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54|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拍马屁小议 07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13 1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语则祭 于 2019-6-20 06:32 编辑

  拍马屁小议01:
  有些时候,一些看似马屁的话,实则还真不是马屁;他当时之所以说这种看似马屁的话,他的出发点并非是为了奉承人吹捧人,也并非是为了借此捞取好处,或借此让人对自已刮目相看,究其真正的原因,竟仅仅只是为了解人窘境,出脱困局。
  这种事听起来好象匪夷所思,明明是马屁的话,怎么就又变成不是拍马屁呢?
  但这种事,还真的有,《世说新语》就记载了这样一则有趣的轶事。
  “晋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数,系此多少。帝既不说,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进曰:" 臣闻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帝说,群臣叹服。”
  晋武帝称帝的时候,虽然以实力而言,是一家独大,但那时吴国还在;而他又在魏的基石上取而代之,这当中难免会有一些臣僚暗中为曹魏抱不平,虽然表面驯驯服服,内心肯定怨恨,不敢正面抵触对抗,但暗地里肯定不会主动积极合作;晋武帝心里当然明镜似的,清楚臣僚们的心思,偏偏又在登基那天举行例行探策,得了“一”字,根据以往对数字的惯性理解,也就意味着小的数字对帝位传承是一种天启的不祥,“一”不就意味着无传吗?自他而立自他而绝;那就不说明晋取代魏是种错误吗?至少这种情况在有异心者有心发挥时,就是一种很大的轰动性的效果,他的反面的号召力会被成倍的夸大,对新建立的王朝必定是个很大很实际的威胁。
  因为,人们信念、力量的凝聚力,往往要借助于神启的形式。故神启对于团结同心是有大作用的,但使用不当,它的破坏力也是巨大并带有毁灭性的。
  所以这个“一”数字一出时,殿中就陷入了一阵尴尬,皇帝修养虽好,定力虽大,也不免神情露黯然之色,而群臣更是惶恐不知所措,这种事又不好安慰,一安慰岂不坐实了短命。
  在这种沉闷至极,甚至临近室息的气氛中,侍中裴楷带着亢奋的声音,向前大声说:“ 我听说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侯王得一则天下太平。”
  这是一种多么有技术含量的机智的解围,没有平时博学强识的积累,是断难说出这种价值无可估量的话来;他巧妙的把“一”字理解为万物之始,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岂不就意味着“一”字不但不是个不祥数字,而是一个无比吉祥的数字。
  晋武帝听了当然高兴,如同陷在惶恐中的人吃了定心丸,群臣们当然也高兴,因为就这句话,解除了沉闷室息的氛围,变得轻松活跃。
  从深里分析,这几句话,无形中树立了朝廷的威严,借助对占卜的合乎逻辑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形成了朝廷在人们潜意识中的形象具有神性的启示,从而更加膜拜,更加坚信。国家也因此更加巩固。

2#
发表于 2019-6-13 16:27 | 只看该作者
有些时候,一些看似马屁的话,实则还真不是马屁——所言极是!其实,拍马屁也是一种修养,不是所有的拍都不可取!
3#
发表于 2019-6-13 17:02 | 只看该作者
晋武帝的沮丧其实就是内心深处的不自信。
或许来得容易,所以穷奢极欲之风盛行,国祚百五十年。
4#
 楼主| 发表于 2019-6-14 09:49 | 只看该作者
  拍马屁小议02:
  有人说,拍马屁是小投入,高回报,这话也对也不对,其实拍马屁小投入,高回报外,还往往出现高风险,还要随时作替罪羊。
  《史记》载“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後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高祖为何怒?因为他不能不怒,不怒他就会失去人心;他很清楚萧何建造这么豪壮的宫殿,还化费多少民脂民膏,而当时四方还没安定,他当然知道萧何的好意,问题是他若坦然接受,那么,他就要正面承受臣民的质疑。
  而他这故意一怒,当然是做戏,心里头看到萧何这么乖,这么懂得主子心理,这么会办事,早就乐开了花;就乾坤大挪移地把罪过?到萧何头上。
  萧何当然也懂得这变戏法般的套路,所以担承下来,找个表面冠冕堂皇的理由,“之所以要建这么豪壮的宫室,并不是为了让你享受,而只是为了朝庭的体面考虑,让人望而生威,帝王的威严才能得到保证,才能让政令畅通。”
  萧何与高祖这么多年的相处,以萧何的机变,自然知道高祖心里是怎么想的,他当然也知道要是宫殿建少了建寒碜了,高祖也许表面装着不在意,心里肯定很恼怒,很可能会因此在心里记一本账,等着与他来日清算。
  所以与其让他心里恼怒,还不如让他脸上假恼怒,这种马屁术实在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使用这种马屁术的人却代不乏人,而且效果很好,正因为效果好,所以也效仿的人多。只不过,一定要把握好火侯,如果引起其它的变故,那么,高祖脸上的假恼怒真欢喜,就真的要变成真恼怒了。
  搞砸了事,总要推出个人向世人交代,那么,这个人既不是他自已,那么除了拍马屁的人还有谁更适合呢?更能取得别人的信任呢?
