首一情,具有鲜明的情感特征,吟诵之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正是因了太白诗抒情的强烈、鲜明,因而人们读太白诗总能受到深深地感染,往往乐其所乐,悲其所悲,共同着情感。
2#
发表于 2014-11-12 19:01 | 只看该作者
赏读,赞!谢谢再次提供评介李白的系列散文,问好潇湘老师!
3#
发表于 2014-11-12 21:39 | 只看该作者
潇湘老师的文章写得可真是瑰丽神奇,把李白诗和人都分析得透彻淋漓。文后没有加版权申明,问好老师!
4#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4:4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版主的谬奖,只是这种文字关注的人太少,我都有点兴味索然了。顺致问候。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3 1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穆博烨
  谢谢版主不弃,还愿意花时间来读它,我这种文字不大吸引眼球,只是因为闲来无事,才用点心思写成小文。
6#
发表于 2014-11-13 1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潇湘渔父

潇湘老师功底不凡,文章写得清爽极了,我爱不释手,上次不给您加过精华吗?!欢迎常来传道、授业、解惑!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0 1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穆博烨
  版主太客气了,我愧不敢当。李白系列只剰两个专题了,接着准备写杜甫系列,不知版主会否嫌老夫啰嗦?顺致问候。
8#
发表于 2014-11-21 0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潇湘渔父

欢迎还来不及呢!您说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0:23 , Processed in 0.05220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