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7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拜读徐冠三《介山子书法文章对联精要》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6 13: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拜读徐冠三《介山子书法文章对联精要》有感

沧阳映红

1

  还在2006年春天的一个傍晚,我与丽江玉泉诗社的女诗人刘秀春及其女儿现在远在法国巴黎,从事现代派油画艺术探索的华裔女艺术家张琼飞,三人前往我们共同仰慕的民族英雄、滇西才女,一代抗战女杰,民国时期曾任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具少将军衔级别的爱国将领高玉柱的老师徐冠三老前辈的后人家中。在徐老前辈的后人家中,我们受到了当年承蒙前辈谆谆教诲,立志报效祖国,如今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八旬老人徐兆麟先生的盛情接待。
  
  
  
  
  在位于永胜县城东圃群芳盛境的文化故地,我们坐在春日融融,花香弥漫的庭院中,啜饮佳茗,聚精会神地听着徐老先生给我们讲述一个真实的滇西才女,一个就生活在我们文化家园中的高氏土司后裔的传奇女子,那恍若还活在当下,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走出家乡,义无返顾地投身到保卫祖国,浴血奋战的烽火前缘,联络云南、四川、西康、广西、贵州等省的西南夷族土司头人,发动各地民间武装力量,一致抗日,直至病亡在边疆红河金平,为伟大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永胜女儿高玉柱。
  
  
  
  
  作为滇西才女高玉柱老师的后人,徐兆麟先生沉浸在对自己祖父的深情追忆中,过去的往事,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却仿佛还在昨天。祖父的音容笑貌,祖父的书法墨宝、诗文遗稿,以及广为在民间流传的关于祖父不畏权贵,嫉恶如仇,身处乱世却又洁身自好,才高学广却又诙谐幽默,擅书妙对,好诗善文的奇闻逸事,他在与我们亲切交谈中一一倾吐出来,对于我们这些慕名而来缅怀滇西才女高玉柱与他祖父,诗联唱和的不速之客。徐老先生并没有闭门不纳,相反对我们抱有极大的热情,他的话语像机关枪一样,喷发出来,他肚子里面藏着的往事就像竹筒里倒炒豆子一样,一桩又一桩地给我们讲了出来,讲到动情处,他眉飞色舞,手舞脚蹈,恨不得自己就是当时和高玉柱同一时代的人,同时在受教于自己的先祖父门下,再一次聆听祖父的教诲。讲到家世多变时,他又饱含热泪,沉痛地回忆起来他的祖父徐冠三老前辈,在家中是怎样的一个老人,他为了整个家庭,为了失去父亲的孙男孙女们不致于挨冻受饿,饿死街头,他以自己的毕生才学,可以放下前清岁贡生的功名架子,以一支饱酬生活艰辛的柔毫书碑撰文,撑持起危危欲坠,覆巢即倾的家庭顶梁柱的架势,养活了在乱世年间难以生存的一大家子人。他以一支遒劲有力的钢錾铁笔,镌刻出务实求生,服务民众,持家有道,磨炼才艺的长者风范,以一身傲骨擎起读书人饱经风霜磨难,却昂然不屈,不肯攀附高官权贵,流自己的汗,出自己的力,凭一身所学通权达变,顺应时代变革,不但养活了一家人,还教育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饭,力所能及的为自己的国家民族做点实事。这次谈话对我的内心触动很大,也对我以后的文艺创作影响甚大。
  
  
  
  
  在之前我为了创作我的历史文化散文《拜谒才女坟》,曾经走访很多知道高玉柱的永胜老年人,他们为我讲的故事和这个徐冠三老前辈的后人给我们讲的故事大同小异。在采访完毕以后,我们和兆麟先生合了影,我们找到与高玉柱有关的人和事感到非常高兴,也为他的老师还有后人可以在世上活着为我们讲述才女的那些如歌的往事而倍感欣慰,高玉柱并没有消逝在我们云南边疆的大地上,她永远地活在人们的记忆中,她鲜明地复活在人们的讲述中,复活历史,复活了我们滇西抗战中那些战斗在前线之上的崇高的灵魂。为此我们感谢像徐兆麟先生这样把往事不再隐而不宣,把生命用来书写爱国时光的老人。
  
