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558|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58【投稿】惠州儋州,何须问功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1-29 1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门长子 于 2018-12-9 19:36 编辑

惠州儋州,何须问功业
吴心韬


    惠州是一处好地方,山清水秀,瓜果飘香。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惠州以珠三角城市群和大湾区概念,闪烁出投资热土的魅力。同样,在今年春天,海南成为中国开启改革开放新篇章的炫丽序曲,是呼应雄安新区千年大计的南中国开放桥头堡。
    在高铁横跨南北、神鹰沟通东西的今天,从惠州到海南,一天之内或者几个小时以内便完成旅途,但在900多年前的北宋,苏东坡走完这段路,花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所以,当大湾区和海南概念火热的今天,我会不由地想,如果苏东坡泉下有知,肯定会兴奋地饮下自酿的米酒,再赋上几首诗词,感慨这天翻地覆的变化。回忆那海那山那路,我们仍能生动地去构想苏东坡可亲可敬的形象,晚年运道不佳,但他却一直用豁达乐观,打磨千古恒亮的人格光芒。
别惠州,垂老投荒
    1097年(北宋绍圣四年)四月,正在惠州等待荔枝熟透的苏东坡,接到朝廷的命令——他将被贬到海南儋州!想想大宋版图最南端的那一叶孤岛,想想不久前病逝的爱妾王朝云,再望了望刚用全部积蓄搭建的新房,苏东坡百感交集,无奈地苦笑。对于年近花甲的他来说,被贬海南的消息不啻于被判死刑。从汉代到明代,被贬谪到海南去的官员只有十五个,但几乎是有去无回。据林语堂《苏东坡传》,在数百位受苦难折磨的元佑大臣中,只有他一个人贬谪到此处。
    但在政敌及其爪牙的紧盯下,苏东坡不敢有半点担待。他草草地交待了家庭事务,带着小儿子苏过即刻启程。行至广西梧州时,苏东坡得知弟弟苏辙被贬至雷州,现已到藤州。他便折往藤州与弟弟相会。
    相会是在五月十一日,分别是于六月十一日的雷州,此后,浅浅的一湾海峡,成为隔离兄弟二人地理屏障。只是兄弟二人都不曾想,至此一别竟成为诀别,此后再无相见之日。苏东坡似乎预知茫茫前景,写下“绝笔”:
    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春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则葬海外,生不契棺,死不扶柩,此亦乃东坡之家风也。”
    作为一同出走川蜀、浮沉宦海、互为知音的手足,苏轼苏辙的兄弟感情是一段文人佳话。他们的这次见面是泪眼相对、感怀境遇,还是相互勉励、慰藉心灵,其中况味,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品得。
登儋州,仰俯天地
    七月,苏东坡到达儋州。酷暑的儋州白天极热,夜晚海风极紧,山中多雨多雾且树木连天,潮湿难散,郁气难解。苏东坡描绘他的陋屋孤床,竟成了白蚁乐园。更让他难受的是,儋州本地人几乎无法能用流利汉语与之交流,这让他倍感孤独。且黎民的许多风俗,如屠牛牲祭等,让东坡居士难以适应。他更不喜当地僧侣,因其娶妻偷欢,与俗人无异,戒律清规早已成浪卷泥沙。
所幸,在八月,儋州来了一个新军使张中。张中久仰苏东坡大名,一到儋州便到苏东坡暂居的官屋拜谒。立冬时节,张中见岛上风雨连绵,官屋破败,雨漏如注,立刻派人修理,才使得苏东坡有一个相对得体的住所。张中喜弈,常与苏过对弈,苏东坡也乐得在旁观战,惬意其中。
    逐渐地,也不知是当地土著学了汉语,还是苏张二人学了黎族话,他们和当地人成为了好朋友。二人经常去城东南黎氏两兄弟家钓鱼,客人越聚越热闹。大家还凑钱为黎家修房子,房子落成后,苏东坡为其取名为“载酒堂”,一派喜庆热闹的气氛。
    苏东坡心境也逐渐开阔,才气和抱负再次跃于纸上:
    儋耳山
    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旁石,尽是补天余。
    寥寥二十字,既介绍了奇山俊秀,又表达了自己流落天涯海角、壮志未酬的遗憾。
    在《在儋耳书》中,他写道: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天地、宇宙、草芥、蝼蚁,各种参悟,充满辩证哲学,折射苏东坡那博大而多元的脑洞和快乐人生的生活哲学。
    在那首著名的《独觉》中,他写道: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
    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
    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
    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独觉,为佛教语,又称缘觉,是指在无佛之世,自己修行功成,觉悟缘起之理。赵朴初《僧伽和佛的弟子》中解释道:“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脱,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
    可见,东坡居士的独觉功力,并不因周遭环境而有半点减弱,反是多了几分力透纸背的劲道。
兴文教,泽披后世
    作为一名被贬谪的官员,苏东坡没有直接干预地方事务的权力,但他还是竭力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那百炼成钢的各种技能,为岛上百姓谋福,如在琼州开凿干净饮水源,在儋州传授中土的农耕牧业和医疗药材,他还改良当地的斗笠,后被当地农民亲切地称为东坡笠。
    儋州的诗书传统并不兴盛,教育水平和中土差距甚大。苏东坡曾去探访儋州城东的学校,发现那里学生无几,寂寥无声。此景堪忧,苏东坡努力与学生往来,且对有心求学的人加以指点,营造起儋州的文化气氛。名气积累下来,不仅儋州本地人前去求教,就是海南其他三州的百姓和岭南的学子,也纷纷来到儋州向苏东坡请教学问。苏东坡培养了海南有史以来第一位举人姜唐佐和第一位进士符确。其中,姜唐佐就是从琼州前去儋州慕名求学的学子之一。据统计,经宋、元、明、清几代,海南共出举人767人,进士97人,这与苏东坡的贡献分不开。可以说,苏东坡之于海南,就如韩愈之于潮州,实践所谓百年树人,泽披后世。
