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3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无用之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0-10 0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我曾经任教的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有一位物理老师曾经拿着一张《中国科技报》这样讥讽我这个小小的诗人:“这才是有用的东西!”言下之意,是我写的诗歌是无用的东西。

  以前,在西方,曾经有一个科学家,他看到一个女孩子正在读一本有关仙女的童话,他就说:“琼英姑娘,请把这书合起来吧,不要再管那些使你喜欢得流泪的天青的鸟儿了,请你快去学了那以太麻醉法罢,你已经七岁了,还一点都不懂得一酸化窒素的麻醉力呢!”对此,周作人先生说:“但是博士先生,正因为仙女是空想的,所以她们存在,她们存在在那些素朴新鲜的空想之中,自然形成为不老的诗——民众传统的诗的空想之中。”(北京出版社《周作人书话》P113)

  人在青年时而不读诗,正比之于人在孩子时之不读童话。如果说人的一生中有什么不可再生之能力的话,则孩子对于童话的理解能力与青年对于诗歌的理解能力,就是人一生中的不可再生之能力,任何人缺少了或者疏忽了对于童话与诗歌的需要,都将是一生里无法弥补的大损失。

  然而当代社会,不读诗的青年人却是太多了,视诗歌为无用之物的思想真是太普遍了。是的,诗歌固然不可以当饭吃,也不可以当衣服穿,不能发电也不能像化肥一样促进农业生产,如果要论现实的功用,它实在不如一块石头,然而诗歌却在我们人类的生活中自始至终地存在着而且还要永远地存在下去,它从哪里得到了这样强大的洞透时空的生命力?它为什么和人类有着这样不忍离捐的深厚交情?如果它真的无用,岂不早从世上消失得无影无踪?

  显然诗歌终于还是有用的,而一般特别或者过份地讲究现实的人们之所以诬诗歌为无用,一言以蔽之,他们是不知道世上有一种“用”,叫做“无用之用”。

  一个明明白白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事实是,现代社会,一般的世人们依旧是只知有之为有,却不知无之为有;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其外在之表现,就是对物质的膨胀欲求,就是对权势的渴望,就是对金钱的崇拜,就是对现世的极度肯定而对来世的日益蔑视。人们变得不相信天堂也不相信未来了,上帝,“我们在天上的父”,不知他现在是何其的焦虑。

  固然,无就是无,无不是有,然而,无中却可以生有,反过来,有中也可以生无。无与有,存在与虚无,其实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一如手心与手背。理解了有的人,应该进一步理解无,同样理解了无的人,也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了有。在我们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上,固然应该有“有为之为”,但是也应该有“无为之为”。此即“有有为之法,有无为之法”。佛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么无为法呢?其实,我们更应该这样说:一切无为法,如山水城郭,如鱼亦如雁,亦做如是观,就是说我们也应该实实在在的看待它们。

  历史上有好多无为之为的佳话。

  西歧姜子牙,当年坐于渭水之上,做着他那著名的无钩之钓。他那离水面三尺且笔直的鱼钩,他背对着河水的身影,就一反钓鱼之流俗而高风拂面韵致非凡。作为一个胸怀四海的有志之士,身处一无所用的年代,一般人早已经口诵着“苍蝇也是肉”、“钓一条是一条,不钓白不钓的”的俗人口号成了走卒贩夫,然而他却要把这无用的寂寞之路走到尽头。如果不是他瞎猫逮了个死老鼠,就是他心里最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物极必返!无用之极,就是有用,而且不用则已,一用就是大用。

  据传陶渊明有一把琴,但却是一把真正的“无弦琴”,上面光秃秃地是个“无何有之乡”,然而陶先生却煞有其事地在上面拂来抹去。陶先生这不是故做高深,也不是刻意弄玄。所有的音乐其实都是心灵的声音,要不贝多芬既然耳聋,为什么又能够创作出美妙伟大的交响乐?有一佛偈云:“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而又有一不同的偈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染尘埃?”可见,有有心之修行,有无心之修行,条条大路通北京,这其间的道理,真让人深思不已。

