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93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曹雪芹家与康熙是什么关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2-22 0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5-2-23 09:18 编辑

曹雪芹家与康熙是什么关系

江宁织造府就在大行宫利济巷。所以《红楼梦》的作者肯定与南京有非常深厚的渊源。

大观园既与南京有着不解的情缘,同时它也吸取了南方和北方众多园林的特征,是一个综合塑造起来的艺术典型。

南京既不属于江淮文化区,又不属于吴越文化区,而是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碰撞交汇的一种产物。            康熙皇帝

江宁织造府兴衰

《红楼梦》的作者历来被认为是曹雪芹。他生长在江宁织造府,在南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江宁织造府就在大行宫利济巷。所以《红楼梦》的作者肯定与南京有非常深厚的渊源。江宁织造,不单纯是管理纺织、织云锦的一个官署,它实际上还是康熙专门安排监视东南一带官员行动的一个特别机构。因此曹家被赋予特殊使命,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发迹以后,他家三代四人就在江宁织造府做江宁织造。尤其是曹玺的儿子曹寅,他跟康熙皇帝有一种特殊的关系。

曹家跟康熙的关系有两层。第一层,曹玺的妻子孙氏是康熙的奶妈。古代有“三父八母”,八母中间有一个就是乳母,也就是奶妈。康熙主张以孝治天下。另外一层关系,就是曹玺的儿子曹寅是康熙皇帝的伴读。曹寅文韬武略、文采风流,深得康熙的信任,长大以后又被提拔为康熙的御前侍卫。所以,在康熙时代,曹家三代四人连续在南京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除此以外,康熙皇帝六次南巡,有四次就住在曹家

   


康熙皇帝在康熙三十八年到江宁织造府见了孙氏,口里宣称,这是“吾家老人也”。而且提起笔来题了三个字,叫“萱瑞堂”。“萱”就是妈妈、母亲。这个“萱”在《红楼梦》里面也巧妙地暗示给我们了。林黛玉和史湘云联诗的时候,史湘云的上联叫“香新荣玉桂”,林黛玉下联叫“色健茂金萱”,就是这个“萱”,实际上作者巧妙地点示了“萱瑞堂”。在小说里,史湘云接下来就讲:“你这个对子对得很好,但我们犯不着为它去颂圣。”“圣”就是皇帝,也就点了“萱瑞堂”。《红楼梦》里面有些微言大义就是如此。                 解疑红楼之《红楼梦》曹雪芹家谱

曹寅于康熙五十一年在扬州主刻《全唐诗》,当时是康熙命令他去重刻的。曹寅是个恪尽职守的好官,在扬州生了痢疾,在那个时候痢疾是很难医治的。他的大舅子李煦给康熙上了一个奏折,康熙专门派人从北京把金鸡纳霜用快马限9天连夜送到扬州,而且加了个几百字的批语,教他怎么吃、用几分几钱、吃到什么样就不能吃了。哪知道药送到扬州的时候,曹寅已经死了。曹寅死了以后,由他儿子曹颙继任江宁织造。可惜曹颙短命只做了三年,接下来康熙就命令曹寅堂弟的儿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续担任江宁织造,一直做到雍正五年,曹家被抄家。这也就是小说里面写的登高必然跌重。曹家得到康熙皇帝的关注是非常多的,康熙皇帝曾经亲自做主,让曹寅的两个女儿嫁给皇室,成为王妃。康熙在曹寅的晚年还让他兼扬州的巡盐御史。众所周知,巡盐御史有“灰色收入”,一年有二三十万两纹银。其实,康熙知道曹寅亏空是因为他自己的原因。曹寅死了以后雍正就不买账了,曹家亏空,该抄家就抄家,曹家就全部回到北京。但是曹家回到北京的时间,曹雪芹大概顶多十二三岁,有一种说法大概只有五岁。所以,目前学术界有一个观点,就是原稿不大可能是曹雪芹写的。我也正在做这方面的研究,《红楼梦》应该是曹寅从河北丰润过继过来的一个儿子写的。曹寅的第一个妻子没有儿子,所以曹家过继了一个养子。第二年,他的第二任妻子生了他的大儿子曹颙,这个曹颙比过继来的继子小一岁。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过继子又回到了原籍,没有能够接替曹寅担任江宁织造。所以,他对曹家是满腹牢骚,他用特殊的眼光把曹家这个后继无人的事件写出来。


  
曹雪芹是在大孤山完成的《红楼梦》


有人问我:“老师,为什么现在写不出《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因为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坎坷、磨难的作者。“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一个人只有经受过致命的打击以后,他才能发愤著书,才能写出传世作品。而温柔富贵乡里面的养尊处优,是写不出好作品的。

曹家到了北京以后就不行了,雍正对他们严加管制,到乾隆时代稍有好转。所以曹雪芹本人晚年确实是将《石头记》增删五次,披阅十载,他分成章回,纂成目录。他是有原稿的,他后面做了一些修改。根据我们现在看到的,小说第十回到第十三回是曹雪芹改写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大观园与随园的不解之缘

