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蜚声国际的刘放吾将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14 12: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桂阳文史
蜚声国际的刘放吾将军
   编稿时间:2017-04-10 14:59   来源:  作者: 党德信  字体:  [url=]大[/url] [url=]中[/url] [url=]小[/url]

蜚声国际的刘放吾将军

党德信

中国远征军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缅甸仁安羌解围战役属国际联合作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上相当有名,尤其是解救出被围之驻缅甸英军 7000 余人,以及英方被俘之官兵、英美新闻记者、传教士、英军及仁安羌油田和炼油厂工程技术人员眷属等500余人,在英美两国及国际上影响很大。曾任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的杜聿明将军在撰写回忆远征军的文章和《中华民国大事记》有关条目中对直接率团参加仁安羌战役的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的名字写错。笔者近两年曾撰有《刘放吾将军攻坚奏捷仁安羌》,《中华儿女》杂志2015年3期总第394期刊载;《刘放吾率一一三团仁安羌解救英缅军》,收入《亲历者说——中国抗战编年纪事(全十卷)》(1942年卷),人民出版社2015年8月出版;《仁安羌大捷史实考辨》,收入《文史资料选辑》第168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这三篇文章一方面对《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杜聿明将军文章之误记和《中华民国大事记》(199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有关条目进行了订正,一方面概略回顾了仁安羌战役,同时对刘放吾将军的曲折经历和英美两国政要如何感谢刘放吾将军作了简要介绍。笔者近日又查阅有关资料,对拙文进行了进一步综合整理和补充修改。

仁安羌战役中一一三团团长确系刘放吾无疑

杜聿明将军撰写的《中国远征军入缅对日作战述略》一文,发表在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8辑上,该文较为详尽的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与盟军共同抗日的经过,对1942年4月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解救英缅军之围,有数百字的概述,对该团团长刘放吾的名字写成实际并无此人的孙继光,对敌方兵力及战后受奖情况也有出入。杜聿明在“仁安羌解英军之围”这一小节中写道:

当四月十八日晨我远征中路放弃平满纳会战时,正是西路英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在仁安羌被围的第二日。这时我第六十六军新三十八师主力已到达乔克巴当,第一一三团孙继光部星夜用汽车输送到英军被围前线。到后发现敌人仅有一大队,迂回至仁安羌以北大桥附近,截断英军后路。而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七旅共七千多人,辎重车百余辆,竟至束手无策。经我军猛烈攻击,至午即将敌击退,英军全部解围。

我远征军的这一英勇行动,轰动英伦三岛,以后英方曾发给新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团长孙继光及营长多人勋章。

20年后《文史资料选辑》改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对早期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又多次进行重印,或变成合订本出版,均没有文章未对杜聿明将军的错误记述进行订正。到1990年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辑出版的12本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之《远征印缅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又原文不动转用了杜聿明的文章。199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华民国大事记》第四册中1942年4月19日的大事条目,对刘放吾的名字也写成孙继光。对此也没有文章订正过。

在回忆录中对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的名字正确记述的文章也有。如前述《远征印缅抗战》一书收入的原新编第三十八师参谋长(后升任副师长)何钧衡的文章《转战中印缅战区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对仁安羌解围战役有一段记述,“这是我远征军参加国际联合作战以来取得的第一次有名的仁安羌胜利的战斗。”“此一胜利消息轰动英美。后来英皇发给孙立人师长勋章一枚,美国发给自由勋章一枚,中国发给四等云麾勋章一枚;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获六等云麾勋章一枚,副师长、参谋长均记大功一次。”其后海峡两岸出版了诸多抗战书籍(包括战史著作、回忆录、报告文学等),均明确记载了刘放吾团长的战绩。

1995年,与我书信交往十多年的上海文史馆馆员戴广德先生来北京与我见面,送我他新出版的《缅甸之战——随孙立人刘放吾将军远征纪实》(黄山书社出版)。戴广德在抗战时曾以《中央日报》(贵阳版)记者身份赴缅北随军采访,是中国派往中印缅战区随军采访的六位记者之一,后又担任中国驻印军随军特派员,1984年受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撰写过多篇文史资料。他对我说,1993年9月,应刘伟民(刘放吾次子,旅美企业家,美国智库太平洋国际政策理事会常务理事)之邀到美国洛杉矶,拜访在美定居与刘伟民同住的刘放吾将军,为其著作增添不少新鲜资料。戴广德同时带来刘伟民先生转送给我的新著《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出版)。刘伟民按其父口述历史整理而成的《刘放吾将军与缅甸仁安羌大捷》,引用了英国史莱姆(Lt.Gen.W.J.Slim,时任英缅军第一军团军团长,又译为史林、史灵、斯利姆、史列姆、斯立母等)将军的著作《Defeat into Victory反败为胜》,还把刘放吾珍藏史莱姆给刘放吾的亲笔命令及新编第三十八师战时行动报告表及虏获的日军军旗等照片刊出。戴广德和刘伟民两位先生的著作都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率部在仁安羌作战的经过。

