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4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论语杂弹为政篇,附论为政篇文学之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21 2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以德”德是政的基础,可从德上生出仁,礼,义,法,俗。。。等等。但为政必以德为本,为根。光有所后之物,而不有本体。政为非正。“譬如北辰”北辰有怎样的特性,可以用来喻政。北辰千万年不变其向,是谓恒;光明天体,明指其道,引迷而达,是谓导;那政德同一,为政不因时变守其德根,引万民于迷途,达归太和,是谓北辰之政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因政如北辰,大夫、百姓、诸侯,邦交。。。俱感其德而礼下。中华每逢盛世,必有四方来朝并与贡,我族自是还十倍以礼遇。中华民族历来与和平为贵,从未生蛮族之野心,只是以德服人。孔子从周,信而好古。这德政实乃中华民族之祖源,环今周遭列强,谤我蛮意,实以已心度我之柔怀.以狼子卑婪窥我美玉.

中华历来内斗外德,今人不明以为耻.实不知其玉色之温美.内安方外定,中华各民族内部斗争,不过是求其玉无暇,而明其德,不外加于人,实乃世界和平之良药.观今强国,从建国之始,求内安外掠.移内祸于外侵,实乃和平之毒草,五洲动荡之根源.

泱泱中华,宛如北辰,德政炳天,万世良药.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周朝有采风官,朝庭派出人员,去全国各地收集民歌、民谣.再整理谱曲演吟给当政者听.这样当政者就可以从这个角度来了解,政治对民间的影响,所谓以政风化.就是说政治对社会俗世是怎样的影响.好政策不一定会产生好的民风.诗经的"风"来就是这样来的,是指以政风化的意思.今之社会上也常有小调,民谣流传.社会发展,象短信这样的也成了民风的载体了.民风常常能真实的反应一个政党的政治修为.观今之民风,就知当政之得失.一言蔽之"文衰物盛"不过近到有反弹之良徵.

孔圣说不论政化如何,翻看诗经不论风、雅、颂.其质其意都是劝善说美的.那么这风化的事,从德从美,纯正无邪都是社会自然而然的要求.是人心所向.贼为何要偷?他偷被捉,也希望遇到善人,不打他,不骂他教育几句,只要归还财物后就放了他. 此时也是"思无邪" 所以这德政乃是人心所向,自然而然的事.中华文化讲天人合一,人道要向天道看齐,是乃自自然然的趋势,势趋德政呀!

"思无邪"是也!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文说了小偷也想社会风气好,被捉免打.但是他还是要去偷,不可能没被打就不偷了.所以德政必需要法刑为辅.没人打你,是风气好.偷东西不被罚,那就是法律败坏了.国家这样要亡的. 所以刑法之必须.但是孔圣所在时代有国家置法于德上.如秦国. 孔圣就伤心了."民免而无耻"秦国的士兵打仗杀人是非常厉害的.因为法律规定,无论是什么性质的战争,按人头论赏.有退缩者那处罚是可怕的.民不以杀人为耻而以为乐.秦统六国,非秦王之一意.实乃这个法律下形成了一股巨大的政治势力,人人都想通过战争封侯荫子.这股力量非秦王所能止.秦王导而六国灭.元朝也是这样的,欲罢不能.打到了欧洲大陆去了.大家只要看秦元两朝的政治制度就明白了.这样如何能长久? 孔圣就提出"有耻且格"就是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必需有一个种思想超越法律政治形态.主客要分清.德礼风行,刑法护驾. 

那种刑法风行,德礼护驾的短期行为是行不通的.这德礼实为无形之物,护不了刚猛的驾,反而损之又损.是谓"民免而无耻"反之刚猛护驾柔美,自是绰绰有余.是谓"有耻且格".

所以这短视伤德礼的政治必害民风之纯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句的意思就是说,为政不易,以孔圣的资质不过一人而已方七十而达。那这德政是千百万人的事,这千百万人优劣不齐,资质不一。这个过程要多久呢?

这句是孔圣以自已为例来说明德政要有“北辰之恒”方可有成的一天。是对上前面三句发感慨呀。

如同说了德政半天,突然说“我呀,学这个,从少年起,一步一个阶梯,到了七十古来稀,才通达了。”真让人顿生“出师未捷身生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

今之人莫哀叹世风不纯,不如以“匹夫有责,滴水穿石”的精神一以贯之。

论语用了四个人来问孝,来说明德政的内在准则。这几句理解了文字意思后需要跳出文字意,去理解这背后的德政境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代表什么,孔圣通过他来讲,想让我们从那个角度去理解呢?  


