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0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生活永是前进,孔子也不例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7 2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我教学生鉴赏《论语.先进》的选文,课文的标题是《子路,冉有,曾皙,公西华待坐》。说的是,在一次讲课的课间,这四个弟子陪老师在堂上坐着,这时孔子就询问他们,你们的志向各是怎样的,其中子路的回答是要治理一个千乘之国,使之强盛,冉有谦虚了一下,说他的志向是治理一个方六七十或方五六十的小国,达到足民的目标,至于礼乐制度的实现,则要待真正的君子出现才能办到,而公西华更谦虚,说他只希望“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到曾晳这儿,他就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让我们来看看夫子的态度: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就这么一篇文章,怎么解读,如果像以前一样,做到字字落实,翻译准确就算完事么,我以为不然。对于高二学生来说,如果不能从理解的深度上求得突破,就等于白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误人子弟。于是,我在欣赏方面在讲的过程之中从两个方面求得突破:

    第一方面,夫子为何赞同曾晳。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学生的志向,共同一点都是要做事,图有为,但一直提倡学而优则仕的孔子,却赞同曾晳的呢。我想,要解开这个问题,就要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了解一下孔子的人生及思想发展过程。孔子曾经周游列国,终不见用,转而闭门授徒。而这篇文章恰巧为我们回答孔子生活转型的原因。为什么,因为在孔子看来,他自己的“道”确实很难实现,那么,闭门授徒,实际上是作一些基础工作,求得道的发扬光大,而这四个学生,并没有孔子碰一连壁的经历,也没有对儒家的前途进行更进一步的思考,所以,他们的回答,仍然没有脱开揣摩老师心思的心理,他们想,老师不是经常教我们“学而优则仕”么,我们就从“仕”这个角度去答,当然,他们也不忘贯彻谦虚的作风,一个比一个谦虚。结果老师除了对子路的答案哂之这外,其余的并没有表态。让我们来看一看曾晳的答案,除了谦虚之外,还有一层意思,我是要去做一些让我们儒家足以发扬光大的基础工作,打定主意,先影响十几个,然后再用这十几个人去影响更多的人。

    在老师看来,经历这么几十年的求仕,让他看来世路的艰难,但又不敢打击学生的上进心,所以,他并没有否定弟子的志向。倒是我们应该领悟到,就是出仕了,就一定能推行你的道么?我们每天做的,就一定是教育事业么?

    让我们来看看这师徒俩打算。说明,孔子在经历一连串碰壁之后,闭门授徒实际上是在转换工作方式,并不是消极退缩,可以说,他的思想更加现实,更加清醒,而我所接触的许多教科书似乎把孔子这一举动解释成消极退缩。我以为这些解释过于片面。生活永是前进,我们的孔子也不例外。

    第二个方面,是曾晳的表现,在文中他是故意晚出去,让老师给自己开小灶,结果,老师回答了为什么吾与点也的原因,是因为他们都谋求做国家大事。当然,国家大事也是要人来做的,而孔子的弟子中也的确有人比孔子更吃香,但孔子又为什么会吾与点也呢,我想,大概是与孔子对儒学的基础工作努力开拓的理念分不开的。

    我在这里说的是曾晳为什么要让老师给自己开小灶,而且老师的确是给他开了小灶,这想,这与曾晳这个人的情商大有莫大的关系。同样的问题,那三个弟子回答外了,也就出去,也没有问老师,到底我们的理想怎么样,也许,有关理想的问题是一个太过于个人的问题。但如果,我们把理想拿出来比较一下,肯定会有品质的差别,而曾暂的表现,正好证明这个学生具有一种探究的精神,这是一种比智商更为重要的素质。

    关于这一点,我同样举了许多情商决定事业成功的事例,来教育学生一定既要学又要问,学习不能满足于只完成老师作业,要解决自己问题还得自己深入探究。








(注:此文为自己在教学过程之中的一点感受,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http://taibaixuefeng.bokee.com/ ,权且与网友们交流。并不申请稿费)

[ 本帖最后由 回眸一笑 于 2009-3-7 22:50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3-8 21:27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写得很有心得,有了探究和深入的视角,我觉得这无论对教学还是研究孔子的学说都有莫大的帮助。很欣赏作为老师的这种治学精神。欢迎朋友来孔子版发帖。
虽然已在博客上发过,但高亮支持一下。
3#
发表于 2009-8-3 08:19 | 只看该作者
俺正在教读《论语》,来学习一下!问好朋友!
4#
发表于 2009-8-21 21:40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写的很精彩.学习问好
5#
发表于 2010-1-28 17:04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很欣赏老师教学的态度;喜欢儒家的道德思想。
6#
发表于 2010-1-28 23:48 | 只看该作者
到曾晳这儿,他就说“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7#
发表于 2010-1-29 02:00 | 只看该作者
在老师看来,经历这么几十年的求仕,让他看来世路的艰难,但又不敢打击学生的上进心,所以,他并没有否定弟子的志向。倒是我们应该领悟到,就是出仕了,就一定能推行你的道么?我们每天做的,就一定是教育事业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2:41 , Processed in 0.059357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