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老子》与企业文明(之一)企业的根本性质----公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2 1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与企业文明(之一)
企业的根本性质——公有

李晓龙


  《老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河上公曰“经术政教之道也”(《宋刊老子道德经》,汉·河上公章句,第1页),即:政治哲学。《老子》作为世界顶级的政治哲学,美国前总统里根引用过它,引用“治大国若烹小鲜”句(帛书本《老子》第62章),来说明治理国家是一件简单的事;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主张过它,建议德国每个家庭拥有一本《道德经》(即《老子》),以解决人们心灵的困惑;哲学大师尼采说,“《道德经》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文学大师托尔斯泰说,“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归功于阅读孔子,而主要是《老子》”。《老子》作为政治哲学,它不但给人类详尽谈了怎样正确为人处世,打好这个基础外,更重中之重、浓墨重彩、不惜花四分之三以上的笔墨给人类详尽谈了怎样正确治理国家,怎样正确管理好人类社会,终极目标指向人类社会和谐。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兴起、壮大,得益于利用了《老子》中很小的那块“修真养性”内容,因此,道教把老子《道德经》奉为最核心的经典之一。汉朝文帝、景帝用《老子》之策无为而治、休生养息,成就中华民族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唐朝李世民、李隆基用《老子》之策广开言路、启用贤能,成就中华民族第二个繁荣时期——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用《老子》之策勤政、文治武功,成就中华民族第三个繁荣时期——康乾盛世。可见,《老子》作为世界顶级的政治哲学的神奇魅力和功效。
  《老子》作为政治哲学,治国安邦有神奇魅力和功效,用它来经营、管理企业,同样也有神奇魅力和功效。老子曰:“无不治矣!”(帛书本《老子》第3章),即: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没有管理不好的人类社会。下面,请容许我一一道来。

  老子曰:“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帛书本《老子》第30章)即:

  国家、天下是个什么东西呢?国家、天下有如神圣的器物,神圣到不可侵犯、不可亵渎,它是国家公民、天下民众所公有!它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为所欲为。凡是在里面为所欲为的都要面临失败,凡是把国家、天下垄断私有的都要失去国家、天下,都要被国家公民、天下民众所唾弃。

从老子所言来看,国家、天下是国家公民、天下民众所公有,是个神器,神圣到不可侵犯、不可亵渎;人类凡是对国家、天下的公有性进行损害的行为,在老子看来,就是对国家、天下这个神器的侵犯和亵渎。国家、天下的公有性,周王朝开国元勋、宰相姜太公在《六韬·文师》篇中说得非常清楚,他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乃天下之天下也。”

  对于人类社会的企业来说,它的根本性质也是公有。

  任何一个企业,都免不了要面对世界和人类社会,特别是面对人类社会的人民,它的生产资料要来源于世界和人类社会,它的产品也要面向世界和人类社会,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敢离开世界和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企业如此紧密地与世界和人类社会不可分割,它的根本性质是公有不言自明。公司公司,企业企业,一个不性“公”的公司不叫公司,一个不性“公”的企业不叫企业。因此,凡是把企业与世界和人类社会割裂开来的企业,注定了要衰亡而不复存在。原因很简单,破坏了企业的公有性,因此没有存在的必要。有如树不要根一样。松下公司是私营企业,但松下幸之助说“企业乃社会公器”。可见,松下幸之助认识到企业的公有性与中国古圣先贤认识到国家、天下的公有性是共通的。

  所以,凡是违背企业的公有性或者公器性是要受惩罚的。三株公司,生产三株口服液。三株口服液本是开胃健脾的保健食品,功能、作用极其有限,三株公司却在散发给民众的广告宣传单上宣传是包医百病的药品,急性病、慢性病、高血压、脑血栓、胃病、肝病、肺病、癌症等等无所不治;在报刊媒体广告中,公开承诺“有病治病,无病保健”。“1996年6月3日,湖南常德汉寿县的退休老船工陈伯顺在三株‘有病治病,无病保健’的广告承诺打动下,花428元买回了10瓶三株口服液。据陈家人介绍,患老年性尿频症的陈老汉服用了两瓶口服液后夜尿减少,饭量增多,但一停用又旧病复发,当服用到三到四瓶时,老汉出现遍体红肿、全身瘙痒的症状,第八瓶服完,陈老汉全身溃烂,流脓流水。6月23日,老汉被送到县医院求诊,医院诊断为‘三株药物高蛋白过敏症’。其后,病情不断反复,9月3日死亡”(《大败局1》,吴晓波著,第191页)。

  三株公司把保健食品宣传为治病的药品,这样欺骗性的广告宣传,无疑是把公司与社会的人民(消费者)割裂开来,这种行为就是破坏了三株公司的公有性。一个破坏了公司公有性的企业,社会和人民自然要抵制它。1996年,三株口服液销售额高达80亿元人民币,人民抵制后(即消费者有所觉醒)的1997年下降到70亿元人民币,1998年3月陈老汉死亡事件被媒体在中国大地上公开后,引起“地震”,加速了它的灭亡,销售额迅速下降到工厂不得不停产,库存积压高达2400万瓶,价值7个亿。就这样,三株公司一开始走的就是不性“公”的道路策略,苦撑到1999年不复存在。任何公司,如果坑蒙欺骗消费者、损害利益相关者和人类社会,社会和消费者就不需要它存在。