也就是说,为政的执行者、制定者来问什么是孝。这以一个孩童来问孝是不一样的。孔圣说“无违”。孔圣在注《易》时也提到过“无违”二字。孔圣没有说具体的特指。这二个字放在《为政》之中,放在孝之中来理解,就很大了。可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有这些意思。无违德,无违君上,无违百姓,无违良心。。。(但是如果君上违德。那做为大夫该怎样做才算“无违”呢?)


孔圣用后面的句来解答了。“生,事之以礼;无论君上如何,为大夫的都要以礼而事。那君不君,如何礼?这引出了孔圣在以后的《八佾》中会讲到礼。这里埋下伏笔。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就是说从生到死,从死到祭,都必须以礼而事。那么什么是礼,这句以《学而》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有相通处,并不是说“无违”就是礼。而是说为政而无违,这无违克邪的事,以必须用礼来表达。给“无违”穿了件外衣。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长子,要承家声的。所以孟武伯问孝。求的意就没有孟懿子那么大。孔圣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你有你父母因你生病的那种忧虑心态去敬待双亲就是孝了。放在《为政》中就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境界了。用这从心态从政,必是仁德之吏。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圣的学生子游问孝,子游只是学子,还没出仕。孔圣就说:“今天的孝道之人,只是能供养长辈就被称孝了,那家畜狗和马,他们也能供养,如果内心不恭敬,这样的孝与养狗养马有什么差别?” 这话放到今天来看,可重了。要打倒一片的。用《为政》的眼光来看,就是说政而畜民,不是让人民吃好,穿暖就了事的。那样的话就好象国企农场里养猪了。为政者还要恭敬老百姓,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司令,而是诚心诚意的为大家做事,公务员应以子女孝敬父母的心态为老百姓做事,而不是当老百姓是牲口一样来养。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圣进一步深入这个问题。对子夏说:“摆出一付臭脸孔,有事你去做,有酒肉让我先吃,就是孝道吗?”这里可以看出孝不仅是针对父母,长辈的。弟子对先生也是孝道的一种。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其实是上古就有的德行。因为孝道也含弟子对先生的礼仪呀。用《为政》的眼来看,就是说:“摆出一付臭脸孔,公务员为老百姓做事,让老百姓吃好喝好,就是为政了吗?”这个当政者的态度也就是“色难”今天的老百姓早受够气了,现在也是有苦难言。不信,你去公安局所出法说你被偷了三千元试试。我遇到过类似事件,那位大爷一脸不耐烦,偷得太少了,我们怎么帮你查呀。我倒!我问他那要被偷多少,你们才肯尽力查。那爷说:“最少也得几十万吧。” 我苦笑,该砍的小偷,偷少了。多偷点就好了。从这里我们来理解“无违”就明白这才是为政者应奉行的为政纲领。


什么是“为政”;那什么是“无违”;什么是父母心;什么是有异于犬马;什么是真孝。


长问当今者,天可欺乎?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文意简单,孔圣说:“吾与回谈论一天,回事事恭敬,半点不违背看上去傻傻的。但是从我前面离开,在私下里,却仔细反省,核查自已的思想,言行,欲望。。。充分体会其意境后才去发挥,致用。回不笨呀!”孔圣很赞美回的这种处世为人学习的态度的。“回也不愚”是感叹句,意思是很聪明呀!

用《为政》的眼看就是说“公务员对德,对正政的思想,要勤奋的去求教仁者能者,去学习,不能违背。要用这些精神来考核,衡量自已的行为,思想,欲望。。真正深刻理解后,才能在现实的生活,工作中去执行,发挥。这样才是个聪明有为之人。”

如果每个公务员能做动这点,这个国家真是不得了。三五年就能大治。“回也,回也,何日何时回满天下也?”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句文也好理解。孔圣说:“看这人想要什么,观这人做什么,察这人安乐于什么,这人就没什么可隐瞒得了。”

《为政》就是管人,用人,使人。那么为政者如何去了解,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思想,道德呢?孔子就告诉为政者,把这三者综合起来看,就没人能得瞒过了。这样从政者就不会被伪劣蒙蔽,也不会错失能贤。而分得清贤能、贤而不能、能而不贤、不贤不能、贤能寡言、贤能善言、不贤不能寡言、不贤不能善吹。。。。等等。形形色色,纷纷种种俱不能蒙其眼。

