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72|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谁在角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2 0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刚上班的确很热闹,屁股还没有坐热,上面就来人说要检查了。
  
  检查是不是中国特色我尚且不太清楚,但是频繁的检查以及以检查为考核工作的手段应该是中国特色了,因为没听说过其他国家是这样对待工作的。
  
  这本质上是一种人治所在。既然检查就得成立检查组,检查的结果就是由检查组的成员所决定的,以他们的好恶来衡量工作的优劣是检查的本质所在,所以我们作为被检查者就得小心应付着,马虎不得。
  
  其实,检查之前一般都有个提纲,大家都认得人民字,知道怎么回事,所以一般都能按照要求去做,不会有多大的纰漏,可人家领导不放心,得实地看看,求证一下。检查于是成为一种居高临下的个性化鉴定。
  
  我们姑且不说人家不放心基层是错误的,也不追述在咱们国家真正出事的都是那些领导者。但是作为教育行业,外行检查内行的情况的确是屡见不鲜的。外行不要紧,最主要人家是领导,标签决定一切,而非你当真懂得多少。
  
  再说当官原本不需要懂得多少,你说呢?
  
  我们是不惧检查的,在这么丁点大的地方,我们也算是老同志了,上下也算熟络,都知道中国是熟人社会、人情大国,既然相互熟悉,也就可以减省许多尴尬了。所以陪他们跑学校,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到我们家那些学校再跑一圈,尽管我们自己对于情况早已烂熟于心。
  
  处在中间位置还有个好处,就是人家真要是没有做好,那些领导多半也不会指责我们的,而是携领导之威猛直接批评那些学校的负责人,我们倒是可以在一边做一些解释和开脱工作的,而如果学校做得特别好,那我们似乎还能跟着后面贴点金什么的,这也是一种另类的旱涝保收。
  
  跑了几个规模较大的中小学,自然是窗明几净,秩序井然;也跑了几个偏远学校,也在正常运转,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吧,作为开学的第一天,都能走上正规,检查也就是在一团和气中结束。
  
  领导们结束了检查自然轻松,我们的学校送走了检查者,亦觉畅快。可是在亲兄热弟般的送来迎往中,有点莫名地发堵,忽然想到了一个命题:谁在角落?
  
  那个偏僻的学校处在两县交界的地方,三面靠山,一面临着公路,现在只有一个年级,六名学生,三个老师。老师全部是男的,年龄加在一起超过一百六十岁。
  
  在领导们兢兢业业地查看学校的开学工作时,我一个人溜到了那个班级里(这是全校唯一的班级),墙壁和地面都很干净,四张课桌丢在诺大的教室里使得教室显得格外空旷,穿着臃肿的孩子们好奇地看着这些外面来的人,他们也在享受着这偶尔的热闹,一方面他们要做认真状来对付这种检查,一方面又忍不住发自内心的好奇,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始终在兴奋与惊恐之间游弋。
  
  这个年级是二年级,学校去年一年级已经没有招收到学生了,而原则上是撤并中高年级,所以去年的一年级今年升到了二年级,成为全校所有的班级和学生所在。
  
  教室后面的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着梅兰竹石,出自学校校长的手笔。那个校长曾经是我在读书时的初中老师,虽然没有教过我,但也能算是我的老师了,然而,后来他以代课老师的身份参加了师范的招生考试,居然又和我成了三年的同班同学。这样的关系恐怕也是特定年代的产物吧!对于没有学过英语的他当时能考试师范是很不容易的,等于是丢下一门和我们考,他能考上,至少说明他的刻苦与智慧。而我们在一起上学的时候,他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当上了我们班的班长和学校学生会的主席,很多同学都以老师相称,据说学校领导还有意推荐他上大学,但他出于家庭的考虑,还是回来成了一名公办的小学老师。
  
  我们是一道毕的业,这二十年里,我教了十年书,跑了十年腿,他从出来之后就开始做校长,主持过几个学校,无奈这些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小,先后都被撤并,最后被安排到现在的学校,一个尴尬的事实就是,这个学校能存活多久又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
  
  学校被撤并,学生数锐减并非是个案,在我们这地方,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校的萎缩是农村萎缩的附属产品。
  
  我很清楚学校萎缩的原因,至少有以下几条:
  
