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252|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丫头蟋蟀罐 美名四海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7-4 1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7-7-5 03:54 编辑

       丫头蟋蟀罐   美名四海扬               高迎春

  宁津出产的蟋蟀,南征北战,无往而不胜,威名响彻中华。每年秋季蟋蟀奏鸣,购买蟋蟀的人,云集宁津,常常为购得一员猛将而喜形于色。2009年,中国民协蟋蟀专业委员会,命名宁津为“中华蟋蟀第一县”,并颁发匾牌一方。如今,这方匾牌就安放在荣获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宁津蟋蟀文博馆内。随着宁津蟋蟀名扬天下,也带动起蟋蟀罐这一产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特别是宁津刘营伍乡刘旺言村,张建强、刘秀芬夫妇生产的“丫头蟋蟀罐”,既有中国北罐的浑厚大气,又有中国南罐的细腻秀美,美名享誉四海,成为蟋蟀玩家收藏和民间馈赠的艺术珍品。

  宁津大地,属于古代黄河冲击平原。夏代大禹治理黄河水患,疏浚开挖了九条河,其中鬲津河、胡苏河、钩盘河三条古河,流经宁津。宁津古称胡苏县,临津县,都与河流有关。特别是鬲津河,曾经被记录在《尔雅》之中,解释云:“河因水多,厄狭,可隔以为津而横渡得名。”宁津县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古代先民居住,宁津县张大庄小安村,近年来出土大量陶器碎片,麋鹿骨骼及麋鹿角化石,酸枣化石,以及带孔马耳形石刀等,经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晚期器物。宁津远古原始氏族时期,被称为有鬲氏部落。说明在很早就用鬲津河胶泥,烧造出可以蒸煮熟食的鬲。而“鬲”的取名,也注定与鬲津河有关。鬲的出现,使得原始人改变了以前的膳食习惯,由生食变为熟食,人们的体质也越来越强壮了。这也说明,宁津古代先民,是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氏族部落。

  鬲作为蒸煮器,最初的三只脚,是中空的,在其下生火,很容易将水和食物煮熟。后来的鬲,出现了椭圆形、方形、菱形,耳形、桶形等器形,名称也多了起来:有鬶、甗、鬺、鬴、鬻、釜、锅、坩埚等;由鬲演变而来的容器,有窝、杯、罐、毛罐、合罐、瓦罐、陶盘、陶盆、陶缸、陶瓮、陶坛、陶碗等。当然,蟋蟀罐也应该在其中。由鬲演变的乐器有埙,泥哨等。在宁津龙泉寺附近,曾经出土过古埙。看来吹奏器埙,也是宁津先民发明的。清代宁津人吴洵源偶然得到一个埙,并复原出殷代梨形五孔埙。由他整理编撰的《埙谱》,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埙乐著作。建国后,宁津庞家寺村曾出土西汉陶楼,陶狗,陶鸡和陶制十二连枝灯;宁津龙潭村曾出土古代陶车。这说明古代先民的制陶手艺,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宁津自古人杰地灵,而风水宝地,就在龙潭村,而刘旺言村,距离龙潭村仅有一箭之地。宁津凤凰台,在龙潭村以北,系汉代临乐候刘光所建。据《河北通志》记载:”宁津县,前汉临乐候国,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封,莽除。临乐故城在县西北三十里,今耿家圈。后汉初省,建安复置。“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龙潭村西河堤上,曾出土唐朝王府君墓,此人曾任滴河县尉,寿终临津私宅,终年八十九岁。选择葬在城西北凤凰高原,注定也是认定此处有龙有凤,为风水宝地。王府君的曾祖父王大礼,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婿。编修宁津第一部县志的余镗县令,曾写过宁津八景诗。其中一首就是《凤台晓日》:“昔日高岗寓凤凰,于今遗址尚流芳。朝阳仿佛映苞色,梧树依稀见集翔。不道汉朝曾纪岁,直同周野以呈祥。熙熙圣代敷文教,会见来仪应大章。”可见,在明代万历年间,凤凰台还是宁津的一大景观。

