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5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痛感中呈现生活的真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18 0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痛感中呈现生活的真实
  
                                                             ——甘肃女作家佟妮新著《暮雪飘落的村庄》之解读
  
                                                                      王克楠
  
  从博客接到文友佟妮发来的信息,希望我给她的即将出版的散文集《暮雪飘落的村庄》写序。我颇为踯躅,写序言和写评论不太一样,需要对作者的生活比较熟悉,但我在河北,她在甘肃,如果没有文字,是根本不认识的两个人,怎样才能熟悉她的生活呢?好在有散文,散文是一个很特殊的文体——不可虚构,于是,通过文本就逐渐熟悉了她的生活,熟悉了那个位于甘肃东南部秦安县的小山村。
  
  在笔者看来,《暮雪飘落的村庄》第一个特点讴歌了血溶于水的亲情。佟妮一旦写到了亲人,就有无穷无尽的感情,如她笔下的祖母是这样的勤劳形象,“我祖母生得面如满月,高挑身材,长着一双丹凤眼,留着缠裹得三寸金莲似的小脚。我祖母自幼做得一手好茶饭,同时还兼备着一手好针线的手艺。”再如她写哥哥对她的疼爱,“我哥哥去世已经很多年了。回望成长历程,我哥哥为我购买罩子灯、神情认真小心地擦拭玻璃灯罩上墨烟及油渍的情景,却仿若发生在昨天一样地清晰完整。我哥哥购买罩子灯时疼爱我的心情,将成为照亮我心灵角落的灯光,光芒永存。”“哥哥去世很多年之后,我和佟伟整理他的手迹,发现了好几封他从塞外托人代写后寄回家来的书信。那些布满了岁月痕迹的书信,一一被我和侄子读起,兄长挚爱亲人、勤勉于生计的身姿和音容,就在那一时刻宛若历历在目,伸手可触。”作者的咏物非常到位。写到亲情,还有亲人之间的感情,例如父亲为大哥留下西瓜的细节也很动人,“西瓜成熟时,我父亲躬着腰身,在西瓜地里精心挑选出了三十几个大西瓜,随即把它们高高地放置在我家堂屋的墙架上,说这是留给我哥哥回家时吃的。......当我哥哥的身影终于出现在家门口时,那些被高高放置在堂屋墙架上的西瓜,只剩下了最后一两个。当着我哥哥的面,我父亲兴高彩烈地切开了西瓜。可曾经香甜似蜜的大西瓜,因为放置太久,里面的瓜瓤差不多只剩下了空壳。”使用的语言虽然是白描的、,但迸发出来的亲情力量是巨大的。
  
  《暮雪飘落的村庄》这部散文集来自于乡村故土,基本上是写乡村生活的。佟妮是怀着对故乡的感恩动笔写的,这个位于甘东南的小山村是诞生她生命的地方,也是她的写作之根。有社会学家说,支撑人的感情世界有爱情、亲情和友情,在“三情”中,亲情是无价之宝,虽然不如爱情来得热烈,但持久温馨,毫无疑问,佟妮的这部书是写给亲人的,经过多年的生活洗礼,她写这部书的时已经十分宁静,一如她在题记里所说“仿佛看见那些已从我生命里消逝了的、亲爱的影子,次第从我心灵里安静地经过。谨以此文字,献给我亲爱的祖母、我的双亲、以及我的姑姑们。”作者在大家庭里享受到了浓浓的亲情,也同时对她的亲人们十分挂牵,无论是父母,还是哥哥姐姐以及哥哥姐姐的孩子们,都挂在她的心上。心系家乡,心系亲人,是这部散文集的最大亮点。
  