  
  
  
  徐冠三老前辈在生前,一直都为有着高玉柱这样一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弟子、诗文艺友而感到欣慰,并为她能够为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为妇女做出楷模榜样,为地方争取到功勋殊荣而感到骄傲自豪,同时也为这位女中菁英,风华早逝的爱国将领感到悲痛难名,更为处在国仇家恨,日寇侵逼滇西全境的战局担忧,他不顾年迈体衰,与众文友,书写标语口号、对联诗词,和国民党政府官员、乡绅百姓一同,呼吁民众,支持抗战;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滇西才女高玉柱亡故之后,从前线发回棺椁举行国葬,因时局动荡,未能入土为安,寄栖在永胜县城南门萧公祠内。抗战胜利以后,他与高玉柱的生前师友杨精品、冷著堂等人为安葬巾帼英雄而出力奔走,四处呼吁,筹集善款,才得了却平生心愿,不负才女当年以忘年相交的深情厚谊,至今在民间被传为佳话。
  
  
  
  
  冠三前辈生于1867年同治六年,为前清永北直隶厅城外竹园村人氏(今永胜县永北镇文化乡庙后村人),出身于从洪武调卫而来在永胜枝繁叶茂的徐氏家族,书香门第,自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诗书道德的熏陶下,在祖辈根深蒂固传承至今的儒家文化经世致用的文化氛围中,自幼就以勤奋好学,刻苦自励,饱读孔孟圣贤经书,能诗善文,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在郡城诸多文士中脱颖而出,崭露头角,但因家境贫寒,娶妻生子,在家侍奉高堂,无力游学远方,直到宣统元年(1906年)42岁时,方始考取已酉科岁贡,其后因国民政府取代满清王朝,中止科举,因此未能平步青云,跨入仕途,谋得高就,直至民国初,结发妻子病亡,从此终身未娶,至死不渝。
  
  
  
  
  前辈生当乱世,出世即遇滇西咸同之变,及后历经前清、民国两个时期,毕生坎坷,一世遭逢不好,世人皆知徐冠三满腹文章,功名不能显达于世,生前穷困不堪,潦倒乡野,一生学业,惟有翰墨流芳,至今昆明、丽江境内皆有墨宝真迹传世,华坪、永胜等地更多前辈手书残篇遗存,前辈书风,初学欧楷,平正险绝,清雅秀气,后人生际遇多变,中年之后书风大变,转向沉郁雄强,师颜鲁公楷书名碑正气,得古圣先贤巍峨庙堂之意,铁画银钩,笔力千钧,令人叹为观止,前辈草书,得书圣王羲之行草精妙,更具张旭、怀素狂放旷达之意趣。晚年所作书作,尤以丧子之后,心同颜鲁公闻侄殁于战乱,伤怀感时,别有一番意趣,时常真情流露,吟诗作书,感同身受,书法境界由此更上一层。前辈嗜酒如命,非爱酒之适性醉人,只为爱酒可以催诗兴,助豪情,使人谈笑风生,意气风发,往往挥毫之间,逸兴豪情,得意忘形,信手拈来,尽是好诗。因此极好这杯中之物,郡人尽知冠三前辈诗酒豪雄,识者尊其学识过人,如陶渊明复生,李太白再世,非偶然也。
  
  
  