由著名军事史专家、曾任国民党国防部作战厅长、第二十二兵团司令官、率部在四川起义的郭汝瑰将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副校长黄玉章将军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2002年1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参加了撰稿工作。该书参考并核实了有关资料,对发生在1942年4月的仁安羌解围战斗及具体指挥参战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有较概略的记述。我又查阅了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该书由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根据馆藏民国期间军事档案整理而成,刊载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和各战区之间的往来电报。我重点查阅了仁安羌战役中远征军司令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往来电报,还查看了重庆《新华日报》、《大公报》、台湾《征信新闻报》(《中国时报》的前身)等报刊当年的有关报道及相关资料,又看到1946年蒋介石颁发的奖章执照及2011年台湾领导人马英九签发的褒扬令等资料,均证实参加缅甸仁安羌解围之战的一一三团其团长确系刘放吾无疑。

  缅甸仁安羌解围战斗之概略

(一)远征军开赴缅甸腊戍曼德勒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英国几经协商,在同年12月23日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成立中英军事同盟。12月31日,美国罗斯福总统根据英美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建议,致电蒋介石,提议组织中国战区,由蒋任统帅。蒋电请罗斯福指定将领担任中国战区联军统帅部参谋长。1942年2月间,中国军队先后动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六军(军长甘丽初)入缅,与英、美、印、澳等国组成的盟军并肩作战。第五、六两军均由第五军军长杜聿明统一指挥,杜受英缅军总司令胡敦指挥(3月8日胡敦改任参谋长,总司令由亚历山大接任)。当时拟定的作战地区为: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缅甸全境、泰国西北部、印度东北部地区。美国指派史迪威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3月8日由蒋介石正式任命。蒋介石曾面告杜聿明归史迪威指挥。

1942年3月3日,蒋介石与史迪威在缅甸北部腊戍会面,并召开军事会议商议作战事宜。3月8日日军攻陷仰光后,即兵分三路北上,企图截断中国经缅甸的对外通道。3月12日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司令部”,由卫立煌任司令长官,卫因故未到任,先由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代理,4月2日由罗卓英继任司令长官。

1942年3月底,第六十六军(军长张轸)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新编第二十八师(刘伯龙)和新编第二十九师(师长马维骥)奉命先后入缅作战。

据《新编第三十八师战时行动报告表》之《行动概要》记载,新编第三十八师(辖一一二、一一三、一一四团)于3月12日奉六十六军军部命令先后分四个梯队由贵州兴义徒步行军,3月20日到达云南宜良县休整。3月22日复奉第六十六军军部电令,由宜良出发,徒步行军于3月27日到达安宁县。旋奉六十六军军部令全师分四个梯队先后由安宁以汽车输送,4月5日到达缅甸腊戍待命。又奉六十六军转奉蒋介石委员长电令,新编三十八师除以一营兵力留驻腊戍警卫飞机场外,所有部队继续向曼德勒推进。师长孙立人率部于4月8日先后由腊戍乘火车于10日到达曼德勒,奉命防守曼城并兼卫戍司令。

是时,缅甸南方盟军作战不利,其右翼由仰光向北节节撤退。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被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包围于伊洛瓦底江左岸仁安羌(Yenangyaung,缅语意为“油河”,盛产石油)地区,情况紧迫。

日军第三十三师团曾经参加过中国战场的第一次长沙会战、上高会战和中条山会战,1941年11月调入南方军,参与缅甸作战。1942年 3月25日该师团从礼勃坦、兴实达一线出发,一路势如破竹,仅遭轻微抵抗就连续攻占瑞当、卑谬、阿兰谬、新榜卫等地,于4月14日占领了东敦枝和因河南岸的敏贡,迫近了英缅军第一军团部所在地马圭。防守马圭的英缅军第一师无力抵御,准备弃守。由此会影响中国远征军第五军防线,其时中国远征军入缅各部均在与日军作战,只有作为总预备队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可调。该师正在曼德勒加紧构筑工事,办理地方善后工作。远征军司令长官罗卓英应缅甸战区总司令亚历山大的请求,于15日令新编第三十八师师长孙立人由曼德勒即派两团兵力乘汽车及火车向纳特莫克、巧克柏当(亦作巧克柏党)两地推进。孙立人派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移防巧克柏当支援英缅军第一师,派一一二团(团长陈鸣人)移防纳特莫克(亦作纳貌),支援英印军第十七师并掩护第五军右翼。事实上,一一三团在刘放吾团长率领下,已于14日下午出发,离开曼德勒,于16日下午4时抵达巧克柏当。一一二团由副师长齐学启率领,于15日出发、17日抵达纳特莫克。两团奉令归英缅军第一军团军团长史莱姆将军指挥。孙立人率师直属部队及一一四团(欠警卫腊戍机场第一营,团长李鸿)留驻曼德勒,待第六十六军新编第二十八师(守卫腊戍)赶来接替新编第三十八师防务。

(二)英缅军被日军围困

因缅甸战局已于英缅军不利,英缅军指挥部拟放弃缅甸将部队撤到印度东北部,谋伺机再与日军作战。史莱姆将军在回忆录《Defeat into victory》(《反败为胜》)中写道:“安排工程师做好仁安羌油田区处置工作,一旦战事不利则炸毁储存的原油和装备设施,以免落入日本人手中。”4月15日,史莱姆感到战局不妙,于13时下令炸毁油田区和炼油发电等工厂重要设备。原油储油区,顿时变成火海。16日中午破坏作业结束后,史莱姆即率部陆续撤往平墙河((Pinchong,又译为宾河、拼墙河)北岸25公里外据点肯耶(亦作归约)驻守。