  张建强的远祖、太祖、列祖、天祖、高祖、曾祖和爷爷,曾是远近有名的制陶高手,他们烧制的盛米面的毛罐,种花的花盆,压河漏的陶盆,放置零钱的钱罐,打水用的陶罐,摆放水果的陶盘,畅销燕赵之地,畅销齐鲁之邦。因为陶器光亮而结实耐用,受到平民百姓的好评,被称为”刘旺言张记陶器“。其中蟋蟀罐,围棋子罐,箕形砚台,彩陶花瓶,如果有特别需要者,也会按要求和数量,特别加工定制。其艺术水准,比制作民用陶器,就特别而更高级。比如生产的蟋蟀罐,从澄泥颜色上,就有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绿砂、檀香紫、墨玉黑、鸡骨白、雪里红等多种颜色。这些古老黄河澄泥蟋蟀罐,温润细腻,观之若玉,抚之若肌,叩之若磬,呵气生津,因而贵为清代贡品。张建强家里,至今还有祖上留存的毛罐、陶罐、蟋蟀罐、围棋子罐,成为传家之宝。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水深火热,民不聊生。张建强家的制陶受到严重影响,处于停滞状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宁津县在全国率先举办蟋蟀节,邮政总局还特别制作了蟋蟀节纪念封。国内外客户,纷至沓来。电视转播,顿时让宁津蟋蟀红遍大江南北。天津蟋蟀罐制作大家李友年,谷恩德,深知宁津龙潭村、刘旺言村、西刘村,地下存有大量古黄河澄泥,因此选择在刘营伍乡恢复宁津蟋蟀罐生产,传授蟋蟀罐制作技艺。西刘村的刘秀芬,初中毕业之后,跟随二位师傅制作蟋蟀罐。她聪明伶俐,细心专研,技术要点,一点即透。况且,天天和澄泥打交道,她不嫌脏,不怕累,很快就在学徒中脱颖而出。她创新研制的鸡骨白蟋蟀罐、五彩蟋蟀罐,牡丹浮雕蟋蟀罐,被谷恩德师傅命名为“刘氏丫头蟋蟀罐”,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牌。投入市场,声誉鹊起,大量订单,如雪片飞来。

  刘秀芬和刘旺言村的张建强结婚之后,她和丈夫恢复了自家的制陶作坊,以生产“刘记丫头蟋蟀管”为主,也接受特别定制的陶制品。经过十几年勤奋努力,他们夫妇制作的蟋蟀罐,精益求精,而且发明了“匣钵高温窑变”烧制法。不但解决了烧窑污染问题,而且烧制出的蟋蟀罐,如水晶盆,似瓦中玉。刘氏丫头蟋蟀罐的名气,越来越响亮了。中国戏剧协会副主席孟广绿,非常喜爱宁津蟋蟀,每年都来宁津住上一段时间。他有一个清代的老蟋蟀罐,可惜罐盖不小心打破了。为了给这个老罐配个盖子,他多方打听,才知晓张建强、刘秀芬夫妇制作的“丫头蟋蟀罐”最有名气。2012年,他找到刘旺言村,执意相求。张建强、刘秀芬夫妇,没有让京剧老艺术家失望。孟广绿拿到可心的蟋蟀盖之后,欣然为之题写了酣畅淋漓的“虫趣人生”四个大字。从此,孟广绿每年都来定制五十个“刘氏丫头蟋蟀罐”。名人带动效应,让张建强、刘秀芬的蟋蟀罐,更加深入人心。就连山东蟋蟀协会会长柏良,天津虫文化大赛组委会,也年年来下订单了。

  张建强、刘秀芬夫妇,经过二十年打拼,“刘氏丫头蟋蟀罐”,已经在全国蟋蟀界广受追捧。前不久,“刘氏丫头蟋蟀罐”传统制作技艺,已经被宁津县文化局,批准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建强、刘秀芬夫妇,决心借强劲东风,让“丫头蟋蟀罐”名扬四海,成为宁津蟋蟀罐中的艺术精品!


              2017年7月4日写于迎春堂
刘氏丫头蟋蟀罐:中间人为张建强






2#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6:07 | 只看该作者
张建强 刘秀芬夫妇:

3#
 楼主| 发表于 2017-7-4 16:09 | 只看该作者
宁津蟋蟀罐:

4#
发表于 2017-7-6 18:07 | 只看该作者
硅谷漫游——是散文呀,还是散文呀?
5#
发表于 2017-7-6 18:07 | 只看该作者
纪实文字也是散文呀!
6#
发表于 2017-7-12 21:42 | 只看该作者
蟋蟀也玩出花样来,佩服!
7#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4:59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17-7-6 18:07
硅谷漫游——是散文呀,还是散文呀?

的确是散文,谢谢光临!
8#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5:01 | 只看该作者
童心是 发表于 2017-7-6 18:07
纪实文字也是散文呀!

发在这里,少有人来看,多谢你来。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7-7-13 15:03 | 只看该作者
江岸晴天 发表于 2017-7-12 21:42
蟋蟀也玩出花样来,佩服!

蟋蟀也是一种资源,我们县因此有人发明了“蟋蟀拳”,蟋蟀罐也行销全国。问好!
10#
发表于 2017-7-27 18:32 | 只看该作者
蟋蟀文化,远远流长。传承文化,值得书写。
11#
 楼主| 发表于 2017-8-3 03:36 | 只看该作者
范廷伟 发表于 2017-7-27 18:32
蟋蟀文化,远远流长。传承文化,值得书写。

谢谢阅读支持,宁津蟋蟀罐,在全国颇有名气,也是沾了宁津蟋蟀的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5:53 , Processed in 0.05655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