  
  家喻户晓的徐老贡爷,时人多戏称为徐老冠,街童巷少,亦知其名,这是我所知道的我们永胜县城里,有这样的一个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地方文化名人,我曾经看过他的书法、诗词及散布在山野间的徐老贡爷晚年为人所作的墓志碑文,也曾看到过他生前为自己的亲友所作的寿赞匾联,也曾听到过有关早年他和他的朋友结伴同行,外出赶考,因无钱文奉送考官,所以屡试不爽,却始终发奋苦读,安贫乐道,终在科举场中取得岁贡功名,也曾听说过他与文友们诗酒唱和,登佛山,观沧海,渡金沙,出永北,入省城,会文友,逸事良多。更听说在民国时,由于云南军阀连年混战,帝国主义侵略中华,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横行霸道,乡土百姓尽遭祸害,敢怒而不敢言,前辈看在心里,时常佯狂纵酒,讥时讽世,多用辛辣幽默笔调嘲讽时事,贬斥当局。在当时流传最广的是他曾为仙华山新建成的戏台撰写的对联,道出了处于水深火的人民群众的心声,“装出几个大黑花脸,哧得百姓出钱出米;幸来一位慈心好官,愿与人民同乐同欢。”此联贴出后,受到了前来观戏的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同时也受到了那些读过此联,又不得不佩服徐老贡爷的惊人才学,挨了骂,受了辱,还要拍案叫绝的达官贵人,文明绅士,哪一个心里都明白如镜,骂的到底是谁,可是徐老贡爷的联意里就是让你哭笑不得,发作不成。老前辈的聪明才智于此可见一斑。
  
  
  
  
  我还听说过他还是一个极为热心地方公益事业的读书人,在民国时期东城外北胜乡庙宇林立,多是明清时期高氏土司和迁永军民所建。庙产田地丰厚,香火旺盛,人民群众多因天灾人祸,战事频繁,人心惶恐,难以安生,故多到寺庙中烧香拜佛,祈祷平安。今文化小学的原址是佛教圣地极乐庵,早年僧尼较多,后来兵荒马乱,僧尼远走避祸,故庙产田租被当地豪绅把持,沦作他用,而当时民生艰难,教育事业难以发展,徐冠三不畏强梁,首先倡议将极乐庵原先租给农户的香火田改为学田,改极乐庵原址为普及教育的高等小学校,就地招收本乡适龄儿童入学读书。他的一个亲戚侵占租田,被他大公无私,铁面无情,告上法庭,对簿公堂,讲明理由,最终邪不压正,他的亲戚不但被法官训斥,退还学田,赔偿损失,还向民众赔礼道歉。对此,所有听说及了解这件事情真相的老百姓们,人人都称颂这个徐老贡爷人老不糊涂,公道得很。士林中的文朋艺友们也心底暗自佩服,徐老贡爷是个人物,绝非浪得虚名之辈,除了本身的才学以外,处世还算不失公平正直;而那些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们也对徐老贡爷敬而远之,望而生畏。
  
  
  
  今年重阳节的前夕,永胜县老干部诗书画协会举办的庚寅重阳诗词吟诵会上,我听说徐冠三老前辈的后人徐兆麟先生,将要携其祖父徐老贡爷的诗文书法遗著返乡。好几年我都没有见到他老先生了,只有在永胜县城遇到他的家人,请他们代我向他老人家问好。此次听说他居住在省城昆明儿子那里,后又跑到丽江姑娘那点,这次回来主要是他的儿女们为了了却他的平生心愿,他把这些年收集起来的祖父徐冠三老大人的书法作品中的代表作及部分诗文对联编辑出版,刊印成册,永留人间。
  
