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509|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酷图] 孟子的仁政思想系列之四(结局篇)——尊贤重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26 10: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孟子的仁政思想系列——尊贤重教

/laohai66666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举贤才”的思想,把“尊贤”作为实现仁政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实际上是他提出的自己的教育思想,他希望国君“贵德而尊士”,让“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公孙丑上》)做到这一点,就能广泛地招揽人才,给政治带来好处,达到“王天下”的目的。他说:“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公孙丑上》)

  可是,贵族执政还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现实。孟子一面提出“尊贤”,一面又不得不对这些拥有巨大实力的贵族表示尊重。这样,就形成了他学说中“尊贤”和“贵贵”的矛盾。比如,他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离娄上》)还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梁惠王下》)“巨室”、“世臣”是世袭大贵族。孟子认为,对于他们得罪不得,因为他们凭借其政治经济实力,有广泛影响。但从孟子的思想逻辑看,“贵贵”是出于不得已的敷衍,“尊贤”才是发自内心的呼声,因为,“巨室”“贵臣”是世袭贵族,是不待选举就有官的;而俊杰之士则是在野的平民,只有得到“举”“进”,才能升堂入室。而且,“巨室”不过是“不得罪”的对象,“为政”者则应该是贤能之士只需对“巨室”加以必要的尊重和照顾罢了。再者,即使都是“官”,担任“大任”、参与决策者毕竟是少数。在这方面,孟子显然也不是以“贵”,而是以“贤”为原则。

  至于该怎样选举人才,孟子认为,既要特别慎重,还要广泛听取意见,有一个考查的过程,无论是提拔还是罢黜官吏,都不能偏听偏信接近自己的人的意见,而应听取多方面的特别是“国人”的意见。这些见解,虽然笼统、空乏,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其中,提出了一些新问题,寄托了新的理想,对后世有一定认识意义。

  孟子还比较突出地谈到教育问题。重视教育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又一特点。他认为,使人民有稳定的经济生活,仅仅是“王道之始”,进而对人民施行教化,才能保证王道的完成。他屡屡说:“谨养序之教。”(《梁惠王下》“设为痒序学校以教之。”还渲染历史传说,把古圣王都说成是重教育的:“夏曰校,殷曰序,周曰痒;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后稷教民嫁嫱,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论……”(《滕文公上》)总之,一切古圣王都非常重视教育,有了这些古圣王对人民的教化,才造成了华夏社会的优良传统和道德风尚。

  在孟子眼里,教育的地位是崇高的,他常把痒序之教和政治、经济并提,有时甚至提到政令之上,认为好的教育比好的政令更重要,更带有根本性,比如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这表明,他抬高教育还是从“得民心”这一政治目的出发的。这是对孔子“道之有德,齐之以礼,有耻切格”(《论语·为政》)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人类历史的改变和社会文明的发展过程来看,教育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孟子抬高教育,并且论述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尽管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从历史的角度说,还是比较深刻的;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角度来说,是任何力量也无可比拟的。


字数(1300)



[ 本帖最后由 laohai66666 于 2009-9-26 17:14 编辑 ]
2#
发表于 2009-9-27 08:5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你的系列文章,很受益。孟子的三乐便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之一也。
谢谢您支持孟子版。
3#
 楼主| 发表于 2009-9-27 18:0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黑龙江小龙女 于 2009-9-27 08:52 发表
阅读你的系列文章,很受益。孟子的三乐便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之一也。
谢谢您支持孟子版。

您太客气了!在写作上,您是多面手,散文不仅写的细腻感人,对孔孟儒家思想的感悟和认识以及对老子的点评不仅到位,亦有过人之处! 向您学习!
中秋问好! :handshake

[ 本帖最后由 laohai66666 于 2009-9-28 07:27 编辑 ]
4#
发表于 2012-5-10 18:57 | 只看该作者
羊羊来顶了!
5#
发表于 2014-4-13 17:3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何时都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09:15 , Processed in 0.07102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