16日午夜,日军第二一四联队(附山炮兵第三大队及一个工兵小队,称“作间部队”)从撤退英军的右侧超越英军,先期进至仁安羌以东5公里处。英缅军第一师及装甲第七旅的一部尚未从马圭撤至仁安羌。日军第二一四联队遂乘机向仁安羌东北急进,占领了公路交叉点附近屯冈阵地,并以一个大队北进至平墙河以北,在此两处切断了英缅军北撤之退路。17日晨,日军第三十三步兵团(兵团司令部、第二一三联队、山炮兵第三十三联队、工兵第三十三联队主力、独立速射炮第五中队,称“荒木部队”)占领马圭,撤退的英缅军被包围于仁安羌以北地区。此时,日军第三十三师团第二一五联队正乘船溯伊洛瓦底江向仁安羌急进中。

日本防卫厅《缅甸作战》记载:“具有机动能力的敌人(指英缅军),将行动迟缓的荒木部队甩开悠然撤退,但这时该敌退路上的要冲仁安羌已被作间部队占领。”作间部队分兵两路切断公路,对英缅军实施偷袭,后撤途中的英缅军、美国传教士及随军记者数百名被俘。17 日凌晨,作间部队占领平墙河南岸三岔路口之要冲501高地,另派第三大队占据平墙河北岸渡口,击退英缅军的反击。南面荒木部队及师团直属部队沿英缅军退却路线追击,原田部队按计划17日从伊洛瓦底江渡江北上增援作间部队,由马圭至仁安羌合围成一个大的包围圈。日军企图由马圭至平墙河逐渐压缩,将英缅军赶进仁安羌油田这块荒野丘陵区域全部围歼。

4月份正是缅甸的酷暑季节。马圭至仁安羌一线系荒漠地带,干燥无水,白天气温很高。从马圭撤退的英缅军第一军团第一师师长斯高特得知仁安羌要道已被日军占领后,随即在仁安羌南部集中部队,通过无线电台向史莱姆报告:“部队自马圭溃败以来,士气低落,给养饮水匮乏,加之当地酷热的气候环境,战斗力已经非常低下,如不能及时突围休整,随时有崩溃可能。”

17日凌晨史莱姆获知日军占领仁安羌后,曾令已撤至平墙河以北的部队组织反击,接应尚未过河的英缅军第一师,但在日军阻击下无功而返。此时英印军第十七师主力尚在东敦枝,无法及时增援,英缅军第一师处境危急。

(三)一一三团奉命救援英缅军

17日上午,史莱姆得知中国远征军增援部队赶至巧克柏当后精神为之一振,即驱车前往一一三团团部驻地。史莱姆见到刘放吾团长后,立即展开作战地图一起交谈战局。史莱姆当面将其手签的命令交刘放吾团长,命令全文为:

致113团团长刘上校:请将贵团开至平墙地区。在该处,你将与安提斯准将会合,他将以所有坦克配合你。你的任务是攻击并消灭平墙河北岸约两英里公路两侧之敌。

威廉•史莱姆中将  

1942 年4月17日上午11时

刘放吾接到手令并未做肯定表示,而是经由无线电向上级请示。这个手令一直保存在刘放吾手中,他后来回忆,当年让史莱姆将军坐等一个半小时的原因:我并不知道新三十八师划归史莱姆指挥,他的命令又写在很随便的一张纸条上,很难令人相信。况且,当年在上海战役时“拉夫”的情况十分普遍,因此师长在部队从贵州兴义出发时,即一再叮嘱不能随便听别人命令,所以一直到以无线电与孙师长联络确定后,我们马上奉命行事。

刘放吾以无线电请示当时还在曼德勒的师长孙立人,孙立人又向罗卓英司令长官汇报,罗卓英再上报重庆参谋本部,获准后再逐级转达指示,让刘团长率部先行前往部署解围。得到上峰明确指令后,刘放吾才答应照史莱姆命令执行。史莱姆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僵持一个半小时后,当我快绝望的时候,而他(刘放吾)突然笑着说道:‘好的,我照办。’他为何改变主意我不得而知,猜测在我们对谈间,进出房间的官兵已用无线电请示孙将军并获肯定回音。他一旦付诸行动,我简直无懈可击,也带走了我对中国人的怨言。事实上,在往后几天,我相当激赏他的表现。”

17日午后,刘放吾派副团长曾琪随同英缅军战车队队长先行侦察地形及敌情。刘放吾团长随即率领一一三团由英缅军汽车输送至仁安羌北部的平墙河北岸部署,英缅军第十三旅一个重炮营及一个战车队随同一一三团助战,听命于刘团长指挥。17日黄昏时分,刘放吾指挥一一三团在英缅军坦克部队协助下将日军前沿部队击溃,抵近平墙河北岸,完成攻击准备。

日军作间对第一一三团情况不明前提下,令第九中队留下防守平墙河北岸渡口,大队主力撤至平墙河南岸,固守仁安羌镇区,企图收缩兵力,扼守要害,固守待援,困住包围圈里的英缅军,等待师团主力开到再围歼。