  
  闻讯后,我在重阳佳节的那一天,我再次走进了我熟悉的徐氏家园,我再一次从内心里进入了这个与滇西才女高玉柱有着师生之谊的永胜文化名人的后裔家中,我再一次瞩目徐府上,中堂里的那一张兆麟先生,请建国后的名画师曹西特重新绘制的冠三老前辈的画像,然后请兆麟先生的女儿把印着前辈画像和用毛笔行草书法写就的《介山子书法文章对联精要》的一本大书给我观看,让我在她家的堂屋里喝着极品铁观音的好茶,等着当日早上即从丽江坐车回永胜的老父亲共进午餐。我在徐家堂屋里默默读着这本由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彩印册页。我一遍又一遍地翻看徐老贡爷的诗文遗作,心情难以平静。就这样一本凝聚着徐冠三老前辈几代人心血的大书,它在我心中的份量,远远地超过了它288元的定价。这一本书的厚重,不是金钱可以给出的永恒的价值,没有人可以惦得出它的历史的份量,真正超越时空的是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一个堂堂正正以自己祖国传统文化对联形式,凛然回击日本人在中国进行的又一次文化侵略的老人徐冠三老前辈,他的光辉形象,他的正气凛然,让我再一次折服,让我再一次倾倒,拍手叫绝,对酒当歌。
  
  
  
  
  而就在这一本书里,收入的一副书法对联,我早就在走访滇西才女高玉柱的时候听到过,并且我把这副对联还恭恭敬敬地写在我的笔记本上,作为我一生今后在学习工作中的座右铭,为了中华民族的兴亡,为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振兴中华,人人有责。
  
  
  
  透过书册我仿佛看见在当年南京大屠杀以后,疯狂的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的步伐向中国广大地区推进,但是遭到中国军民保家卫国的顽强抵抗。在这时侵略者不但想用武力征服我们中国的大好河山,更想用文化侵略这种不择手段的卑鄙无耻的行为来占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阵地。他们用飞机大炮野兽般的军团作战在中国的领土上耀武扬威的同时,也想扮成一副温文尔雅,吟风弄月的儒雅之士谈诗论道,煮酒而论天下英雄,尽在扶桑武士脚下的闲情逸致。他们通过文化汉奸派人送给国民政府在重庆大后方的军政要员一封挑战书,书中并无多少有关军国大事的机密,只有半副对联写在纸上,要求三日之内必须对上下联,对联的上半联是:“日本出于东照尽九洲万国归一统。”
  
  
  
  
  接到此封挑战书后,由于事关国家荣辱,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得以知道此事。徐冠三老前辈的得意门生,这时正在转移到重庆大后方的高玉柱,获悉此事,她沉思良久,禀告要员,说虽然她本人才疏学浅不能对上这副对联,但她的老师徐冠三,深通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黄老学说,是个不世出的人才,可惜只是年纪大了,不便出行,不然的话,这副对联委实不在话下,现在如果要对出这副对联,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把这副对联用军机密电传到云南,发给永胜国民党县政府,让县长连夜派人找到她的老师徐冠三务必要对出对联,如泄密将军法从事。
  
  
  
  
  就这样一封急电从重庆传到永胜,费时不多。永胜这边,从接到密电之后,就迅速派人前往徐老贡爷家中,恭候老贡爷对出对联,又用密电传回重庆,以解燃眉之急。时值夜半三更,老贡爷白天饮酒赴宴归来,正醉卧床榻,喊门不应,来人急了翻墙越壁,破门而入,惊了家眷,乱醒徐老贡爷。来人此时,忙把来意,向老贡爷说明,并把密电拿给老贡爷看后,即请对出下联。老贡爷一看,仰天大笑,“这有何难,小小倭寇,欺我堂堂中华无人乎!我徐老冠一生饱读诗书,通晓阴阳,这个对子拿给我来对,算是对活掉喽!知我者是高玉柱了,我既不屑用纸笔写下来,你们给我好好的记着,我说给你们几个耳朵要好好地竖起来听着,免得我徐老冠要说几道,“辰星永镇北斩除群魔众妖安八方。”你们几个狗家伙,赶快拿起去得喽,保你们几个不挨县长大人的板子,今晚上的黄粱美梦又给你们几个狗杂种乱得睡不成了。再倒杯酒喝掉才睡得成觉了!”
  
