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646|回复: 5

[原创] 蛀书记(2018年6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3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18-11-13 20:29 编辑

    2018年6月5日
    《相爱的日子》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毕飞宇文集”之短篇小说卷一种,收录作者1998至201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他的文字,精致优美却与时代世道结合紧密,江南味浓,文人气重。笔下的故事,起伏跌宕少,梅子黄时雨的感觉,再往前也不过钱塘涌潮。但风轻云淡的背后,却有对世事的深刻洞察,对人性的精准摹写。

    风中的雨:毕飞宇,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毕飞宇的书,看过一些:中篇《青衣》《玉米》,长篇《平原》《推拿》。都喜欢。和贾平凹浓重沉郁的西北风、莫言离奇古怪的超现实相比,毕飞宇更接近我喜欢的风轻云淡格调。喜欢他的文字里那一股浓郁的江南韵味,淡雅清新;喜欢他小说里那缕缕丝丝剪不断、理还乱的文人气息,行走在他的小说里,平淡处如沐春风,热切时如沐春雨。总之,是一股子的浅淡、平和,却又有看花时的妩媚,游园时的旖旎。
风中的雨:书里20篇短篇小说,每篇有每篇的精彩。每篇读时、读完,都有一些感慨。要么惊叹于故事平淡中的曲折,要么钟意于人物平凡中的丰富,要么感慨于语言行云流水、意旨丰盈的挥洒自若。顶礼膜拜得不成样子,分分钟“低到尘埃”里去。最在意《怀念妹妹小青》《蛐蛐 蛐蛐》《相爱的日子》三篇。《怀念妹妹小青》写“具有艺术气质”的妹妹小青的“‘妖怪’极了(当地的农民习惯把一种极致的美称作‘妖怪’)”,写她去捧烧火的铁块而毁了自己的手,写她被自己救过的“女人”卡得要死后“再也不是小妖怪了”,写她被无端恐惧逃跑的人群踩死。一个好端端的美好的生命,被命运毁损,渐渐变得有些痴呆,最终无端殒灭。读着,有一种莫名的悲切。很奇怪,我读时,总把它与废名的《阿妹》进行比较。同样是写一个小生命的殒灭,毕飞宇用几个事件,一步步把我们思绪引到最后的死亡。我们一边看,一边会生出许多“如果”,总觉得这并不是命运的必然,只是生活的偶然,只要某一个环节出现一点非毕飞宇的安排,“妹妹小青”就能存活、成长下来。而废名的《阿妹》却没有事件,只有日子,乖巧、可爱的阿妹,在平淡的日子里几乎不经世事地越来越病重,而“我”只能看着,看着她一步一步走向死亡。这里面的痛楚,会让我们体会到一种生命的必然,在这样的必然面前,一切“如果”都没有意义,甚至连“如果”也不可能存在,不允许存在。《蛐蛐 蛐蛐》写人死后,活着时被隐藏的怨恨会变为蛐蛐,不同的灵魂,会造就不同的蛐蛐。这些蛐蛐被活着的人捉来,在活着的人的围观下,尽兴地展现自己活着时不敢、不能、不愿暴露的品行,凶狠地争斗。毕飞宇的《小说课》里有一篇专门谈到《促织》的艺术技巧,或许《蛐蛐  蛐蛐》的灵感,就来自于蒲松龄的《促织》。《相爱的日子》写两位“南漂”的日子。之所以称其为日子,不称其为爱情,是因为毕飞宇写的仿佛就是日子,不是爱情。他与她的日子,由酒后的性开始,慢慢地就有了性之外的内容。但生活的窘迫不容许他们去谈“高贵”的爱情,他们只能在世俗的日子里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性。最终,她与他一起“商量商量”,“反复地比较、反复地看”,为她选定了一位有身家的男士。小说结束,日子也结束了,但“相爱”的一切,却悠悠游游,“人去楼空,可空气里全是她。”“她真香啊。”最后这一句“她真香啊。”虽只用了一个句号,但其中的感叹却永远也无法说清楚。曾经以为,必须先有爱才有性,婚姻是爱的结果爱的必然。但读了毕飞宇的《相爱的日子》,才知道:先有性,也可以塑造爱,成就爱。才知道:爱是爱,婚姻是婚姻。婚姻,是生活,是斤斤两两的日子。而爱,是情绪,在生活之上,可捉摸,也不可捉摸;或许与生活同步,或许与生活天远相隔,两不沾染。
    风中的雨:好久没看与现实生活结合得很紧密的小说了。一直有个怪想法:小说,还是离现实有时空距离,才好。时间距离好理解。经过岁月的梳理、沉淀,留存下来的,多半是精品经典,读来,自然收获颇多。比如,一直在读的废名、沈从文、汪曾祺等。空间距离就有点不好说了。或许可以表述为不要与现实生活的具体事件结合得太紧密,要有一定的疏离感,要持旁观的态度之类的。这,也是不太看当下小说的原因吧。朋友看过《相爱的日子》,说:全是不好的结局,有点压抑。就想:把生命中最美好东西的毁灭给人看的悲剧,才是最感人的作品。于是,坚持着把《相爱的日子》看完。的确,每篇的结局都不圆满,至少没有大团圆。或许,这才是生活的真实。生活总是磕磕碰碰,人生也最终是一场虚空,才子佳人的圆满与钟鸣鼎食的繁盛,都只是过眼烟云。存在于我们生命里最真切的,多是不如意。这,或许也是《相爱的日子》要告诉我们的吧!