(四)血战仁安羌英缅军被解围

17日晚,史莱姆将军与刘放吾团长通过无线电和斯高特师长一同协调,研拟18日晨的攻击配合方案:其第一师向北边突围,中国军队冲过平墙河,在浅滩扫除关卡,袭击试图追击英缅军第一师的日军。刘放吾随即将一一三团三个营分别部署,第一营由营长杨振汉率领,第二营由营长鲁廷甲率领,第三营由营长张琦率领作为预备队,三个营沿公路两侧、以倒三角阵形,准备向日军发起进攻。18日拂晓,一一三团展开于平墙河北岸,仁安羌大战序幕由此拉开。

史莱姆将军深知这场战役的成败取决于团长的指挥与部署,但他对刘放吾团长多少有些不放心,担心刘团长再出现昨日受命时的迟疑。18日晨,他赶到平墙河北岸察看阵地,此时孙立人师长于8时左右赶到仁安羌。史莱姆将自己的疑虑告诉孙师长。孙师长当即邀请史莱姆一同到前线视察刘放吾团长的部署。

史莱姆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

当我们来到团部,刘团长似乎窥出我的心意,所以对我说,我们到营部看看,于是我们去了非常靠近前线的营部。在视察完部署妥当的营部,刘团长通过孙师长解释部署情况,我表示对刘团长部署非常满意,正打算准备离开。这时刘团长说:“我们再去连部看看。”我大吃一惊。在战斗将要打响之际,我不太确定连部是不是我想去的地方,但是这却是一个“面子”问题,所以虽然并不想去,我还是去了。通过一条浅浅的沟渠掩护,我们涉水来到连部指挥所。我们刚到连部没多久,攻击的枪炮声顿起,这些中国士兵没有半点犹豫踌躇(奋力作战),我想他们中许多都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因为他们能够熟练地利用阵地优势。当中国军队从隐蔽处冲出的时候,日本人叫嚷着。此时,刘团长转过身来看着我,我真担心他要说,我们现在去视察排部的情况。幸好他没有提议,只是看着我露齿而笑。只有优秀干练、经验丰富的军人才能在那样的枪林弹雨中面无惧色,露齿而笑。

视察完部署后,史莱姆将军随即与孙立人将军回撤。

战事很快全部展开。一一三团面对的是战斗力很强、配备也很精良的日军第三十三师团,师团长是陆军中将樱井省三,他底下的一个步兵联队长是作间乔宜。他们不但有战车和大炮,还有一队飞机。18日凌晨,一一三团在协同作战的英军战车及配属炮兵(当时英军有一个重炮队及一个战车队,12辆18吨的坦克都归刘放吾团长指挥)掩护下,向平墙河北岸的日军采取两翼包围态势,开始攻击。这样一来,敌军包围了英军,我军包围了日军,日军腹背受敌,势至不利,但仍恃其精良配备,负隅顽抗,同时以巨炮及飞机向我军阵地猛烈轰射。我军以昂扬斗志,必胜信念以及炽烈火力,除施以两面夹击外,并向敌正面反覆冲杀,直到午后四时,敌军伤亡惨重,终于放弃阵地,纷纷涉水逃窜。当天晚上,我军一面就已占领各要点,彻夜固守,以防敌人反攻,一方面派小部队向当面之敌作扰乱攻击。

与此同时,英缅军第一师主力及装甲第七旅在仁安羌配合突围。但被围的英缅军因连日行军,官兵极度困乏,缺水严重,弹药也快消耗殆尽,在日军强力阻击下,被阻截在油田区。配属英缅军第一师的装甲第七旅,是一支有很强战斗力的机械化部队(号称“沙漠之鼠”),但仁安羌一带沟壑纵横,沙丘很多,坦克陷入细沙中,很难发挥攻击作用。一些坦克成了日军的活靶子,18日英军突围失败。  

19日凌晨,刘放吾团长指挥全团趁黑渡过滨河,扑向日军阵地,此时的战斗较之18日更为激烈。刘放吾率全团兵力进攻501高地,作战初始进展顺利。但日军知道501高地至关重要,是卡住英缅军突围的最后一道大门,因此在失守后连番发起反击,致第一一三团在501高地三失三得,第三营营长张琦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史莱姆回忆说,“军队在精疲力竭之际,又受到猛烈攻击,死伤又增”,“尽管军官不断安抚,英缅军已经完全崩溃。”血战至午后一时,刘团长终于指挥一一三团攻下日军设在滨河南岸的第二道封锁线,占领控制整个战场的501战略高地,再于午后三时攻入最后一道封锁线敦贡村,自此油田区全部为我军克复,战至黄昏,日军被彻底击溃,纷纷溃逃至仁安羌镇区南部等待师团主力增援。英缅军在第一一三团掩护下,安全地从左翼撤至平墙河北岸安全区域。英国随军记者Jack Belden写道:“三天的苦熬,已使他们狼狈不堪,一路对着中国军队,个个竖起大拇指,高呼‘中国万岁’。”当日,第一一三团从日军手中夺回的100多辆汽车、坦克和为数甚多的马匹等交还了英缅军。

4月20日,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向委员长蒋介石报告刘放吾率第一一三团在仁安羌经两昼夜激战解救英缅军战况:

渝。军委会。(加表)。委员长蒋;孙师原派乔克巴党(按:又译为乔克巴当)之一一三团,筱日扫荡平河(按:即宾河、平墙河)以北敌人后,进而救援在彦南扬(按:即仁安羌)【被】围之英军。现据孙师长皓未报称:刘团经两昼夜激战,占彦南扬,救出被围英缅军第一师七千余人(情形狼狈,不复成军),并由敌人手中夺获之英方辎重百余辆,悉数交还。敌向南退却,其死伤约五百余,我亦伤亡百余。该团暂在彦南扬占领阵地。等语。查孙师刘团作战努力,除奖励外,谨闻。罗卓英。号巳。参。印。

4月20日,军委会参谋团团长林蔚自腊戍也向蒋介石报告了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在仁安羌大捷的喜讯:

限二小时到。XQLA。委员长蒋:夷密。加表。皓机渝电奉悉。一、职与罗长官在梅苗得悉中路之敌慎重攻击。西路方面,我新卅八师刘团(按:即刘放吾第一一三团)已占领彦南扬(按:即仁安羌),救出英军七千余,辎重车百余辆,敌伤亡五百余,我伤亡百余。前据报彦南扬、乔克巴党间地区有敌三千余,位置、兵力不太确实。二、我军方针决照钧座皓日手令第二案部置。三、西[东]路方面,已令丽初(按:即第六军军长甘丽初)负责维持,并派车卅辆,俾运吕师(按:即第六军第九十三师吕国铨部)之后续队。但此路情况,请钧座特别注意。谨闻。职林蔚。卯哿午。参。腊。印

(以上电文中的“孙师”,即指孙立人为师长的新编第三十八师;“刘团”即指刘放吾为团长的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敌我伤亡数字以最后核实为准)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因一一三团的胜利,对缅甸战局的好转亦有所期待。在其4月20日的《日记》中有如次记载,曰:

“我孙立人师之刘团(按:即刘放吾团)在叶南阳(按:即仁安羌)油田中心区击退敌军,救出英缅军7000人,而叶南阳亦得克复,经此一战,乃缅战转胜之机乎?”

在仁安羌大捷发生近9个月之后的翌年1月11日,中国政府分别与英国、美国政府在重庆和华盛顿签订了《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条约》、《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正式宣布英美废除在华特权。蒋介石次日晚在对全国发表的广播演说中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为起死回生的重要的一页”,从这两个平等新约的签订可以看出国际社会并未忽视远征军在仁安羌战胜日军之影响,应该说该战对此是有一定贡献的。

当时跟随史迪威将军的魏曼(Willard G. Wyman)中校(按:后任美国四星上将)曾感叹的写下 “第113团的故事真是一个壮丽的诗篇(The story of the 113th regiment is really an epic)。”

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以不足一团的兵力约800余人对日军的一个师团,在军力、装备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出奇制胜一举击溃日军的包围,解救盟军于危亡之中,震撼了东亚战场,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著名战役之一。

蒋介石颁发的奖章执照和马英九签发的褒扬令

仁安羌大捷之后,新编第三十八师于1942年4月28日奉命掩护英缅军撤退。刘放吾团被远征军副司令长官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单独派往卡萨占领阵地,戒备八莫方向,掩护师主力和第五军主力撤退。5 月7日,杜聿明从卡萨渡河而去。10日,日军向一一三团阵地发起进攻,激战昼夜,陷入重围,与师主力失去联系。副师长齐学启奉师长孙立人之命,前来指挥,也在突围中失踪。刘放吾率一一三团边打边撤,转入孟放大山,几乎进入绝境。不得已,在折向北行,浴血奋战,九死一生,到达江边(对面就是印度),全团趁夜色渡江,终于在 6月8日到达印度东北部普拉村。向来身先士卒的刘放吾团长因长途跋涉,精疲力竭,只好躺在担架上。孙立人师长亲率吉普车队携药载粮前去迎接。他体恤刘放吾团长在仁安羌战役和掩护盟军所作的贡献,亲自送他进入盟军医院医治。

刘放吾病愈后参加印度蓝姆伽战术班二期受训,曾任驻中国印远征军汽车学校主任。1943年秋,他回国考入陆军大学特七期。1946年夏,他在陆军大学毕业后,回到以新编第三十八师为班底组建的新编第一军担任干部教导队大队长,同年底奉令调升东北保安第十二支队少将副司令;1947年秋奉调陆军骑兵第二旅副旅长并代理旅长,后又转任新编第七军高参。1948年12月,他奉命到台湾担任“陆军训练司令部高参”,翌年5月任军校第四军训练班军官大队少将大队长、少将总队长,军校干训总队少将总队长,直到1954年2月退役,他仍为少将职衔,其中还一度遭无故降职的厄运。孙立人在仁安羌大捷后升任新编第一军军长,到台湾后一度任 “陆军总司令”,1955年因涉嫌发动所谓“兵谏”威胁蒋氏政权,被软禁33年,直到1988年才恢复自由。其部下刘放吾的功劳也因此淹没不彰。即便是在上世纪60年代,远征军的真假团长闹得沸沸扬扬,刘放吾还是默默无闻,没有官方出面证明其事,因此一直没有啥说法。