  一、计划生育的成效。经过几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已经呈现出了效果,在农村一般都是一家一个孩,最多的是两个,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我们歌颂计划生育的成就时,我们不能忽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非常符合时机地帮了个大忙,就是生育以及抚养成本的大幅度提高。现在养一个孩子,从出世到读书再到找工作、买房成家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在这个天文数字面前许多经过教育的农村父母望而却步,某种意义上说,你就是放开政策,他们都得掂量掂量——生怕养不起或者说养不好,“穷养猪、富读书”成为再度奉行的理念。读书和多生孩子一时间又成为富人的专利,所以育龄人口减少以及出生人口的减少双管齐下,导致农村学龄人口的锐减是主要的原因所在。
  
  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是偏远的地方,一般都是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头顶烈日未必能养活一家人,至少说没有办法去应付庞大的社会需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概只可以吃几口干饭而已,是没有办法在社会上行走的。当生存面临困境的时候,只能选择外出,或务工或经商,走在远离传统农民的道路上。而这种出走是连带的,往往一个带一个,带出一大片甚至是整个村子的青壮年。多年以后分化为两种情况:一种搞得不错,攒足了钱,留在了城市,孩子也就随着出去了。第二种情况是大部分家长虽然不是很好,但是手头上也有了钱,进城落户,成为他们的追求所在。当农民工子女可以进城上学以及购房可以通过按揭贷款的方式进行时,这两大利好政策迅速地带走了刚刚温饱的中青年农村人和他们的孩子。这样一来,又带走了一大批乡村儿童。
  
  三、私立学校的扩张。就在国家热衷于发展房地产和土地财政而无暇顾及教育的时候,私立学校找到了生存发展和壮大的空间。面对当时残破的校园和老迈的教师,口袋里开始有一些闲钱的家长已经有了择校的意识,在私立学校绚丽动人的宣传攻势以及看起来齐整的师资队伍的感召下,许多家长宁愿花着高昂的学费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好像拿到了尚方宝剑似的。而这些私立学校又快速地通过了原始积累,进而商业寻租、扩建校舍、配齐器材、招收教师等手段增加自己的实力,不断地以加速度的方式去吸纳我们的生源,成为挤垮公办学校的最主要的对手。
  
  如此一来,学校还能剩多少学生。
  
  拿我们镇来说,几年内,学生减少了四分之三,这些原先二三百人的学校现在只剩下十个学生还不到,更多的是学校的自动关停。
  
  这些看起来是自然选择的后果,似乎我们只能默认并接受这一事实。
  
  是这样吗?或者说这样的结果到底是什么?
  
  学龄人口的减少是符合计划生育的要求的,我们似乎无可厚非。可是盲目进入城市的孩子拥挤在超大班额的班级里受到的是怎样的教育。我们乡里初中一个班不超过三十人,而城里的初中一个班有时达到七十人,老师上课带耳麦,成绩好的坐在中间位置,成绩不好的坐在边上或者是最后,黑板都看不到,老师的作业也没有办法能改完,抽样批改,很少有作业能改完整的。如果不是起始年级就在城里上的学,自然会非常不适应,结果好的很少。
  
  我孩子就和我说,他们班最好的坐在中南海,他大概在二环,还有大量的同学大概只能在五环开外或者是河北省了。我哑然失笑,我考虑的问题是,就是那些坐在河北的孩子们家长在附近租房子陪读,浪费了劳动力不说,几年下来当真会有奇迹的发生?
  
  小区有个车库让一家租去了,功能是陪读。我有一次经过,瞅了一下,有一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想通,那里面没有卫生间,小区里还没有公共厕所,那究竟怎么弄?
  
  看来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挤破头到城里学校上学的。
  
  至于私立学校,我也想掺和几句。私立学校的确有漂亮的楼房和一流的设施,但是徒有其表而已。首先看师资,在目前这个气候中,成熟教师一般是不太愿意丢掉公职跑到那儿教书的,因为保障跟不上,他们的主要队伍就是退休教师和未就业的社会青年或留守大学生。我不怀疑他们的热情和能力,但是以自身的感悟来讲,教师没有个五到十年的经历是很难驾驭教学的,我至今都不认为自己是个称职的老师,不知道他们何以速成。至于退休老师一般拿着丰厚的退休金还有多少精力去教书是有问号的,再说体力能跟上吗?
  
  我说的都是大多数,这当中有个案的特例。
  
  结果是他们的小学乃至初中教育看起来的确不错,成绩很好分数很高。可是来源于什么,超重的作业量,超快的教学速度。三年级的孩子晚上都要上晚自习,每晚都得写三四个小时的作业,至于初中索性上两遍,就是生米都能被炒成热饭,考试时考个分数还能有什么难度?
  
  问题是,这样虚假的繁荣能维持多久?
  
