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余镗与宁津县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31 0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7-6-6 15:58 编辑

        余镗与宁津县志         高迎春

  明代的宁津县,属于直隶(直接隶属京师的地区)河间府管辖。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由樊深主修、郜相编篡的二十八卷《河间府志》,才开始收入宁津内容。当时,河间府统领景州、沧州二州;以及河间、献县、阜城、肃宁、任丘、交河、青县、兴济、静海、宁津、吴桥、东光、故城、南皮、盐山、庆云十六县。县志是记录一个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灾异等综合性书籍。因此,县志被誉为地方百科全书,对于研究一地的人文历史、风物人情,是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睢阳人余镗,于明代万历十三年(1585年)出任宁津县知县。宁津八景诗,其中有他四首。歌颂宁津景致,难得而珍贵。

  在余镗任期之间,宁津县开始编修第一部县志。主编为余镗;篡者为平阳府知府、霸州兵备副使、宁津人王良贵;补定者为南阳府知府、陕西苑马寺少卿、宁津人张一通。所编修的宁津县志,为八卷本,据说仅存孤本收藏在北京。康熙十三年(1674年),重修《宁津县志》八卷,宁津县知县程裕昌为主修,训导张居仁、典吏陈俊元参修。因为增补内容极少,基本上属于重印。其八卷本的目录为:卷一地理志:物产、古迹;卷二建置志:城池、坛祠、学校;卷三田赋志:户口、田粮、盐法等;卷四典礼志:祀典、宾仪、武备;卷五宦绩志;卷六选举志;卷七人物志:行谊、孝义、贞烈;卷八艺文志。仅有少量存书,在中国科学院等处。

  余镗写的宁津的四首景诗,其一是《泮沼晴光》:“孔门颜巷对城隈,就里泮池一鉴开。日丽澄波云影动,风行涣水天光来。龙门毓秀警鱼跃,剑气汲灵射斗台。千载渊源承洙泗。应知此地钟真才。”这一首诗歌,余镗是歌颂宁津孔庙(文庙)里的泮池而作。“泮池”又称“泮宫”,是孔庙大成殿门前的半月形水池,意为“泮宫之池”。依照古礼,天子太学中央建有学宫,称作“辟雍”,四周环水。而诸侯之学,只能南面泮水,故而称作“泮宫”。因为孔子曾被封为文宣王,所以庙前建“泮池”,成为规制。诗经里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诗句,表示古代士子,可摘泮池里的水芹,插在帽檐上,以示文才。泮池边如果立有“思乐泮水”石碑,典故就是出之诗经。泮池上如果有桥,就叫做泮桥。学子过桥拜孔子,也称为“入泮”。

  弘治辛酉春二月(1501年),曲阜阙里孔子五十八代孙孔公华,来到宁津担任知县。当他看到孔庙破旧不堪,便当即决定重修庙学。宁津孔庙,大约在1502年左右修好,至明代万历年,孔庙不过八十多年,应是风采依旧。余镗选择写孔庙里的泮池景色,注定对孔庙有敬畏之心。这里是人才荟萃的地方,而泮池又象征教化流行,当然是宁津的重要景色了。再说那个时候,人口尚少,宁津县城里,孔庙、教谕署、训导署、考棚,这些建筑占了很大的面积呢。宁津孔庙,方位在城中西南,孔庙大门正对着弯曲的城墙,而这就是余镗第一句诗的意思。接下来,余镗夸赞泮池,水光天色,如在眼前。洙泗书院,是儒学圣地,位在曲阜城北,是儒家文化的源头所在,故而余镗说千载渊源。泮池,是鲤鱼跳跃龙门之地。余镗此诗,寓情于景,给人以启迪。