刘放吾生于湖南省桂阳县仁义镇下源村,秉承家训,志在军旅,两袖清风,到台湾后担任的是闲差,退役后仅靠薪水不足以养家活口,为家计愁烦,因而想另谋出路,贴补家用。他先找开文具行的朋友商量,但因无开文具行的本钱而无奈放弃。1953年11月10日晚,刘放吾从台湾南部坐火车回台北,在车上巧遇在缅甸跟随他的营长杨振汉(后升至上校团长退役)。据刘放吾日记记载,杨营长谈话中,似有“后悔当年之骄傲与幼稚,至将轰动中外之伟大辉煌战功,无形中抛弃,殊为可惜。及今思之,尚有余恨。”刘放吾平淡地安慰昔日的部下说:“逝者已矣,尚何言哉。未死于野人山之原始森林中,甚幸!”他将这一切荣耀深埋在心底,亦从不在儿女面前表露和炫耀。杨振汉那时已经在凤山经营打煤球的生意,刘放吾有意也试试。于是杨振汉就毫无保留地向老上司讲了自己的经营之道,教他哪里买煤灰,又怎样做煤球。这样,刘放吾次年退役后不久就在屏东开起了煤球店。友人将其自制的煤球冠以“将军煤球”的美名,当时居然生意不错,远近闻名。直到1963年10月冒充刘放吾的假将军案被揭露,其在缅甸之战功才在报上宣传开来。台北经营国泰煤气行的李宜荣有感于他的事迹,主动找到刘放吾,劝其改做液化煤气,工作相对比较轻松,收益也高些。这样,做了九年多煤球生意的刘放吾便改做煤气,家庭生活也随之逐渐改善。曾经帮助过他的杨振汉本来煤球生意做得还勉强过得去,但一场台风袭来,把他的厂子夷为平地。失去本钱的他只好到曲尺煤矿下井挖煤,当起了“煤黑子”。1963年香港假冒一一三团团长的骗子被揭露出来以后,台湾的记者多方查找,在矿井找到杨振汉,了解到真实情况,让当年真正的抗日英雄刘放吾昭然于天下。

1963年,香港《华侨日报》、《大公报》及《星岛日报》三家中文报纸及英文《虎报》,还有澳门、台湾的媒体都以极大篇幅刊出了“冒牌将军”林彦章被捕的消息。关于这个热门社会新闻的来龙去脉,要追溯到当年刘放吾率团在仁安羌指挥取得胜利之后,由于当时戎马倥偬,大部分被救出的英缅军只记得率军拯救他们的是一位中国远征军的团长,却没能记住这位团长的相貌和姓名。在刘放吾携家人赴台后,经历坎坷困顿,平淡度日。当年仁安羌一役之经过,却因各种原因长期以讹传讹,真英雄刘放吾却被埋没。

上世纪50年代英国驻香港三军总司令菲士廷将军,曾率领英印军第三十六师多次在缅甸战役中与中国驻印军并肩作战,因而结下情谊。国共内战期间先后有不少国民党军将领避居香港,对于在印缅时期并肩作战过的战友,菲士廷曾对他们特别用心关照。

骗子林彦章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经过精心策划、巧妙包装冒充仁安羌大捷中拯救过英缅军的刘团长,并借此骗取到菲士廷的信任,到处招摇撞骗,捞取大量钱财,直至1963年8月东窗事发,林彦章在香港被捕才水落石出,真相大白。

事发之后,所有的媒体都问,既然林彦章冒充刘团长,那这个刘团长到底是谁?现在又在哪里?经过媒体到处寻找,最终在台湾屈尺煤矿找到当时第一一三团第一营营长杨振汉,杨营长向记者们详细地叙述了仁安羌战役的整个过程,记者再循迹终在屏东找到了当年仁安羌大捷真正的直接指挥官——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

1963年10月18日,台湾《征信新闻报》以显著的篇幅刊出大半版标题为“光荣战史从头说真假将军揭谜底”的新闻报导。至此,“真假将军”的谜底彻底揭晓,刘放吾将军当初率领一一三团弟兄们用生命和鲜血解救英缅军这段光荣战史得以还原,真将军的故事和一一三团战士们的英勇事迹方为世人所知。

到1992年4月,仁安羌大捷50周年纪念日前后,刘放吾将军解救英缅军的事迹再次被媒体所关注。台北《联合报》、华视新闻、台视《热线追踪》及美国《世界日报》,都先后访问刘放吾,追忆当年,他说“这一仗打得过瘾”,“解救盟军只是尽到军人职责”,没有乘机夸耀战功,也没有要求追认他应有的荣誉。也就在这一年,台湾“国防部”特别开模,重新打造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补发给刘放吾。

1994年6月29日,刘放吾将军于洛杉矶病逝,他生前一直珍藏着1946年1月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颁发的奖章执照:

陆军新编第三八师一一三团上校团长刘放吾,因缅甸战役著有功绩,今依陆海空军奖励条例第三条第一款,呈准国民政府给与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一座,合发执照以资证明。

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蒋中正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一月

2011年12月23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签发最高荣典“褒扬令”,表彰其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英军的蜚声国际的功绩:

陆军少将刘放吾,识宇标峻,端宜方纯,少年趋庭承训,仁孝传家继世,乃以四郊多垒,矢志效命疆场,爰献身黄埔军官学校,擐甲披袍,弥彰智勇。历任团长、东北保安支队副司令、骑兵副旅长、陆军官校干训总队总队长暨陆军高级参谋等职,秉果毅资赋,怀俊秀雄才,出膺戎寄,委重投艰。抗日军起,迭预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上海会战,抒忠赴难,浴血锋镝;振旅奋戟,戮力安攘。嗣奉召率部驰援缅甸仁安羌英军,攻坚奏捷,扬庥异域;复掩护撤离卡萨,见危受命,高义夙彰,旋於旁浜、南先庆诸地作殊死战,得使盟军成功撤退,枹鼓相应,蜚声国际。综其生平,驰骋四裔,击寇仇强弩之末;金戈铁马,开御敌必胜之势,勋绩懋猷,史册聿昭。斯人已远,轸悼弥深,应予明令褒扬,用示政府笃念忠荩之至意。

2012年9月16日,93岁高龄的英国在二战期间英缅军第一师老兵费茨派垂克(Gerald Fitzpatrick,时为上尉)造访美国,专程从英国飞到华盛顿,向1994年病故的中国远征军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的长女刘伟华和次子刘伟民当面致谢。费茨派垂克回忆说,他和英国皇家约克郡步兵团的19名士兵守卫一处高地,在一座石头建筑旁,看清了中国军队进攻的过程。“当时,我看到开来了多辆斯图贝克卡车,每辆车上都载着五六十名全副武装的中国士兵,随后他们下车并穿过拼墙河岸大片的平坦沙地,时间的安排不可能比这更好了。”他回忆道:“中国军队的进攻势如破竹,其效率和壮观程度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他们的战术完全适应当地油田崎岖的地形。我从全景角度目睹了中国军队的总体部署和行动过程。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中国军队训练有素、步调一致,令人震惊。”“他们兵分三路,一路向西面的伊洛瓦底江方向挺进,一路在中间,另一路通过公路进入我们的阵地。”费茨派垂克说:“(他们)像一部适合缅甸中部地形地貌最完美的作战机器在运转,是如此地纯熟,简单有效,干净利落。”费茨派垂克回忆,他看到很多中国士兵伤亡。“我和少尉维克多·史蒂文森(Victor Stevens)在石头建筑内搭建了一个救护站,尽我所能处理和包扎战士的伤口,很多人的胳膊、腿和身体上都是枪眼。史蒂文森将床单撕开,为受伤的中国士兵包扎。”“尽管当时我只有22岁,但中国士兵的面庞看起来就像上等瓷器一样精致,我感觉他们还要更加年轻。”9月 17日,中国台湾驻美代表处军事代表团团长黎贤圣少将会见费茨派垂克,感谢他著书还原仁安羌战役历史真相。

2013年1月13日,由刘放吾将军后人发起建造、海内外华人共同支持建立的仁安羌大捷纪念碑在缅甸仁安羌当年战地501高地落成,举行了仁安羌大捷纪念碑揭幕典礼,纪念阵亡在那里的202名抗日烈士,为他们安灵招魂。这是中国抗日远征军70年来,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缅甸所建造的第一座纪念中国远征军战绩的碑纪念碑。为了尊从缅甸当地的习俗,纪念碑修成佛塔的形制,台湾国民党中央荣誉副主席蒋孝严亲笔提写碑名的七级浮屠。塔身背南面北,基座下埋了一杯取自重庆黄山云岫楼(蒋介石官邸,抗战时期军政要务的重要决策地)的泥土和一枚军用指北针,意即“让英灵知道家的方向。”曾任刘放吾团长的警卫班长、93岁的李玉昆参加纪念碑落成仪式。他站在501高地高坡上激动地讲述当年的激烈战斗,手指远方:“那边应该有条河,我们从河那边进攻高地上的日本兵。”

中国大陆和香港、台湾的报刊、电视台和网络媒体,20年来多次报道刘放吾和仁安羌大捷。在电视上我看到的就有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小崔说事》、北京电视台《历史档案》、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等关于中国远征军解救被围困英缅军的专题报道。

撒切尔夫人、布什总统等英美政要感谢并盛赞刘放吾将军

1992年4月初,正值仁安羌解围战役50周年之际,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ilda Thatcher),在芝加哥的卡尔登酒店会见了旅美定居洛杉矶海滨的抗日英雄刘放吾将军。4月11日美国《世界日报》报道,被称为“铁娘子”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身穿红色外套,见到由次子刘伟民及夫人王国媚陪同的93岁高龄的刘放吾老人,快步相迎,亲切握住刘放吾的手,说:“我听过很多关于你的英勇故事,当年你不但救了七千多名英国人的性命,同时也救了许多其他人的性命。”“他们现在该有第三代第四代了。我今天代表英国政府与人民对你表示深深的感谢与敬佩,希望将来有时间听你讲述你是如何打赢这场战役的。”坐在轮椅上的刘放吾老人见到这位英国前首相如此亲切慰问,顿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连说“谢谢,谢谢!”他依然保持军人本色,谦虚地表示:“我是军人,打仗是我的职责,英军是并肩作战的友军,当友军遇到危难的时候,解救他们也是应该的。”

