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04|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汉字”与“书斋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16 0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19-1-21 18:04 编辑

                                                           漫谈“汉字”与“书斋号”           高迎春

        我的书斋号,称作:“迎春堂”。2012年,因拆迁搬入开瑞社区二号楼三单元101室新家以后,我才正式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房。这期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山水画家施云翔工作室任助教的邢亚洲老师,来宁津县办画展。他是著名画家白庚延老师的关门弟子,善画群峰竞秀的太行山,大气苍茫;善画烟波浩渺的白洋淀,云水辽阔。因此,特意选购了他的斗方山水画一幅。他在我的册页上,作画相赠。我趁机提出让他给我的书房起斋号。他说你的名字叫迎春,斋号就叫“迎春堂”吧。当他在我的册页上作画完毕之后,顺手又给我题写了斋号。字迹酣畅淋漓,具有大家风范。之后,我也请宁津县书协名誉主席王金铎,为我题写了斋号。他的隶书古朴典雅,端庄秀丽,别有一番风味。闲来,关注他人的书斋号,发现有趣有味,林林总总,竟然浩如烟海。

        说到书斋号,不能不说汉字。古代中国,应该是先有了画家,才有了中国文字。这是因为,中国字最初是象形文字,而且许多字都是多形的。新石器时期的先民,已经学会了制作陶器。生活在黄河下游的有鬲氏,在使用黄河澄泥制作陶器的过程中,最先发明了炊具“鬲”。鬲有三个足,之上是盆状。当在三足之间点火烧烤,可以将盆内的肉煮熟,可以将盆内的水烧开。从此古人除了吃烧烤食物,又多了蒸煮食物的吃法。于是,人们将这个部落称作“有鬲氏”,将取澄泥制作鬲的河流,叫做鬲津河。这条古老的河流,就在德州东面的宁津、德平、陵县一带。而这一带,也是古鬲国的中心地带。在宁津境内,有两条古河流。一条叫做胡苏河,一条叫做鬲津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在宁津设置胡苏亭驿站。驿站名称,因胡苏河而得名。公元534年,东魏天平元年,将胡苏亭改名胡苏县。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废胡苏县,改名临津县。临津县名,因离鬲津河近而得。公元1127年,金天会六年,临津城被洪水冲毁(旧址在今天保店镇),县城东迁25里卧牛高岗,取名宁津,期盼从此不再有水患。宁津域名,沿用至今。

        六千年前的有鬲氏部落族人,处于文字的萌芽阶段。他们在制作陶器、制作鬲的过程中,兴之所至,顺便将太阳、月亮图案,刻在陶器之上;顺便将麋鹿、野猪图案,画在陶器之上。这种早于甲骨文的原始文字,被称作“陶文”。陶文字,有许多都是多形的。比如“羊”字,到了甲骨文时期,可以写出四十多种样子。可见象形文字,最早只是一种事物的表达。形状或大或小,笔划或多或少,都不甚重要。因为,上古时期,还没有人来规范这些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字”。上个世纪一九九五年,获得民间工艺大师称号的于荣喜先生,历时半月有余,给我写成一幅“百马图”。图上一百个马字,由简到繁,由形到状,竟然没有一个字是雷同的。这让属马得我,深深叹服。民间的百福图,百龙图,百凤图,都是多达一百个。而寿字竟然达到二百个,民间称作双百寿。这让我开悟到,中国的文字,都是刻画者发明的。中国的文字,都是书写者发明的。最初的刻画者,有可能是部落首领;最初的刻画者,有可能是占卜的巫师。但不可否认,其中也会有普通的制陶工匠,普通的黎民百姓。

        最初的造字,是“象形”,是“指事”,后来又有了“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四种造字法。这六种造字法,古人称之为“六书”。随着时代进步,文字作为交流工具,越来越彰显其重要。从远古开始,造字循序渐进,汉字越来越多了。最古老的陶文,有五百多字,就是在山东的古陶器上发现的。有鬲氏和鬲国文化层,被黄河泥沙埋在地下八米左右土层里。如果发现了鬲国古城遗址,古老的陶文,肯定不止这些。商代的甲骨文,大约五千多字;汉代杨雄编著《训纂编》,收录了5340个字。汉代许慎编著《说文解字》,收入9353个字。魏国的李登编著《声类》,收入11520个字。魏国张揖编著《广雅》,收入18151个字。梁国的顾野王编著《玉篇》,收入22726个字。宋代的陈彭年等人编著《广韵》,收入26194个字。宋代的张麟之编著《韵海镜源》,收入26911个字。宋代的司马光等人编著《类篇》,收入31319个字。明代的梅膺祚编著《字汇》,收入33179个字。明代的张自烈编著《正字通》,收入33440个字。清代的张玉书等人编著《康熙字典》,收入47035个字。民国的欧阳溥存等人编著《中华大字典》,收入48000个字。中国社科院编著的《汉语大词典》,收入54678个字。中国汉字,真是浩如烟海了。