  我不想列举多少数字,虽然我有,也不想攻击刚刚摆脱原始积累阶段但依然很不规范的某些私立学校,只想给大家提供一下问题的思考方法。
  
  再说,那得需要多少钱?
  
  有一笔账是很清楚的,平均一个孩子一年一万五钱块钱,十年下来多少钱?我们减免了学杂费却一不小心带来了新一轮的教育返贫。这是我们的初衷吗?
  
  我问询过部分送孩子到私立学校的家长,为什么花那么多钱送孩子到私立学校,不就上个学吗,根子不在上什么学校,而在于孩子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家长的解释很耐人寻味,表面上看是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实质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人家一年收的学费是不低,可我把孩子送去了,我就什么都不要管了,正好可以腾出手来打工挣钱,即便是一个妇女也是可以挣到学费的,还落得自由。反过来要是整天和孩子黏在一起,费力不讨好,人家还说你没有本事,在村里都没有什么脸面。钱花了之后以后孩子要是还读不好,大可以说他们自己不争气,我这做父母的责任已经尽到,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钱,你还能让我们怎么样,把自己倒是摘得干干净净。
  
  这看起来感天动地的教育投资之后或多或少地还有那么一丝对监护责任的逃避。
  
  我们现在算算剩下那些孩子?
  
  三种情形:
  
  一家庭状况不好的。没有钱进城落户,也没有钱送孩子到私立学校,父母在家或者是一般在家,守着瘦山薄田,从土地里抠点钱或者在附近打点零工糊口,孩子带不走、送不出只能在本地学校上学,看着越来越小的班级和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的老师,他们想着走到哪儿是哪儿,而中高年级之后,面对超长的上学路线,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明天应该怎么办?
  
  二是父母外出,但是家中还有爷爷奶奶的。父母也在外打工,口袋可能也是有点钱的,但是不愿意出那个冤枉钱。想到了家中的老人,这样的资源不能闲置,让他们照看孩子解决后顾之忧。这样的比例很大,这些孩子也就是所谓的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充其量只能填饱孩子们的肚子,对于其他的方面很难涉及,因为这些老人本身的受教育程度非常之低,早被孩子们忽悠的不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误的。孩子成天抱着电脑、手机在那儿玩,他们能激动老长时间,到处夸口自己孙子的聪明。再说隔代亲,对于孩子的需求,他们一般有求必应,而父母偶尔的回家更是更加纵容孩子,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孩子是很难成才成人的。
  
  第三是成绩特别不好的学生。很多父母把教育当成一种投资,他们也判定孩子们有没有投资价值。刚上学的时候,校门口车水马龙,到后期就门庭冷落了,嗓门大的都是成绩好的学生,其他的不来的,对于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投资,顺其自然为好,这样的孩子自然丢在我们的这些弹丸学校。一个恶性循环就是,他们的基础不好,我们自然也很难教好,反过来他们还会指责我们的学校没有办好,我们共同把学校推向最后的消逝。
  
  我不认为,社会上有着明显的强势和弱势之分。但是如果硬要是使用这样的词语话,我会觉得剩下的这些学生就应该属于弱势的。你看,家庭困难的,留守在家的和成绩不好的,不是吗?就学生而言,就是这些弱势小孩依然蜷缩在我们的偏远小学,他们的前景令人堪忧。
  
  国家现在想着搞均衡教育,大道理是对的,我们把学校配备的差不多,不就不需要择校吗?听起来很动人,可是对于这样一些学校,他们也会判定他们有没有投资的必要,最后往往是默认他们的消逝。领导总是顾大局的,所谓顾大局说白了就是给牺牲局部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罢了。再者哪来的老师,这些学校不可能有年轻的教师过来。中国是熟人社会,你把个风华正茂的孩子搁在这些地方,人家宁愿磕破头找人都会把孩子弄出去,找不到关系的,也会选择考试出去或者索性辞职。这些被称为鬼不生蛋的地方,是不可能有新鲜血液注入的,即便偶尔有过,多半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我曾和这个学校的校长探讨过,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他非常可能在这儿干到退休的。他倒是坦然,自己退休也没有多少年了,可是以后呢?
  