  所以,为主子无论建造多豪华的宫室都没有问题,但如果因建造宫室引发了群情愤怒,或引起了工程建造中的灾难,那你就要当心了。
  这种马屁之所以百试百爽,无往而不利,因为拍马屁者有一种黄盖原挨的自觉,让领导过上富贵舒适的享受,同时又体面地送台阶,让你一点也不感到别扭,舒舒泰泰,顺理成章,寓拍马屁与国事挂上钩。你若是被拍者,也会欣然大悦!而禁不住竖拇指大赞:“真会办事儿!”

5#
发表于 2019-6-14 22:18 | 只看该作者
看似文章还没完,这只是其中一小节嘛
6#
 楼主| 发表于 2019-6-15 07:49 | 只看该作者
  拍马屁小议03:
  一个人有很大的势力,有很大的财富,也有很大的能耐,这些都形成了他的无比高大上,使他的荣耀达到顶点,许许多多的人前护后拥地围着他转,每天都有人争着说好听悦耳的话让他高兴,小心又热情地伺候他,因为他的嘴里随便出来的一句话,都可能关系到或改变到那些人的前途命运。
  他在其中陶醉了,把自已视为施惠者,以他们的恩人以他们的伯乐自居;某一天,他突然失势了,于是,所有曾经依附他的信誓旦旦表忠诚的人都作鸟兽散,急着离开他,象逃脱似的。于是他感到寒心,感到气愤,感到好心被狗吃了,他恼怒了,他把所有离开他的人全视为忘恩负义,是对他的背叛。但他从来没有自已反省,自身除了权势让人趋之入鹜外,别人投靠你门下,无非是为了名利两字,你无法也无能再为人提供名利,别人还有围着你转的必要吗?你又不是仁德让人心悦诚服,价值让人心甘情愿追随,你所有的万人追捧的热闹场面,不过是权势在起左右,那么,权势没了,追捧的人散了,不是最正常不过了。可是,就是有人想不通。
  《史记》载:廉颇之免长平归也,失势之时,故客尽去。及复用为将,客又复至。廉颇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见之晚也?夫天下以市道交,君有势,我则从君,君无势则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
  门客们的再度涎着脸恬不知耻地回来,因为他们都知道,廉颇的权势需要门客,他离不开门客的点缀,他们与廉颇的纽结的锦上加花的关系,并不是道义交,而只是市道交;也就形成了必然的门客们的看风使舵的特性。
  门客们之所以拍你马屁,说穿了,就是从你身上捞取点小好处,借你的权势,作一个个人追求的平台,你给了平台,只有你还在台上,还掌握着权势,他们就以你为马首是瞻,对你感恩,为你奔走,为你办事,为你歌功颂德;但你失势了,对不起,你没有提供平台的能力,与他们的追求有冲突,他们只有改换门庭,寻找另外的为他们能提供平台追求名利的终级目标。
  门客们虽然走了,但并没有整你的黑材料,说你的坏话,作为敲门砖,是投靠你的政敌,足以证明门客们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操守的。
  廉颇想不通,就活该他倒霉;因为你若是想不通,下一次依然还是历史重演,悲剧重演。这是一个必然,并不是或然,你的自信心爆满时,只是你权势通天时,但你不可能永远权势在握,除非你有德,除非你有价值观,且取得大家认同,而且具有进步性、正能量。