        汉字诞生之后,必然面临书写问题。在没有纸张的古代,先人用毛笔将字写在陶器上,羊皮上,竹简上。在中国,毛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陕西临潼发现了距今五千多年的墓葬,出土了凹形石砚,研杵,染色物和陶杯。彩陶上的装饰花纹,可以辨认出毛笔描绘的痕迹。到了商代时期,毛笔的主要作用,是给甲骨上的刻痕填色。到了汉代,竹简替代了甲骨,毛笔开始大行其道。从此,中国有了真正的书法家,文人的书屋,开始有了“斋号”。司马相如的书斋号,叫做“长卿石室”。杨雄的书斋号,叫做“玄斋”。后来的文人,纷纷效仿,书斋号从此如滚滚洪流,一泻千里。书斋号更是五花八门,陶潜的书斋号为:“归去来馆”;陈寿的书斋号为:“万卷楼”;陈子昂的书斋号为:“读书台”;李泌的书斋号为:“邺候书院”;杜甫的书斋号为:“浣花草堂”;刘禹锡的书斋号为:“陋室”;李渤的书斋号为:“白鹿洞”;怀素的书斋号为:“绿无庵”;曾巩的书斋号为:“南轩”;陆游的书斋号为:“书巢”;范成大的书斋号为:“石湖别墅”;元好问的书斋号为:“野史亭”;唐寅的书斋号为:“魁星阁”;杨树达的书斋号为:“积微居”;吴湖帆的书斋号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吴昌硕的书斋号为:“缶庐”;梁实秋的书斋号为:“雅舍”;姚雪银的书斋号为:“无止境”;叶继武的书斋号为:“古风庄”;贾平凹的书斋号为:“静虚村”……一路读来,让人眼花缭乱。

        书斋号,从一个字,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七个字,各有其妙。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书斋号,因为他写了一篇《陋室铭》,因而名扬千古:“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表达了他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高风亮节。陆游晚年的书斋号为“老学庵”,题写的书斋楹联是:“万卷古今消承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表达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精神。当代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给自己起的书斋号为“积微居”。问他缘由,他解释道:“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发展;多是少的结果,少是多的积蓄。学问是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书斋号包含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哲理,给人以启迪。清代邓石如的书斋号为“碧山书屋”,他题写的楹联很有特色:“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少陵诗,魔诘画,左传文,马迁吏,薛涛笺,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上联下联,集自然与文化,内蕴丰厚,气派超前,可谓洋洋大观,堪称楹联一绝。书斋号也有加长版的,清代文人李盛峰的书斋号是:“周敦商彝秦镜汉剑唐琴宋元明书画墨迹长物之楼”。竟然有21个字,堪称历来之最。

        2010年十月,宁津县政协文化艺术交流联谊会,编撰了一部《宁津县书画作品集》,我因此知晓了其中一些人的书斋号,书协主席李越的书斋号为:“三越斋越 ”。意思是越前,越中,越后,激励自己不断超越。或许,也期望自己的书法,越来越好越棒,被人们喜爱和收藏。他曾为我写了“闻鸡起舞”和“龙”字墨宝,至今还珍存着。美协主席孙胜利的书斋号为:“醉意草堂”。他的大写意花鸟画,大气磅礴,酣畅淋漓。或许,这种醉笔醉意,就是他毕生追求的风格。因此,才为自己起了这个书斋号。他为我画的“江南枇杷一树金”,挂在客厅里,依然为我家增光添彩。书协名誉主席王金铎的书斋号为:“翠竹草堂”。他崇尚书风与人品、学识、气节完善结合,用这个斋号提醒自己,注意字外功夫修养,像竹子一样虚心而坚韧。他给我写了“上善若水”、“见贤思齐”等墨宝,是我的最爱。美协副主席张东洲的书斋号为:“听雨斋”、“泥土斋”。前一个书斋号,悠闲浪漫;后一个书斋号,敦厚踏实。他的人物画,鲜活灵动,风格独特。他曾在我的册页上,为我画了两位摇船游湖的仕女,画面古朴典雅,当是他的精品之作。美协李春奎的书斋号为:“霖雨斋”。水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这个斋号说明他尚雨尚水,以柔德来胜刚,以文弱来胜强坚。他为我画的六尺“天使图”,册页小品“喜报图”;为我写的篆书“车如流水马如龙”,都是我珍存传世的宝贝。书协康桂岭的书斋号为:“赏墨轩”。他勤奋书写六十载,行草隶篆,颇具章法。他给我写的“诗文馨香”,就悬挂在我的书房里,成为激励我多写作品,多画作品的动力。美协理事郝秀清的书斋号为:“晴雨斋”。她的工笔花鸟画,是宁津县美术界的一大亮点。今年她有两幅作品,参加了德州市首届工笔画展,采用透明画法的《樱花图》,受到大家广泛赞誉。她为我画的没骨画小品“牡丹图”,人见人爱。而她,也是我学工笔画的老师。……一部《宁津县书画作品集》,收录了近五十位书画家的简介和作品,只能简录至此。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堂,殿也。”而殿的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我的书房,仅有二十平方米,离大殿可谓甚远矣。又闻“堂”兼有学堂之意,敢以“堂”为斋号的人,多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我虽然已经出了六部书,第七部散文集即将出版,可离老师的距离,也是有点远。想想这两点,使我有点诚惶诚恐起来。可是“迎春堂”的书斋号,是清华美院的邢亚洲老师为我取的,看来只好继续使用了。


                                2019年元月15日写于迎春堂












  
  
  
 





  
 







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06:21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06:23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6 06:24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9-1-18 15:26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文章读来涨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谢谢高老师佳作分享。
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8 20:47 | 只看该作者
云馨 发表于 2019-1-18 15:26
这篇文章读来涨知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谢谢高老师佳作分享。

谢谢光临阅读和留言支持,新春临近,祝您好心情!
7#
发表于 2019-1-19 22:58 | 只看该作者
受教。考证严谨独到,表达谦谨而又自信,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9-1-21 17:44 | 只看该作者
槐下客 发表于 2019-1-19 22:58
受教。考证严谨独到,表达谦谨而又自信,好。

谢谢阅读和鼓励,祝福新春快乐!
9#
发表于 2019-1-21 17:52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19-1-21 17:44
谢谢阅读和鼓励,祝福新春快乐!

高老师真是渊博,杂家,真心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4:04 , Processed in 0.05298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