下面,讲一讲《红楼梦》的背景与南京。翻开《红楼梦》就可以看到作者对南京非常熟悉。在小说第二回,一个叫贾雨村的人就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把大半条街占了。”这就告诉我们,《红楼梦》是以古城南京作为背景的。他说的贾府就在石头城。

康熙皇帝出巡图

背景之二就是小说描写的大观园。大观园在哪儿?这是学术界争议的一个问题,北京的专家说是北京,北京的什刹海、恭王府、醇王府、明国公府,这四个地方都像大观园。还有很多人说是在南京,其中,说得最响的是袁枚。袁枚曾经做过江宁知县,跟曹雪芹是同时代的人。袁枚生于1716年,比曹雪芹小一岁。作为江宁知县的他,应该是曹家的父母官;另外,更重要的是,袁枚所住的随园就是原来曹家的西花园。说到这儿,就有人要问了,西花园在哪儿?从上海路跟广州路的交界之处,往西一直到清凉山——这里面包括随家仓、乌龙潭、工人医院、南师大,有这么大一个范围。所以,袁枚在《随园诗话》里面讲,《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即吾家之随园也”。南师大那个校区叫随园校区,就是这样来的。那么,袁枚讲的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历史的轨迹是这样的,雍正五年曹家被封门,雍正六年春天曹家被抄家。抄完以后,雍正皇帝发现曹家的家产微不足道,很可怜。所以,就随手把曹家的西花园赏给了主持查抄的一个官员,叫隋赫德,他就把曹家的西园改名叫隋园,注意,这个“隋”是“隋炀帝”的“隋”。但是隋赫德住在这个园子里面5年后,雍正皇帝又把它抄了。抄家以后,辗转卖给了江宁知县袁枚。历经宦海风波,袁枚四十岁就退休归隐了,他就买了这个隋园,改成了现在的“随便”的“随”。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曹家的西花园就是现在的随园?如果从文学艺术的创作规律来看,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们只能说,随园是大观园的原型之一。大观园为什么有的时候在北京,有的时候在南京?就是因为它有很多地方吸取了其它园林的特色,它不仅仅是以随园为原型去塑造的。比如说它的垂杨,它的水,就跟北京的什刹海、恭王府差不多。而更多的像随园,像南京的芥子园。在夫子庙向南大概一里多路有一个老虎头,老虎头在周处读书台的西边,清朝初年的李渔曾经在这儿建了一个芥子园。演戏、刻书……它是文化中心,许多人在里面搞创作、忙出版、建园林,所以,它的文化意义非常大。不过,这个芥子园很小,就三亩地大,所以就弄了很多景观,非常漂亮。


    曹雪芹活着时名气不大,又没做过大官,关于他本人的资料,能见到的少之又少,倒是他的长辈留下了相对清晰的人生记录。

明末清初的李渔跟曹雪芹的祖父有交往,所以,芥子园对《红楼梦》的创作也有影响。比如园里有许多石笋,其它地方就没有,只有随园和芥子园里面有。而在薛宝钗居住的蘅芜院里面,一进门就是密密的石笋。这个描写就是根据随园和芥子园来写的。除此以外,大观园它也参照了苏州的拙政园。去过拙政园的人都知道,一进门就是个非常大的石头屏风。大观园里面就是这样写的,一进去不是可以放眼全园的景观,而是巨大的石头屏风挡住你的视野,要从两边拐进去。这样的描写,就有苏州拙政园的影子。另外,大观园还有杭州南园的影子。南园是宋代大官僚韩侘胄在杭州造的,里面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鸡鸣狗叫。在大观园中,李纨居住的稻香村是有鸡鸣狗叫的,这就是模仿了杭州的南园。

所以说,大观园既与南京有着不解的情缘,同时它也吸取了南方和北方众多园林的特征,是一个综合塑造起来的艺术典型。

《红楼梦》里的南京元素

下面我们要讲的就是《红楼梦》的内容跟南京的关系。

南京有很多名字,古代叫应天府,也叫江宁府,亦叫金陵。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称呼。小说里面对南京也是用了不同时期的名称的。比如说“去岁我到金陵地界”、“那天进了石头城”,这是显然的。贾雨村升官,到应天府,也就是南京。小说这种写法实际上也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红楼梦》里面所有的地名,只有南京、扬州、苏州这三个是真实的,其它地名都是虚构的。当然苏州也有其它的名称——姑苏。所以,不难看出,小说的原作者对这三个地方是非常熟悉的。

作者写南京,有些不是我们在字面上能看到的“南京”二字。比如,大观园到底现在在南京哪儿?小说里,元春回来以后写了一首诗,有一句是“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现在的随园确实是在南京的西边。那么,这就隐约告诉我们,这个大观园实际是南京的随园,这个是有影子的。而到北京附近要找到像大观园这样一个东西,就不大好找了。不过,作者对北京的生活也是非常熟悉的,写了北京的吉祥庵、兴隆街等等。曹家被抄没后,曹雪芹结束了自己炊金馔玉的少年生活,北上京城。大约雍正六年三、四月间,曹雪芹一家到达北京。他们最初的安身之地是北京崇文门外的蒜市口地方十七间半平方。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位于香山正白旗39号黄叶村中,是一座小型乡村纪念馆,黄叶村中林木葱郁,绿草如茵,环境优美而清静。村内不仅设有“墙烟柳”、“薜萝门巷”、“竹篱茅肆”、“柴扉晚烟”等景点,还有茶馆、酒肆、古墩、石磨、水井和屋后的菜地,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风景画。

