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23|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畅读经典】山在山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1-25 10: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在山上
  
  1、
  
  进入山区的第二天早上,我们站在半山腰的院子里看山。山谷里面云蒸雾绕,就像是满山汹涌的波涛,汹涌着,奔涌着,浩浩汤汤。似乎,风一吹,云雾就会溢出山外,跌落人间。山谷塞满了飘荡的云雾,也虚无了一切。流水、树木、鸟鸣、低矮的山峦,还有散落于山间的院落,都被云雾缭绕,遮掩,朦朦胧胧了。只有远处几座山峰,被霞光点亮,像是茫茫大海上面的灯塔。
  
  满山的云蒸霞蔚,满眼的虚无缥缈。有人问,我们在哪里,云雾里有人说,在山里。山在哪里,山在山上。
  
  影影绰绰里,再无人说话。
  
  阳光从远处最高山峰照过来,山谷变得明亮,有了更加丰富的层次。有风过来,搅动了满山的云雾。浓浓淡淡薄薄厚厚起起伏伏的云雾,顺着山谷流泻过去,拖曳出美妙的余韵,像是京戏的唱腔余音杳杳,经久不息。更多的山峰,还有一些树木显现出来。一些山鸟也从云雾里飞出,飞进更加遥远的山峦,将一声声清脆的鸟鸣,丢进云雾里。山,逐渐丰满起来,立体起来。太阳升高了,云雾渐渐消散,连绵大山,幽深的山谷,山中所有的景物,清晰而生动了。
  
  昨天晚上乘着迷茫的夜色和阑珊的灯火,一路进入大山深处,不知来路,也不知归处。却原来,我们已经进入了大山的腹地,进入了一所建筑在半山腰的古老院落里面。因为不知不觉,所以没有什么格外的意绪,带着疲惫与困倦,一梦到天亮。
  
  2、
  
  塞外多山,却缺少巍峨雄伟之大山。
  
  塞外的山,多连绵起伏,极少突兀挺拔。少有峻茂,却颇见风骨。就像那些生活在蒙古高原的汉子,萧索,强悍。一入大山就是满眼连绵,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无边,无际。
  
  我们站在半山坡,眼前高高低低的山峦,一浪推着一浪,一浪高过一浪,不知去向何方。忽然就想起了张养浩,想起了在他的《山坡羊•潼关怀古》里面的诗句:“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他写得是山是水,但情境却恰似我们眼前的山峦。眼前那些山峦就如同大海的波涛,起伏着,翻滚着,涌动着。或许,这就是大自然的绝妙之处吧。塞外少水,更是没有大江大海,这满眼的群山便做了海的模样,把那涌动的海,凝固成了静止的山。让山里人,在绵延无尽的大山里面,去想象海的模样。而大山,就以这样的形式,一经凝固,便是永恒。
  
  所以,山里人会常常将山石遍地的地方,命名为“石海”。
  
  我现在正漫步于“石海”之中。两山之间,原本应该是平坦、开阔之地。却塞满了巨石,以一种涌动的形态,从高处冲击而来。行走于石头与石头之间,用手掌去抚摸那些巨石,感觉到了岁月的沧桑与风雨的粗粝。石头是巨大的,呈现一种滚动的形状,却是凝固的,不但凝固了自己,也凝固了时光。从眼前向高处看过去,一个个巨大的圆滚滚的石头,密密麻麻分布在山谷里面,凝固着,也翻滚着,就像是藏在深山里面的翻腾的海浪。没有大海的澎湃呼啸,只有山风顺着山谷在石头的缝隙穿行,发出尖锐的鸣叫。两面山坡上的树木摇动,石海里面的蒿草起伏飘摇,更增加了山谷里的巨石的动态冲击。人在其间,像是一叶孤舟,感觉到了海的飘摇与狂暴。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得令人惊叹。这么多巨大的石头,是如何出现在这里的呢?山洪暴发,还是火山喷发创造出来的呢?或者,是一场造山运动,制造出这样一种景观,山峰,山谷,山谷里面是一片“海”。原来读岑参的“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以为不过是诗人的想象与夸张。现在看来,这样的现象,在塞外的大山里面,还真是不少见。
  
  所谓“石海”,也并非是一种虚妄。石头底下,石头与石头的缝隙之间,的确有水涔涔而出,涓涓而流。只不过水的规模还是无法与“海”相提并论。水在石头底下静静流过,石头在山谷默默静立,我们在巨石中间穿行,那种视觉的冲击,那种超乎想象的震撼,还是让人惊心动魄。
  
  3、
  
  人的想象力是极为丰富的。在这群山中,有了这样一片石头,以一种有别于大山的姿态面对世人,不像山,不像山里面所有应该具有的景象,于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里面的人,便创造出“石海”这样的词汇,创造出“石海”这样的景观。这就是人的智慧,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心有灵犀。自然创造了人,人也不断创丰富着自然或者人文景观。
  
