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84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对人物性格的超越性表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8 1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被雨淋湿的河》赏析



  一部好的作品是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的。往往会在不经意中唤醒你的生命感知与思想经验。于是就会在更多的时候,作品内核里的那些因子会让你再次感受并思索,完成一种源自内心的追寻与探索。作家鬼子的中篇小说《被雨淋湿的河》就是如此。该作获得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绝非偶然。多年来,一次次面对这部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新鲜的冲击力。作品于冷峻中凸现矛盾,于沉郁里展示人物形象,于沉重中揭示现实矛盾,让人震撼之余,生发一种愤怒、激动、炽烈的情绪。作者在自然、磊落、分明、鲜亮中着笔,使得这种情绪从始至终,贯穿全篇,浑然一体,不作掩饰,不作回避,铁一样的冷,直抵人心,叫人懔然。老教师陈村,他年纪轻轻却桀骜不驯的儿子陈晓雷,他不谙世事却过早沦落风尘的女儿陈晓雨,都给人鲜明的印象。陈村的行为选择,他儿子、女儿的行为选择,则是一把又一把刀,在人内心刻下了一道又一道深深的痕迹。实在说,我无法准确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对还是错。不管对错,他们各自符合自己的性格,他们真实。而真实,无疑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何况,这种真实是超越了常规层次的真实。读着读着,就有什么东西一直坠啊坠啊坠的,在心里沉沉地坠着。一次又一次,注视着这种沉沉的坠落,我无望而揪心,情不自禁融入其中,感喟不已。或者,就被那种炽烈的愤怒包围了,燃烧了。越是这样,我越是对自己说,要冷静,镇定。只有在自然状态,才能把握作品精髓。


  作品以十分老道而深刻的笔力,完成了对人物的性格刻画,达到了某种雕像似的效果。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并不是仅仅为了人物性格刻画本身,而是越过表层,拥有了积极的现实思想意义。


  像老教师陈村,在极其残酷的现实困境中,接二连三遭受到了来自儿女——确切说是来自生活——的沉重打击,心灵深处的痛苦无法言说。他的羸弱不堪却又分明不甘的形象一下子就把我击中了。儿子陈晓雷看去空空洞洞的眼睛,女儿陈晓雨不告而别、甘心被人包养的现实存在,都突破了这位老实巴交的基层老教师的生命底线。他柔顺悲悯的悲剧性格,让人感觉他就是一个只会默默承受而丝毫不会反抗的人。然而,细加品读,你就会感受到其内在的那种以柔克刚的韧性力度。长时间的生活重压,迫使其形成了自觉的宽容之心。这样的情形我们很熟悉,一般情况下,人们会麻木不仁,与世无争,就算是涉及自身利益,也能忍则忍,充分体现了这个底层群体的性格特征。除非遭到重大的事件,不会激烈反抗。像老教师陈村,即使是知道自己的儿子遭到了蓄意报复而含冤死亡这样重大的变故时候,他的反抗意识也会被教育局长曾经给予自己的感动所化解,假如不是村里人们的劝说,他能不能挺身去为儿子告状,还很难说。这就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人群的现实景况。经受着生活现实严重的伤害,却能够以自身素有的坚韧与宽容默默承受。生活底层的艰难程度实在说,超越了人们能够想象到的程度,但是这些群体忍辱负重,在艰辛中一再克制,支撑着社会整体的安然前行。他们已经被自己深重的性格压服,养成了巨大的韧性习惯。在一定的弹性限度内,他们会自觉地奉行自我修养的“良性循环”,情愿息事宁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此类群体就呈现出一种难得的以顽强执着为本的内在精神力度。其活力旺盛的现实意义十分鲜明。陈村这个人物形象也就不再是属于个体的形象意义了。而承载于人物形象之上的深重思想意味,其社会学考量、人文担当等等,均唤起了人们深刻的共鸣与反思。