另外,从《红楼梦》里面,我发现,作者对南京的熟悉确实不同一般。我们都知道,南京属于江淮文化跟吴越文化的结合区,所以南京既不属于江淮文化区,又不属于吴越文化区。而是江淮文化和吴越文化碰撞交汇的一种产物。虽然我们很多人不一定是南京本土人,但我们能感受到南京有特殊的文化氛围,它既缺少江南人的那种精明能干,也不具备苏北人的那种憨厚质朴。所以说,它既吸取了南方人和北方人的优长,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这两种文化区域的某些缺陷。南京人心态很好,天塌下来也不怕,做事情不紧不慢。

在《红楼梦》里面,出现了南京人最喜欢讲的口头禅——“多大事啊”。我也不是南京人,三十年前刚刚到南京的时候听到这个“多大事啊”以后,不是非常舒服。总觉得好像说这句话的人心态平稳得可怕,无论天塌下来了,多大事啊。什么是“多大事啊”?就是没有多大事,不是大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它是一句老南京人的口头禅。在翻《红楼梦》的过程中,在第二十四回,讲贾府一个旁支贾芸,18岁的小伙子。他为了在贾府找些事情做,居然称贾宝玉为父亲。贾宝玉只有13岁,贾云18岁了,他喊他父亲。因为他没钱啊,要在贾府找点事情,这个也就不奇怪了。他后来又想办法在端午节从中药铺上买了麝香,还有端午节时候用的冰片,送给王熙凤,因为贾府要用。而他送王熙凤的目的就是要让王熙凤聘用他,给他一个工作机会。后来,他找到王熙凤。王熙凤一看就知道他的来意,所以冷笑道:“你们要捡远路走,叫我也难说。早告诉我一声有什么不成的?多大事儿啊?园子里还要种花,我正想不出一个人来,你早来不就完了。”王熙凤这几句话讲得非常具有生活气息,就好像我们一个老板跟一个员工在对话。

另外我再举个细节,《红楼梦》里面曾经写到南京人现在最时髦的野菜——芦蒿。请大家翻开《红楼梦》看看,第六十一回,大丫鬟晴雯叫小丫头到厨房里面去,指明要吃芦蒿。厨房里面回答说:“你问下晴雯,用鸡肉炒呢,还是用猪肉炒?”在那个年代,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还得不到保障,很多人还在贫困线以下。只有这种大的官僚家庭才能吃芦蒿,对不对?那个时候一般的小市民能吃芦蒿吗?我们小时候把芦蒿作为给羊吃的饲料。我家也住在长江边上,旁边就是江滩,也长芦蒿,从来不吃,只是喂羊喂牛。贾府的统治者们吃腻了鱼肉,因此他们就把目光投向了野味。他们削尖脑袋地要去吃那些新鲜的东西。所以小说里写贾府里面能够把一个茄子做得那么好吃。

提到茄子,在小说里有一处,王熙凤告诉刘姥姥说:“这也不难,你只要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儿,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肉脯子和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子和各色干果子都切成钉子,拿鸡汤煨干了,用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封严了,要吃的时候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了。”王熙凤说得不紧不慢,刘姥姥摇头晃脑、摇头吐舌地说:“我的佛祖,倒要多少只鸡去配它,怪道跑出这个味儿呢!”在座的各位女士先生也可以回去试一试,按照以上这样一个工序去做,做下来肯定好吃。茄子不是南京特产的东西,而芦蒿是南京的特产,其它地方没有。比如到扬州、到南通、到安徽芜湖,这些地方不把芦蒿作为一个很好的菜。这一点透露了什么信息呢?作者对南京了解非常深刻,用时髦的话讲,这就是一种高度的现实主义,它不是杜撰的,而是有依据的。

                 

《红楼梦》里面也有大量的苏北方言。举个典型的例子,小说里面有个叫史湘云的,她把“二哥哥”读成了“爱哥哥”,这实际上不是咬舌;而是仪征和镇江一带的方言,仪征和镇江一带的人发“二”发不出来,他们把后面的“r”去掉了,就发成了“爱”。我在仪征工作了三年,所以那边一些老师会把“一二三”喊成了“一爱三”。另外,小说里面有两个吴方言,一个叫“打架”,江阴人都说“打降”;另一个是“派头儿”,实际是说“盼头儿”。我们讲“盼望”的“盼”,“盼女儿”他说“派女儿”,“打架”他说成“打降”,这两个是典型的吴方言。而这两个“打架”和“打降”它们之间都是一种双声转韵关系。由此可以判断,作者是一个懂得吴语言而非吴语区的人。所以,有专家根据这些线索认为《红楼梦》的原稿作者不是只在南京生活10年左右的曹雪芹,而应该是另一个对南京非常熟悉的人

避暑山庄,又称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区东北部。承德原称热河,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建立避暑山庄后,由热河总管统辖,所以避暑山庄又叫热河行宫。国家图书馆所藏《避暑山庄全图》是清光绪年间(1875年-1908年)彩绘本。作者不详。横轴装。全图纵212厘米,横382.5厘米

