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白山黑水皆悲泣----东北抗联失败原因分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4 14: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14 编辑

东北抗联主力西征记(转)
默认分类   2006-09-21 17:37   阅读131   评论0   字号: 大大  中中  小小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巩固其侵华战略基地,利用遍及各地的军警宪特机构,无孔不人地“侦察”、“探听”和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和群众团体的抗日活动。敌人继1937年“四一五”事件破坏哈尔滨特委及其所属组织之后,又制造了“三一五”事件。1938年3月15日,驻佳木斯日本宪兵队和伪三江省警务厅对汤原、依兰、桦川、富锦、勃利和佳木斯市的中共地下组织和抗日团体进行大搜捕,致使吉东和北满地区的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与此同时,日伪当局按照“三年治安肃正计划”,调集日伪军6万余人对抗联部队集中活动的三江地区进行疯狂“大讨伐”。日伪军采取“篦梳式”、“踩踏式”和堵击、长追、突袭等战术对抗联部队连续不断地进行搜索和进攻。在游击区,敌人积极推行“集团部落”、“匪民分离”、“保甲连坐”等政策,以图割断抗日联军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此外,还严厉实行经济封锁措施,对一切生活必需品采取“配给制”,粮食、棉花、药品更是列为严控品,禁止进山,以使抗联部队失去活动和生存的基本条件。不仅如此,敌人还对抗联大搞政治诱降活动,妄图分化、瓦解抗日联军。
  日本侵略者针对中共党组织和抗日军民实行的一系列恶毒、凶残的政策和措施,使东北城乡地下党组织几乎损失殆尽,幸存的组织和党员不得不转移到抗联部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从此进入前所未有的极端困难时期。为粉碎敌人企图“聚歼”抗日部队于松花江下游地区的阴谋,并开辟新的游击区域,中共吉东、北满临时省委分别作出决定,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向五常和海伦地区西征。
  1938年5月1日,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在宝清主持召开抗联4、5军领导干部会议,决定为冲破敌人包围,打通与南满、热河方面抗日部队的联系,达到“与内地抗战前线有呼应动作”,主力部队向五常、舒兰一带西征。抗联第二路军西征从1938年5月开始,历时7个月。在西征途中,他们战胜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到达五常县境,但由于孤军深入敌人统治的心脏地带,加之西征的主要领导人、吉东省委书记宋一夫叛变投敌,致使西征军付出了惨重代价。抗联4军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都在这次西征中牺牲。抗联第二路军的西征虽未达到预定目的,但西征军英勇奋战的事迹是可歌可泣的。“八女投江”撼人心魄的壮举就发生在西征部队的归途上。从战略上看,它打乱了敌人重点“围剿”松花江下游地区抗日部队的计划,沿途袭击了许多日伪据点和“集团部落”,破坏了敌人的军事设施,宣传了抗日救国的道理,助燃了黑龙江地区的抗日烽火,坚定了民众的抗日信心,播下了坚持抗日斗争的种子。
  1938年五六月‘间,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在通河县连续召开第七、八两次常委会议,决定北满抗联3、6、9、11军主力分三批穿越小兴安岭,向西北部敌伪势力相对薄弱、且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海伦地区西征,以跳出敌人的包围,开辟新的游击区。首批西征部队由抗联3军政治保安师和抗联9军2师150余人组成,指挥员为抗联9军政治部主任魏长魁、抗联3军政治保安师师长常有钧和抗联9军2师师长郭铁坚。同年夏,部队集结于通河县小古洞后北上,于9月下旬到达海伦县抗联3军6师后方。