  佟妮用自己的笔写了自己的父母,“我母亲一生多难。自幼失怙。成年之后,为儿女、为家累饱尝生活困顿和艰辛。时至老境,又遭遇了丧子丧女之锥心巨痛”“我父亲一生勤谨。寡语。人正直。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曾被推选为G村的生产大队长”,也写了为家庭做出重大贡献的姑姑们。姑姑们虽然是女性,但对生活计划得周到,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在婆家,都干得很好,而且对娘家兄弟们的后一代也给予了浓浓亲情,书中是这样描述二姑的,“在我二姑慈爱目光注视下,吃了两碗飘着红红辣椒油的浆水面鱼。”作者还用重要篇幅介绍了姐姐对家的贡献,“正逢生活最饥馑的年代,所有人们都在为吃穿发愁。七、八岁左右年纪的我姐姐,包揽了全家大大小小的所有杂务:照顾母亲;深更半夜起身推石磨;满山遍洼寻挖野菜,拾柴火;做全家近十口人要吃的饭食;照看比她幼小的弟妹们。我母亲回忆说,每当看见我姐姐有头有尾地料理着家里大大小小的琐务时,亲戚邻里,没有一个人不对我姐姐啧赞有加的。”虽然一家人勤勤恳恳地耕作劳动,勤俭持家,生活依然过得捉襟见肘,“七十年代中后期,每年一到秋天,我母亲都要用萝卜缨子,为我家里卧几缸备饥荒时吃的酸菜。我家院子里,一到初冬时总会堆满着小山一样的萝卜缨子。而请假回家的我堂兄,总会安静地坐在小山一样堆积着的菜堆前,帮着我母亲一下一下地切着那些多得没有尽头似的萝卜缨子。”
  
  佟妮直面人生,并不回避家族中出现的矛盾和危机,她也不回避亲人的缺点。她的大家族有过两次危机,一次是祖父去世,另一次是由大伯母的自杀而引起的官司,第一次是祖母带领姑妈们勤劳致富,克服了危机,第二次是而伯父挺身而出,带领家族老老少少奋斗,又一次战胜了危机,“我家临危之际,我二伯父拖着病体挺身而出,拚尽全力协同我祖母把我家从家破人亡的境地拉扯至渐渐恢复原状,直至生活终近小康。我二伯父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族人的同情和尊敬。”。当然,作者姐姐的付出是无毋庸置疑的,但姐姐却是一个悲剧人物,在娘家的时候,曾经受到哥哥们的呵斥,嫁到第一位丈夫家的时候,尽管勤劳能干,依然受到虐待,“她短暂的生命历程里,充满了苦菜花一样的艰涩。这艰涩中,有的是由于命运的赐予,有的则是不被亲人们所理解的孤独和炎凉。这些艰涩夹杂在一起,让我姐姐在人世活着的生命,遍尝了人情的所有冷暖和苍凉。”佟妮本人也对姐姐是歉疚的,“记得从戏场回来后,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我姐姐,蜷缩在土炕一角,而我就不懂得把姐姐让在土炕烧得最热的地方,好让她赶紧暖暖她那被冻疼的腿脚。至今想起来,这些事情一直都成为我心中最伤的隐痛!”真实对再现亲情,不掩饰,也不过誉,这是书的风骨,也是作者的性格特点。
  
  佟妮的哥哥们中间,三哥对她影响比较大,影响了她对文字敏感和写作的兴趣,三哥还支持了佟妮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我亲眼看见过我三哥亲笔补写在短信最后面的几行字。他嘱咐我三嫂和我侄子要把他家里卖掉猪仔的一笔钱,无论如何要分一半给我用于交学费。”三哥对自己的小家庭和大家庭默默奉献着,自己却是不顺利的,参军被人顶替,婚姻也颇受折磨,但三哥用自己的拼搏改变了贫困生活,支撑了他自己的两个儿子读完了大学。佟妮珍惜亲情,也把亲情作为人生重要财富,“不管在任何时候,不管曾经有过怎样的恩怨,手足亲情始终如影相随,难舍难忘。”不仅珍视手足亲情,佟妮对下一代也是呵护有加,“一段时间,我非常替侄子、外甥们找不到合适的对象发愁。”会见到村村洼洼的领头人,于是她就把认识的和刚刚认识的人当作熟人,在更宽的范围内为侄子、外甥们寻找生命的另一半。
  