曹雪芹家族被抄家之谜:曹雪芹家因何得罪了雍正

 “曹学”中有一个历史悬案,就是曹家被抄之谜,一直是学者们争执的焦点。要破解这个谜案,先要从曹雪芹的家世说起。

  远的略去,曹雪芹的先祖中的一支在明代末年时,迁居到山海关外今辽东铁岭任守边武职,后来被努尔哈赤击破俘虏,成为清正白旗的一名包衣(奴隶)。清军入关后,隶属内务府,世代为奴,出身“下贱”。

  康熙幼年生母早逝,全靠一位保姆抚养,康熙对此终身感恩不忘,这位保姆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康熙即位后不久就派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到江宁任织造监督,掌管江南为宫中所需的衣服、绸缎等高档丝织品。本来是每年轮换的江宁织造到了曹玺任上,由于受到康熙的特别恩典,改为终身任职,不仅如此,就连曹玺的子孙也特许继任,可谓显赫一时。

  然而,到了曹雪芹的父辈这一代,曹家已经显露败迹,先是曹玺的长子曹寅病逝,改由曹寅之子曹颙继任,可是曹颙不久也病亡了。康熙不忍其慈母之家如此衰败,就特许曹寅弟弟曹宣的孩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继任江宁织造。此时曹頫尚小,而康熙已经晚年,大厦将倾,曹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康熙驾崩后,雍正皇帝即位。雍正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谕着江南总督范时绎查封曹頫家产。按照当时的驿递条件,上谕到江宁,江南总督范时绎执行查抄当已在雍正六年正月十五日元宵前后。所以历史上认定的曹家被抄时间应该是在雍正六年正月。而对于被查抄的原因,则众说纷纭,结论不同,成为曹学谜案之一。

                                                               康熙皇帝


  先听听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中开讲的刘心武先生是怎么说的。这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小说《钟鼓楼》成名的作家,在九十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他的央视讲坛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刘心武先生说“1728年,雍正六年,曹家终于败落,直接原因之一,是查出了曹雪芹的父亲曹頫替雍正的政敌塞思黑藏匿了寄顿他家的一对‘本身连座五尺六寸’的金狮子。允禟明明已经失势,逾制私铸的金狮子明明是一种标志着夺权野心的东西,曹頫为什么肯敢于替其藏匿。。。”

  刘先生接着又说:“如果所藏不仅是金狮子更是活人,比如说塞思黑的女儿,那就不仅是家道中兴,而是要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了!”“但我以为第七十五回所写的荣国府替被罪的甄家藏匿财物一罪,确实还不是整个贾氏家族的首罪,更非造衅的开端,因为宁国府的贾珍藏匿的不是一般的罪家,也不是其财产,而是大活人——秦可卿。。。”继续阅读:http://www.qulishi.com/news/201407/15550_2.html

相关阅读推荐:

雍正(1678.12.13-1735.10.08)                    转载网络

曹雪芹怎么死的?曹雪芹的死有什么谜团?

曹雪芹的妻子是谁?曹雪芹到底有几个妻子?

曹雪芹锦衣玉食从何来?祖父一年贪污至少四千万

曹雪芹祖父曹寅:给康熙皇帝当了20年的密探!

曹雪芹祖父曾为康熙当了20年密探!康熙的密探们

红楼梦族谱 人物关系图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773dce0100087x.html



















