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7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苏词的魅力和影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9-10 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放飞梦想 于 2018-9-10 20:38 编辑



          苏词的魅力和影响





       苏轼在词的创作中,他自身是主体,然后才是他的创作个性和那份才情,有了创作个性和才情,二者结合才使得苏词体现出魅力。创作之后,方能谈及作品的影响。下面试着就苏词的魅力和影响作出分析和探讨。

       一、苏词的魅力

      苏词的魅力,在于苏轼开拓了作词题材,以诗为词的作词手段,解放了词体,使得词独树一帜。在于苏词思想主题的深刻,那种表现的情真意切绝非前代的词所能为之。也在于他一洗前代词风,创造出豪迈、恢弘的气势。这些更在于他自身才情的外露和性情的使然,也让词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

       要知道词作为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兴于唐,繁衍于五代,大盛于两宋。宋代是词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宋词是宋代文学的一代之胜,而苏词又是宋词中的卓绝代表。在苏轼作词之前,词仅仅是音乐化的曲子词,就像现在我们说的歌词一样。它作为一种“呈艺”、“自娱”之工具,其社会功用就是娱宾而遣兴。北宋晏几道在《小山词自序》中提到词是用于“析酲解愠”、“期以自娱”,这基本就概括了苏词之前的词风观念,也证实了早期“词为艳科”的局面。自他始,就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像诗一样无所不能,诗能涉猎的题材词同样可以。从此也就打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并指出作词的向上一路,革新了词风。南宋胡寅在《酒边词序》就说过:“词曲至东坡,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手高歌,逸怀浩气超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耆卿为舆台矣。”说明词至东坡为一大变。在这之前,词多男女相思,花间酒下的伤别,惆怅而细腻,寂寞而婉约。到了苏词,一洗香泽绮罗之态,变得昂首高歌,磊落豪放。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 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怀古抒情,其博大雄浑的境界,表现出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其乐观的生活态度,这在以前的词作中不曾有过。在苏词中诸如此类,真是不胜枚举。

       他以诗为词,将作诗的本领用于作词,使得词体解放。南宋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词不再单单应歌娱乐,它也可以像诗文一样,咏史、咏物、吊古、说理、谈禅皆可,在他的词集《东坡乐府》里描写各种事物的都有,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定风波》等。在他之前的曲子词,基本都是“轻音乐”。是他把词带上了慷慨激昂之路,使词从附属于音乐到脱离音乐,走上独立健康的文学道路,并使词由“歌者的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这是他在词史上的巨大贡献。金代元好问《遗山文集》:“自东坡一出,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他认为苏轼以诗为词是情性所系,原来词作也能像诗一样表现出那种勃发豪气、抖擞之气象,这在东坡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又如清陈廷焯《词坛丛话》云:“东坡词独树一帜,妙绝古今,虽非正声,然自是曲子内缚不住者。”这段话也说明了苏轼以诗为词的作词手段虽是词的变体,但正其本源,这样所作出来的词自是曲子词中难以掩藏的,并且对词体的创新可以说是空前绝古。清刘熙载《艺概》中还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他指出苏词犹比杜甫诗,言之有物,而且无论什么样的事物、意境都能用词的形式来表达。苏轼把词缘情和诗言志完美的相结合,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使词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样式。

       苏词的魅力源于苏轼对词体的革新,而苏轼在词的革新上,着重还是在于苏词的思想主题和风格。如一句“大江东去”就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态度和力求为国建功立业的豪放心情。还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体现了他渴望驰骋疆场、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这些词句中深深表达了作者的壮志雄心和那种迫切实现愿望的心情,词真意切。在风格上,所表现的主题风格气势宏大、豪迈热情,没有一丝柔情和花间月下。这些所体现出的深刻主题和风格都源于他以儒家的积极入世和佛道的超世思想,既严肃而又潇洒,以达观、乐观豪放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在面对快乐时有隐忧,在面对痛苦时有乐观,这样一个懂得生活艺术、具有坦荡人格的人,所作出的词能够体现出魅力是不足为怪的。纵观其一生,形成他这样的思想和词风观念,主要是苏轼一生经历的坎坷。尤其是在被贬谪黄州之后,苏轼旷达、乐观豪放的品格更趋完善,而后也渐入佛、道。苏轼曾在黄州的定惠院谪居,和佛印和尚交友谈禅,这样经常出入寺庙和僧侣交往所形成的超世思想情怀是不足为怪的。