  廉颇不可能有这种认识高度,所以他恼怒,无法容忍门客们的背叛,拒绝门客们登门求食;门客就赤裸裸地象冷水当头泼下般的开解他:“你知道菜市场吗?一到早上,人们无论是买的还是卖的,都熙熙攘攘地挤在一起;可是一到了傍晚,菜市场里走得空无一人。这是为什么?这是供需双方造成的必然的结果。你有权有势,我们就投奔你,你失权势,我们就离开你,这本来就是双方的买卖,都是由需求来决定的;你有什么可怨恨的,你怨恨,只能说明你见识不够,胸襟不阔,气量狭窄。”
  这种马屁,自身要有点儿实力,身上要有别人需要的某种东西,故可以不卑不亢;且可以坦诚相告,拍的时候,也可以维护自已面子,使不失尊严。这种马屁,历史上拍的人特多,基本上都限于读书人阶层。是一种千里马求伯乐而毛遂自荐式的马屁。
  当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是马屁,但我之所以把它列为马屁的范畴,之因为拍的人需要一个平台,而且拍的人也是良莠不齐,且也是没有什么价值观的,无非是为求名利,求出人头地;凡是为求名利而拜入别人门下供驱使,把它列之为马屁,岂非也宜乎!

7#
发表于 2019-6-15 08:48 | 只看该作者
把拍马屁写得这么有历史感,感觉比我写得层次高多了。问好

点评

你好,多谢  发表于 2019-6-16 06:54
8#
 楼主| 发表于 2019-6-16 06:52 | 只看该作者
  拍马屁小议04:
  马屁拍错了对象,如果这马屁里含有阴谋的部分,那么,由于心里有鬼的缘故,就会产生自怕自疑,在这种折磨下,往往会有灭口的想法。就会倒打一耙,颠倒黑白。
  《史记》载:“十一年冬,公子挥谄谓隐公曰:“百姓便君,君其遂立。吾请为君杀子允,君以我为相。”隐公曰:“有先君命。吾为允少,故摄代。今允长矣,吾方营菟裘之地而老焉,以授子允政。”挥惧子允闻而反诛之,乃反谮隐公於子允曰:“隐公欲遂立,去子,子其图之。请为子杀隐公。”子允许诺。十一月,隐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蔿氏。挥使人杀隐公于蔿氏,而立子允为君,是为桓公。”
  鲁隐公无疑是个君子,其父惠公死后,由于太子允很小,故国人共令庶长子息摄政,称鲁隐公;十一年过去了,公子挥见太子允也长大了,却未见归政;不免想到隐公无意归政,同时想到那么太子允的存在就是潜在的隐患,他去对隐公说这番话的时候,应该是信心满满的,这样做既对国家的安全有利,避免了因争王位而起冲突,致使动乱;又使隐公避免了杀弟的恶名,其王位的合法性得到保障;其三,当然是个人的欲求,我做了这么多,当然也希求回报。
  在公子挥的算盘里,这是个一箭三雕,同时又达到双赢的结局。
  孰知鲁隐公也是有头脑的,无论他归政这番话是真是假,形势上说,他都不能与公子挥达成协议;公子挥若杀了太子允,虽除了他必然的后患,免除了合法者的争位,但若因此让公子挥掌相权,岂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明着告诉国人他两是合伙人,要知道,摄政是国人的意思,而国人得知他如此阴险,他的王位还有合法性吗?