    2018年6月12日
    德国学者迪特•库恩的《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是加拿大学者卜正民主编的“哈佛中国史”的第四部。以北南宋史为主体,兼及辽、金、西夏史,前述唐、五代对宋之影响,后论元、明、清对宋之继承。对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平民生活等面面俱到,充分肯定宋的繁华富足,不溢美拔高,切实中肯。

    风中的雨:北南两宋时期,虽然疆域版图狭小、军事实力不足以抵御北部游牧民族的侵凌;但却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政治较为清明、人民生活相对富足的三百来年。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一路下来,再沿元、明、清下去,综合起来看,北宋、南宋,或许可算是古中国最为辉煌的时代。今天,当我们回顾古中国的历史时,发现曾经被批评为“积弱”的两宋,却相当地“积富”、“积文”。两宋创立的许多东西,不但为后世中国所继承,也成为世界近代化的动力之一,甚至今天依然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人们总是热衷于津津乐道宋的原因。
    风中的雨:读《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发现一些常识性、表述性错误。作为严谨的历史学专著,很不应该。一是第四章《南宋》,75页第二段说:“1142年1月,他被毒死在监狱中。”在接下来的第三段又说:“在岳飞死后不久,秦桧与金国特使完颜弼达成了和议,并于1141年12月25日签订和约。”据《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子云》载:绍兴“十一年……岁暮,狱不成,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这里,岳飞之死没有准确时间,而《宋史•本纪第二十九•高宗六》记载很清楚: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斩其子云及张宪于市,家属徙广南,官属于鹏等论罪有差。”绍兴十一年十二月癸巳,是公元1142年1月28日。作者说岳飞“1142年1月”被害,没错。《宋史•本纪第二十九•高宗六》载:绍兴十一年“十一月……是月,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土。”对金议和成功,“立盟书”(签订和约)是在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即1141年12月。作者说“于1141年12月25日签订和约。”也没错。但“在岳飞死后不久”这句插话,显然错了。因为,签订和约在前,岳飞被害在后。二是第八章《探索内在和外在世界》,160页第三段写道:“官员兼诗人欧阳炯(940年在四川编撰了《花间集》,并写了绪)……”《花间集》的编撰者是赵崇祚,不是欧阳炯,这是很简单的文学常识,不知作者为什么连这也会搞错。至于“绪”,显然是“序”的别字。三是第十章《生产领域的变化》,第211页最后一段说:“而高粱更加出名的名称是蜀黍,被用来制作味道不错、很清纯的高度酒……”不知作者所谓“清纯的高度酒”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的是白酒的话,就值得商榷了。关于白酒(蒸馏酒),是中国古亦有之,还是元时才传入,是个没有定论的话题。说其是元时传入,依据的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所说:“烧酒非古法,自元代始。”因此,作者说“来制作味道不错、很清纯的高度酒”,是需要认真研讨的。四是第十二章《公共领域中的私人生活》,第252页最后一段中说:“而当一个女人‘及笄’时,就表明她是已婚女子了。”及笄,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6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6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女子及笄,是与男子冠礼并称的成人礼。及笄,是说女子成年了,可以出嫁了。及笄者,可以是少女,也可以是“已婚女子”,但并是专指“已婚女子”。这点,作者显然是弄错了。
    风中的雨:该书还有一些书写错误。比如17页说:“而他们的治国历练也已显得过时”,这里的“历练”,感觉应该是“理念”。比如 138页说:“在唐代,官员的嫡长子在婚礼那天可以穿上比其父亲品级低一级的官”,“官”后显然缺一个字“服”。比如160页说:“官员兼诗人欧阳炯(940年在四川编撰了《花间集》,并写了绪)”,“绪”,显然是“序”之误。比如230页说“纸币在在宋代的使用是因为有几个先决条件”,句中显然多了一个“在”字。这些,应该都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录入者的问题。