  
  
  
  当夜,回电重庆。果然,在重庆军政要员的手里,高玉柱推荐的徐老贡爷的下半联在几个人的回联当中,技高一筹,不仅意境高深,而且义正词严,俨然王者之风,凛然不可相犯。当场就有人向军政要员建议:“你小日本想着要一统天下,说什么“日本出于东照尽九洲万国归一统。”我们这边就给你来个,“辰星永镇北斩除群魔众妖安八方。”天上的众星都要朝北斗,你小日本在海上说齐天,说齐地就只是个岛国,不要以为你现在跳得上天,就认为我中国无人,看看这个只是西南边疆地区的一个小小贡爷,他的才学都要把你们小日本国的对联高手都要比了下去,看你们现在的这个气焰还要狂妄嚣张得了几天,让那个文化汉奸给日本人带过话去,我们中国人绝不会害怕他们这些外来的侵略者,我们中国的军人将在战场上真正打败他们,把他们赶出中国去。”
  
  
  
  
  通过这件事,高玉柱在重庆的地位有所提高,再加上她在南京国民政府担任西南夷族驻京代表时,由于自己的才学与社会团体组织协调能力及本人是西南地区这边,大理国高相国后裔的家世,受到国民党元老吴稚辉的看重和蒋介石大总统的夫人宋美龄的赏识,再加上她本人抱着极大的爱国热忱,主动请缨,愿意到边疆地区参加抗战,以效花木兰、穆桂英、秦良玉从军之举,甘洒热血报效国家,拯救民族危亡于一时。国民政府经过再三开会讨论,决定组建一个以宣传抗战、联络西南各地夷族武装力量的军方代表团,以国民党政府的名誉深入边疆地区,慰问各地夷族土司头人,联合武装力量,侧面配合国军正面抗击日寇,由高玉柱担任这支名为西南边疆宣慰团的团长,并授予她少将军衔。
  
  
  
  
  高玉柱率团从重庆的大后方出发,曾在回到昆明这座与她家世有关的古城时,曾托人专门到永胜带着四十块大洋感谢她的恩师徐冠三,谢他在当时脱口而出的对联教训了狂妄无知的日本强盗,维护了国家尊严,维护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又帮助她在国民政府里面提高了政治地位,她准备在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后,驱逐日寇,百姓安居乐业的时候,来接老师到昆明这座美丽的城市养老,她不准备回到永胜。她的最终归宿之地,要么就是战死沙场,要么就是光复胜利以后,留在外面做事,为战后的妇女儿童做些实际的救助工作。
  
  
  
  
  徐冠三老前辈在接到高玉柱的来信后,他也请来人带信给正在云南边境活动的高玉柱,他说带来四十块大洋也已收到,老了,也懒得把这把老骨头抛在外面,他哪里也不想去了,只想在永胜养老,万一日本人真的打进永北城,他是绝不会做亡国奴的,他连怎么死都是想好掉的,既然做不了倭寇的顺臣之民,那宁死也要做个永不降服的中国人,活也要活得有价值,死也要死得体面些,让她不要惦念他,他这个头发胡子都白了人,土都埋到颈脖子上了,还怕什么,叫她好好的在外面工作,争取把早一点把倭寇赶回他们老家去,待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即便是他死了,也请她把喜讯带回家乡,让儿孙们在家祭中,不要忘记了告诉他,让他老人家在地下也高兴高兴。最后,他还请人再说给高玉柱听,老师一切都好,只是她在外面要注意安危冷暖,他最终叹了那一口气,没有说出最后他想要说的最后的那一句话,小日本在中国侵略失败的气数早已注定,而她的命运也即将走到了尽头。他现在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通晓易经,精于术数,善于预测的徐冠三老前辈不敢泄漏天机,以致后来,提起高玉柱亡故他乡,老贡爷就悔不及当初没有提醒她有些地方她是去不得的啊!去了就再也找不到家乡,果然,四二年春,滇西抗战进入了最艰难的危急时刻,高玉柱在红河金平以身殉国,病故他乡。
  
  
  