  因此,他是不能明确表态的,但由于公子挥并不是自已的班底人,他更不能透露心声;但他也并没有声色俱厉,变脸色严斥公子挥,可见他心里,是有想法的,不可能说这番话是真实的,这明显是一种言不由衷的遁词。
  公子挥很清楚,隐公若是狠狠训斥自已,反而说明他是真心归政于公子允,因为他的训斥话就表明了态度,以一个自甘逊位的人,再耍阴谋,就算得逞,也会不齿于人,受各种政治势力的鄙视,王位芨芨可危。
  但他用这种遁词来敷衍自已,说明他不愿别人知道,那么,公子挥就要考虑他要是使用阴险的手段不着痕迹地令太子允死去,那么,他本人就会被怀疑最知内情的人,也难免会被灭口。
  所以公子挥才恐惧。
  所以他才会去窜掇太子允,太子允相信他的话,也是从现实形势上得出结论,他若相信隐公还政于已,是怎么也不会行刺杀之下计,为什么还要犯这个简直就是多余的风险,可见,隐公的许多作法,确实有许多让太子允无法相信的理由。
  既不得程序上名正言顺合法的还政,就只能使用流血的方式,夺政!
  这是种政治投机的马屁,有高回报,但同时也有高风险;这种马屁法在官场上是屡见不鲜的,有的成功,身价倍增,咳唾成珠;有的失败,身被腰斩,祸及族人。最好,慎用!因为,阴谋总是令人忽惊忽喜,大起大落,难免殚精竭虑,心神恍惚,容易短命。

9#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06:51 | 只看该作者
  拍马屁小议05:
  有一种因不小心失职而造成自已的危局,进既不得,退亦不能,于是编造出巧妙的谎言、合乎逻辑自圆其说的情节、加上巧舌如簧有声有色的口才,恰到好处点到即止的无意似的给对方提供施展宽厚的空间,明着仿佛在痛斥自已的失误罪过,暗地里却设着对方稍有自命不凡就不能不入其圈套中,因为让对方觉得唯有宽恕谅解自已,才更能显得形象上的高大伟岸,更能获得人们的赞美与崇敬。
  《史记》载:齐王使淳于髡献鹄於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於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淳于髡失鹄之后的这套说辞,与优孟谏葬马骨颇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制造出夸张变形的对比,形成人畜(禽)的贵贱,以及这种贵贱的递进认识会伴随带来的那些弊端,而这些弊端会这样使君主的形象受到损害,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君王恍然而悟,最终作出最有利于自已的选择;
  如果觉得鸟比人贵重,那么我罪当死;如果觉得人比鸟重要,那么你就该宽恕我的罪过。我知道失贡物有罪,但我还是不避死罪义无反顾的来,是因为我觉得职责与‘信’比死更重要,我不能因为我的一时失误,只身他国逃亡,而使两国因此产生误会,这就罪过更大了,因此我宁可冒死也要说明原因,哪怕只身受罪,也不可使国事因此受损。
  一副忠肝义胆的形象无形中隐现,而楚王只有表示赏识这种忠肝义胆,那么,君主的宽厚仁德的形象也就脱然而出了。
  无论什么样的君主,能有几次机会在轻松自然的环境里表现自已的宽厚仁德?而且这种宽厚仁德的表现,既不会使人妒嫉诽谤,也不会引起任何的争议,更不会带来任何的后遗症,你说提供这种机会的人,是不是世上最会拍马屁的人?因为,稍有点政治头脑的君主,根本就没有拒绝的道理。
  楚王当然知道这次机会给自已带来多么好的表现机会,所以他懂得应该对献鸟人感恩,是他,给了他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给他树立了宽厚仁德的自然形象。所以楚王才重赏淳于髡。
  这种马屁的技术含量极高,且中间隐晦曲折,如果不深加剖析,根本就看不出这是马屁,但世上如果说,有些马屁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这种马屁无疑就是其中最难拒绝的一种。因为,这种马屁提供给对方的是拔高自已的人格形象。
  无论你多么有钱,多么有权,多么有名,但你的内心深层处,都会急切渴望被人尊敬,而想被人尊敬,就必须有自已的人格形象,而人格形象的树立,不是钱、权、名就可以交换就来的,钱、权、名只能说有更便利的条件,当然也是很重要的条件,但不是唯一的;凡是用钱、权、名能交换来尊敬的,都是一时的,是不能持久的,如昙花一现,昙花刚绽放的时候,不是也美奂美仑吗?交换来的尊敬也是一样的,因为钱、权、名就如昙花,只有在开的时候才美,交换来的尊敬也一样,只有在交换中才显得让尊敬,但昙花不可能开得持久,就如钱、权、名不可能交换得持久一样。
  昙花一旦停止开放,就萎谢了;钱、权、名一旦不再交换,尊敬也就消失了。