    2018年6月13日
    周兵、蒋文博主编的《昆曲六百年》分五部分。回眸,八集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的解说词。优伶,讲昆曲的基本知识。惊艳,大师(梅兰芳、俞振飞)谈昆曲。传奇,对当下昆曲方方面面人物的采访手记。名流,介绍昆曲史上的重要人物。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现被称百剧之祖,其典雅蕴籍,令人叹为观止。

    风中的雨:其实,以前对昆曲也有点了解。读过一些昆曲剧目的文本,比如《牡丹亭》《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也听过一些昆曲的选段。觉得文本典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剧里的诗词、对白,别有意味,令人眼开。听其唱腔观其表演,觉得太慢太温,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不相适合,与年轻急躁的心情不匹配。所以只喜欢其文本,不太喜欢其表演。现在,或许是年龄大了,心静平和了,觉其表演的慢里别有一番滋味,甚至滋味无穷,越慢越意蕴无限,因此,慢慢地喜欢起来,渐渐地有无法舍弃的感觉了。
    风中的雨:《昆曲六百年》不是介绍昆曲的专著,而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但这“大杂烩”,却有一股子独特的魅力,会把人引入昆曲典雅、深邃、美仑美奂的世界里。至少,于我是这样。边读边在网上搜索昆曲资源,从近些年最火的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到“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十五贯》,再到昆曲名篇《长生殿》《桃花扇》《西厢记》,还有所谓的“昆曲大全”、“昆曲名段”等等。边看书,边听,边看。觉其唱词优雅华丽,音调婉转悠扬,身段多姿多彩,转承起合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美,越听越有味,越看越觉美。正如书中张充和所说:“一进去了就出不来。”听着、看着,渐渐有了马兰的感觉,觉得昆曲的“气质非常非常典雅,好像有一种宋代的感觉,感觉从宋代走出来,没有烟火气,那样的宁静。”昆曲,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雅得令人窒息,美得几乎不敢直视。虽然明知自己这样的俗人,不配喜欢昆曲,却还是没由头地喜欢上了,而且感觉自己会一直喜欢下去,再也“出不来”了。

    2018年6月15日
    《旧年的血迹》是阿来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书里小说,均写阿来的故土乡亲,因有“我”甚至“阿来”在小说里存在,令人觉其不是小说,而是随笔。与《尘埃落定》一样,《旧年的血迹》里的小说均深沉凝重,苍茫悠远,有压迫人的强大力量。幸好,压迫并不遮天蔽日,缝隙处还可透进世俗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芒。

    风中的雨:知道阿来,是因为《尘埃落定》。买这书时,它还没得奖。读起来有些压抑,有些喘不过气来。后来,又读了他的《空山》。再后来,又读了他的长篇随笔《瞻对》。阿来的书,多写藏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别的人文氛围,特异的民风民俗,给人异域风情之感。虽然,书里的那些事那些人与我并无关系,而且远在天边;但读来却觉得那些人仿佛就在身边,那些事仿佛就是我所亲历。只是,读阿来的书,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因为,他塑造的人物,人物生活生存的环境,很是苍凉沉重,残酷神秘,与时下的安稳相去甚远。特别是环境里的那份神秘,那份残酷,总在无意间塑造众生的同时,又拼命地折磨众生。面对残酷的环境,不可捉摸的命运,你自然就会对那些生命的奇迹,奇迹里闪烁的人性生出一分敬畏。并在这样的敬畏里,慢慢走近平常日子里根本不会瞅它一眼的神秘。于是,你可能由此而生出崇敬,由此而对一些或许存在或许不存在的东西有了莫名的信仰,成为一个与未读这些书之前有些不同的人。或许,这就是阿来之于我的意义吧!

