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蛀书记(2021年10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12-1 1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年10月11日
许宏的《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从晋魏上溯,经汉秦周商,至二里头文化等,通过对古都遗址的考古发掘,得出颠覆习惯认知的结论:上古城邑包括都城,多深濠,无城墙;有贯通南北的中轴线、有外廓城墙的都城,是魏晋以降的事。考古虽专业、深奥、小众,书却比较浅显、易懂、好读。值得一阅。


2021年10月15日
杨东平的《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从古北京与上海写起,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止,以“京派”“海派”之争、“W革”时期表现异同为重点,对北京、上海两地的地域风俗、人情人文等进行详细记述,既有各种表象的精准描绘,更有深层次的背景、文化成因分析。虽时过境迁,但读来依然有味道。

风中的雨:《城市季风》是一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老书”:1994年10月1版1印,我买的是1995年4月的3印本。半年时间,就再版、三版,可见此书当年的风靡程度。此书买来,一直没读。前不久,读易中天的《大话方言》,其中提到这本书,于是在书柜深处翻出来,认真地读。《城市季风》是东方出版社“东方书林之旅”“满江红书系”之一种。“东方书林之旅”共有六个书系,都以词牌命名:“满江红书系”、“清平乐书系”、“采桑子书系”、“西江月书系”、“如梦令书系”、“一剪梅书系”。从《城市季风》的品质看,“东方书林之旅”各书系的书应有一定的品味,质量颇高。在我的书柜里,东方出版社的书不少,但“东方书林之旅”各书系的书似乎只有这一本。
风中的雨:北京与上海无疑是中国最有名的两座城市:能与首都北京相提并论的,只有上海;说到上海的种种,自然就会拿北京的种种与比较。“北上广深”里的“广”、“深”,或今天所谓的“新一线”,在北京、上海面前都只是“小儿科”。谈中国,谈中国的政治经济,离不开北京与上海。说南北,说中国的南北差异,同样离不开北京与上海。《城市季风》“目录”之前,有一段关于本书的提要,可以比较全面完整地了解本书,兹录于后,算是资料保存。“北京和上海是中国最大、最重要的两个都市。自十九世纪以来,以北京、上海为中心的南 北 冲 突、对 峙和交流,构成了近现代史绚丽多彩、激动人心的一页。”“上海从一个‘小混血儿’奇迹般地出落为享誉世界的‘东方巴黎’,而后又变成‘计划经济的排头兵’、‘W化大GM命’的策源地;八百年古都的北京在传统与现代的激烈交锋中,几番脱胎换骨,演绎着大都市跌宕起伏、慷慨悲壮的特殊命运。”“作为工商文化、市民文化的大本营和知识分子精英文化的中心,上海人和北京人、‘海派文化’与‘京派文化’泾渭分明。两种文化、两种城市人格的冲突嬗变,同样耐人寻味,发人深省。”“世纪末的中国,又在重演着本世纪初由南向北的社会变革。崛起的上海和巨变中的北京同样令人瞩目。城市的季风仍然强劲而莫测……”随着时代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大地各都市异彩纷呈,上世纪九十年代北京、上海两家独大的局面或有所改观,但作为中国南北最典型的代表,在今天的中国依然没有任何一座都市可与北京、上海相提并论。所以,今天读《城市季风》虽有时代间隔之感,对于认识中国、认识北京上海所代表的中国的南北差异,依然有意义。

2021年10月17日
《大航海时代》是“易中天中华史”第23卷,有一条从广阔到细微的线:先由郑和引出明清之际的国际大航海,再写清初特别是康雍两朝的政治风云,最后深入到小说《红楼梦》的内里点评各色人物。说是中华史却更广域,说是历史却很人文,言寄史中,意在史外。词精句妙,段短篇少,好读好看,值得闲暇翻读。

风中的雨:“易中天中华史”已渐入尾声。从头读到现在,旧感觉仍然在:他写的不是正史,而是人文史。正史应为通史,过往里较在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都应涉及。但易中天显然意不在此,他的重点在于对历史事件里的文化信息进行挖掘,或表皮,或深入,比较自我。初读,有读余秋雨《文化苦旅》时的惊喜,读多读久了,亦如对余秋雨所谓“文化散文”有嚼蜡之感一样,至少是不再觉得新颖。但是停不下来,还要读下去。这,既因他们终究有人文涵养,他们的文字多少还有魅力;更因自己的水准太低,总想从他们一再重复的“雷同”里有所收获。新感觉也有:越写越简略,颇有虎头蛇尾的味道。先秦六卷,颇为煌煌,愈往后走愈简略。明清两季,世界正处于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虽有闭关锁国,但终究无法抵抗时代潮流。这些历史里的人文信息,较之前代更多,更值得深究。但易中天却似乎写“累”,将“丰富”的历史“省略”,在一部文学作品里“游移”。看第24卷的名称《命运和选择》,似乎有结束“易中天中华史”意味。若果如此,相比于“易中天中华史”的开篇的“虎虎生气”,这个结尾确有些“蛇味”。

2021年10月22日
颜歌的《异兽志》是她“刚刚二十岁”时写的一部小说。悲伤、喜乐、舍身、穷途、荣华、千里、痴心、英年、来归九兽,加上后记、附录,共九卷两篇,即独立成篇,又串联成部。初看是“我”旁观异兽,结尾才知“我”亦是兽,永安城里都是兽,人则居“地下大穴”。兽或是人性之中的兽性。似传奇,是寓言?