  唯有自然塑造出来的人格形象,才会让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才会让人自觉的景仰。唯有发自内心的让人自觉的东西,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当然包括尊敬,才会持久,才会永恒。
  楚王敏锐的捕捉到这次机会,他给自已塑造了宽厚仁德的形象;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会在历史的长河里,永远被人反复述说着,这一切,任何权、钱、名是做不到的,唯有人格形象。
  不懂这一点的人,也就读不懂历史,读不懂古人,读不懂人生。不可不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9-6-18 07:08 | 只看该作者
  马屁小议06:
  世上最可怕的一种马屁是,明里恭奉你,说好听的话给你听,让你听了浑身舒服,又给你看得见的巨大的好处,让你在大诱惑面前失去了正常的判断能力,而在其中却暗藏着不易察觉地嫁祸于你;而你还在陶醉于自已捡了宝,殊不知却是个随时引爆的炸弹。
  《史记》载:“韩氏上党守冯亭使者至,曰:“韩不能守上党,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为赵,不欲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赵,财王所以赐吏民。”王大喜,召平阳君豹告之曰:“冯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对曰:“圣人甚祸无故之利。”王曰:“人怀吾德,何谓无故乎?”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於秦者,欲嫁其祸於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彊大不能得之於小弱,小弱顾能得之於彊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王曰:“今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年历岁未得一城也。今以城市邑十七币吾国,此大利也。”赵豹出,王召平原君与赵禹而告之。对曰:“发百万之军而攻,逾岁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
  韩国上党守将冯亭之所以把上党无偿献给赵国,之因为秦蚕食鲸吞,国中通路被切断的缘故,随明有被秦攻破的危险。
  这一点,无论是上党,还是韩国朝廷,秦国朝廷,包括赵国朝廷都是心知肚明的,但冯亭对赵王的话很动听,说是上党的吏民都愿意为赵所有,而宁死不屈于秦;这马屁拍的多甜,言下之意不就是赵王有德,故吏民心向往之,故皆愿归化;而秦王无道,吏民是宁死不从的;把赵王抬高到这个道德的高度,简直就是圣人的化身,竟然令外国受到欣然教化,以至于倾城归附,还有比这更高听得更浑身舒泰的马屁吗?
  无论是谁,这种马屁都会灌得他如喝了玉液琼浆,故赵王大喜。
  不用一将一卒,不费一粮一草,天上凭空掉下这么个大馅饼,半分力气也不用,只要弯下身去,捡起来就是你的了,天下还有比这更便宜的大好事吗?
  这是种迫于严峻形势的困局,又为了使自已的国家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用甘言肥地的代价,把加于自已的兵火转移到他国的土地,从而使自已的国家转危为安。
  赵国果然经不过这个巨大的诱惑,把上党划入赵国的疆域,但秦国费了这么多人力、物力,费了这么多时间、将士伤亡;岂肯罢休,于是大集兵力,转攻赵国,后来发生了长平之役,坑杀了赵国四十余万精卒良将,赵国由于大伤原气,国力颓蹶。
  可见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往往在后面埋伏着凶险,只知占便宜的人,很难识别便宜后面的杀机;赵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知馅饼的好处,不顾它的潜在危害,从而为国家招来横祸。而平原君与赵禹,察眼观色,只知顺从王意来附合,这种拍马屁式的忠心,实际上比其它任何形式的不忠,在特定的政治形势环境下,更具有毁灭性,更具有帮凶角色的嫌疑,说之为国家的千古罪人,毫不过分。
  马屁,我认为是个中性词,用的好的话,利国利民;用的不好的话,祸国殃民。关于这方面,在以后的小议中,还以历史实例的形式一一呈现。但冯亭是外国人,于韩国他是功臣,于赵国他是罪人,无可非议;但赵豹、平原君,无疑祸国殃民!尽管平原君声名显赫,号为战国四公子,但无论他作了多大功绩,无论他多么忠心耿耿,也不抵这罪孽!