  佟妮的写作是有根的写作,因为她从老家的乡村长大,家乡就成了写作的根。她笔下的老磨坊是温馨而美丽的,“磨轮轰隆隆转动的时候,透过镂空的地面,就可以看见磨房地面下滔滔流淌的葫芦河水,被磨轮带动着飞速旋转,飞溅起朵朵巨大的浪花”。佟妮叙述老磨坊的时候,基本是客观地呈现,不动声色的地表达了老磨坊在乡村生活里的作用。散文《当河流变成索魂水》是对破坏环境的控诉书,“当平整的河岸变成沙坑,当河岸边的沙石变成兑换金钱的商品,跨越河水的生命,消失的速度接二连三地,快得让人心痛和瞠目。”在这篇散文里,一向不对事实评价的佟妮感叹道,“在目前这个阶段,作为亲爱祖国的公民,活着只能听天由命。”还有,佟妮对柳树坑的描述,“包产到户时,村子里曾经在柳树坑里召开过生产队的最后一次大会。就是在那次大会上做出了承包村里所有土地、果园、林木的决定。我家包得了村里位于上川石滩地界的最大果园。柳树坑里的所有柳树也就在那次会议之后,全部被村人伐光。”人心散的时候不可收拾的态势,被描写得很逼真。
  
  根,是有光芒的,看到了光芒,就要无所畏惧地走过去。说到根,笔者就接触“疼痛”这个词汇,并且注意到了佟妮散文的疼痛感。佟妮时而隐隐的疼痛,时而剧烈的疼痛,她为家乡的河流遭到破坏而疼痛,为亲人的去世而疼痛,为亲人出塞闯荡而两手空空回来而疼痛,为家乡人受到不公平待遇而疼痛,甚至为小动物的非常死亡而疼痛.......因为疼痛,她才更加热爱生活,珍惜亲人,开始在紧张的生活和工作之余写作。讴歌亲情,为亲人而写文字,对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是一个警醒。
  
  佟妮的散文第二个特点就是在场性强,笔者喜欢“身体写作”这个词汇,尽管在小说界和其它地方,这个词汇已经被作为很不好的词汇。没有身体介入,写出的文字就会显得不真实,你的喜怒哀乐不是你自己的,而是别人的,或者是受命于别人的。身体在场就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真实的身体来感知世界,就是身体处在自然或者一个社会“场”内,打开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味觉,触觉,嗅觉,视觉,听觉,乃至第六感觉,对“场”的精华全方位吸收,过滤,享受。写作需要生活场,佟妮的生活场主要是那个小山村,另外还有她求学的学校、工作单位以及社会等现场。佟妮写的散文是面对现实的,在这个主格调的背景下,也有一些中国式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对黑驴坟的叙述,“在龙王嘴山根下,有一个突兀而起、几近独自孑立着的山峁。G村人就把这个山峁叫黑驴坟。按照G村人世代流传的说法,在这个几近独自孑立着的黑驴坟里,掩埋着王母娘娘最为心爱的一匹坐骑。”还有《雪影钟窝滴水声》也有玉皇大帝的身影.....神话来自想象,而家乡的山山水水确实造福了这一方百姓。
  
  佟妮因为忠诚于现场,写出了甘肃东南部乡村的原生态,可以说,生活环境的艰苦和农民自发的拼搏精神贯穿散文全集。佟妮一面写环境,一面写环境里人的活动,人和环境互相呼应。佟妮的散文基本上是叙述的,通过叙述来抒情。时间是流水的,即使凡人小事,经过时间的洗礼,也会涌出许多感叹来,而她则很平静地叙述人间沧桑,尤其对农村民办教师的敬业精神表达了足够的尊重,是这些在乡间的底层知识分子点燃了来自底层的文明之火。佟妮也表达了民办教师的生活起伏,如对李老师不幸生活的刻画,“包括谈到李姓老师的儿子。但路途短暂,竟然就没机会询问一声李姓老师过得如何。在记忆中,隐约记得好像有人说李姓老师已经发疯了。”还有对G老师幸福生活的刻画“大G老师亦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老师们生活的幸福和不幸,都挂在佟妮的心上。她不仅写老师,还写了因各种原因失学的孩子们,如描写辍学在外地打工的外甥,“在他和工友们住着的简易工棚里,旦拿出他在当时正在写着的诗歌本子和正在练着的毛笔字来,让我看。听他说话,都是一些近似遥远的梦想。”
  