这样的慎明之人从政,就是老百姓的大福呀!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意也简单。孔圣说:“温习过去的就知道新来的,这样可以从中学会许多呀!”故:有许多解释,历史、发生过的事、看过的书、明白了的道理。。。等等。 新:也一样,现在发生的事,新书,不明白的道理。。。等等

为政者有不懂,处理不了的事时,就可以去求教了,求什么?就是去研究过去发生过的相关联的事,从中去寻求解决的办法。有些人无师自通,就是他懂温故知新的道理来处理没见过的事。从历史中,从过去中,去寻找办法,而不是束手无策。

有这样尽心的为政者,老百姓可以放心大睡,听他安排就成了。所以有些人能一人兴邦,凡人常会问一个人怎会懂那么多,温故知新而已,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性相近。没有多大的差别。


子曰:“君子不器。”

意很简单孔圣说“君子不能成为专用之才。”

当权之人是人事,军事,三教九流,七行八业的统管。就要求不能专攻成为某一种行业,学识的专家。这样就不配从政。古往今来,君子器而失天下的多了,木匠皇帝,词人皇帝,和尚皇帝,神仙皇帝。。。还有那些自以为是的文人狂生。文人从政凡是有大功德的名臣,就算文采炳彪,也不敢以文盛。诸葛亮的文采夭夭如灼,而流世仅二篇。非无才而是不为也。君子不器,是指为政的人不能向某一方向发展,而不是不学无术。君子博通于心,不求昭晓于世,求实治于泱泱天下,太和众生.是谓君子不器,非不学矣,非不精矣.

文人当甚为铭记,不从政则由已,从政必不可以文昭世,误天下苍生.当如水处世,任事成形,不误于事而成于功. 泪撒空朦,古之文人哀古伤今,实误人误已,空弃才华于光阴,让人嘘唏.求八股而得人才,不仍痴人说梦.

君子不器,学贯天下.化龙无形,风调雨顺.

今人求生之厚,当苦研器成,不可学君子,误已之生途.从政当别论,有心从政者,可看管子,管子的佛学修为,文采郁郁,道心仁志,博通百业,精于数算.正是"君子不器"的典范.可时人知其功,谤其人,误读久矣!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当权的人,如何做事,如何说话.如何让百姓信服?

子贡以学子求仕的身份问孔圣,孔圣就对这些古往今来将仕之人说:"先做事,再说话,再言而有信."

先行:先做事.          其言:其就是所行之事,言就是关于这所行之事的看法.言为心声,用心体悟后对事的所得之法.  

这句意大如山,深似海.事来找人,人不懂.应先去处理.在这个过程中去理解,发现问题.有所得,有所理,有所通后,才能对君上,百姓,同事说这件事如何处理...等等.说了就按所明白的去处理.

今之人,信口开河,拾叶谈树,胸无成竹,乱弹琵琶.话从口出,翻脸不认.君子乎?小人也!小人不是骂他们,是说器小才微,不足当大任.非道德,品性不好.

这句仍是从政之大要.得失关键. 先,行,其,言.一字一意,不可连解.实明而后论,论而再行,方事无大过,人无大错.于国于家,甚有益益.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意也简单孔子说:"为政当权的人要周达而不结私,为政求欲的人却结私而不周达."

这句话把为政的人分开了.什么是周?什么是比? 君子周就是为政对每个都包容理解.通达万物.这周不仅指人,因为周字后面没有名词,周只是个动词.所以理解时不能自设囚笼,限虎伤平川,龙哀浅水.小人比就只对自已有利有用的才去接纳,一但无用过河折侨,翻脸不认.其后发现能再利用,又弃人格而求知,手段低劣.威逼利诱色惑欺蒙无所不使,是谓小人比.

历史从来都是小人胜多,君子常败.因为君子周而不亲不利.小人比而亲且利.比而易结党,周而易心惜.朋党之祸就从这里生出,小人分党也自倾扎.难能长久,君子周而知音,千古不灭.是有"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

君子呀!君子! 你也得学些小人手段,利小人党攻小人党,求太和于太平,安天下存已身,才能行大道.不然,痛敖敖,亲者伤,仇者快.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也是一样,辞简单而意深.孔圣说:"学习不思考就是会迷茫,思考不学习就很危险."

人不是书柜,更不是图书馆.学而不思就是内存条了,不值钱了,现在几十块钱就可买几兆的.学而不思只能在人前卖弄,不能让他去做事.因为他分不清,事以理对呀.用什么理去对应做什么事,事变而理不迷.不然就成了赵括,送四十万国之同胞于土坑.悲乎!哀乎!