  随便说一句,有人以为秦国志在天下,发动对赵的战争是必然的,这话没错,但无论什么样的战争,必须要有个借口,要师出有名,若是没有借口,发动战争一方的军队就会士气低落,而抵御者就会士气高昂,另外,战争之外的舆论指向,也会遣责侵略,而朝廷臣僚也会因为政治理念不同或借机扩权,易生分裂,会使发动战争者内外交困。这一点,无论是古时,还是今时,都颠扑不破,是一样的,不可不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9-6-20 06:32 | 只看该作者
  拍马屁小议07:
  有一种马屁,拍马屁的人明知道会使国家埋下患祸,后果很严重;但他还是孤注一掷,不惜忍受千夫所指,不惜付出身家性命,也要勇往直前去拍;我始终怀疑,把这种马屁仅仅解释为只是为了升官发财图前途,实在无法自圆其说,因为这里面隐含的风险,概率远远大于所获,而过程中所得罪的人又太多,且会动摇国本,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
  我以为这里面肯定有其它的原因,只是史书未曾把它表出,他心里肯定有刻骨的仇恨,而且,按正常的渠道,或者以他目前甚至日后可能的势力,他根本就没有希望报仇,所以才会剑走偏锋,挺而走险。所以才会只有看到一丝机会,哪怕多么渺茫,成功的机率多么少,顾不得丧心病狂,也不惜以身家性命作为赌注。
  《史记》载:“楚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於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平王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生子轸。”
  费无极作为通婚大使,去秦国为楚太子取亲秦公主,当他看到公主姣美,倾城倾国,他心里最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如何才能有效的利用秦公主,来离间楚王与太子的关系,这里面可以合理推想,第一,他与太子的关系不怎么样,甚至存在着私怨嫌隙;第二,他与以太子为代表的政治势力,是敌对的,所以他才会想方设法遏制太子及其势力,并最终阻止太子即位;第三,他知道楚王是个好色之徒,对于美色尤物的宠爱,不输于江山社稷;只要说动楚王夺妻,他就可以成功地与楚王捆绑在一起,因为父夺子妻,君抢臣妻,是会引起朝廷嚣尘轰动的,楚王必须要借助死党来平息私议与抗争。
  但这种马屁风险是最大的,第一,他是以疏间亲;第二,他在鼓动乱伦,为礼法所不容;第三,他虽受楚王信任,担任通婚大使是其信任证明,但君心叵测,一旦反目,众罪所集,必于一身;第四,就算离间成功,楚王顺利夺妻,而此间一旦发生变乱,楚王出于本能地保帅考量,作为事实上的罪魁祸首,他必将被推出去承担后果,而后果,免不了身死族灭。
  故,我始终想不通一个正常的人,怎么会这样不计任何后果,任何顾虑,非要离间楚王与太子的关系,是为了什么?如果说仅仅只是为了政治前途,按他目前来看,他深受楚王信任,地位应该相当安稳,有必要拍这种绝子绝孙祸国殃民的马屁吗?
  这种马屁拍成功了,所带来的仇恨多于所得,潜在的危险也更多,他唯一的好处,就是把楚王紧紧地与自已捆绑在一起。
  要说这里面没有私人刻骨的仇恨在里面,我绝不会相信一个正常的臣子会这么去干;这不是一般般的拍马屁搞政治投机,而是一种明显看得见的必然的国本动摇,稍有点政治眼光的人,都会看出楚国未来潜在的政治危机,很可能由此埋下动乱的祸患。
  费无极不可能看不见,因为,这就是他故意种下的。他不可能不知道,种下这种子的,无论是谁,都无法逃脱结局的悲剧,但他毅然去做,足以说明他心里的仇恨刻骨椎心,唯毁灭方可止熄。
  这种马屁,历史上使用的人很少,这是种外示以马屁,而内实是狡诈恶毒的阴谋,一般的人拍马屁,固然是为求宠、求利、求官、求誉等等,但同时也会计算安全的系数,利弊大小的核算,成本的回报等等,不至于如此丧心病狂,破釜沉舟,孤注一掷。
  故,我敢下结论,这种马屁剥去表象,它的深层的本质,是仇恨!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迫在眉捷要面临的灭顶危机,为了自保,但可能性很少,至少根据文意,很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3:08 , Processed in 0.06518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