  企业的根本性质是公有,突出它的公有性不言而喻,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丰富、拓展它的公有性,是其存在、立足之根本。格力空调,中国第一品牌空调,世界产销量第一品牌空调,是怎样突出企业公有性的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是怎样丰富、拓展企业公有性的呢?它有如下一些措施。

  1.“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让制度去管人”(《行棋无悔》董明珠著,第45页。董明珠,格力电器现任董事长)。制度管人,容易服人,使人无话可说;人管人,难以服人,使人有话可说。人管人,它的缺点在于因人而异;因人而异,它就会破坏管理时的客观、公平、公正。一个管理不客观不公平不公正的管理,企业员工当然要否决它。

  2.厂商合作平等。“厂商合作要有一个平等的地位,不能厂家高于商家,也不能商家高于厂家。要端正厂商合作的态度,既不搞‘客大欺店’,也不搞‘店大欺客’。”(同上,第111页)

  3.经销商、用户、厂家三方利益兼顾。董明珠董事长对此解释道:“第一要维护经销商的利益;第二要维护用户的利益;第三要维护厂方的利益。这并不矛盾。在最深层次上,经销商、用户、厂方三者利益完全一致:消费者希望拿到好产品,得到好的服务,并不反对制造商、经销商赚取合理利润;而厂商为实现赚取利润的目标,也希望能为消费者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同上,第110-111页)

  4.不大打广告。“不管什么广告,最终目的是让人知道你的产品不错,知道你的服务不错。格力电器广告走的是‘口碑路线’,每个购买格力空调的人都是我们的广告员、宣传员,用户家里的优质空调就是我们的广告”,“有钱不能乱花,与其拿钱做广告,不如让利给消费者”。(同上,第127、128页)众所周知,有许多企业因广告费投入过高,无法承受,而导致破产。如秦池古酒,1996年投入中央电视台广告费6666万元(1995年11月8日中标,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价),1996年全年销售收入9.5亿元,1996年全年利润5000万元,显然不足以支付广告费,资金链已绷紧;1997年又将投入中央电视台广告费3.212118亿元(1996年11月8日中标,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广告标王价),1997年全年销售收入下滑到6.5亿元,显然再也没有办法完全支付广告费了,资金链要绷断是必然。在此情形下秦池古酒走上了败亡之路。(参见《大败局1》,第10-19页)

  5.善待生产一线员工。“在工资待遇方面,格力电器做法与众不同。现代企业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一些空调厂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吃香,而生产一线普遍员工容易被忽略,企业内部待遇差距特别大,过于强调白领阶层,办公室里高薪多。……格力流水线上的一线工人月收入在珠三角地区居前列。”(《行棋无悔》,第194页)

  6.员工是“企业的主人翁”。“我们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以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事业凝聚员工,使每个员工都感到自己企业好,在这里工作是一种光荣。‘企业兴,员工荣;企业衰,员工耻’,自己不只是打工仔,工作不只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是企业的主人翁,能参与企业的管理,以企业为家,为企业做贡献,实现自己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同上,第194-195页)

  7.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分放权,刻意培植人才。“人才对格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格力能有今天,完全是朱总(格力前任董事长朱江洪)不拘一格用人才、充分放权、刻意培植人才的结果。”(同上,第242-243页)

  8.技术,质量,服务,格力崛起的三秘诀。“不打价格战,不打宣传战,格力电器靠什么在市场竞争上迅速崛起?一句话,靠技术,靠质量!靠服务!”(同上,第239页)

  9.始终用优质的材料、元器件生产空调,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好的材料加上好的质量控制手段,是产品质量坚实的保证。”(同上,第159页)

  格力就是这样突出企业公有性的,格力就是这样丰富、拓展企业公有性的。

  企业根本性质既然是公有,那么,作为企业法人,作为企业经营、管理者,作为企业员工,怎样来正确对待公有的企业呢?老子曰:“物,或行,或随,或热,或(挫),或坏(杯),或撱。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太)、去诸(奢)。”(帛书本《老子》第30章)即:

  对于企业这个社会公有的公器物,要与它同散步不能甩开它,要跟在其左右不能背叛它,要与它同冷热共暑寒,要与它同挫折共艰难,要与它同干杯共甘甜,要与它手拉手加拥抱。因此,明智的人在企业里,都要去掉过分、极端、狂妄、唯我独尊、铺张浪费、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懒惰、混日子等等错误行为。这才是正确对待企业。

(责任编辑:罗志荣)


此连载应《企业文明》总编之约而写,见《企业文明》2015年第1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0:11 , Processed in 0.14176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