    2018年6月17日
    苏炜的《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一到十四篇,是张充和讲故事的讲述实录;十五到十七篇,是记述我和张充和老交往中发生的趣事;十八到二十二篇,是我以往发表过的与张先生或多或少相关的文字。”张氏四姐妹,是民国文化史的传奇,“民国时代最后一位才女”张充和,是那个时代的亲历者见证者。

    风中的雨:关于《天涯晚笛》这个书名,苏炜在“后记”《关于张充和口述实录故事》开篇说:“‘愿为波底蝶,随意到天涯’(《桃花鱼一》),‘不知何事到天涯,烂漫遨游伴落花’(《堤畔》)。张充和诗中,‘天涯’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意象。‘蓦地何人横晚笛,却不见,牧耕牛’(《江城子•四川江安》),我再从张诗中捡出这个‘晚笛’字眼,——‘天涯晚笛’,于是便组合成了这本《听张充和讲故事》——一本并不严谨的口述实录故事的书题。”看到这里,觉得苏炜这个作者也还有些“可爱”,至少他在“口述实录故事”之前加了一个定语:“并不严谨”。的确,每篇“张充和讲故事的讲述实录”里,都有作者很主观的前引、插话、结语,或写景、或状物、或述心情、或讲缘由等等也者。一句话,有很有“我”、“笔者”存在于张充和讲的故事里。况且,除这样不严谨的“口述实录”外,还有一些根本就不属于“口述实录”的文章,甚至还有一篇“附录”《金陵访琴》,根本就与张充和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读完此书,我给它的定位是“与张充和相关的‘杂烩’”。
    风中的雨:合肥张氏四姐妹,因自身的才华,更因其不俗的婚姻,成为民国文化史上的名人。老大张元和,嫁顾传玠,顾是昆曲“传字辈”人物,曾红极一时。老二张允和,嫁周有光,周是著名的语言学家、被称为“汉语拼音之父”。老三张兆和,嫁沈从文,沈是著名的文学家、博物学家。老四张充和,嫁傅汉思,傅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她们的身世,她们的修为,她们的丈夫,注定她们要深度锲入她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生活。《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一书里,张充和随口说出一个曾经与之交往的人,都是彪柄民国文化史的人物。沈从文、沈尹默、沈传芷、胡适、闻一多、朱自清、章士钊、林徽因、卞之琳、张大千、戴爱莲、金岳霖……这一长串名字,随便哪个,只要一注目,都可牵扯出一片民国的历史、文化风云。从这些人物的行为以及他们与张充和的交往,我们可以窥见那个已经远去的时代的些许风姿风采。苏炜说:她听张充和讲故事,“让我回复到那个‘像是踏进一道花季的河流,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撑着小船溯流而上的采薇少年。’”同样,读苏炜笔下的张充和讲故事,也有风雨烟尘、昨日之日不可留的感觉。当然,这种感觉,很片面。民国,并不全是书里那么风轻云淡、优雅蕴籍,还有许多沉重的痛楚,还有许多“文化”之外的贫穷领域,还有许多不堪回首、思之便会痛心疾首的家国命运。或许,这些,才是民国的主流。但不管怎么说,张充和讲述的民国、作者笔下“实录”的民国,是真正存在过的真实。这些真实,虽然只是小小的局部,甚至只是“九牛”之“一毛”,却依然能感染今天的我们,令我们生出许多遐想。
    风中的雨:读这样的书,除了解一些掌故,更多地了解一下张充和以及那个逝去的时代外,并没有其他收获。但是,很奇怪,我却读得很有兴趣。这兴趣,或许来自于自己对历史的“爱好”,对文化的“敬仰”,对大家的“瞻望”吧!这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丛书推出的“百岁张充和作品系列”之一。看腰封折页里,这个系列有三本,除苏炜的外,还有孙康宜编注《古色今香:张充和题字选集》《曲人鸿爪:张充和曲友本事》。其实,这个系列还有一本汪道编注的《小园即事:张充和雅文小集》。感觉,自己会把它们全都买回来,慢慢看下去。

    2018年6月22日
    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丛书之一,瓦舍勾栏、契约时代、全同皆商、共治天下四章,从国家治理、社会状况、市民结构、城市生活、秩序维护、人际关系、内外贸易等等方面讲述“巅峰”之宋。引证众多,事例突出,评述恰当,文短而精,除稍显“一面倒”外,颇多可观之处。

