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60|回复: 15

[原创] 感知风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9-19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浮白客 于 2018-9-26 09:09 编辑

                                    感知风向
                                                       浮白客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南方多雨,北方多风,春刮到夏,夏刮到秋,秋刮到冬。活在风里,谁能说自己不知风?活在风里,谁又敢说自己尽知风!
   
       有人不去知风,却知了,那是感知,感知之美,重不在知,而在感。譬如孙过庭谈书,需神恬务闲、感惠徇知、时和气润、纸墨相发、偶然欲书,得此五合,方能畅情适意。书法艺术的波漾源于心灵,心有所感方能成就上品,非笔势、墨韵、章法等有形训练所能超越。颜真卿的《祭侄季明文稿》,在情感的极度激越中,不顾字迹工拙,激愤为笔,血泪和墨,无意间纵笔浩放,一泻千里,竟有“殆出天造”的气象。兰亭集会,王羲之醉意中鼠须挥动,顷刻写就千古杰作《兰亭序》,三百二十四字,凡重复者姿态各异,五“怀”七“不”,千变万化,二十个“之”字,大小参差游行自在。酒醒后,连日重写几十遍,总不能达到当日化境。感之妙,如有神助,如何知得?

       那年入秋,我早晨穿一层单衣上学,初秋天气凉爽,同学们也都是单衣一层,课间追逐打闹起来热血沸腾,以至于下午气温骤降,并无人感到寒风袭来。孩子,除非玩起风筝风车,否则是不介意那风的。放学时,天更阴,风也更紧了,一出楼门口,几个同学裹紧衣服,回头喊我:“阿姨给你送棉袄来了!”我曾因母亲来送文具遭到过同学的嘲笑,母亲来送棉衣我也不敢雀跃,怯生生留意起同学们的目光。那日,没有一声嘲笑,寒风中他们和母亲那样亲近,似生出无限暖意,虽然那一件棉袄只穿在了我的身上。“阿姨,你真神了,你怎么知道晚上会这么冷呢?”母亲是知道吗?她说她是感到,感到自己冷,便感到孩子会冷,感到孩子冷,就感到一会儿会更冷,感到冷得难耐。那天,成年人谁不知道冷呢!唯有感到,才会送来这般温暖。

       当然,知还是必要的。先民在与自然的接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观察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几时花开,几时燕来。把一年分成4个季,12个月,24个节气,72候,竟细化到五日一候,一候一番物象。靠山吃山,便要知山,靠水吃水,便要识水,靠天吃饭,怎能不知天。知,便有了圭臬,便不会错过农时,便可最大限度地规避风险。有风,就有风向,知风,看准风向标,总比茫然无知要聪明些。

        知风的,是明眼人。易曰:“知几其神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何止是明眼人,简直是神人。然而眼要明,心更要亮,一双明亮眼,配上一颗猪油蒙住的糊涂心,知,反要弄巧成拙,杨修是一例,东施效颦也是一例。“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对人如此,对事亦然,对他人如此,对自己亦然。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结果不是被爱,而是饿死,何必呢!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吾之所乐,独乐六龙”,更笑世人太聪明。

       有感于感之真诚,知之做作,记此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8-9-19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知72侯者,在江天,此前只见一人,浮白客是第二个。我说是高人,果是高人。看来我识人,眼光还是不差嘀
易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
想起宋玉那篇《风赋》,太世俗化。本篇之风,则入心矣。
发表于 2018-9-1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的感知之美,往往言语不及万分之一,笔下流露出的几丝意味,多以留白为美。
谢谢浮白佳作。
发表于 2018-9-19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观浮白主人所感,而浮白之性情可见矣。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水如空 发表于 2018-9-19 15:23
知72侯者,在江天,此前只见一人,浮白客是第二个。我说是高人,果是高人。看来我识人,眼光还是不差嘀
...

个子不高,帽子不矮,这么轻松能给我扣高帽的人,到底多高呢?兄别总拿弟取笑,怎敢和宋玉比,民生疾苦家国天下,那风岂是我一个醉汉能比的。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兄深得易趣,多指教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槐安. 发表于 2018-9-19 19:52
人的感知之美,往往言语不及万分之一,笔下流露出的几丝意味,多以留白为美。
谢谢浮白佳作。

版主总是这般客气,谢个什么,若要谢,也写股风儿来得多实在。
版主所言极是,譬如an安版的脾气,就是源于所感,大量留白,甚美。若从头至尾毫无遗漏铺陈叙述,就成了老太太的裹脚布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9-20 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an安 发表于 2018-9-19 22:31
观浮白主人所感,而浮白之性情可见矣。

如空先生还让我装呢,一小杂感便把性情都暴漏给您了,还装什么!
发表于 2018-9-20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母亲送棉衣一场,道尽感知真情。文章知冷,却让读者感到暖。
发表于 2018-9-21 07: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颇有味道哦。
发表于 2018-9-25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字句用得好,犹如重拳出击,啪啪啪啪,连击技。
长短句相得益彰,有过度的柔缓,才出激流的抨击。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lvhq018 发表于 2018-9-20 09:11
母亲送棉衣一场,道尽感知真情。文章知冷,却让读者感到暖。

版主也是“易感”之人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光利 发表于 2018-9-21 07:09
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颇有味道哦。

是汉乐府,能流传至今,当然要有些味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9-26 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浮白客 于 2018-9-26 09:16 编辑
槐安. 发表于 2018-9-25 23:19
四字句用得好,犹如重拳出击,啪啪啪啪,连击技。
长短句相得益彰,有过度的柔缓,才出激流的抨击。

槐安版又有蒜味儿了,吃块口香糖吧!你不说我自己真没注意,四字句是挺多,开篇引用汉乐府打下的基调吧,安版心细,这也是感,也是知。
发表于 2018-9-26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被你看出来吃蒜辣?吼吼,再吃一颗压压惊~
发表于 2018-10-7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感知,属于“知”的范畴。母亲送棉衣的情节,是知后的行。
       中国汉字特点,使得中国文化思维里的知与行,不会像西方哲学理性思维那样,产生“实践论”和“知识论”的分类阐释。当然,中国的“知行合一”论,在形成过程中也是存在演变的。
       此文内容的重心在“知”,却离不开“行”的参与和帮衬,应该有文化基础的影响。
       文中提及季候变化与节气设置,重点放在了知风。事实上,内里更有“人知”并由此“知人”的意味。比如上半年的元日、上元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四月寒食节、清明节、五月端午节、芒种等,在指向人的意义上,与下半年的节日就有很明显的不同:乞巧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除夕。开始的以苦作乐、纪念缅怀、明澈清醒、强调劳作,具有根基特点,等于为后来的收获爱情、享受天伦、团圆畅叙等奠基。其中的哲理也是“知行合一”的。
      第四节内容因为得到第三节的铺垫和润泽,益显丰实润心,是情本体文字。有了这段文字的情,使得全文披上了情和理具在的华彩。
      赞一个!

点评

感谢先生如此耐心阅读拙文。问好!  发表于 2018-10-18 10: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02:04 , Processed in 0.06516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