  其二是《谯楼清漏》:“谯楼雄镇势凌云,玉漏声清九陌闻。水滴铜壶协气序,筹催银箭定时分。迢迢夜静民安作,萧萧禁严膏自焚。更向晓来鲸颜发,几回唤起万家勤。”余镗写的谯楼,就是位于宁津十字街中央的文昌阁。因为文昌阁底层楼座,可以通行车马行人,故而人们也称它“穿心阁”。文昌阁上有一口大铁钟,一面牛皮鼓,晨钟暮鼓,播报时辰。关于这口大铁钟,人们传说是当年黄河发大水冲来的。滔滔洪水,风高浪急,有两件重物在水里呯呯作响:叮叮当当,你去宁津,我上东光。冲到宁津的就是这口大铁钟;冲到东光的是一座铁菩萨。人们将七尺高,重五千斤的大钟,挂到了文昌阁上,而东光则修了一座铁佛寺。宁津旧城十字街,是全城最高点,文昌阁坐落其上,巍然屹立,的确气势凌云。鲁北人把晨亮称作鱼肚白,所以余镗说:晓来“鲸颜发“。而”膏自焚“一句,似乎说的是蜡烛。

  其三是《凤台晓日》:“昔日高岗寓凤凰,于今遗址尚流芳。朝阳仿佛映苞色,梧树依稀见集翔。不道汉朝曾纪岁,直同周野以呈祥。熙熙圣代敷文教,会见来仪应大章。”凤凰的崇拜,起于殷商时期。古代先民以为,万物有灵。凡是政治清明,风调雨顺,天下就会有凤凰来仪。而凤凰落脚栖息之地,自然被认为是吉祥宝地。人们会在此地,筑起高台,称作凤凰台。会在上面修筑庙宇,用来祭拜。宁津凤凰台,在龙潭村以北,系汉代临乐候刘光所建。据《河北通志》记载:”宁津县,前汉临乐候国,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封,莽除。临乐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今耿家圈。后汉初省,建安复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潭村西河堤上,曾出土唐朝王府君墓,此人曾任滴河县尉,寿终临津私宅,终年八十九岁。选择葬在城西北凤凰高原,注定也是认定此处有龙有凤,为风水宝地。王府君的曾祖父王大礼,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婿。余镗选择凤凰台为宁津一大景色,看来在明代万历年间,凤凰台还是相当有名气的。

  其四是《隋堤春风》:“隋皇驻跸耿村还,胜地春光几度年。四塞蜿蜒和气聚,中高平旷暖风扇。绕堤杨柳摇新绿,负郭桑麻浮瑞烟。止因一饭不忘报,留得虚名作话传。”隋堤,即汴河两岸大堤。因为隋炀帝开通运河,沿河筑堤故名隋堤,明代末年,因为水患河毁堤亡。古代,因为在河堤之上,遍植杨柳而景色秀丽。白居易曾写诗赞誉:”西至黄河东至淮,绿影一千三百里。大业末年春暮月,柳色如烟絮如雪。“余镗把宁津黄河故堤,当做隋堤,不知对否?特别是他说隋炀帝,曾经到过临乐故都耿家圈,更是有些传说味道。耿家圈地比别处高四五米,所以余镗说:中高平旷暖风扇。河堤之上,杨柳新芽摇绿,桑麻翠烟浮瑞。四百多年前,余镗描述的即便不是旧时隋堤,也是风景好去处。

  明代万历年间宁津其余四景,有当时担任宁津教谕的梁炫写的《龙泉高阁》,宁津龙泉寺位置,在旧城东门里北面,如今的宁津县委大院东侧,与龙泉寺相近的还有察院、城隍庙、府馆、阎王庙。有嘉靖乙丑科进士张一通写的《魁宿崇台》,宁津县魁星楼位置,在旧城南门外西侧,如今的农贸市场附近。有嘉靖丁未科进士王良贵写的《黄河秋月》,位置在宁津与吴桥界河,如今的漳卫新河。有周学伊写的《莲池晚晴》,位置在清代宁津县“临津书院”东侧,如今的文昌小区院内池塘附近。总而言之,余镗和王良贵、张一通等人编修第一部《宁津县志》,劳苦功高。余镗写了四首诗,其他人写了四首诗,来赞美宁津景色,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时间一晃,已经过去四百三十多年,他们所描写的景色,已经无处寻觅。可是,宁津人民,仍然应该记住他们,纪念他们。


             2017年5月31日写于迎春堂
宁津县志图: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07:54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07:5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2:29 , Processed in 0.0495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