2#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14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说曹家因藏匿金狮子被抄家是刘先生根据后来发生历史事件推断的结论的话,那么曹家藏匿塞思黑的女儿以及此人就是红楼梦中的秦可卿这个推断就是刘心武先生文学家的艺术想象了,没有任何的事实依据。
  事实上,刘心武先生的结论代表了曹家被抄的“政治原因说”,只不过刘先生把政治原因做了文学的联想和发挥罢了。与刘先生持类似观点的还有周汝昌先生,周先生在他的红学普及读本《红楼小讲》中写道:
  “谁想数年之后,即有一场大难临头,家破人亡,几乎遭到灭门之祸。原来,康熙帝的诸位皇子早有预谋嗣位人的暗争,最后由其第四子胤禛以阴谋手段取得帝位,是为雍正帝。他得势后一力铲除异己的党派,包括皇室骨肉手足、康熙的亲任、内务府知情的包衣,最后连助他谋位的功臣也难逃厄运。因此,曹家以内务府包衣、先朝亲信、与雍正的敌党多有旧谊等关系,遂以琐故借口抄家、获罪、逮问枷示的严酷惩治。”
  与周汝昌先生和刘心武先生的政治说相对的是“经济原因说”。他们认为,曹家经济的巨大亏空是曹家被抄的主要原因。而曹家的亏欠,主要是在曹寅任上逐渐积累起来的。曹寅任内曾经四次接驾康熙,每次的排场自然极其奢华,曹家不断修建和扩建行宫、花园,甚至开挖河道供皇帝的游船出入,花费已经远远超出了曹家的承受能力。如康熙五十一年,,《内务府奏详核乌罗图查算西花园工程用银不实应予议处摺》称,曹寅在西花园修建房屋、挖河、堆泊岸等项工程用银十一万余两,修建房屋、亭子、船只、雨搭、帘子等项,用银七万七千余两,从中可见一斑。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六回通过赵嬷嬷之口,说出了甄家(即曹家)接驾花费的情况:“嗳吆吆,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谁也不信的。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所有的,没有不是堆山塞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倒顾不得了。”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曹家亏欠的数额可能是相当巨大的。曹頫在康熙五十二年的奏折中说:“窃奴才父寅去年身故,荷蒙万岁天高地厚洪恩,怜念奴才母子孤寡无依,钱粮补欠未完,特命李煦代任两淮盐差一年,将所得银共五十八万六千两所以织造各项钱粮及代商完欠,李煦与奴才眼同具已解补清完,共五十四万九千六百余两。”康熙五十五年,又发现还有曹寅在世时所欠债务计二十六万三千余两,而这些亏空是当时的曹家根本无力偿还的。
  曹家的亏欠,在康熙时已是十分严重的问题。曹家和康熙都已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严重性。曹家更加意识到它与自己的身家性命攸关了。但是只要康熙在位,靠老皇帝的恩典曹家还能勉强过关,但是康熙驾崩雍正即位后,曹家就难逃被抄家的厄运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1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曹家被抄的原因,无论是“政治原因说”还是“经济原因说”,有些是有据可查的,有些是都是根据历史事实推断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在曹家被抄这个事件中,有一个人始终被妖魔化了,这个人就是雍正皇帝,而民间关于雍正采用篡改遗诏夺位的传说是雍正被妖魔化的直接原因。这是曹家被抄谜题始终无法破解的根本原因。
  近读朱家溍先生著作《故宫退食录》,书中对曹家被抄原因的解析让人感觉眼前一亮。
  朱家溍先生在书中写道:“例如文学史上,《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有不少研究他家世的论著,把曹家被抄,说成是雍正和几个兄弟争夺皇位有关,把问题的性质无限上纲上线,已经到非历史真面目了。但问题的性质果真如此吗?如果对清代历史有整体的理解,首先知道当时雍正是整理全国财政,清理各项官款的亏欠,不是什么专门惩办曹家。根据内务府档案可知,雍正先是派李煦替曹家清理欠款,用意是因为李煦和曹家是亲戚,可以设法为曹家弥补。不料李煦反而在江宁织造侵吞一笔款,因而遭到重遣。雍正对于曹家的处理是因为看清了曹寅的后辈都是极其无能的,如果听之任之,不但照旧拖欠官款,而且越来越糟,不如给他一个抄家结束此案,实际所抄并抵不过亏欠的数目,这就相当于近现代由法院判决宣告破产,于是债务人便不再有任何负担。何况雍正对于曹家还在北京留了一处住宅,在内务府给了一个主事,应该说雍正对于曹家还是相当照顾的。”