        苏轼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自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年仅24岁的他开始踏上了政治风波叠起的仕途路,一生几度遭贬,屡次改任,他的一生正如他生前两个月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短短二十几个字,道出了苏轼一生的轨迹。随波漂泊,仍对生活积极乐观,到老已心如死灰、毫不在乎,在他一生蹉跎的同时,并没有因此而低落、气馁。在他第一次被贬黄州之后,看到自己积极入世、为国尽忠的理念被遭到否定时,虽有些失望但没有因此而消沉,仍自得其乐,在黄州城外自己开荒,自食其力,乐在其中,有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之思想。在第二次被贬到岭南惠州这样有瘴气的地方,离天朝渐远,但苏轼仍没有灰心,始终保持着对人生的那份执着,以达观的态度去看待一切。虽身处逆境,却有种超然于世俗之外的气质。接着,又被贬到几近流放之地的海南儋州,既已被贬,仍心如止水。最后,身如朽木,终于熬到灯枯油尽之时,于公元1101年在被赦还途中去世。我们说,这样的一生,苏轼能够做到处之淡然,平淡对待一切事物,这就是他人生的胜利,同时也是苏词成功之处。

       这种成功所焕发出的魅力自然也是我们爱好苏词的原因之一。透过苏词,我们看到其中所体现的人生感悟更加吸引我们,激励我们。在《水调歌头》中,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让多少人产生遐想。人生在世,难免会碰到不如意之事,没有绝对圆满的人生存在,保有一种洒脱的人生情怀。又如《蝶恋花·春景》中,“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遍地都有芳草,到处可寻得真情。面对暮春景色归去,失意之人,不可过于失望、惆怅。通过这些词作,我们能感悟到人生总会有不称意的时候,不过不必就此气馁,在忧愁中显出旷达的情怀,随遇而安。读了这些词,让我们的人生少了伤感,多了希望;少了消极,多了积极。这样的词,自然是吸引了不少词爱好者,因为它表现出的魅力有时候足以指引帮助我们渡过人生紧要的隘口。

      二、苏词的影响

       对于苏词的影响,可以这样说,苏词的作者苏轼是词史上一个词派的开创者,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揭幕人,苏词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更重要的是为词这种文学样式品味的提高开辟了道路,准备了条件。

      首先,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开创者,发展和改革了词体,在文学上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有了苏词,词开始变得粗犷、豪放,词得到了全面发展,使词从一个软性文学的道路上走到传统文学道路上,让词成为与其他文学样式并肩且独立发展的文学体式。

        现在我们说诗词文曲,把词当作与其他文学体裁并列来称呼,就是因为苏词的影响。苏轼作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自当是功不可没。他为词注入了新的活力,注入了一种阳光、豪迈的元素,使词犹若阳刚豪迈的大丈夫,不再宛若温婉柔情的女子。有了苏词,人们对于表现各种事物的文学手段又多了一种,使词融入到了文学这个大家庭里。词不再被轻视,而成为一时人们争相习作的体裁。而效仿苏词,更是被看成是一种无形中增加了优越感,有了苏词,社会从此也变得丰富多彩。

       在这之前,词毫无文学观念、品格之说。自有了苏词,词作为一种文学体式可以与诗并称,还与我们璀璨的唐诗并驾齐驱,以至被人们视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以前词作为软性文学,自娱遣兴,有了苏词,就可以和诗一样宴饮酬作、送别、思亲等题材各方面都可以写。如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此词系作者思念妻子,写得极为悲切,情深意切,表现了作者思念妻子并对她的一片深情。他还有的词作比诗写得更伤春、惜春,如《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在此词中,作者借伤春惜春之名,通过描绘残红褪尽、春意阑珊的暮春景色和远行途中的失意心境,表达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惋惜和浮生颠沛的无可奈何。其表达深情缠绵,情与景交融,写得极有理趣,就是诗也很难表达到如此程度,也只有大家才能这样。