  武则天的无字碑,名传中外,多少人在那块石头下对一代女王不由得肃然起敬。她应该是一个哲人,她的眼光洞穿了文字与文章的虚弱与无力以及局限,当千言万语终于难以表达一个事物时,最无奈也最伟大的表达,就是无言。此处无声胜有声,一片空白竟然能够包容雄文万千,这其间的奥秘,竟让一个女人首先识破了,这真应该让先前的与后来的好多帝王将相们汗颜。

  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无字天书之神奇,无行至德之高致……天下的无为之法可谓众矣。这种对无的追求,在中国文化中几乎随处可见,比如剑道所云:低级剑客以利剑杀人,高级剑客以锈剑杀人,更高级的剑客以木剑杀人,而超级的剑客,以指为剑,以万物为剑,这样的无剑之剑客之可怕,是因为他终于悟出了杀人者是心而不是物的真理。杀人是如此,感人者也是如此。

  欧·亨利的小说《麦祺的礼物》中,两个主人公最后留在手中的,是对他们已经毫无用处的发卡和表链,他们并没有得到什么“有”的与“实”的东西,然而他们得到的最宝贵的最美好的东西却正深藏在这种“没有”与“无”之中。什么是于无声处听惊雷,这就是。

  也在我曾就职的那所师范学校,有两个打乒乓球的朋友,他们用砖头做网,他们用破旧的木拍子一来一往地打着一颗破了的球,他们打得津津有味却让看的人百思不解:这哪里是什么打球哇?他们哪里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用心打球也。一来一往的是心而不是球,这个道理,不知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们是不是也懂得,如果他们懂得,那他们就才是真正的高手,他们的球就打得真正有了境界。
我曾见到过不少的人,他们曾经爱好过艺术,然而他们慢慢地却疏远了艺术,因为月夜的二胡确实不能带给他们面包,为了实实在在的生活,他们投奔了那些现实的东西,他们以为只有那些东西才能给他们以福音。多少年过去了,多少年过去后他们才明白:他们以为最实在最牢靠的东西却最终抛弃了他们,只给他们留下了孤独、寂寞与痛苦。他们悔之晚矣,他们再回过头来看艺术时,艺术还是那么年轻那么充满生命的活力,可是自己却老了。

  他们带着一脸的惭愧离开了他们曾经错误地理解过的人间。

  他们的悲剧就在于他们没有搞明白什么是无什么是有,他们没有搞明白无与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不知应该如何对待有与无,他们不明白无与有的辩正法。无与有的辨正法,也就是相对论的辨正法。只有理解了事物其实相对而存在的道理,也就理解了无与有的辨正法。

  天上才一日,地上已千年,人们一般都把它理解成是神话里的也就是说与我们的生活十分遥远的事情。看完深山老道的一盘棋,砍柴的斧柄也朽烂了,下巴上的胡子也长长了,人们一般都不愿意相信这其实也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现象。人们在一种生活的节奏里生活出了习惯,然后他们就把这种习惯绝对化,可是他们却不知道,生活与世界,其实是十分相对的。大,有时候可以变得十分的小;小,有时候却可以变得十分的大。有,有时候其实是无;无,有时候其实是有。

  古代那个学射箭的人,他的学艺过程,其实就包含了这一种生活里的相对论。他先是数步之外盯着看一只跳蚤。开始的时候他肯定连看也看不见,然而后来他竟看见了,然而后来他竟看见跳蚤大得像个碾盘。跳蚤其实还是那个跳蚤,如果要用尺子去量,则它分毫未增,可是,在后羿的眼里,跳蚤却分明是大得像个碾盘。也就是说,对于后羿来说,跳蚤是很大的。感觉在这里神奇地接近了事实,不存在的东西现在却接近了一种真实的存在。

  现在,让我们怀疑的倒是那些没有训练过和眼睛,他们所看到的只有米粒那么大的跳蚤,它就是真的跳蚤么?他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世界的真相么?碾盘一样大的跳蚤和米粒一样大的跳蚤,到底哪一个才是真的呢?