第二批西征部队分两支:一支由抗联6军军部教导队一部、抗联6军2师11团及1师6团200人组成,指挥员为抗联6军参谋长冯治纲和2师师长张传福,一个月后胜利到达海伦东部的八道林子,与抗联3军张光迪部会合;另一支由抗联3军3师和抗联6军3师8团、2师12团及4师部分队伍共300余人组成,指挥员为抗联3军政治部主任金策、抗联6军3师师长王明贵和抗联3军3师政治部主任侯启刚,他们经一个多月艰苦行军,先后于10月上旬到达海伦白马石与首批西征队会合。第三批西征部队由抗联6军军部教导队、抗联11军1师共100余人组成,指挥员为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张寿钱和抗联11军1师师长李景荫。12月18日,部队在跨过汤旺河后,进入到白雪茫茫的小兴安岭密林。战士们手拄树棍,脚踏没膝积雪,冒着零下40多度严寒艰难行进。宿营时,指战员们拢起干树枝,点燃篝火,围着火堆取暖;给养断绝时,就用雪水煮橡子、榆树皮,乃至牛皮乌拉充饥。这支西征部队在张家湾河口与敌人进行一场战斗后,于12月29日到达海伦县八道林子与抗联6军3师胜利会合。在常人难以想象的西征途中,张寿钱和他的战友们以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创作了《露营之歌》:“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首描写抗联艰苦生活和顽强斗争精神的著名诗篇,曾鼓舞着无数抗联战士为了胜利而舍生忘死、不懈战斗。
  抗联3、6、9、11军西征部队在中共北满临时省委的领导下,在战胜日伪军尾追堵截的同时,又突破了人类生存的极限,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我党我军历史上一段最为艰苦、特别值得讴歌的篇章。北满抗联主力部队的西征,历时6个月,行程千余里,胜利到达西征的目的地一海伦。这次西征的胜利,粉碎了日伪当局妄图“聚歼”抗日部队于伪三江省的阴谋,保存和发展了·抗联的有生力量,为下一步开展平原游击战和继续坚持抗日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4 15: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5:14 编辑

  远征,抗联勇士们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定信念,义无反顾,万死不辞!
  此时东北抗日联军已从成立之初的“磐石游击队”“抗日救国游击队”……一点点走向联合和成熟,他们正经历着14年抗战中最辉煌的光荣与梦想。
  但既无正面战场又与党中央隔绝的抗联,被日寇围困于关外,尽管一时仍旧不断地取得胜利,但是孤立无援的境地让这支勇敢的部队必须在生与死的面前作出选择。
  于是,杨靖宇等抗联领导人毅然决定,举全军之精华冲破日军重围、西征寻找党中央的指示和支援。
  无奈天不遂人愿,在一次次艰难的突围、转移后,前进的脚步被奔腾的辽河阻挡,抗联由起初的三万余人打到仅剩下几千人。
  西征在无奈中画上了句号,但与党中央母亲团聚的心愿仍在抗联勇士的心中长存。
  辽河阻断西征路
  东北抗联披星戴月备战西征
  从晨曦到夜幕,他一直在战马嘶鸣的训练场地上,经常忘了喝水和吃饭。
  1936年6月,杨靖宇派出他的第一师精锐开始第一次西征,由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不得不中途折返,400余人的部队损失大半,西征未能达到目的。但是第一次西征的失败并没有动摇杨靖宇二次西征的决心,在得知敌人1936年秋至1937年春的全部“讨伐”计划后,杨立即命令部队修建密营,储存粮食,进入反“讨伐”的备战阶段。
  之所以有如此坚定的决心,除了杨靖宇本人性格的坚韧外,更主要的是他的心里急切地想与党中央、与红军取得联系。
  此外,当时的客观环境也极大地鼓舞了抗联战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发表《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会师,为红军直接对日作战创造了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一切都鼓舞着抗联的每一位战士,他们希望以相应的行动策应红军东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将日军赶出中国,这也是东北抗日联军组织西征的主要动机。
