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9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魂作梅花一缕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8-21 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8-8-21 20:10 编辑

                                                       魂作梅花一缕香


           距离1283年,七百多年过去,有谁还会记得那个饮马长江,铁骑踏平江南的伯颜?有谁还会记得那个在崖山面对南宋残军,踌躇满志,灭此朝食的张弘范?甚至那个一代天骄的孙子,建立了大元王朝的忽必烈在人们的印象中也逐渐变得模糊。而文天祥却一路走来,当他在北京受刑,化作一缕忠魂之后,这一缕忠魂散发着梅花的香气,超越了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战胜了岁月如刀,七百年来,延绵不绝,并将继续滋养着后人。

         “钱塘自古繁华”,然而这繁华是那么的脆弱,渡江而来的南宋朝廷在经历了百余年的苟延残喘后,做着最后的挣扎。江西庐陵,这是个曾经产生过欧阳修的地方。也许,在文天祥入仕之前,那些家乡先贤的忠君爱国,刚毅不屈早已深入他的灵魂,他的命运注定要和这个腐朽的王朝联系在一起。

     虽然笔落惊风雨,被钦点为状元,但是一片冰心却不谙官场世故的文天祥在宦海几经沉浮。直到德佑年间元军直逼江南,谢太后降诏天下义士勤王的时候,文天祥才真正开始他永远被人铭记的“丹心照汗青”的路途。

    当年,文天祥在江西起兵的时候,有人说他是以卵击石。文天祥又何尝不知道敌众我寡,何尝不知道当时的大宋早已经没有了太祖太宗纵马神州的那份霸气,但他希望的是“天下忠臣义士有闻风而起者”。我们不否认文天祥的军事才能并不像他的诗歌文学那样超乎常人,他可以笔扫万人军,却未必拦得住元军的铁骑。但驱群羊而搏猛虎并非是自不量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因为对国家的忠诚,是因为内心的百折不回。

     在宋恭帝上表投降之后,文天祥依然不屈抵抗着,英雄别于常人之处往往在于常人所不能理解的行为,比如文天祥的这份勃勃不屈。英雄岂独文天祥,须知张世杰手握重兵拥立二王,须知朝中还有陆秀夫这样的忠义之士。在山河破碎之际,依然有无数英雄赤心报国,也正是这些仁人志士的存在,更加激励着文天祥矢志不渝地起兵抗敌。

     然而敌人的强大,致命的失误,文天祥兵败被捕。他曾经在元营谈判被拘,幸运脱险,然而,这次他没那么幸运。

    元军统帅张弘范从没有放弃过对文天祥的劝降,当然,文天祥从没有也不可能会动摇。在崖山,宋元主力决战的地方,面对着张弘范让自己招降张世杰的要求,文天祥淡淡一笑,取过纸笔,写下了那首自经问世便从未被停止传唱的千古名篇,《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带给人的精神震撼绝对是巨大的,所以连张弘范也不禁赞叹道“好人,好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难免一死,自古以来谁不知道?然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又有几何?文天祥要做的正是让青史记住自己的碧血丹心,激励后人。也正是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诗激励着多少后世中华英烈永不屈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张世杰没有抵挡住元军的进攻,陆秀夫背负九岁的小皇帝跳进茫茫大海。那一刻,在元军囚船中的文天祥亲眼目睹了数十万同胞蹈海殉国,亲眼目睹了南宋的彻底覆灭。“崖山之败,亲眼目击,痛苦酷罚,无以胜堪”,山河破碎,那一刻,他承受的心理折磨超过了过去四十年的任何痛苦。

     崖山日落,海面恢复了平静,得胜的元军饮酒庆祝,一个个醉倒睡去,留下文天祥一人在囚船里默默无言。“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这一次他真正感受到了亡国之痛,但他要让敌人知道,国家可以破灭,一个民族的内心绝不会被征服。只要文天祥还在,反抗的火焰就不会被扑灭。张弘范以为南宋已经彻底灭亡了,文天祥该没有别的挂念,安心归降了。可惜他这个武夫不知道深谙孔孟之道的文天祥随时做好了捐躯赴国难的准备,视死忽如归的他又怎会像留梦炎等辈甘心做敌人的鹰犬。

      “南人无如文天祥”,所以在元大都忽必烈想尽办法使这位德才兼备的英雄为自己所用。但这位大元的开国皇帝也许忘了,文天祥以德才兼备著称,又怎会在国破家亡之后为敌人效忠?

      留梦炎的劝降可以用“惨败”来形容,他孜孜不倦地向不久前还和他同事一君的文天祥讲述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道理,劝说文天祥和他一样做一个“聪明人”。文天祥本不欲理会这等民族败类,但此时他再也难以忍受,大骂留梦炎作为汉人却出卖汉节,丝毫没有亡国之痛,不知亡国之耻。羞愧之余,留梦炎想的更多的是继续他的荣华富贵吧。忽必烈以为文天祥既然忠诚,就应该会接受宋恭帝的劝降。但文天祥坚持的是社稷为重君为轻,他跪在小皇帝面前哀叹圣主蒙尘自己却无能为力。然而纵然江山回首事事非,纵然君王已是阶下囚,他却要继续顽抗。这个五岁就做了亡国之君的孩子未必能理解眼前这位曾经大宋丞相的赤子之心,却一定为他的不屈不挠所折服,只得悻悻离去。