  回忆是对“过去时”现场的再现和升华,在佟妮的散文里,主要是通过人和事完成对生活的回忆和升华。在这个追忆和叙述过程里,她十分善于捕捉生活细节,如写乡村教室里的细节,“我头顶上空的屋角里,曾经挂满了蜘蛛网。那些纤细的微尘被透过门缝的阳光照彻,就像梦幻一样地似有若无。”就把乡村教室的落后和贫寒写出来了。还有刻画老师即将出门去送礼的细节,“我们坐在一条木椅上,看着老师王和师母将隔着麦衣、装在一个纸箱子里的鸡蛋,拿出来又装进去地数了又数,仿若那些鸡蛋是一只只归圈的羊。”含蓄地表达了为权势送礼的无奈和尴尬。刻画清官乡长的时候,则用了借钱这个细节,“在自家最终集资楼房时,需要向最好的朋友张口借银子这件事情本身,只能说明他为官的清正和连接而。我不觉得借钱这件事情对他的形象有什么不妥切的损伤。”亦是对好人品的官员的褒扬。
  
  心境和环境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佟妮十分了解这一点,如回忆儿时和同伴去挖野菜和猪草看到的田野景象,“手提着篮子,走进枝叶纷缀的高粱或玉米地里寻挖野菜及猪草时,一同前去的伙伴,最初是能够看见身影、听到她们声响的,渐渐就会变得生息俱寂。崖背里田畴上的地块一畦紧连着又一畦。在灰色阴沉的天宇下,除过掠过耳畔的风声,就只有那些一望无际、满山遍洼漫延开去地拔节生长的高粱或者玉米禾苗。”这样的景象既是自然的,也是心理的。生活里并不全是顺利,也有悲恸的日子,作者写道“我顺着空旷的河道朝学校的方向走着。四围的天光一片阴沉空濛。在阴沉空濛的夜色中,在空旷的河滩上,我突然就听到了发自我胸腔的恸哭声。那哭声就像没有河石阻隔的水流一样响彻在空旷的河滩上。”由于环境的渲染,悲恸显得更加悲恸。
  
  佟妮在散文文本里灌注了对生命的关切,在她的笔下继续着人生起伏的,有她的同乡、她的同学,还有当校长的堂舅。这些人作为普通的百姓,过着属于自己的普通生活。即使是普通的生活也有大起大落,比如一个村民的女儿突然怀孕了,比如堂舅晚年居然会殁于脉管炎。作者的散文不去主动议论是非,也不去抨击什么,她对乡村一处水利工程是这样解读的,“位于G村村东北部簸箕沟半山腰处的堤灌旧址,是一处修建到尾声却被宣告工程下马的水利设施建筑。这个工程在G村大多数人的记忆中应该都有印象。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有整整一代人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献在这里。”写到动物和人的关系,她写了狗,因为作者在家做姑娘时,家先后养过两只狗,这两只狗都有良好的生活习性,为这个普通的农家生活安全作出了贡献,“灰灰来我家时,我尚在G村的村学里读书,但已经能够帮着家里前往上沟的老山泉去挑吃用的泉水。每次只要挑水扁担上的铁环一发出声响,灰灰就会箭一样蹿出家门,跟着我往老山泉方向疯跑。”
  