    风中的雨:吴钩这本关于宋代的书,除“自序”“后记”外,由188篇短文组成。作者取一事一题一文的体例,然后将要相关的小短文归类为四个板块,说是四章也可以。这些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宋代充满了赞誉之情,一篇文,就是一首赞歌。在作者笔下,宋代,无疑是古中国政治最为宽容,经济最为活跃,民风最为开化,整个社会最为文明,最接近近代的时代。宋代在许多方面,不仅超越了其前代(比如汉、唐),而且在全球范围亦属创举。今天文明世界里许多可圈可点的制度、方法、措施,都可在宋代找到其实施的雏形。宋代,或许不仅是传统中国近代化的开端(这一进程被元、明、清阻断),而且为全球特别是西方世界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总之,一句话,作者认为:宋之为宋,不论怎么称颂都不为过。
    风中的雨:作者在后记里有一段话:“写《大宋帝国三百年》的学者金钢先生曾经评说他的大著:‘期待能有朋友挑出硬伤!哥必公开致谢致歉,并自纠正。但书中所有史识、史见、史论,即使有自认入木三分之批评,哥也不改!盖哥之治史自有根脉,不容易移是也!’我想将金先生的这句话抄下来,以作自我表白。”显然,作者对自己充满自信,而且在“史识、史见、史论”这几个方面,不容他人置喙。因为,作者“治史自有根脉”,岂是一般人所能使其“易移”的。但读完这书,却依然想说一些不是赞颂的话。一是关于“现代”“近代”。历史学、社会学意义上的近代、近代化、现代、现代化,自有其不同的内容,而且国内与域外的界定也不相同。但不管怎么说:在这本讲述宋代历史与社会的书里,应该统一:要么近代,要么现代。从中外历史学界的定论看,说宋打开了近代化的大门稍有些夸大,说宋推开了一丝门缝见到了些许近代化的曙光比较恰当。估计,作者是想说近代,书名所谓“现代的拂晓时辰”,应该是指近代。因此,书中的表述似乎应该统一到是近代、近代化上来,而不是此文里近代,彼文里现代,令读者不知作者究竟想说宋是近代、还是现代。二是关于“全面”与“一面倒”。陈寅恪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正〉序》里曾经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确有许多值得关注的内容,但宋代同样也存在许多为人知、不为人知的非文明的因素。如何展示宋代,有“全面”和“一面倒”的选择。作者对自己笔下的宋代,采取的是“一面倒”,只说其超越历史、超越时代、甚至超越今天的“好”,而对其“不好”,一概不涉及。这样的“一面倒”,并不是历史的全部,容易误导读者。民国时期有位英年早逝的学者张荫麟,有未完成的《两宋史纲》(北京出版社“大家小书”丛书之一)一书,在其中的《宋代南北社会之差异》篇中专题论及“农奴制度之存在于南方”“杀婴习俗之盛行于南方”等宋代的“非文明”因素。其实,宋代,并非吴钩“一面倒”之《东京梦华录》和“现代的拂晓时辰”,亦有张荫麟“全面”之不堪与痛楚。这两者的结合,或许才是真正的宋代,才是遥远过去的真实。

    2018年6月23日
    《墨•中国艺术启蒙系列•看懂名画》1—5册,分别介绍《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顾恺之和他的〈洛神赋图〉》《阎立本和他的〈步辇图〉》《张萱和他的〈捣练图〉》《顾闳中和他的〈韩熙载夜宴图〉》。这一套要将“古典中国的艺术之美”“化为孩子的品格涵养”的图书,于没有文化积淀的我,也合适。

    风中的雨:买这书,其实是想买这几幅画。当然,古摹版、较高品味的印刷版,是不敢想的;只要有完整的、全画幅的、普通的甚至比较差的印刷版,就可以了。在我的想象中,每本书中都应该有较大、较长的折页,折页打开来,就是一幅完整的画。但翻开书,却有些失望,虽有完整的画幅,但却不是较大的折页形式,而是横印在书里。而且,最为关注的《清明上河图》因为卷轴太长,被折分为两半,上下并列,画面小,其中的景物、人物等等也很小,看不清楚。

    2018年6月24日
    《字看我一生》(稿本)是2017年出版的流沙河“解字”新书, 109则,每则4字。和作者以前的“解字”书不同,本书由晚清时期,本名李德九、养名余傅瑚、俗称三三者,从宿县而德州而涿州而京城,最终定居成都,并预闻甲骨文的发现等重大事件的一生,串起所解之字。有故事,有学问,读来趣味万千!