  朱家溍先生家学渊源,早在故宫博物馆成立之初即被聘为专门委员。他对清代政治经济制度、宫廷礼仪、服饰、家具、书画、戏剧,甚至美食都有专门的研究,是著名的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对曹家被抄原因的解析,回答了以前很多学者认为雍正自相矛盾的两个问题。第一,曹家对康熙皇帝有恩,雍正作为康熙的正统接班人(朱先生说,根据清代宫廷传位制度,民间传说中关于雍正篡改诏书夺位的说法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没有理由对曹家兴师问罪。而雍正通过查抄曹家这件事,既执行了当时自己制定的反腐倡廉的经济政策,又帮助曹家摆脱了后代根本无法归还的积欠债务,可谓一石二鸟,非常巧妙。第二,根据现存档案记载看,曹家被抄没后,其家族和亲友,不仅没有受到株连,而且曹頫的堂伯父曹宜、堂兄曹颀还有了升迁,曹颀几次得到雍正帝赐予的御笔“福”字,恩宠有增无减。朱家溍先生的解析很妥帖地解答了这些疑惑。而在此之前,专家学者都把雍正处理曹家问题中的自相矛盾归结为雍正怪癖的性格和卑下的人格,这是历史的对雍正的误读。
4#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20 | 只看该作者
曹雪芹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不朽名著《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座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作家,却在身后留下了种种谜团,不仅他的著作《红楼梦》因为后四十回原稿迷失(或未完成)引起红学界二百年来的猜测与争论,而且就连他的生卒年也是到现在也无法确定。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似乎被人们忽略的问题,那就是曹雪芹的死亡原因。
  曹雪芹是怎样去世的呢?史上并没有定论。一说是痛失爱子,悲伤过度而死;另一说是因为续娶的夫人亡故。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有一位叫做脂砚斋的人与他合作,两人一个写书,一个批书,将曹雪芹迫于当时高压政治而隐去的种种真意表达出来。从脂砚斋的批语来看,他与曹雪芹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么是否在他的批语中有关于曹雪芹的死亡原因呢?在较为接近《红楼梦》原稿的甲戌本第一回的脂批中有一条眉批写到了曹雪芹去世时的场景:
  “能解者方有心酸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余(奈)不遇獭(癞)头和尚何?怅怅!”
  在这条批语中明确地点出了曹雪芹去世的时间:“壬午除夕”,然而却丝毫没有提及曹雪芹的死因,而且我们在随后众多的脂批中也未能发现能够明确指出曹雪芹死因的批语。看来脂砚斋的批语是不能给我们提供太大的帮助的。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在曹雪芹生前的好友中是否有人留下了关于他死因的记录呢?
  曹雪芹生前曾经有两位比较熟稔的朋友,一位叫做爱新觉罗.敦敏,一位叫做爱新觉罗.敦诚,他们是兄弟俩,曹雪芹生前与他们关系较为密切。而敦诚与敦敏又都有著书传诗的习惯。敦敏著有《懋斋诗钞》,敦诚著有《四松堂集》,其中保留了大量的与曹雪芹交往和悼怀曹雪芹的诗句,这里敦诚的一首挽曹雪芹的诗引起了我的注意,全诗如下:
  四十萧然太瘦生,晓风昨日拂铭旌。
  肠回故垄孤儿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
  泪迸荒天寡妇声。
  牛鬼遗文悲李贺,鹿车荷锸葬刘伶。
  故人欲有生刍吊,何处招魂赋楚蘅。
  根据敦诚在诗中加的注解“前数月,伊子殇,因感伤成疾。”可以知道,曹雪芹是因为爱子的去世过度悲痛,才染上了疾病的。但是,这里有一个时间段:“前数月”,可见曹雪芹因丧子之痛染上的疾病并非极为凶险之症,也不是足以致命之症。否则病程不可能拖至数月至久。
  那么直接导致曹雪芹在壬午除夕去世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在综合分析,对比了敦诚,敦敏在记录悼怀曹雪芹的诗句后,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他们在提到曹雪芹时,都不约而同地写到了曹雪芹嗜酒这一习惯。那么,曹雪芹的死因可能与酒有关。
5#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2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任妻子梅氏
  第二任妻子柳慧兰
  第三任妻子许芳卿
  曹雪芹的原配夫人梅氏,他的表妹;二配夫人柳慧兰,貌似是个歌女;三配许芳卿,才女。
  原配梅氏,楚楚可爱,是个让人心疼的小美人。她自幼知书达理,也爱哭鼻子,跟曹青梅竹马。她嫁给曹雪芹的故事蛮周折,但鸳鸯终成。但弱女子跟了穷才子,好比蝴蝶恋秋菊,美是美,却挨冻啊!梅氏不久便消陨了,遗留给曹雪芹一大笔遗憾。
  二配柳慧兰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个人认为其性格很经典。其出身贫贱,但聪慧异常,见过世面。曹雪芹娶了柳慧兰,实际上就娶了个矛盾集合体。柳慧兰一方面支持曹雪芹创作,一方面又盼着曹雪芹有考取功名的一天。可想而知,曹雪芹跟柳慧兰生活,那是床头和床尾吵,就像现在经常吵闹而又感情很好的小夫妻们差不多。但有些矛盾是不可调和的,譬如曹雪芹在仕途方面带给柳慧兰的失望。
  没有哪个女人不希望自己的男人能够在事业上“飞龙在天”,但曹雪芹所谓的事业却并非柳慧兰一直期望的功名。芹芹的信念是如此坚定,心里积郁的对柳慧兰的不爽很自然地就沿着笔尖吐泻出来,于是薛宝钗呱呱坠纸了。
  但柳慧兰不能让我们“一棍子抡死”,现实中的人物要远比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复杂,柳慧兰的优点岂可磨灭?!她勤俭爱夫,不逊色元稹的韦丛;聪慧柔婉起来,堪比苏小小,英气率真起来,应愧刘兰芝。这般天成的佳人,怎么可能会让曹雪芹割舍!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曹雪芹把柳慧兰的性格分割开,一部分塑造了薛宝钗,另一部分揉进了梅氏的灵魂里,这就产生了林妹妹。我相信,曹雪芹的《终身误》是在与柳慧兰的厮守中产生灵感的,没有柳慧兰,就没有栩栩如生的薛宝钗,林妹妹也不会那么有血有肉。
  三配许芳卿,曹雪芹的红颜知己,跟曹雪芹到底结婚没已不可考。她其接着柳慧兰的名号“脂砚斋”来续评石头记,才情性情柔情俱现,带给了大家多少秘趣呵!或许林妹妹身上也有些许芳卿的影子,但薛宝钗身上就比较难找了。
相关阅读推荐:
曹雪芹锦衣玉食从何来?祖父一年贪污至少四千万
曹雪芹祖父曹寅:给康熙皇帝当了20年的密探!
曹雪芹祖父曾为康熙当了20年密探!康熙的密探们
曹雪芹简介 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曹雪芹生平
曹雪芹传说:去世后刘姥姥第一个来奔丧
6#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5-2-23 09:29 编辑