  作为陈村之子的陈晓雷,也是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人物,他那种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征,部分地继承了父亲的性格因素,也部分地源自社会生活的铸锻。如果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性格特征,还不算什么,关键在于,作品层层深入,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层所蕴含着的那种社会思想意义。一开始,当他的父亲送他去师范读书途中,他和父亲因为一块塑料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下着雨,父亲坚持要把塑料布盖在行李上,陈晓雷则由于不愿意去读书,性子里逆反得厉害,于是果断地一次次拒绝了父亲的好意。父亲说他拗,他回击父亲说,真正的拗还在后头呢。一个倔强的晓雷跃然呈现。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是在前戏中先蓄积铺陈力量,于是,陈晓雷性格中的那种力度就初露端倪,随后作品中晓雷的那些所作所为,就有了坚实的依托与支撑。我们看,随着情节的推进,他先是打死了欺男霸女、克扣工钱的采石场恶老板,随后,坚决不在欺侮工人的老板面前下跪,再后来,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揭露教育部门不正之风的行动之中。在这种种的颇具戏剧性的场景中,真实地反映了陈晓雷那种难能可贵的人性魅力,他的敢作敢为,嫉恶如仇,执拗不屈,得以淋漓尽致体现,让人击节赞赏,但同时也暴露出现实中令人难堪的困境——毕竟,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中,像陈晓雷这样的人太少了。一个陈晓雷是肯定不够的,敢于向社会不良习气说“不”的人应该是越多越好,这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社会正气严重缺失,我们所存身的生活工作环境险象环生,更多的人却选择了沉默,不作为。也因此,令人深恶痛绝的悲剧性事件才不绝如缕地每每上演。所以说,陈晓雷的形象意义体现了作者的一种思想自觉,是植根于现实基础的睿智表达。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有着深刻的指向性与启迪性,突破了文学领域,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研究。


  另外,作品拥有很到位的语言功力,对人物性格刻画发挥了很有效果的作用,并展示了某种美学特征,其特色值得称道。比如得到儿子惨死的噩耗,前前后后仅仅五个晚上,老教师陈村的头发就完全变白,作者是这样写的,“陈村说他的心已经完全地干枯了,干枯得就像一片被太阳烘干了的树叶。”“心……完全地干枯了……”,话不在多,寥寥数言,如此入骨地加以刻画,格外准确地表现了在儿子被人报复加害之后,作为父亲的老教师陈村那种肝胆欲碎与割肺剜心。因此,从这句简单的表述里,我们就可以明确感知这个老父亲内心深处那深重的灾难、决绝的心痛了。再比如作品的结尾,当看到警察迎面而来,陈村摇晃着身躯,忽然像枯树一样栽倒在细雨飘零的干涸的河床上的时候,他白得晃眼的头颅极像是一发重磅炮弹,异常猛烈地击中了我。陈晓雷出于义愤打死采石场恶老板的壮举,竟然成为陈村心力交瘁的导火索。面对这样强烈的碰撞,你要是无动于衷,是不可能的。巨大的反差衬托着细雨飘零的河床,残酷与诗意交织,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美学价值。很显然,作者不动声色的这样一个结尾,是其匠心所在,其妙不可言,让人深度流连并且回味无穷。


  掩卷沉思,《被雨淋湿的河》通过十分个性化的语言,对人物的性格做了超越性的表达,无论是其宽度还是深度,均带给人有益的启示。同时,还体现了作者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良心的担当,给人多方面的感知和体验,是一部值得潜心品鉴的作品。