  1936年11月,杨靖宇召开会议,决定由第三师进行第二次西征,跨越南满铁路和辽河,挺进热河,与关内红军取得联系。
  杨靖宇总结了第一次西征失败的经验教训,决定把第三师部队改编为骑兵,趁敌人不备,迅速突向铁岭、法库一带,在冬季利用辽河封冻之际,冲到热河,进而找到党中央和红军。
  这一计划使抗联上下一片欢呼,负责全师训练工作的杨俊恒参谋长披星戴月地为部队挑选良驹,希望西征早一天出兵。
  因为部队里大多数战士都不会骑马,训练骑术成了出兵前又一件大事。杨俊恒整天在马背上上下翻滚,一遍又一遍地给战士们作示范。
  “不用害怕,记住,心一定要细,手抓紧缰绳,上身贴马背,双脚踩牢马蹬,猛一用力,翻身上马……”,就这样,从晨曦到夜幕降临,他修长的身影一直留在战马嘶鸣的训练场地上,经常忘了喝水和吃饭。
  10余天过去了,他原本魁梧的身材变得黑瘦。虽然每天训练都很累,但笑容始终挂在战士们脸上,他们时刻准备开往前线。
  辽河暖冬战士望天长叹
  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路血战冲到辽河岸边,却被暖冬的辽河挡住前进的道路。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1936年11月下旬的一个夜晚,一阵集合号响起,400多名抗联战士在训练场上紧急集合。
  师长王仁斋、政委周建华、参谋长杨俊恒、政治部主任柳万熙跃上战马,冒着凛冽的寒风,挥师西征。
  为了隐蔽起见,部队白天休息,夜间行军,可还是被日军发现了,1000多个鬼子紧紧“咬”住抗联部队,师部决定狠狠地教训一下身后的鬼子们。
  第三师骑兵部队来到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坡,杨俊恒手挥大刀,大喊一声:“冲啊!”率先扬刀冲向敌人。
  战士们个个英勇无比与敌人展开了肉搏战斗,一时间,枪声震天,地上的雪花被战马溅起半米高,不可一世的日军突然遭受攻击,惊慌失措,弃枪而逃。
  如此几次,第三师西征部队冲破敌人封锁,途经兴京、清原,路经铁岭,跨越南满铁路北段,历经一个月,终于抵达法库县三面船石仿佛寺辽河东岸。
  胜利就在眼前,抗联战士激动得抱在一起,欢呼雀跃。
  然而天公不做美,1936年法库县冬季气候反常,气温偏高,12月下旬的深冬辽河不但没有结冰,反而河水暴涨,水面增宽,奔流不止。同时,各渡口也早有日军严密把守,渡船被敌人控制起来。
  第三师的官兵们心急如焚,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一路血战冲到辽河岸边,却被暖冬的辽河挡住前进的道路。
  年轻的战士们更是经受不住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倒在马背上放声大哭,年长的战士则望着滚滚辽河水默默不语。
  怎么办?危急情况下,师部紧急召开会议,决定夺取敌人船只,强渡辽河。
  可惜,擅长山区作战的抗联部队并不习惯平原作战,加上当地没有任何可以隐蔽的东西,刚准备突击就被敌人发现了。
  顿时,对岸飞来如雨般的子弹,抗联身后的日军听到枪声也闻风而动。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抗联战士们边走边打。
  由于连续作战,军队得不到休整,人困马乏,掉队者、伤亡者逾来逾多,加之带路向导相继牺牲,敌人紧追,第三师处境十分不利,1937年春,部队不得不返回清原、兴京、西丰抗日游击区。
  此时,部队人员损失过半,仅剩下百余人。第二次西征宣告失败。
  本报记者 陈婵婵
  “八女投江”险成“九女投江”
  重庆市嘉陵江边,市委老干部楼的阳台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坐在靠椅上,悠闲地远眺缓缓流过的嘉陵江……
  她叫胡真一,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抗联女战士。
  “这次分手,竟成永别”
  东北抗日联军曾涌现出许多女英雄,其中以冷云为首的“八女投江”的事迹可谓家喻户晓,但没有几个人知道,胡真一差点成为第九个“投江女”。
  1938年,一次师部大转移,胡真一也接到命令,正当她和冷云等8名女战士准备出发之际,总部临时改变命令,让胡真一随前线部队行动,谁知和冷云一分手,竟成为永别。