    风中的雨:流沙河“解字”的书,家里有好几本:《文字侦探》《渡沙河认字》是印刷本,《白鱼解字》《正体字回家》是手稿本。《白鱼解字》是毛笔手稿,《正体字回家》是钢笔手稿,现在这本《字看我一生》也是钢笔手稿。因为涉及到古字古音,特别是古字(很多古字现在已经不用,电脑程序根本“打”不出来),手稿本写出来的古字,更有味道。《字看我一生》,写的是繁体字,渡沙河称正体字,即没有简化过的老字。这些字,与甲骨文、金文、篆体的延续关系,比起简化字,更明确,解读时,比较容易弄清楚造字先民的造字起意。幸好,以前在成都读书里,教古代汉语的教师对我们进行过较为系统专业的训练(考试时,题本是简化字,要求你写出对应的繁体字),识得不少繁体字。不然,读这书,肯定很吃力。
    风中的雨:读第一则,就很奇怪:江苏宿县之李三三是谁呢?翻书前,无序言说明;看书后,无跋语解释。读到第12则,介绍抱养李三三的人家姓余,想起流沙河姓余名勋坦,便想:莫非这李三三是其先辈?但往后看,却又从抱养之余家回到了生养之李家,余也不姓了,依然改回姓李,叫李德九。然后,到德州,到涿州,到京城,与孙诒让、王懿荣、刘鹗等古文字大家交往,并与闻甲骨文的发现与识读。觉得:这个人,不可能是流沙河的先辈,而只是流沙河为讲故事编造出来的一个人。待读到全书末尾108、109则,见这李德九阴差阳错从京城迁居成都,重又遇见抱养之余姓家人,重新改姓余名傅瑚,定居成都。其时,为辛丑年(1901),李三三之子李文宿(后改为余家宿)7岁,而流沙河(余勋坦)生于1931年。看到这里,想到这些,忽有所悟,自以为是地认为:《字看我一生》里的这个故事,是流沙河先辈的故事,按年代算,所谓李三三、李德九、余傅瑚者,应该是其祖父。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或许,《字看我一生》书里的故事,只是流沙河对先辈迁蜀历史的艺术创作,所以他才既不写序言,也不留跋语。

    2018年6月30日
    张荫麟的《两宋史纲》是“大家小书”之一种,是一部未完书稿。只完成了《宋朝的开国和开国规模》《北宋的外患与变法》两章,《宋代的文学与思想》《女真的兴起与宋金的和战》《蒙古的兴起与金宋的覆灭》三章只有章名。每章后附作者宋史相关论文诸篇,虽一篇只议一事,但史料充足,史论鲜明,很是可观。

    风中的雨:近段时间,看了好几本关于宋代的书。有严谨的历史学著作: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第七卷《宋朝:中国思想与宗教的奔流》、“哈佛中国史”的第四部《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有易中天所谓“中华史”宋之部分:第17卷《大宋革新》、第18卷《王安石变法》、第19卷《南宋风流》;有与宋相关、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作品:《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在这些书里,宋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朝代:政治较为清明,经济空前活跃,文化繁盛多彩,生活较为富足……等等,不一而足。看这些著作,会觉得:两宋,虽然屡被强邻欺凌,在军事上一败再败,但在其他方面却是古中国最为繁盛、文明的时代,不但超越汉唐,而且领先明清,甚至在很多方面领世界之先。宋,在制度上、经济上、文化上或许有许多领先于当时之世的多个方面,很“好”;但宋终究只是古中国一个封建朝代,它应该也有许多古中国历朝历代所存在的社会问题,亦即是“不好”的方面。这“不好”方面的缺失,使这些书也“不好”起来,特别是《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笔下的宋,简直是一个比现代还要现代的社会。这,显然是与历史的真实不很相符。所以,看张荫麟的《两宋史纲》,看到他笔下既富足而贫穷、既文明亦野蛮的宋,便觉得特别真实,才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宋史。其实,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好,也有每个朝代的不好。如果一个朝代只有好,那肯定是虚幻的,不真实的。只有好,不好并存的时代,才是真实可信的时代。
发表于 2018-11-14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毕飞宇的文字,的确具有魔力。接地气,却又有着江南文人气。可能,这也是我喜欢他文字的原因。老师读了这么多,不如单独来一篇,以为本周轮回的作业?
昆曲六百年,我也看了,当时还因此写下一些文字,当真是美好的日子。
问候老师早上好。
发表于 2018-11-14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这章,发于13号,当属上期。就不再高亮显示,期待老师的毕飞宇。
发表于 2018-11-14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欢老师这样的读书方式,读书人,当有的认真情怀,推荐。
发表于 2018-11-14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蔚为壮观,读起来超级爽快。谢风雨老师分享。与冷版同期待。
发表于 2018-11-14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字母老师读书多,每本书都读出了自己的味道,博览全书,每次读您的蛀书记,都很有收获!每一篇都很精彩,有时间一篇一篇写来,会非常精彩!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8 20:19 , Processed in 0.05811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