风中的雨:读过颜歌的《我们家》《平乐镇伤心往事》和《五月女王》。开始读颜歌,是因为她是四川作家,想从她的作品里寻找方言书证。虽然她与我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四川却是我们共同的家乡。所以,在她的作品里读到一些耳熟能详的方言词。尽管她写这些方言词颇为随意,并不一定准确,读来却依然亲切,至少可算是一种写法。《异兽志》用的是大众认同的普通话标准,并没有非常四川的方言。故事令人悚然,不同以前读到的颜歌。如果说颜歌的《我们家》《平乐镇伤心往事》和《五月女王》是充满四川地域特色的作品,是紧贴生活的“现实”;那么《异兽志》则是难辨地域的、有玄幻色彩的“传奇”。她笔下的那些兽,除个别地方比较奇特外,多“与常人无异”。如果人的某一性格表现到达某一非常的极致,超越正常的人认知,就会不为常人接受;他们也就渐渐远离“人”的队伍,被常人划入“非人”的范畴,即“兽”。人的身体里都有后世培育的人性和与身俱来的兽性,人性控制兽性的普遍时候,人是“人”,非“兽”;兽性控制人性的特殊时刻,人不再是人,而是“兽”。有些人,看似“人”,其实是“兽”,道貌岸然的“兽性”比“兽”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些“兽”,看似“兽”,其实却善良温顺、不与人争胜,比人更友善纯洁,更有“人性”。所以,人与兽,兽与人,有时看来俨然两岸,老死难相往来;有时却是一体两面甚至可能彼此转换。颜歌写作《异兽志》时才二十岁,小小年纪却写出看似轻灵消遣、奇异玄幻的作品,娱乐文字的背后,应该是有深意的。传奇、寓言,只是小说的外衣。小说的内里,有许多只有作者自知或读者自己可以体味的东西。
风中的雨:颜歌的作品,有灵性。这灵性既是生之即有的“天才”,也是后天学习努力的结果,还有中国传统和地域传承的熏陶。作为中国四川的作家,颜歌再怎么“现代”、“先锋”,都离不开她的“平乐镇”。即使这“平乐镇”是虚构的,是她通过笔塑造出来的,没有与“平乐镇”紧密相连的中国生活、四川生活,她或许就无法写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至少是无法写出国人普遍接受、喜爱的小说。看颜歌写于2017年8月的《异兽志》的“再版序”,看到“现在,我和先生住在都柏林”,颇为失望。觉得,要读到更好的颜歌作品似无可能。因为,颜歌已经离开了她最为熟悉的故土。即使可以通过回忆写出一些作品,但终究有“距离”。虽说距离产生美,但文学作品没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多是“水中月”、“镜中花”,晃眼一看很美艳,认真审视却虚幻。去国的作家,在国外能继续写出经典作品的,不多,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林语堂、北岛到美国后用英文写的作品,多是“小众”读物,没有读者,怎成经典?严歌苓长篇不断,虽或畅销一时,但终究只是“流行”,哪一部可成经典?颜歌如果只是短时间在爱尔兰居住或者或一时爱尔兰、一时中国,或许还有希望;如果她就此移居都柏林,与中国彻底隔开,她要成为余华、莫言、王安忆等类似水准的作家,似乎已不可能。或许吧!

2021年10月23日
许宏的《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以二里头、二里岗文化发掘的青铜器的制作、器型、功用等为核心,对其前期所谓“原始铜合金”时代,周围所谓“潮头外缘”也有涉及。因只是“潮头”,对大潮叠起、精品迭出的东亚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并无特别描述。引证太多,注释满书,颇似旧时之“集释”。

风中的雨:许宏的早期中国“四部曲”:《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和《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读完了。对文字记载之前的中国,有了一些了解虽是零星甚至零落、零乱的,但聊胜于无,比一点都没有要好,比以前知道得更少要好。对于象牙塔里的人物愿意放下身段,将学术著作进行大众化书写,一方面觉得值得称赞,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普及艰深的学术,令大众对学术有一个较粗疏的了解。另一方面又觉得之多少是学术的无奈,它已经不能坚守自己的风格,不得不“媚俗”,不得不讨好大众的阅读口味了。这与当下一些文学作品的短句、短段、短章,尽量做到适合手机用户的阅读、速食,颇为相似。现在的阅读,或许已经是读者主导的时代,为了读者“眼下”的市场、利益,作者不得低下高傲的头颅,尽量讨好、迎合读者。那个完全有感才言、完全只按自己心性创作,创作完了能发表就任人评说、不能发表就束之高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似乎就要彻底消失了。在我看来,许宏的四部书一部比一部差,最好的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虽或有学术上的争议,但作为作品,是读来最有味道、最有收获的一部。我无端地猜想:后面三部,或许都是因为《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得到众口称赞,才顺势推出的,并非真正的有感才言,而是一种“市场行为”。我暗自祈祷:许宏千万别再接着往下写,因为以我的性格,他往下写,我肯定就会买回来,读下去,而我真是不想再读《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这样的“集释”作品了。
2#
发表于 2022-12-2 08:55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发帖支持。敬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16 08:12 , Processed in 0.05804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