曹雪芹活着时名气不大,又没做过大官,关于他本人的资料,能见到的少之又少,倒是他的长辈留下了相对清晰的人生记录。
  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曾经以钦差身份任江宁织造。他的曾祖母孙氏,是康熙小时候的八个奶妈(四个乳母、四个保姆)之一,生前诰封一品夫人。他的祖父曹寅,做过江宁织造兼巡盐御史兼通政使司通政使,官居三品。他的父亲曹頫,也曾经以钦差的身份任江宁织造。他的一个姑姑,嫁给了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八世孙、平郡王纳尔苏。所以曹雪芹跟陶渊明、白居易、包拯、李清照以及传说中他的先祖曹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曹雪芹“本是魏武曹操之后”),都是官二代。
  不光是官二代,他还是富二代———曹玺、曹寅、曹頫祖孙三代以世袭的方式垄断江宁织造一职的时候,他们曹家是非常有钱的。
  曹家的豪富生活
  《红楼梦》里曾经花大量笔墨描写宁、荣二府的阔气和排场,那是小说家言,不能当成是曹家的翻版。不过曹家确实曾经像小说里贾府那样阔,举几个例子:
  一、花高价养戏子
  据康熙四十七年曹寅的家人描述,从康熙四十四年到康熙四十七年,曹家光养戏子,就花了将近3000两银子。那时候,一两银子能在南京购买一石大米,清朝一石是80公斤,现在大约需要400元能买这么一石米,单从粮食价格角度折算,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400元,3000两就是120万元。家里要是没俩糟钱儿,是不可能花这么多钱养戏子的。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曹雪芹》剧照
  二、斥巨资送人情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的老师兼顾问、原礼部尚书熊赐履在南京去世,当时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正在南京做官,按礼节得去熊赐履家里拜祭,曹寅一出手,就拿出了240两银子作祭礼,给了熊赐履的儿子。前面说过,一两银子相当于400元人民币,240两相当于多少?将近10万!随手这么一送,就把今天小白领一年的存款给送掉了。
  曹寅给康熙的儿子送礼更大方。康熙四十四年和康熙四十六年,太子胤礽先后两次向曹寅“借钱”,曹寅都“借”了,每次“借”的数额都是2万两。这两笔银子,加起来是1600万元。


7#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23 | 只看该作者
曹雪芹这个名字,我们是耳熟能详的了,他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然而关于他的家世,他的祖父曹寅等情况我们是知之甚少的。在《百家论坛》中,又有了这样一种论断,说曹雪芹的祖父竟然给康熙皇帝当了20年的密探,这样匪夷所思的事情,难道真有其事吗?
  在中国古代,天气、天象等信息都与国家的前途息息相关,所以历代君王都十分重视国家的天气情况,这些情况也都被认为是国家的机密,不允许更多的人掌握。在清朝康熙年间,我国自然灾害尤为严重,旱灾和蝗灾总是频频发生。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皇帝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了然于心。在康熙在位的61年之中,他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有关天气正常或是异常的报告。
  众所周知,康熙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君主,早在康熙初年,他就开始接触到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他从这些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察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情况的重要性,于是他在全国各地都安插了自己的亲信,帮他观察与记录各地区的天气情况。康熙希望能够从记载下来的这些文献中找到气候的变化规律,可以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预防那些自然灾害。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康熙安排在南方的一名帮他记录天气情况的密奏使。他的密奏中有关于区域性的天气、粮食价格以及盗匪等问题,这种密奏方式也是康熙管理农业国家的手段之一。康熙帝非常重视他赋予曹寅及其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后代曹颙、曹頫頫等人的这项特殊政治任务,允许他们“专折密奏”江南地区的官风民情,并“亲手写奏帖来”, 对于曹家来说,这种待遇可以说是一项特殊的使命。
  曹寅将一方写过字的纸熟练地折成复杂的六角形,上面的“报告”是除了皇上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许看的。这张纸在康熙的手中打开后,是一张10厘米宽,20厘米高的密奏。从江宁到北京,骑马传递这张纸大约要20天左右。这项在曹寅和康熙皇帝之间的秘密传送工作,一直进行了20年之久。因此,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称曹寅为“康熙的密探”。
8#
 楼主| 发表于 2015-2-23 09:24 | 只看该作者
曹雪芹祖父曾为康熙当了20年密探!曹雪芹的祖父曾是康熙的密奏使,他的密奏中有区域性的天气、粮食价格以及盗匪等问题,这种密奏方式也是康熙管理农业国家辽阔疆域的手段之一。
  江宁织造曹寅熟练地将一方写过字的纸折成复杂的六角形,上面的“报告”是除了皇上康熙以外任何人也不允许看的。这张纸在康熙的手中打开后,是一张10厘米宽、20厘米高的密奏。这种纸从江宁到北京,骑马传递大约要20天左右。这项在曹寅和康熙皇帝之间的秘密传送,一直进行了20年。因此,美国耶鲁大学历史学家史景迁称曹寅为“康熙的密探”。
  康熙的密探们
  曹寅将他折成六角形的密报,放在一个用封条封好了的小信封里,封条的上面写“固”,下面写“封”,信封上写着 “奏折”。他又拿出一只大信封,套住这只小信封,在外面用一根白纸条扎住,他在纸条下写上自己的全部衔阶和名字,然后小心翼翼地用白纸包好,同样在白纸的包装口下方写上自己的全部衔阶和名字,最后用来封箴的几个字是“臣寅”“叩首谨封 ”。
  这封信康熙皇帝看完后,也许会加御批,也许只写三个字“知道了”。但最后都会被一个朱红的“封”字封过以后,重新传到曹寅的手中。
  在康熙王朝的晚期,康熙帝非常重视他赋予曹寅及其大舅子苏州织造李煦、后代曹、曹等人这项特殊的政治任务,允许他们“专折密奏”江南地区的官风民情,并“亲手写奏帖来”,这种千里眼加耳报神的职责的确超出了江宁织造的权限范围,对于曹家,可说是一项特殊待遇。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在曹寅、李煦给康熙的密奏中,天气问题如雨水、冰灾,粮食问题如收成、米价,社情民意如疫病、民情、官吏贪廉,都是康熙所关心的。在没有各种地方性媒体的时代,这些秘密渠道传输的情报,也算是一种内参了,通过这些内参,康熙皇帝可以对各地实情“明察秋毫”。
  在古代,天气、天象信息事关国家前途,所以这些情况被认为不应该由更多的人所掌握。尤其是在自然灾害频度过高的康熙年间,皇帝一定要对各种自然现象了然于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及其对策研究》课题第一主持人赫治清告诉《新世纪周刊》,康熙年间旱灾尤为突出,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不遇的旱情就出现过12次;康熙四年、三十五年的风暴潮灾,风助浪势,冲入沿海一带就是数百里,这样巨大的风暴潮不仅淹了江浙沿海地区,把今天的上海和苏州也淹了。
  赫治清说,在曹寅密报给康熙的奏折里,就雨雪分寸的测量、雨水入土几分、冰雪凝结几寸都有清楚的记载,这对于位居北国的帝王了解长江流域和沿海农耕情况至关重要。
  康熙重视天气状况
  康熙在位的61年间,水灾与旱灾持续侵犯,旱灾和蝗灾又总是相伴而生,所以康熙非常重视各地传来的有关天气正常和异常的报告。
  在康熙初年,他已经接触到一些西方来的传教士。赫治清介绍说,康熙是一位善于学习的君王,他从这些传教士那里学到一些观天气的常识,并懂得了记录天气形势的重要性,于是在全国各地都安排亲信的人帮他观察与记录,那时尽管还不会做出天气预报,但是记录天气成为康熙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他希望能从已记载的文献中找出气候的规律来。
  康熙三十二年夏季,淮徐及至江南地区大旱,到了阴历六月中才降雨,李煦奏报收成和米价后,康熙御批道:“五月间听闻得淮徐以南时舛候,夏泽愆期,民心慌慌,两浙尤甚。朕夙夜焦思,寝食不安,但有南来者,必问详细,闻尔所奏,少解宵旰之劳。秋收之后,还写奏帖奏来。”因为天气总是和粮食收成及米的价格紧密相关,五月间听说江南一直旱到了阴历六月才下雨,所以康熙凡见到南方来人都要询问详情,他还命李煦到了秋季收成统计出来以后,再报上粮米情况。
  不仅要求各地报上天气形势,康熙本人也对天气有所研究。他从清代逐日按时辰的降水记录记载成册的《晴明风雨录》中摘抄下有规律的现象来,并认为通过其中的规律可以做出天气预报。
9#
发表于 2015-2-26 22: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评论区版主高迎春老师提供精神食粮!问好高老师!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5 17:02 | 只看该作者
穆博烨 发表于 2015-2-26 22:31
谢谢评论区版主高迎春老师提供精神食粮!问好高老师!