  以后怎样,我也在思考。我们曾设想过,用车子把这些孩子接出去上学,可是现在安全管理的压力这么大,假设校车在路上出了事,谁来承担责任?为了孩子着想把自己送进监狱岂非闹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
  
  领导们喜欢讲长远,相信未来,更相信时间会冲刷一切,这点我也信。但我更相信,如果不作为的话,时间不会从天上带着馅儿饼恩泽这些处在偏远地方的孩子的,他们等来并崇信的可能只是自己的宿命。
  
  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中国有多少个角落就有多少个处在角落里的教师和学生。
  
  听说又有文件了,说原则上不能撤并学校了。我不知道这样的红头文件究竟能解决多少问题,仅仅是给他们提个气而已。
  
  我是农村人,我还没有走出农村,也不打算或者说也走不出农村了。我想告诉外面的人,现在的农村有的只是凋敝而非田园,就像我说的这几个学校,别人可能认为,没准这儿还是世外桃源呢!非也!就是这个如此偏远的学校都已经被矿山撕裂了青山绿水,灰尘和雾霾照样不会放过这被人遗忘的角落,因为利益不会忘记。
  
  那么,这样的角落还有什么?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3-3-2 20:01 | 只看该作者
一份关注,一份责任。读来沉重。
现实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令人无语。
3#
发表于 2013-3-2 20:40 | 只看该作者
上午就认认真真的读过。一孔老师的文字掀开了一些隐秘,揭开了一些深藏的痼疾。但我们是小小的老百姓不是?
4#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21: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3-2 20:01 发表
一份关注,一份责任。读来沉重。
现实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令人无语。

无语也得说啊,是不是,我会一直叫嚷的,:handshake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21: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荷吴霜 于 2013-3-2 20:40 发表
上午就认认真真的读过。一孔老师的文字掀开了一些隐秘,揭开了一些深藏的痼疾。但我们是小小的老百姓不是?

您是谦虚,但却有不少人不明真相
6#
发表于 2013-3-2 21:33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是听说这几年很多乡下的小学都被吞并了,孩子上学要跑到老远的地方。一孔老师不吝长文给我们揭开真相,读后很是忧心沉重。
7#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21: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水 于 2013-3-2 21:33 发表
我只是听说这几年很多乡下的小学都被吞并了,孩子上学要跑到老远的地方。一孔老师不吝长文给我们揭开真相,读后很是忧心沉重。

社会发展的规则不应该是弱肉强食,不是吗?只是瞎想而已,谢过一水。祈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些处在角落的人——孩子和老师!
8#
发表于 2013-3-3 12:16 | 只看该作者
有同感!
说得太全面了,这些话题说起来,几乎可以写成几本书,只是肉食者没人关心,没人问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3-3 21: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3-3-3 12:16 发表
有同感!
说得太全面了,这些话题说起来,几乎可以写成几本书,只是肉食者没人关心,没人问津……

谢谢提读,人们需要真相,社会需要公平!
10#
发表于 2013-3-4 14:45 | 只看该作者
条分缕析的很透彻,记得2005年时,我们这的农村中学里,我所带的班级就有97人,最多的班级有100多人,如今我代的班级只有30多人,这相差几倍的学生人数,的确是一个普遍现象,其中主要因素是计划生育的结果,还有其他诸多因素。
   一孔老师出于一份责任心,一份关注现实的良知,透析了当今农村教育留守学生的现状,值得赞赏和褒奖。问好
11#
发表于 2013-3-4 20:2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水如空 于 2013-3-3 12:16 发表
有同感!
说得太全面了,这些话题说起来,几乎可以写成几本书,只是肉食者没人关心,没人问津……


别人我不知道,如空同感我是想到了的。
12#
发表于 2013-3-5 13:36 | 只看该作者
“一份关注,一份责任。读来沉重。现实就是这样的。很多时候令人无语。”此言是也。特色啊,特色!特色之下还有什么不能啊?以切身经历揭示社会冰山一角,读之感慨。此事,农村教师最有发言权。
13#
发表于 2017-10-12 20:29 | 只看该作者
水如空 发表于 2013-3-3 12:16
有同感!
说得太全面了,这些话题说起来,几乎可以写成几本书,只是肉食者没人关心,没人问津 ...

很多年前,曾有人和我谈过教育公平的问题,还因为我是私立名校老师把我一顿臭骂。我当时就想,家长们共同出资,懂教育的人参与办学,把学校办得高品质,这不是什么错。如果说要教育公平,那不应该是扼杀好的,而应该建设差的。可是几年后,我们的私立学校被收回公办了,因为恢复公办后资金短缺,学校硬件再难更新,教师待遇一降再降,于是有个新词闯入这所曾经人人打了鸡血的学校:不作为。而与此同时,农村建起了好学校,硬件一流,校舍一流,可是,据说没有老师愿意留下来,一编制的老师掏出一部分工资找个没文化的家庭妇女替岗,自己就可以自由身另赚一份钱去。没几个学生建那么大的校舍,建之前没有调研参考吗?也不知道鼓了谁的腰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7 18:04 , Processed in 0.05800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