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4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童年岁月:难忘童谣 (之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3-19 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童年岁月:难忘童谣  (之四)     高迎春

        中国谜语,起源于远古时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集体智慧。黄帝时期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隐喻人们用竹子之作弹弓,进而围猎野兽的情形。到了战国时期,人们将谜语称为“廋词”和“隐语”,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特别记载了楚庄王:性好隐语。到了汉代,民间开始出现把东西放在器物下让人猜的活动,还给这种活动起了个名字叫“射覆”。其实,这就是猜谜语的另一种形式。刘勰给猜谜语,下了一个定义: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猜谜者,左思右想,猜谜不出,大脑可不就成了一团浆糊么。到了宋代,正月十五闹花灯,其上开始出现灯谜,从而促进了民间猜谜语的活动。明清时期,民间开始出现谜语童谣,使得少儿很早就参与到猜谜语的活动中来。谜语童谣,富有趣味性,毫无疑问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开发。

        谜语童谣,巧在谜面,发挥想象,才能猜得到谜底:“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猜这一首谜语童谣,首先要想一想,落在水里看不见的东西,一定与水有关。水珠,水滴,融入水中,肯定就看不见了。然后,想到了雨珠,雨滴,想到了它们从云中降落,一定会化作一条线状。许多雨珠,许多水滴,可不就是千条线,万条线么。于是,就猜中了。天上的月亮,月圆,月亏,总是有规律地变换着:“初一初二像条线,初三初四看得见,初五初六似眼眉,初七初八像小船,到了十五和十六,明明晃晃亮又圆。”如果有心观察月亮,记住它的变化状态,这一首谜底,也就昭然若揭了。还有一首比较简洁的童谣,也是猜月亮的:“有时像小船,有时像圆盘。你跑它也跑,你慢它也慢。”小时候坐汽车,发现路边的树,会向后跑去。这是因为汽车的运动,让人的眼睛产生了错觉。看月亮的人,如果动起来,发现月亮会跟着跑起来,也是这个道理。

        夏日里,雨过天晴,太阳斜照,这个时候最容易出现彩虹。鲁北民间百姓,认为这是龙吸水,杠吸水,所以看到彩虹出现,会大呼小叫:杠,杠。但是不能用手指,否则手指会烂掉。因为母亲总这样告诫,最初的时候深信不疑,等长大了,才知道这是一个谎话。在古代,人们不清楚天上为什么出现彩虹,以为它有某种神力,故而不敢用手指它,恐怕惹恼了神灵。还以为彩虹怕响声,敲击锅婉瓢盆,它就会躲进云雾中。其实,彩虹出现的时间,是很短暂的,不用声音来吓唬它,也会很快消失。关于彩虹的童谣有许多:“雨过天放晴,天边挂彩龙,红黄蓝绿真好看,太阳在西它在东。”彩虹是大气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当阳光照射到半空中的水雾,太阳光线被微笑的水珠折射和反射,就会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这一首童谣中,已经发现了彩虹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弯弯一座桥,架在半山腰,七彩真好看,一会不见了。”这一首童谣,就说出了彩虹短暂的特征。

       古代缝制衣服,虽然也使用骨针,但更多的是使用竹针。所以,最初的针字带竹字头,写作“箴”。等后来有了青铜、有了金银等金属制作的针,针字才有了金字旁。古代人有了病症,最初用手指按压,发现会减轻疼痛。后来发展到用尖锐的石器、木器来代替手指。等有了骨针,竹针,铜针,金针,银针之后,开始用针灸酸痛部位,效果更好一些。针字从金从咸,而“咸”的本义,为酸涩的感觉,这是做针灸刺入人体穴位而产生的感觉。所以用咸字加竹字头,来表示用竹针来做针灸治疗。等有人在竹针后面打上空,用来缝制衣服,这个时候的针,就有了更广泛的用途。小时候,有一首针的童谣,记得真切:“银光闪闪一身光,穿绿穿红又穿黄。遇到懒妇它睡觉,遇到勤妇忙又忙。”针可以缝制衣服,可以绣制花卉,针眼穿过的丝线,一定是多彩的。遇到懒散的妇女,它可不就得睡大觉吗?这样一想,谜底也就猜出来了。

        小时候村里的水湾,总如镜面映天。一到夏季雨后,许多青蛙就会连夜在水湾里大合唱,咕呱咕呱地叫声,连绵不绝。因为青蛙嘴边,有一个鼓鼓囊囊的气囊,能够发出洪亮的声音,这是雄青蛙吸引雌青蛙前来交配的法宝。谁叫的声音最大,也就最能吸引异性。青蛙在交配之后产卵,一大团粘稠的液体,裹住青蛙卵,粘附在水草或者芦苇根部。等不了多久,许多黑色的小蝌蚪,就会摇头摆尾在水湾边上了。当年的毛泽东,曾经写过一首关于青蛙的童谣:“独坐池塘如虎居,树荫底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青蛙蹲坐的样子,可不就像老虎蹲坐的样子吗?青蛙嘴大,叫声震天,春天里还真是它的叫声最明显。有人形容青蛙:坐也坐,卧也坐,立也坐,跳也坐。想一想,还真是这样。还有一首童谣:“妈妈有腿没有尾,儿女有尾没有腿。儿女摇身变了样,舍掉尾巴长出腿。”这首童谣,唱出了青蛙成长变化的特点。

       小时候,村里响应公社号召,如一阵风一样,家家户户在闲散地里种蓖麻,等蓖麻长到一人高,又都养起了蓖麻蚕。蓖麻蚕,小的时候像黑蚂蚁,等到脱皮、脱皮、再脱皮,就长成了白白胖胖的模样。家里养的蓖麻蚕,由我负责采摘蓖麻叶。先采摘蓖麻底层的老叶,然后再采摘中层的新叶,而最上面的嫩叶,不能采摘。家里养蚕,有的放在柳条编的大簸箩里,有的放在挺杆编的传盘上。等蓖麻蚕长大,肚皮发亮的时候,就要放在麦秆编织的蚕山上,好让它从从容容地结蚕茧。有两首童谣,就是描写蓖麻蚕的。其一:“身子长得白又胖,麦秆丛中建新房。扁圆房屋白又亮,倒开丝线做衣裳。”其二:“吃蓖麻,睡草铺,摇着头,纺线勤,绸缎让人穿着美,自己不做花衣服。”如果懂得了蚕茧常识,这两个谜语童谣的谜底,也就脱口而出了。

(未完待续)

                               2018年3月19日写于迎春堂

蓖麻:




















2#
 楼主| 发表于 2018-3-19 06:1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8:35 , Processed in 0.05728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