  8名女战士在与日军英勇作战,弹尽粮绝后壮烈牺牲。如果命令晚来一步,胡真一也就在所难免,“八女投江”的悲壮历史便将改写为“九女投江”。
  “嫁给他,我觉得值”
  提起她与抗联第五军军长柴世荣的婚姻,胡真一深情地说:“老柴虽然比我大很多,但他这个人具有强烈的爱国意识,智勇双全,关心部下,原则性很强,嫁给他,我觉得值。”
  上世纪20年代,柴世荣是吉林省和龙县警察局副局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柴世荣听说王德林举旗抗日,正在组建“抗日救国军”,便参加了王德林的部队,后改编为周保中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战火洗礼中,柴世荣从一个旧军人,逐渐成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中一名出色的高级指挥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6年秋任第五军军长。
  1938年初,柴世荣到密营检查,来到胡真一所在的被服厂。在机器班,看着胡真一忙来忙去,他一下就喜欢上了这个大胆泼辣的女兵。几个月后,副官转达了柴世荣的心思。
  “你这么大的官,我攀不上。”胡真一嘴上这么说,心里禁不住琢磨起这个满脸大胡子的人。那时,日军悬赏6万大洋拿他的人头,他就留了一脸胡须,以避人耳目。
  见胡真一不同意,柴世荣就说:“你是不是不愿意我留胡子呀?那我就把胡子剃了!”胡真一没想到这个铁血英雄还有这般柔情。“那是保你命的,你剃它干啥?”胡真一一着急,这门婚事就答应下来了。1938年5月,经过组织批准,胡真一与柴世荣结婚。
  1920年出生于辽宁省丹东市,7岁时随家迁到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镇。1937年参加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光复后随刘邓大军到重庆,曾任重庆市渝中区区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1993年离休。今年6月18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来到中国重庆,亲自向胡真一授予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勋章。
  本报记者 王沐
  西征经典战斗
  摩天岭大捷
  “摩天岭大捷”是抗联将士对日作战中十分著名的战斗,战斗的胜利无不叫人称快。
  1936年7月15日,抗联第一军一师西征队伍返回途中,师长李敏焕带部队走到辽阳与本溪交界的摩天岭,突然发现山下有日军开来,他立即下达命令让部队转向右侧的对面炕山梁,隐蔽在树林中。
  对面炕山梁自摩天岭主峰腰部突兀探出,长70多米,宽不过5米,上边稍平坦些,顶端横躺竖卧着几块大石头。
  11时许,日军爬上了对面炕山梁,这些日军是驻连山关的守备二中队,奉上级命令前来堵截抗联第一军一师的部队,可是他们到了山上并没有见到抗联的影子,还以为抗联的军队没有到呢。于是中队长金田命令日兵原地休息,吃午饭。日兵便习惯地将枪架在一起,各自打开饭盒,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金田有些不放心,独自来到炕山梁一端,左脚踩在大石头上用望远镜眺望远处,并未发现敌情,转身打算回去吃饭,忽然发现山脚下不远处的树林里有抗联部队埋伏。他刚要大叫,便被抗联战士一枪击毙。
  李敏焕指挥部队向日军射击,由于日军手中无枪,加之一切来的太突然,日军来不及反应被打得手足无措,有的口里还嚼着饭就被射杀,有的手刚摸到枪就被击毙。
  只有一个汉奸翻译反应快,就地滚下山坡溜走;另有一个日军趁乱钻进树丛侥幸逃跑。
  整个战斗仅用10分钟,48个日本兵毙命。这场干净利索、战果显著的战斗就是东北人民有口皆碑的“摩天岭大捷”。
  随后,李敏焕让战士迅速打扫战场,缴获了不少武器装备,有步枪、小炮,还有一个“长”着八个炮筒的“怪家伙”,大家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杨靖宇在之后的军干会上,对摩天岭大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4:21 , Processed in 0.0541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