    学术方面,早在黄州时,苏东坡大体完成了《易传》、《论语说》的注书工作。在儋州期间,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苏东坡还是设法借到了像样的笔墨纸砚,并请求广东的友人郑嘉会跨海运来千余卷书籍,着手并修订了《易传》和《论语说》。不仅如此,苏东坡笔耕不辍,新撰写了十三卷《书传》和五卷史学批评专著《志林》,可惜后者并未全部完成。
    创作方面,据统计,苏东坡在海南诗作130多首,这其中包括他的和陶诗15首。这些和陶诗,苏辙评价道:“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黄庭坚这么感慨:“东坡岭外文字,读之使人耳目聪明,如清风自外来也。”意即岭外的蛮荒之气并未使苏东坡的才气和灵性打折扣,相反,一次次的磨难不断锤炼他的作品,不断淬炼中华文字的精妙。
    斯人已逝,怀念永存。近千年后,为感怀苏东坡留下的文化遗产,2010年儋州举办了首届东坡文化节,之后与眉州、黄州、惠州轮流举办东坡文化节。
北难归,天道功业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初九,宋哲宗驾崩。二月,朝廷大赦天下。五月,朝廷下令苏东坡琼州别驾,广西安置,这距离他初登上海南热土已足足三年。
    曾自比苏武的苏东坡,不知在接到消息后,会是何种表情,心理是何种滋味。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对这片热土已经产生别样的情感,所有的遭逢际遇人情冷暖在顷刻间化为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以及对当地黎民百姓的情感交融。于是作《别海南黎民表》: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
    平生生死梦,三者无劣优。
    知君不再见,欲去且少留。
    六月,苏东坡启程,由琼州北渡。在渡海的这一夜,他看到夜晚天空放晴,云散月明,天海澄清,遂挥笔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当中既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清朗,又有对造物弄人斗转星移的感慨: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溶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下旬,他抵达终老地——常州,受近万常州百姓夹岸欢迎。但伟大诗人因途中得了暑热,且在北归途中多有波折,不幸抱恙,且病情不断恶化,最终在七月驾鹤西去。噩耗传出,“吴越之民相哭于市”。
    生前,他曾走进金山寺,发现庙堂之上,十年前北宋知名画家李公麟为他画的坐像还在,顿时百感交集、老泪纵横、感慨万千。因在政治敏感时期,保留这幅画可是要冒巨大风险的。他挥笔写道: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前半句豪迈之气不减当年,后半句在自嘲中吐露壮士暮年、美人迟暮的悲怆。想想自己曾被贬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颍州、扬州、定州、英州、惠州、儋州等12个州,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上万里。人生最黄金的岁月里,他大多数时日是在颠颠流离中度过,偶有的舒适惬意,也常常受到各种妒忌暗箭的攻击。只是和其他遭遇不幸的人不一样的是,生活的磨难对苏东坡是一种别样的历练,不断打磨他的思想厚度,堆垒他的人生高度,但一成不变的是他的达观清朗。这让我想起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我也很赞同林语堂对苏东坡的评价,即苏东坡用他的卓越功绩和丰富生活体验,成就一场“人生的盛宴”,而这场盛宴,我们至今还在追忆与垂涎。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8-11-29 19:37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老师,谢谢支持,请在文末添加版权。
3#
发表于 2018-11-29 19:38 | 只看该作者
添加版权的方式,参见本版秋实版主所发公告。谢谢!
4#
发表于 2018-11-29 23:45 | 只看该作者
此篇将苏老在惠州,儋州的生活介绍的详尽。拜读学习了,问候!
5#
发表于 2018-11-30 10:28 | 只看该作者
嗯,很好的文章,其实儋州之行,更多的是苏轼的决绝。先做棺材,再挖坟,因为子瞻知道朝廷已然容不下自己。很好的小散文,很不错,很喜欢,有机会可以一起交流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30 11: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心韬 于 2018-11-30 11:24 编辑
艾桃 发表于 2018-11-29 19:37
问好老师,谢谢支持,请在文末添加版权。

搞定了,第一次灌贴,谢谢提醒

点评

欢迎常来此论坛,版块多,老师多,有计酬,是一个很好的论坛。  发表于 2018-12-2 20:35
7#
发表于 2018-12-2 21:33 | 只看该作者
用词谨慎,翔实地介绍了苏轼在惠州儋州的生平和业绩,流离的种种让人心酸,他做出的贡献又让人起敬,圣人之称于他并无不可。正如会员梅边所说,中国有他乃大幸也。

点评

中国有苏轼真是大幸,要不然少了好多精美的文化遗产。  发表于 2018-12-9 22:50
8#
发表于 2018-12-23 08:55 | 只看该作者
史料详实,务求严谨。用倒叙之法,把因苏轼而名的惠、儋两地做了对比性描写,苏轼惠极子孙的恩泽不言而喻。读来愉快且益。
9#
发表于 2018-12-25 15:14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写出了苏轼最后时光的的漂泊和坚韧 ,欢迎关注我的129《王朝云:关于我的,你们都猜错》
10#
发表于 2019-1-3 11: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是用心了的,道出苏公一生的流离,心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23:09 , Processed in 0.05888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