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0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追怀旷远恋世情 思宗造化寄浮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2-17 19: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汉玉 于 2018-12-17 20:15 编辑

追怀旷远恋世情  思宗造化寄浮萍
——苏轼《前赤壁赋》品赏


    这篇散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在此之前苏轼因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被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因后来还写过一篇同题的赋,故称此篇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日写的那篇为《后赤壁赋》。赤壁:实为黄州赤鼻矶,并不是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旧址,当地人因音近亦称之为赤壁,苏轼知道这一点,将错就错,借景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之章。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乘着一叶扁舟,在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悠悠忽忽地离开世间,超然独立。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这篇赋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纵观全文,一者表现了道家超然物外的精神和儒家积极运世的思想——寄情山水,遨游物外,追怀古之英豪,情致旷达高远,这是苏轼思想的主体;二者体现了佛家的“色空观念”——一切有形的物象最终都归于无,但是人的精神如“山间之明月清风”,永存于世。两者之间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而寄情山水是心灵的憩息,是为了更好的积极入世做铺垫和准备。所以,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精神都包含到,体现了苏轼此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也正体现了《前赤壁赋》是苏轼文学的分水岭。


    所以,通读全篇,可以归结为“追怀旷远恋世情  思宗造化寄浮萍”,人生的挫折使苏子并没有意志消沉,而是始终朝着积极的人生发展,体现了一代“词宗”独异的人格魅力!


——THE   END——

2#
发表于 2018-12-17 20:11 | 只看该作者
非首发段落过多了唉,问候朋友。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0:15 | 只看该作者
木门长子 发表于 2018-12-17 20:11
非首发段落过多了唉,问候朋友。

自己总结,类同句太多,简直就像复述,故改为分享!!!!可以看看我的“文化创新”板块的文章!
4#
发表于 2018-12-17 21:1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增加了几份热闹。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7 21:56 | 只看该作者
艾桃 发表于 2018-12-17 21:13
感谢分享,增加了几份热闹。

谢版主关注!!!同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3:01 , Processed in 0.06322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