     接下来的考验是恶劣的生活环境。忽必烈以为生活条件的艰苦会使这位曾经“性奢华’的丞相就范。可惜他又错了,他不知道文天祥身上有一种浩然之气,可以在阴暗潮湿的囚房里安然自若,甚至很少生病。这不禁使我们想起了后世的洪承畴,牢房中的他连掉在身上的泥土都要拂去,又怎会永远坚守自己的忠诚?臣节重如山需要考验,可以想象,那些洪承畴之辈在文天祥面前永远是值得怜悯的弱者。他们可以享受新朝赐予变节者的高官厚禄,却逃不过历史的审判。日月昭昭,这种审判不仅仅是写入“忠臣传”还是“贰臣传”的差别,更是千百年来人心的向背。

     忽必烈已是无可奈何,甚至考虑同意群臣请求,让文天祥做道士。这时,那位留梦炎大人又出来了,他大呼不可,担心“天祥出,复号召江南”。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昔日的大宋丞相对新朝的忠心耿耿,不得不佩服他那份高瞻远瞩。的确,彼时的江南处处暗藏杀机,文天祥一出,号召江南忠义之士,“日月重开大宋天”未必没有可能。至此,忽必烈终于决定了杀掉文天祥,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成全了文天祥。

     受刑之日,天色大变,风沙四起,真可谓英雄一去天地哀。文天祥南面端坐,从容就义。英雄虽去,然而文天祥的就义注定了在军事上成功的忽必烈在政治上输给自己的对手。彼时的刑场,观者如堵;彼时的季节,正值寒冬。彼时的观者一定看到了一缕忠魂伴着凌寒开放的梅花飘然而去,一定嗅到了在风沙中散发的梅花之香。

      《宋史》说“张世杰死,遂宋亡”,也许文天祥的就义才意味着大宋的真正结束,只是这个王朝的结尾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惊叹号……

       那一缕忠魂化作了梅花之香,花香飘处,是扬子江头那“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矢志不渝;是崖山海上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是建康府里那“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的故国深情;是大都刑场那“惟有一灵忠烈气,碧空长共暮云愁”的丹心无悔……

      这梅花之香延绵不绝,滋养着后人,花香飘处,我们又仿佛看到西子湖畔于谦的孤忠大节;仿佛听到桂林城下,瞿式耜的那句“敢望文山节并重”……

     大江东去无声,浪花淘尽多少英雄,然而总有一些人永远被我们铭记,这些人中自然会有文天祥。正是太多太多文天祥这样的英雄,在国难之时,挺身赴难,我们的民族才变得更加自信不屈。他们“虽功业不能以尺寸,而志节昭灼乎终古”,他们的离去,如梅花般凋落,然而千百年来这梅花所散发的香气却从未散去,它滋养着后人,引领着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雄姿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预见,将来的将来,即使神州处处风雪,依然会有无数梅花开放,依然可以在飞雪中闻到那一缕梅花之香。



  后记:西元1283年1月9日,蒙寇杀文丞相于北京,今四千七百零九年 十二月十六日

  国庆节到北京文丞相祠拜谒,作此七律,以此诗作结,聊表对文丞相的敬意:

           谒文丞相祠

  信国临刑不自伤,丹心如树指南方。

  一朝丞相千秋誉,四载干戈两鬓霜。

  少帝中兴托海水,孤臣碧血洒华章。

  神州几处风飘雪,魂作梅花一缕香。



        (原文作者:中州古月;转载自“良辰美景奈何天”的个人360图书馆。)

2#
 楼主| 发表于 2018-8-21 20:11 | 只看该作者
《宋史》说“张世杰死,遂宋亡”,也许文天祥的就义才意味着大宋的真正结束,只是这个王朝的结尾不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惊叹号……
3#
发表于 2018-8-22 08:39 | 只看该作者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文天祥的气节更令人折服。
4#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09:26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8-22 08:39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文天祥的气节更令人折服。

感谢艾桃版主第一时间阅读点评!!


5#
 楼主| 发表于 2018-8-22 20:19 | 只看该作者
距离1283年,七百多年过去,有谁还会记得那个饮马长江,铁骑踏平江南的伯颜?有谁还会记得那个在崖山面对南宋残军,踌躇满志,灭此朝食的张弘范?甚至那个一代天骄的孙子,建立了大元王朝的忽必烈在人们的印象中也逐渐变得模糊。而文天祥却一路走来,当他在北京受刑,化作一缕忠魂之后,这一缕忠魂散发着梅花的香气,超越了帝王将相的丰功伟绩,战胜了岁月如刀,七百年来,延绵不绝,并将继续滋养着后人。
6#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09:22 | 只看该作者
虽然笔落惊风雨,被钦点为状元,但是一片冰心却不谙官场世故的文天祥在宦海几经沉浮。直到德佑年间元军直逼江南,谢太后降诏天下义士勤王的时候,文天祥才真正开始他永远被人铭记的“丹心照汗青”的路途。
7#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15:07 | 只看该作者
这首诗带给人的精神震撼绝对是巨大的,所以连张弘范也不禁赞叹道“好人,好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生难免一死,自古以来谁不知道?然而“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又有几何?文天祥要做的正是让青史记住自己的碧血丹心,激励后人。也正是这两句掷地有声的诗激励着多少后世中华英烈永不屈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2:08 , Processed in 0.11683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