  2014-3-8



[ 本帖最后由 夏冰 于 2014-3-8 21:5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12:39 | 只看该作者
支持评论版一篇,请大家指正。
3#
发表于 2014-3-8 15:02 | 只看该作者
抓住人物的性格刻画,进行了比较精细地分析。
如果最后再归纳总结一下,就更好了。
4#
发表于 2014-3-8 15:15 | 只看该作者
对一部小说主要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当然,人物性格是在社会大背景下成长建立的。正因为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所以小说才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5#
发表于 2014-3-8 21:18 | 只看该作者
小说的功用在哪儿,我们一直在思考。没有读过原作,但从这简短的评论就能感觉到原作的震撼力,一个底层从一贯隐忍直至近乎麻木的老教师,一个桀骜不驯的青年人过早被社会吞噬,还有一个甘愿被社会裹挟的女子,组成一个群像隐匿在社会的底层,却映射着全社会的现实。不禁要问:这是我们的世界吗?懦弱、丑陋、麻木竟依然离我们如此之近,我们该怎么办?
抑或是我们注意到了吗?
这是一部小说,更可能是一部问卷,必定会带来深深的思考。
至于人物性格的剖析,夏冰的见解也是值得肯定的,那个老实巴交的老教师在一般人眼里都是枯木一般,用劣根性这样的词语都不太过分,而夏冰从中能提炼出力量
——“难得的以顽强执着为本的内在精神力度”,无疑是深沉的。没有生活的阅历,没有对苦难的深层挖掘,没有对人性的深入探究,是很难正眼看这些人的。事实上,这样的人就在你身边卑微地活着——很多很多!
文学需要给人力量!
而夏冰的评论还不忘记对语言的涉及,那么经他一说,这张问卷出的想必还很缜密。
期待着原作!
6#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黄叶斌 于 2014-3-8 15:02 发表
抓住人物的性格刻画,进行了比较精细地分析。
如果最后再归纳总结一下,就更好了。
谢谢黄老师的关注点评以及建议。写的时候讲究了下戛然而止的效果。
经过斟酌,结尾作改如上,敬请指正。
问候安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1: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4-3-8 15:15 发表
对一部小说主要人物性格,进行了深入剖析;当然,人物性格是在社会大背景下成长建立的。正因为人物性格鲜明,活灵活现,呼之欲出,所以小说才获得了鲁迅文学奖。
是的,高老师所言甚是。人物性格确实与社会大背景分不开。该作的人物塑造十分鲜明有力,获奖当之无愧。
问候安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4-3-8 21: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4-3-8 21:18 发表
小说的功用在哪儿,我们一直在思考。没有读过原作,但从这简短的评论就能感觉到原作的震撼力,一个底层从一贯隐忍直至近乎麻木的老教师,一个桀骜不驯的青年人过早被社会吞噬,还有一个甘愿被社会裹挟的女子,组成一 ...
嗯,作者鬼子完成这部作品,体现了他的一种责任意识,一种良心的担当。很有分量的作品,你不妨找来一读。
谢谢一孔来读来评。问候安好。
9#
发表于 2014-3-9 10:07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评析与鉴赏的文章还是写出了质量和重量的,不错。欣赏并问好。
10#
发表于 2014-3-9 16:54 | 只看该作者
先占座,提读,容仔细学习。
11#
发表于 2014-3-10 04:5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4-3-8 21:42 发表
是的,高老师所言甚是。人物性格确实与社会大背景分不开。该作的人物塑造十分鲜明有力,获奖当之无愧。
问候安好。
你评得好,是一篇有分量的作品。:handshake:handshake
12#
发表于 2014-3-10 11:16 | 只看该作者
作者行文善于心理分析和社会意义探视。本篇从人物入笔,总体和谐,中间流畅,结尾当回首部(窃以为)。欢迎夏冰老师来发评论!
13#
发表于 2014-3-11 16:24 | 只看该作者
没读过鬼子的小说原著,但客观而言,我相信能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的小说自有它获奖的理由,应该属于同期好小说范畴。夏版此文定位赏析,足见其作文之严谨,而在分析与评论之间,文本脉络清晰条理清楚,让读者明白所赏析的小说是怎样的一部作品,找到可读线索后,议论适可而止。这种没有武断或强加给读者所评作品最终评价的风格,有所意识地给读者以阅读和想象空间,我以为很不容易,值得提倡。尤其是为小说写赏析,往往一不小心,就给作品以盖棺定论,成为大忌。曾经一段时间,我读谢有顺分析小说的理论文章,很受启发,又前段时间为理顺朦胧诗读了读孙绍振的文学理论文章,才知道他对谢有顺又绝高的美誉,却原来他们都是活跃文坛作文学理论的翘楚。夏版诗歌散文影评赏析写得都这么见功底,真可谓全才。
14#
发表于 2014-3-11 16:29 | 只看该作者
对了,作为江天娘家人,昨天看到如空的文章,今天再来品读夏版的文章,真诚的欢迎你们前来兄弟版活跃气氛,你们的支持也是应该的。唯有一点,评论版文章的枯涩在所难免,得耐住寂寞,换位思考,或者只有这样才能安静下来看点东西,也未可知
15#
发表于 2014-3-12 09:59 | 只看该作者
评论与作品的细致阅读和认真考量密不可分,丰盈着强烈而纤细的艺术感知力和审美表现力。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2 00:56 , Processed in 0.05539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