  
  在徐家的堂屋里,我在用心拜读着《介山子书法文章对联精要》的这本大书,我忘记了时光在我的身边匆匆流逝,掩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思绪还在历史的烟云中漫步,的确,滇西才女高玉柱与徐冠三老前辈的师生情谊,浓得让人化不开,忘不掉,的确,这一本书的存在让早已超越时空旅行的滇西才女高玉柱成为永恒的抗战史诗中的永久的灵魂的皈依,让我为这本书的有功人员,道一声诚挚的谢意,尤其是徐兆麟老先生和他的家人付出的辛勤劳动,更感谢徐兆麟先生多年忍辱负重,苦心保全我们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永不磨灭的辉煌篇章。编辑出版这样的一本书在今天显得多么重要,多么富有历史文化价值,这本书的成功,不仅仅在于徐冠三老前辈的艺术成就属于徐氏家族,它应当属于热爱国家民族的每一个中国人,它应当属于热爱和平,正视历史,不忘过去,面对现实的身为龙的传人的炎黄子孙,它不仅仅是我们地方上的骄傲,更应该是凝聚着我们民族精神的艺术瑰宝。黄金有价艺无价,让我们在这和平年代,盛世光景共同缅怀像如滇西才女高玉柱和她的老师一代奇才徐老贡爷,让我们透过浓郁的书香墨气,看到可以忠孝传家,书香继世的文化世家,那延续了几代人的脉脉真情亘古不变,血浓于水,足以穿越时空,告慰先人,传为世间千秋佳话。幸甚至哉,令人感叹。其善大焉,功德无量。
  
  
  
  
  
  
  
  
  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画像
  
  
  
  
  沧阳映红
  
  
  
  在《介山子书法文章对联精要》这本滇西文化名人、前清岁贡生、沧阳才子徐冠三的遗作残编之中,作者仅有的一张极其珍贵的老照片画像印在扉页,让我们这些仰慕前贤遗风的后学之辈,在有幸得睹前辈雄浑肃穆、气概不凡的楷书杰作以及飘逸若仙,潇洒如龙的行草风韵和忧国忧民,伤怀讽世的诗文华章之外,还能看得到他的遗影存照,真是难得。
  
  徐冠三老前辈是我们永胜的骄傲,他是永胜这块热土之上千百年来身处边疆,历经前清、民国历史嬗变,时代交替的一个正经读书人,他的诗文、书法、碑刻艺术成就在他活着的那个时代就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和高度评价,他的余生在全民抗战的家国忧患中坚守民族气节,饱受磨难,尽管生逢乱世,清贫一生,于抗战胜利后抱病身故,含恨辞世,但如今他终于可以含笑九泉,他的后人收集整理了这本《介山子书法文章对联精要》并筹资刊印出版,献予国人,值此抗战胜利,祖国光复六十五周年之际,重睹遗容,感慨万千。
  
  这张存世遗照是当年徐冠三老前辈的得意门生——滇西才女、民族英雄、国民党政府西南边疆宣慰团团长高玉柱派人从昆明下来,专为老师拍摄的照片,解放后徐氏后裔请原在永胜工作的四川人摄影师曹西特摄绘制成,而原照早已随着徐老贡爷在世时留下的那些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及个人所著诗文遗作,在永胜一中的大操场上,被文化大革命前破四旧的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寸纸不留。然而这一张充满传奇色彩的老照片,又是怎样从当时的文化浩劫中,火后余生,保留到现在的。这还得从民国年间的悠悠往事说起,滇西才女高玉柱是我们中国抗战史上久被尘埃掩埋的一位巾帼英雄,当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中国人民全民族抗日战争胜利这么多年以来,在祖国日渐趋向繁荣昌盛,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往来,成为共建和谐社会中的中坚力量之际,重述历史便有了一种深沉而又富有历史使命的庄重感,沧桑感,尤其是这样一段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全民族抗战的主旋律中出现的一段独具传统文化韵味的小插曲。
  