呵呵,应该的。祝你元宵节快乐!
11#
发表于 2015-3-5 21:25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迎春老师,元宵节快乐!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3-8 04:17 | 只看该作者
lichezhiyuan 发表于 2015-3-5 21:25
问好迎春老师,元宵节快乐!

谢谢!送给你春天的祝福!
13#
发表于 2015-4-6 09:49 | 只看该作者
一部不完整的巨典,引发了人们对此书的执着研究,对作者的不懈探究,《红楼梦》似乎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学习并问好
14#
发表于 2018-1-5 19:22 | 只看该作者

曹家与康熙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1-5 19:46 编辑

      曹雪芹的上祖曹振彥是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大约于天命六年后金攻下了辽阳时归附,以后才随清兵入关的。

      曹家的发迹实是从曹振彥开始的。此后,曹振彥之媳,即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的保母。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之职,专差久任,至二十三年在江宁织造任上病故,康熙旋即命其子曹寅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并命其纂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于扬州。曹寅很得康熙的信任和赏识,康熙南巡时曾主持过四次接驾大典。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在扬州任上病危,康熙特命快马送药抢救,曹寅病故后,又特命其子曹
继任江宁织造。康熙五十三年颙病故,康熙又特命曹寅的胞弟曹荃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并继任织造之职,直至雍正五年十二月肚十四日曹頫被抄家败落。
15#
发表于 2018-1-5 19:30 | 只看该作者

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

本帖最后由 老虎与小鱼 于 2018-1-5 19:46 编辑

            曹雪芹的生卒年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

      他的生年,现在主要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他生于公元一七一五年,即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另一种说法认为他生于公元一七二四年,即雍正二年甲辰。

      他的卒年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一七六三年,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卒于公元一七六四年,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他卒于公元一七六四年初春,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现在大都倾向于第一种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3:22 , Processed in 0.06178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