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三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28 1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三夏”           高迎春

        过去一提三夏,我就想到是夏收,夏种,夏锄。从小在农村里长大,一到麦熟季节,抢收麦子的场景,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清晨三点多,就被母亲叫起来,下地去拔自留地里的麦子。别看麦子已经成熟了,清晨还是冷到穿棉袄。等拔麦子身上热乎了,才将棉袄脱下来,仍在麦捆上。拔麦子不仅勒的手痛,腰酸背痛,因为需要在脚上摔打麦根上的干土,还会弄个灰头土脸。麦收时节,最怕变天下雨,麦子被淋湿以后,容易变霉发芽,故而夏收被人称作“龙口夺粮”。收完麦子,又要抢种玉米。如果多拖上十天半月,玉米晚熟,就会影响到秋种。玉米出苗之后,又要间苗,又要除草,还要浇地施肥。三夏农民们的辛苦,可不是一言半语能说清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最有智慧的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月末的日月运行位置,总结了物候现象以及规律。并将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分别取名,这就是中国独有的二十四节气。这二十四个节气,恰恰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二十四个节气,比较难记。于是,有人编写了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样通过一个字来提示,人们再记二十四节气就容易多了。人们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总结出七十二候。宋代的王应麟在《玉海》里说:“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故一岁有二十四节气。一年每月二节气,在月首者为节气,在月中者为中气。”每个月有六候,而且我们的祖先,也给总结出了与六候对应的自然现象。比如:孟夏之月——蝼蝈鸣(青蛙);蚯蚓出;王瓜生;苦菜秀;靡草死;麦秋至。仲夏之月——螳螂生;鹃始鸣;反舌无声(百鸹);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季夏之月——温风至;蟋蟀居堂;鹰始至;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行时。

        古老的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中下游地区,物产丰富,是中国的大粮仓。古人总结的五日一候,有可能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五日一候的物象,有动物,有植物,有气象,足见我们的祖先对大自然的了解,是如何的细致。中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从他们总结的三夏时节的农谚,也可以看出古人对物候的了解程度。“立夏晴,蓑衣满田塍;立夏落,蓑衣挂檐下。”不难看出,立夏这一天的天象,和风雨的降临,有着微妙的对应关系。“四月芒种麦割完,五月芒种麦开镰。”二十四节气,注定会影响到麦收的早或晚。这一句农谚,总结的真是恰如其分。“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三夏时节,忙收忙种,错过了季节,必然会影响到粮食的丰收和歉收。“芒种火烧天,夏至雨绵绵。”芒种这一天,如果天上有火烧云,夏至这一天就会下大雨。古人对这一天象的总结,一定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不一定非常精确,但十有八九如此,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初伏有雨,伏伏有雨。”“小暑一滴雨,遍地是黄金。”从这两句农谚,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对气候是何等重视。

        我们的祖先,也善于用花木给月份起别称。孟夏之中,就有槐月、梅月、桃月之称呼。立夏时节,万木葱茏,青翠欲滴,槐树开始绽放黄白色的花瓣,故而称呼四月为“槐月”。《本草纲目》云:“槐树季春五日长似兔眼,十日如鼠耳,十五日始有槐之状,三十日叶成型。初生之嫩叶炸熟,用水淘洗后可以食用,亦可代茶饮,其味十分鲜美。其花开时,状若米粒,炒后水煎呈黄色,其味亦鲜美。”李时珍观察槐树,记录叶花从萌芽到花开,到饮其叶,食其花,十分细致详尽。胶东半岛地区,自古有食用槐花的习俗。用鸡蛋蒸槐花糕,用面粉烙槐花饼,用金针木耳炖槐花汤,用猪肉包槐花馅水饺,可谓风味独特,回味无穷。仲夏之月,又称为蒲月、榴月、榆月。农历五月,石榴花盛开,红红火火,故而有榴月的名称。石榴花开,丹葩结秀,朱果开口,籽粒饱满,因此国人常用石榴来寓意多子多福。其实,石榴花不仅有火红色,也有淡黄色,洁白色,号称千瓣红,千瓣白,千瓣黄。更有特别的花蕊,中心花瓣犹如隆突而起,犹如楼台,人称“重台榴花”,人见人爱。季夏之月,又称为荷月、梓月。六月荷花亭亭玉立,犹如仙子下凡,故而人称六月为荷月。在中国,荷花出污泥而不染,被人们认为是高洁的化身,因此成为我国的十大名花之一。


        古代文人,吟咏夏日的诗歌,可谓众多。唐代诗人高骈,写过一首《山亭夏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绿树浓阴,楼台倒影,窗帘微拂,蔷薇飘香,诗歌富有画面感,闭目沉思,仿佛也嗅到了蔷薇花朵的香味。宋代秦观的《纳凉》,写的也是极有特色:“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莲池自在香。”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起来的轻便坐椅。最初可能来之塞外,因此人们称作胡床。夏日里白天高温,等到太阳落山,凉风微拂,诗人手持手杖,来到池塘边柳树下纳凉。打开折叠的坐椅,听着游船上传来的笛声,闻着荷花的香味,这种悠哉悠哉,休闲惬意的场景,令人心醉。同样写夏夜追凉,宋代杨万里的诗歌,又是另一番景象:“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看来,杨万里一定是赶上了高温酷热天。虽然到了晚间,可以热度依然不减。感受到的微凉,不是风儿刮过来的,而是树高林密集聚的一点阴凉。诗人们心境不同,写出来的诗歌,自然也是百花竞开了。


        眼下正是三夏期,天气一天热似一天。在夏日最好的度夏,是要保持一份好心境。尽管热火燎灶,心静自然凉。更何况,现代人纳凉,有空调,有电风扇,更有降温的冰糕等饮品。夏日里,有一个重要节日端午节,可以相约亲朋好友,去青岛、长岛海边纳凉游玩,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






                                 2019年5月28日写于迎春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7 03:16 , Processed in 0.05170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