  生活在我们永胜县城,前清永北直隶厅城外东岳庙后竹园村中这个富有诗意的地方,一代奇才徐冠三,一袭青衫,虽有岁贡功名,却因家境贫寒,时局变易,中年丧妻,老来子媳俱亡,惟借笔耕,养家糊口,抚育孙辈,故后全凭永北官绅、乡邻族谊,文友同道等多位仁义之士馈赠财物,得以厚葬。而他的得意门生也早在抗战期间1942年的春天,倒在了殉国的战地前沿,把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事业,最终没有看得胜利光复祖国的那一天。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国仇家恨的悲痛中,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徐老贡爷,在看到自己的学生高玉柱从前线红河金平发回昆明,民国政府颁发命令举行国葬,回乡安葬的棺椁时,那从内心里腾然而起的是对日本法西斯帝国主义发起的这场非正义的侵华战争的熊熊怒火,他的眼睛里有充满仇恨日寇的炯炯目光,也有为国家民族惋惜英才早逝的不尽感伤和愤慨之情。
  
  这时,在高玉柱去世之前,请人专程为老师拍摄的第一张黑白照片,也是最后一张照片,成了跨越时空,见证忘年之交——师生之情,生死不变的情谊永恒象征。我不知道徐氏后人是怎么样保留了这一张维系着滇西才女、民族英雄高玉柱尊师爱国之情的老照片,但我自听说了一段关于才女的滇西往事后,便不禁潸然泪下。在这张老照片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催人泪下的老故事啊!这样一张对于徐氏后裔来说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老照片,无疑是千金不换的传家之宝啊!
  
  当我再次默默地用心品读着徐冠三老前辈散发着人格力量的翰墨书香,当我默默地怀念着这与抗战有关的一切人和事物,一个衣冠古旧,整襟危坐的读书人和一个英姿飒爽的国民党爱国将领之间的师生情谊,很快就涌上心头,跃然纸上。当年滇西才女高玉柱,从昆明寄来给老师的四十块大洋的养老钱,暂时缓解了老师一家人的经济危机,使老师在贫困不堪的境地得以生存下去,带着自己的孙男孙女活到了抗战胜利,用自己微弱的生命烛火点燃后辈的希望之光。
  
  尽管我不知道徐氏后裔后来是用什么样的收藏方式保存了这张老照片,在过去无比艰难的生活处境里,他们有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里,保存这样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祖父的老照片和诗文著作要付出多少沉重的历史代价,尤其是在那种灭绝人性,毁灭文化的疯狂年代里,几千年的祖国传统文化都遭受到接近灭顶之灾的浩劫里,保存这样的一张老照片要有多难,要有多少危险。但是今天我们欣慰的看到徐氏后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暴风骤雨的大时代里,重如泰山与轻若鸿毛的价值观念在今天依然永世长存,令后人永生难忘。
  
  正如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却已经死去。
  
  存在的并不一定就活在永恒里,
  
  永恒的并不一定就是像流星一样划过天际的生命。
  
  伴随着灵魂的肖像走向永恒的,
  
  一定是那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顶天立地的民族精神,
  
  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



  


[ 本帖最后由 沧阳映红 于 2010-11-8 17:2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1-6 17:4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没有排好版,请段首空两个格,如果原创首发,请文末加原创声明。
3#
发表于 2010-11-6 20:40 | 只看该作者
内容翔实,主题端庄,但是语言应该再凝练一些,个见,仅供参考。另,本版有战象版主置顶的自动排版网页,希望朋友以后学会排版。而且,首发作品,请加注版权申明,欢迎新朋友,问好。

从事现代派油画艺术探索的华裔女艺术家张琼飞母子二女士,(此句不通)
具少将军衔级别的爱国将领高玉柱的老师徐冠三老前辈的后人家中(文中似这样的句子,是可以再简练一些的)
4#
发表于 2010-11-7 09:13 | 只看该作者
感性的叙述,欣赏。
5#
发表于 2010-11-7 0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沧阳映红 的帖子

学习佳作!问好映红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7 22:45 , Processed in 0.0504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