  毫无疑问,佟妮的散文是有“事件”的,虽然她没有渲染事件的是是非非,但是整个事件过程就可以看到人性的嬗变,如《防空洞》,这个阴森森的洞只是一个陪衬,更多的是村里发生的真实故事,比如乡村女人的命运,“数次劝阻无果,尚在坐月子的女人一通闹腾,招致茂盛的一顿拳脚之后,咽不下窝囊气的女人在夜半三更就把自家的头颅和脖颈,悬挂在住着的屋梁上,等人发现时早已毙命。”在情变中,女人往往是最终受伤害的一方。散文《大队部》写了两位农村底层知识分子的爱恨情仇。另一篇散文《知青院》,则用点睛法点出了人间苍凉,先是青年军官的爱情,“军官自幼就有一位由双方家长互定好了的娃娃亲,但军官看上的却是同村另一位长相极为普通但和他一直同班的女子。”再是那些走出农业劳动的同学们的遭遇,“其中有一位是我的同桌。她曾经远嫁塞外。据说,正月里她还回娘家探过亲。回去后不到半年,有孕在身的她用上吊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暮雪飘落的村庄》第三个特点是热情讴歌了面对困境仍然进取的拼搏精神。佟妮的祖母是进取的,在祖父去世后,祖母带着几个女儿在家里纺花织布,顾住了生活,并且购买了一部分土地。佟妮的父母也是勤劳进取的,并且尽可能在困难的生活条件供作者读书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佟妮的哥哥们也是进取的,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后,哥哥们承包了村里的果园,改善了物质生活。二哥三哥先后出塞到石河子打工挣钱,顾全家的生活。佟妮本人也是从小到大,忍着物质生活的贫苦,勤奋读书,一直到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佟妮在求学阶段,学习生活十分艰苦,“在每天晚自习之后,我是经常偷偷点起煤油灯又在教室里呆到很久的一个人。”学习生活再艰苦,也压不垮她,佟妮对学习的热爱,对远方世界的渴望,和对父母的报答,全凝聚在学习里了。笔者通过散文集了解到,佟妮在乡村基本上谋生的旁观者,“有哥哥在的时候,我家里的活计和生计,我从来都没在意过。当我哥哥在满世界为家里的生计奔走的时候,我两手空空地也在满世界为自己的将来谋划和忙碌。我眉宇间曾经深锁过我自以为无处言说的愁苦和迷惘。”父母和哥哥们承担了大家庭的一切,把上学的机会留给了佟妮,供她大学毕业。
  
  佟妮的大部分散文是怀旧的,在她的记忆里,物象和事件显得同样的重要,比如回忆乡村小学贫寒的时候,她脑海里涌现出了这样的图像,“当绑在靠东一排柴房檐下的铁块,被当成上下课的钟声,被老师们轮流用石块“当当”地敲响的时候,”“我们的教室位置在学校里最后面。低矮潮湿,北向挨着小地主王双喜的家。他家的猪舍傍依教室而筑。跟着老师唱歌似地念完书时,隔墙时常隐约可闻王双喜家猪圈里的猪哼声。”是实实在在对教室的描写。佟妮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善于捕捉生活里美丽瞬间,她凡是到一个新环境,总是能看到环境里的美好,如到了新学校,她看到“校内的布置好像很讲究廊回曲折:除过枝条婀娜、正在雨中低垂着头的公园柳,还有间距不等但数目较多的花园。花园里自然有数不尽朵数的玫瑰。色彩纷呈。”这些美好的景物和美好的人,是支撑她生命的骨质。佟妮经过一番拼搏取得村人所羡慕的成功,她虽然有过坎坷,却从文本里淡化忧伤,遇到无法解释的伤心事的时候,总是点到为止,或者一笔带过,如“经常会有漫无边际的迷惘,在忧伤无告中突然就浸透心际”,这些句子在文本里经常出现,并不是故意掩饰生活的悲剧,而是实在不愿意用悲剧压抑了奋斗之心。
  