同时,英国国防大臣墨柯里·莱费金,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彼德•威尔逊以及洛杉矶县议会议长狄恩•丹纳,也先后分别致函刘放吾将军,对仁安羌战役50周年纪念表示祝贺,重申他们国家感谢他勇敢地拯救五百余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和家眷等以及数千英军所作的贡献。贺函译文如下——

1、英国国防大臣  墨柯里·莱费金(Malcolm Rifkind)

刘将军勋鉴:

玛格丽特· 撒切尔夫人写信告诉我,她曾于4月在纽约(按:应为芝加哥)会见您,还谈了您团于1942年4月在缅甸仁安羌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缅军第一师的一些战斗情况。

今年是这次战役50周年纪念。那是在最黑暗困难日子里干净彻底地击溃日军的经验。为此,请允许我借此机会对您和贵团支援英军  挽救严重伤亡表示最热忱的感谢。

英国国防大臣  墨柯里·莱费金

1992年6月10日

2、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刘放吾将军勋鉴:

很高兴从你儿子罗伯.刘处获悉,二次大战仁安羌战役中,你领导中国远征军113团的英勇事迹。虽然不少勇士为战役捐躯,在战役大捷50周年,我愿意再代表国家,感谢你解救500名美国记者、传教士及数千名英军的英勇行为。我颂扬您对您的人民、国家和世界的贡献。

敬致最良好的祝愿!

美国总统  布什

1992年7月27日

3、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彼德·威尔逊(Pete Wilson)

刘放吾将军勋鉴:

我高兴地祝贺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缅甸仁安羌油田历史性胜利50周年纪念。

我知道您一定记得很清楚50年前的历史事件,您身先士卒亲历两军激战英勇事迹。只有最忠诚肯牺牲自己,才能够领导他们的士兵在战争中取得胜利。您就是这种才能中的出类拔萃者。

作为中国远征军113团指挥官,您面临营救几千英军和美国记者、传教士的艰危局面和困难的任务,虽然您的团三分之一牺牲了,您和您的部队却打败了敌人,完成任务。假若没有您这位英雄,战胜是不可能的。

将军,在这值得纪念的日子里,请接受我最美好的祝福!

加州州长  彼德·威尔逊

1992年4月20日

4、美国洛杉矶县议会议长狄恩·丹纳(Deane dana)

亲爱的刘放吾将军:

在您英勇地参加历史性的仁安羌油田战役第五十周纪念之际,请接受我衷心的感谢。

50年前,您救了许多人的生命。后人将永远记住这件事。您为了理想的自由和民主所作的贡献,足以为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人们的模范。

合众国加里福尼亚州和洛杉矶居民,自豪地恭祝您在那最黑暗的时刻中带来自由而庆贺。

再一次请您和全家接受我最真诚的感谢和最良好的祝愿。

洛杉矶县议会议长  狄恩·丹纳

1992年4月20日

(以上信件均保留在刘放吾将军家人手中)

仁安羌战役是中国军队在境外与盟军协同作战第一次挫败日本侵略军的辉煌战例。对这个闻名世界的战役,其主要作战部队新编第三十八师第一一三团第一次和英国盟军并肩作战并成功解救被围部队及其他人员,得到国际社会的赞誉,是永远荣耀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和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史的。在仁安羌被解救出的这支英缅军得以保存有生力量,撤入印度,两年后参与了史莱姆将军(升任英印军第十四集团军军团司令)指挥的位于印度东部的英帕尔会战,在中国驻印军的协同下,彻底打败日军。日军在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结果有53000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狼狈溃退。这次会战的胜利为反法西斯战争的整体战局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远征军成功解救英缅军得到英国朝野的尊重和赞扬,扭转了以往对中国军队的一些偏见,使其后中国军队在第一次缅甸作战失败撤到印度后能够顺利在蓝姆伽开设训练营。在新编第三十八师和新编第二十二师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驻印军新编第一军(军长郑洞国,后由孙立人接任),与新编第六军(军长廖耀湘)等其他驻印军部队奉命反攻缅北,英方和美方提供了给养和装备,盟军之间通力协作,勇猛作战,歼敌数万,收复缅北,打通中印公路,为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历史中可歌可泣的故事很多,刘放吾率一一三团官兵舍生忘死英勇作战,在仁安羌成功解救盟军,为远征军入缅作战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其事迹赢得国际赞誉,确实是举世无双。有感于此,我新赋短诗一首《刘放吾将军赞》:

远征缅甸仁安羌,解救盟军世无双。

以少胜多歼日寇,蜚声国际美名扬。

作者简介:党德信  男,曾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2#
发表于 2017-12-14 13:2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朋友转帖分享,辛苦了。
3#
发表于 2017-12-14 15:06 | 只看该作者
细致详实的资料,学习了!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5 09:16 | 只看该作者
时光安然 发表于 2017-12-14 15:06
细致详实的资料,学习了!

有许许多多的中华好儿女,在国外颇为驰名受人敬仰,在国内却是默默无闻甚至声名狼藉。
5#
发表于 2017-12-15 09: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问好祝福!
6#
发表于 2017-12-15 10:35 | 只看该作者
历史原因,很多英雄不为人知。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9:35 , Processed in 0.07255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