  后羿的故事太远,那么我们说些近的。常打乒乓球的人看球,觉得球既大而且慢,可是刚开始打球的人呢,却觉得那个球是既小而且快。初听外国人说话,觉得他们张口就是机关枪,快得让我们无法反应,但听着听着,却又觉得同样的那个人说的同样的话却慢了下来。乔丹,空中的飞人,据说他在空中的动作时间很长,我想那肯定也是来自于我们的一种感觉,因为乔丹在一定时间里完成的动作数量之多,我们这才觉得他好像比别人能多些时候停在空中。我们读书,越读觉得越薄,越读觉得世上的书越多(或越少),我们活着,越活越年轻……这一切说明了什么呢?这一切说明生活中确确实实地存在着一种相对的世界,那是一个属于我们感觉的同样也应该是属于我们生活的真实的世界。

  而且,我们之所以生活得下去生活得愉快,其实也正靠的就是这种我们觉得十分真实的感觉。所谓知足常乐,所谓笑口常开,所谓一箫一剑尽平生,所谓快活,其实却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正确的错觉”。“欢娱嫌夜短”,青春易逝,好景难长,让我们觉得不能满足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相对的错觉,而我们痛苦的生活,同样也是一种相对的错觉:“一个失眠的晚上,或者有约不来的下午,或者一课沉闷的听讲”(钱钟书《论快乐》)让我们十分地觉得漫长,可是,时间其实并没有因为我们而有所磨蹭,只不过是我们觉得时间在磨蹭而已。然而,这一切让我们微笑让我们惋惜让我们难过的原因,却正在于它实实在在地是一种生活的真实感觉。

  当然,我们中间的有些人,则不只靠直觉,而且他们还有理论,如苏东坡《前赤壁赋》中就有关于相对而言的观点:“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屈原《九歌·少司命》云:“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世人皆以聚为乐而以离为悲,独有林黛玉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因为她懂得抱残而守缺的道理,于是她就能抱离而守别,她一定是一个深谙相对论思想的人。

  我有一个观点:这个世上没有坏人,都是好人,但都是好人了也就没有意义了,因为世界的本质不是齐同而是参差,所以人与人也就有了好与坏的些微分别,人性之没有好坏,职业也就更没有了高下之别。最主张齐物的庄子,他的齐物的实践是什么呢?是他发现了“无”的伟大!世人皆知有之为有而不知无之为有,而庄子独知,所以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懂得了无之为有,也就应该懂得离之为合,也就懂得了坏事为什么也就是好事,也就明白了:结婚固然是爱情的标志,然而离婚其实也是爱情的标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10-10 10:03 | 只看该作者
玄之又玄!雪笑老师又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
3#
发表于 2004-10-10 12:13 | 只看该作者
透彻,分析得好,有理有据。
4#
发表于 2004-10-10 12:50 | 只看该作者
写得棒,有力度,学习.
5#
发表于 2004-10-10 13:01 | 只看该作者
学者风范,好.

人皆知有之为有而不知无之为有,而庄子独知,所以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6#
发表于 2004-10-10 14:21 | 只看该作者
材料丰富,又能精到的分析!
7#
发表于 2004-10-10 17:25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羽士 发表
玄之又玄!雪笑老师又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了。


同意!
8#
发表于 2004-10-10 17:25 | 只看该作者
博古论今,侃侃而谈,雪笑好文笔!

看得我晕头转向,给阅读费哟,呵呵~~

建议精华!
9#
发表于 2004-10-10 17:28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房子 发表
学者风范,好.

人皆知有之为有而不知无之为有,而庄子独知,所以他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同意~
10#
发表于 2004-10-10 22:32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位物理老师曾经拿着一张《中国科技报》这样讥讽我这个小小的诗人:“这才是有用的东西!”

这是谁?看我扁他!
11#
发表于 2004-10-11 09:53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絮飞黄昏 发表
材料丰富,又能精到的分析!

同感~
12#
发表于 2004-10-11 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原创] 无用之用

[QUOTE]最初由 雪笑 发表
  好文:))
13#
发表于 2004-10-13 11:15 | 只看该作者
雪老弟大手笔啊
不错
14#
发表于 2004-10-15 09:48 | 只看该作者
雪笑,你真能写,哈哈~~·
15#
发表于 2004-10-15 11:2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有用无用,用之何处,除了世界,还少不了心灵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22 06:47 , Processed in 0.06133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