  生活虽然会有困难,甚至有悲剧,但佟妮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比如她对积极用世的思索“如果为了谋求一己的灵魂升仙界而放弃应有的努力和追求,再或者,为了在冥界免去遭受所谓之‘罪孽’,在现实里就无所事事地活成一具行尸走肉,那样的话,即使能享受再生,又有什么值得歌颂的意义和理由呢?”佟妮和乡下的父母哥哥们无疑是通过自己的勤劳而改变了贫穷的人,但是,这个过程也充满了艰辛,如哥哥的春节前打铁失败,哥哥的饲养小尾寒羊的失败......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地崛起,终于获得了成功。
  
  佟妮很善于进行肖像描写,这来自她对生活的留心,“女房东身体健硕,方脸大睛,长相极周正端庄。平素很热心。我住在那里时,不回家的周末经常被叫去吃饭。以食浆水面鱼的时候居多。”女房东曾经在佟妮求学的时候给予了温暖,所以印象十分深刻。佟妮还把肖像和性格结合了起来,就使得肖像描写有了故事元素,如“最初教我读书写字的人,是我们邻村姓李的一位民办教师。记忆当中的这位老师,常年戴着一顶帽檐塌陷的软布帽子,身高中等,看人时目不定睛,说话时神态嘻嘻哈哈的,一副老没正经的样子。”佟妮还写过她的调皮的堂侄佟四,“除过打篮球,滚铁环、弹弹子、捉麻雀、捕青蛇,但凡近似上房揭瓦诸类耍戏,佟四无一不通,无所不能。而且其耍戏时的技艺纯熟度,干练利落得超乎正常人的想象。”写自己的女伴喜喜“记得喜喜是一个剪着齐耳短发、高个、体魄健壮、走起路来脚步很响的女子。她的毽子踢得很好,跳毽子时一次能够跳八九十下。”
  
  佟妮的散文不善张扬抒情,但遇到自然物象的巨变,也会淡淡地抒发自己的感怀,如描写乡下同学之间的友谊,“向你敞开心扉,朗声而笑的时候,心无杂念。情谊就像盛开着的槐花,通体荡漾着洁白透明的清香。那样的时刻,让我永生怀念和向往。”“人生的理想和心灵的律动“我一直认为,写字就是通向心灵之路。而救赎人们身心和整个灵魂的,唯有自己的心灵。在任何时候,人只有通过拯救心灵才能实现自我救赎。”“我还是认为:人们只有通过拯救自己的心灵,才能实现所有自救。”读毕,令人深思也。
  
  《暮雪飘落的村庄》不是城市里的名贵花卉,而是来自乡间的野菊花,淡淡地散发出芬芳。佟妮作为一位新闻工作者,一边认真地生活,一边用文字记录生活,感受亲情,提升精神生活,确实难能可贵,在此书即将付梓之时,笔者衷心地祝福佟妮和她的亲人们,也希望佟妮继续坚持写作,用自己的笔写出不同凡响的人生。
  
                                                                                    2014年3月于西山书院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4-3-18 07:5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4-3-18 07:59 | 只看该作者
浏览了下,几分钟后要停电。先问好,后细读。
3#
 楼主| 发表于 2014-3-18 08:2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梁星钧 于 2014-3-18 07:59 发表
浏览了下,几分钟后要停电。先问好,后细读。


  嗯,谢谢星鈞,你辛苦了。
4#
发表于 2014-3-18 09:14 | 只看该作者
王克楠老师,用全景式介绍作者散文篇章,令读者看到乡村人为改变穷乡僻壤所做的努力,也看到了农民勤劳质朴的精神境界。作者记录亲情,记录友情,记录对家乡那片热土的眷恋,记录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份丰厚的精神食粮。
5#
发表于 2014-3-19 09:55 | 只看该作者
文以亲情、在场性和拚搏进取三特点谋篇,介入写亲人缺点、有根、关注答和原生态等与众不同之处,显示了评论的个性。
6#
发表于 2014-3-19 14:29 | 只看该作者
能得到克楠老师如此细致翔实的序言,我想作者是幸运的,这样的序言为书增色很多。问好二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1 20:21 , Processed in 0.05382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