           其次,在北宋灭亡之后,苏轼的词并未随着朝代的更迭而失去影响力,而是伴随着时代应运而存,适时发展。苏词朝着南北两个方向发展,朝北一支的苏词向北发展,其中较为人所共知的金人元好问就是苏词的推崇者,他很欣赏苏词,效仿和学习中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词作中,元好问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其中,一首《摸鱼儿》足以见其作词功力深厚。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谛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几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此词名为咏物,实为抒情,作者用极为深情的笔墨去描绘一对大雁殉情的故事,显示了双方对于爱情的忠贞不渝,看到动物如此,堪问世间曾有?并对其细致的描写和环境的烘托,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

      另一朝南发展苏词的就是南宋词坛词人,像陈与义、张元幹、张孝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皆为南宋主流词人,他们继承了苏词,发展和壮大了豪放词派。在宋室南渡之后,豪放词派一直词坛主流,为整个南宋文学增添了不少光辉。后代词人继承苏词,更是为了继承苏词的词风,延续词的发展,苏词的词风深深地激励着和影响着后代词作者,以至学习、效仿苏词者数不胜数,其中尤以辛弃疾为最,他继承并发扬了苏词,甚至将苏词引向更豪迈的方向去发展,由此创造了南宋文学上一个响亮的招牌——爱国词。使之一跃而成之为辛词,在词史上与苏轼享有并称的地位。

      即使到了后世,苏词的影响仍未断绝,自有了苏词,使得词成为一种表达最为简洁、最为方便的文学体裁。尤其是苏词所体现出的精神内涵——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对人生不气馁的人生情怀是最为难能可贵的,这也是生活的真谛!就是到了金、元代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也曾有过一段苏词热,一时文人学士都在学习、标榜苏词。到了明清之际,虽说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并非主流,但在一定程度上,苏词也给了不少文人学士在求仕功名路上一定的影响,没有苏词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不知会给社会带来多少风雨忧愁。就算到了近现代,苏词的影响也没有消亡,喜欢、推崇苏词的依然存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曾说:“唐五代至此,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这也可以看出王国维对于苏轼词高度的评价,赞赏有宋以来有成就词人。还有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云:“人的一生就像一出戏,只有落幕后才能判断这出戏的好坏。” 他还说:“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蟒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在苏东坡这些方面,其他诗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数见的。而苏东坡正是此等人!他保持天真淳朴,终身不渝。”看得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人格和才学高度的赞赏:堪称惊天伟人。这就是说,苏轼人格的魅力和他的词的影响,到了现在也不曾衰落过,因为他懂得生活的真谛!可以这样说,苏词的这种魅力正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动力。这也就是苏词为什么到了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真正原因。

      综上所述,有如此魅力和影响的苏词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蹉跎的一生和历史的积淀加上个人的努力孕育了苏轼;他那个人的人格魅力,自由的思想,坚贞、坦荡、旷达的品格,超脱不羁的个性,成就了苏词。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少有但又无法绕开的人物,苏词,自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上一朵灿烂的奇葩。他那旷达、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情怀激励着后世无数文人学士,他的人格和苏词所体现的风格永远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原文作者不详,转载自“美丽人生正无限”的360个人图书馆。)                            


2#
发表于 2018-9-10 21: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放飞梦想版主分享,因为他(苏轼)懂得生活的真谛!可以这样说,苏词的这种魅力正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动力。这也就是苏词为什么到了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真正原因。这个评价真的很高呀。
3#
 楼主| 发表于 2018-9-10 22:26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9-10 21:39
谢谢放飞梦想版主分享,因为他(苏轼)懂得生活的真谛!可以这样说,苏词的这种魅力正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生 ...

感谢版主第一时间来读评,而且点评非常精准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6:10 , Processed in 0.05092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