  大山里有了“海”,山里人的眼里就蓄满许多温情,心里面便生出些许慰藉,有了更多畅想的理由。“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古人可以浪漫想象以成经典,我们也可以在大山里面创造出一片“石海”来,以慰山里人对水的怀想与渴望。
  
  4、
  
  汉语的词汇里面,山与水总是连在一起的。山水相依。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山与水是大自然里最具魅力的物像。而山水相依的情景,表现在文学上,既丰富,又充满诱惑。山水相依,在哲学上,也是具有着丰满意蕴的。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子又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山环水绕,一静一动,如仁者静立,如智者顺势而为。山与水的相互依存相互创造,生发出无穷的意境来。
  
  塞外的山很多,但是缺少与之相依相伴的水。于是,无法去“乐水”,山里人便只好去“乐山”了。深处大山之中,虽然对水满怀希翼,但终究对山的感情,更加浓厚一些。如同辛弃疾所写的那样:“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在山里久了,人与山就有了某种的关联。情与貌,略相似了。或许,这便是山里人与生俱来的秉性吧。就像一生弄潮的人格外钟情于水,终年驰骋在马背上的人,视草原为生命。
  
  没有水的波澜壮阔,没有草的茵茵如画,山里人的眼中,只有山,一山更比一山高。推窗见山,出门是山,走路更是不断地攀爬与超越。一山过去了,一山又出现在眼前,山在山上。山里人便把不断超越当作一生的使命。只有不断攀登,不断超越,才能到达山上的山,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胆识与眼界。
  
  5、
  
  山在山上,不仅仅是一个地里名词,也应该是一个哲学命题。就如同地在地上,雪在雪上。
  
  山在山上,便是高峰。
  
  高处,总会让人浮想联翩,充满诱惑。所以,每当我们爬山的时候,总会想着去征服前面那座最高的山峰,远处那山上的山,似乎总有不同。
  
  无限风光在险峰,便是诱惑。
  
  远处,那山上的山,还是山吗?
  
  太阳很高了,阳光泼洒过来,群山环绕,一山过了一山来,一山还比一山高。已经站在山上了,抬头过去,山上还有一山。站在山巅,远处,还是连绵的山。人总是比不上山高,目光总会被远处的山遮挡。于是,有人不断向前,不断攀登。
  
  一些人出发了,向着远处,更高的山峰。我们许多人,站在原地,四下纵目,高山深谷,草木繁茂,足以一慰饱览之情怀了。
  
  王安石在《游锺山》里面说:“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这,或许就是许多喜欢大山的人心情写照罢。
  
  2021/1/22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1-1-25 10:35 | 只看该作者
抢一个大大的沙发,品读。

老师的文字,篇篇都是精品。赞!
3#
发表于 2021-1-25 11:18 | 只看该作者
形象细腻,比喻丰富。富有哲理。山在山上。雾气腾腾中展开山的对话,时间的对话。
4#
发表于 2021-1-25 12:33 | 只看该作者
山在山上,哲理生趣。
5#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5:17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1-1-25 10:35
抢一个大大的沙发,品读。

老师的文字,篇篇都是精品。赞!

谢谢千幻烟鼓励,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5:17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1-1-25 11:18
形象细腻,比喻丰富。富有哲理。山在山上。雾气腾腾中展开山的对话,时间的对话。

谢谢版主来读,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15:17 | 只看该作者
云之飞扬 发表于 2021-1-25 12:33
山在山上,哲理生趣。

谢谢朋友,问好。
8#
发表于 2021-1-25 15:29 | 只看该作者
山在字里行间都有了动感,这一山连一山的群山,看着真有魅力。
9#
发表于 2021-1-26 08:02 | 只看该作者
特别的石海,尽情描摹,驰骋想象,在篇末点亮哲思,山在山上,令人遐思。。。。
10#
发表于 2021-1-26 21:13 | 只看该作者
山在山上,富有哲理的比喻。赏读学习何老师佳作,问候!
11#
发表于 2021-1-27 09:04 | 只看该作者
何版的语言考究而精致。                                                                    
12#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0:22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1-1-25 15:29
山在字里行间都有了动感,这一山连一山的群山,看着真有魅力。

嗯,塞外的山,在于连绵。
1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0:22 | 只看该作者
月牙 发表于 2021-1-26 08:02
特别的石海,尽情描摹,驰骋想象,在篇末点亮哲思,山在山上,令人遐思。。。。

谢谢月牙版光临,谢谢。
14#
 楼主| 发表于 2021-1-27 10:22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21-1-26 21:13
山在山上,富有哲理的比喻。赏读学习何老师佳作,问候!

谢谢云馨,谢谢来访。
15#
发表于 2021-1-27 10:23 | 只看该作者
拜读老师佳作,欣赏、佩服、点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09:21 , Processed in 0.0540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