人生来不同能通天通地,"性相近,习相远"两个小孩子才出生有多大差别?凭天资能成事吗?生下来就懂<论语>的没见过. 想当然而处事,不通理,不明人,不知故而为,让他不学去开飞机好了,不掉未有.害人害已败事.

这例子的道理人人理会.而为政中人不一定自觉.每个人都不自觉的,认为自已学而能思,处事定成.那知这知的理.孔圣忧心特别说出了后二句"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二句都是这深入这个问题.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圣说:“打击奇异,不合常理的,会等于伤害自已。”放眼今天,最能说明这个思想的就是美国民主的外交策略。把自已的民主理念加在别的文化传统国家头上。要世界政治都成为美式民主吗?这样引发的斗争,痛苦是绵绵不绝的,美国自已也不好受。9。11事件,伊拉克泥潭,大欧洲的自立。。。

再来看排教事件,当一个宗教打击另一种宗教,受伤的是两方的,今天的中东的宗教倾扎;当一个民族排斥另一个民族,以色列的领土问题,沙龙清醒了,撤离犹太人的定居点,给对方生,也是自已活。沙龙说了左派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右派不能解决这个问题,他要组建新党。偏左偏右都不是办法,包容共存在是和平发展的道理。

所以儒教排佛,都是披着儒学的皮,不是行着儒学的魂。

有孔圣的观点,如果问他有没有外星人?我想孔圣一定会说:“我见识太少,不知也。”决不会说“没有,神经病。”

中国文化博大的包容性,泱泱胸怀,才是世界文明的祥瑞。

用在《为政》上就是说,对不同政见,观点的不能打倒,只能去理解,理解不了就去包容。我行我的道,你走你的桥。今天我当权,就按我的办,有一天你能折服我,我就按我明白了你的道理去做。

多么的温润柔美,而又刚正威秉的政治道德。地球别一边的强国正是该好好学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圣这句是引申上面二句的思想,君子学而思之,不能理解异瑞就去包容.能理解就是明白,不能理解就是不明白,这才是真知.可不能乱加评说,任意抵毁.不知就应去求教,求教仍不知,就去包容. 

作为为政者,不可能事事精通,所以要有这种胸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在管事上才能求贤成事. 才能日日精进.

唉!朝朝代代,文人相轻.我突然理解儒者不是文人,文人不是儒者,孔圣的文章从来没有说文人是儒者的,原来我误会久了,当文人必是儒者,今方得知,不是的,文人跟儒者八辈字打不到一块去.文人自命为儒者,不过是往自已脸上贴金,吹牛皮罢了. 谁敢说儒者相轻呢?文人,哈哈总算理解你了...把你们看高了,我见识太浅呀....

以后要遇上文人再把儒学教条化,我只能笑笑,文人!哈哈!文人!

近有学者提议把儒学国教化,这帮文人!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学习如何获得报酬.放在<为政>中就是何如为政治天下来得到报酬.这句重点又在如何行,而天道相酬.不是利益钱财的意思.论语最后一节有: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其中的"禄"字与这个"禄"字有近意.老百姓的感恩,算不算"庶禄".孔圣就告诉子张不要问禄,禄在那里,做事做好,无悔少尤.就对得起百姓,君上,同事.禄就在这里面了.


今人求禄,常问禄之多少,不管成事之好坏,钱财到手,不问心安不安.为官者这样做,就可怕了.求利禄之心盛,不顾百姓之存亡.何禄之有?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孔圣说:"多听了解各方意见,不可轻信,把疑惑.疑难时时放在心上,慎重自已的言论,政令.要留有回旋的余地. 就算有过错,也不会太多,也能纠正.多看,查阅真象,不可认为事易成,时时把危险记住.行动的时侯要留有回旋的余地,不可把事做绝,放现错误都改正不过来.这样事过境迁自已就算后悔做得不好,也少些痛悔.少过,自已良心也得安.不要谈什么报酬,天庆,主欢,百姓喜...报酬自然而然就在这里面了,何用去专求呢?"

真好!多听善问而存惑,慎言留余;多观善察而意难,慎行留余.为政之大要呀!留余!留余!留余!误**地也能后生呀!禄在其中,天尝感之,禄当在其中.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哀公的“哀”在《溢法》中是指成事不足,半途而折。这个不醒世的诸侯来请教,怎样做老百姓才会听话,顺从。孔圣告诉他,表彰正直正确的用来打磨错误过余的,老百姓就心悦诚服,如果表彰错误过份的用来打磨正真正确的,老百姓就愤愤不平。

为政是没有一个中间状态的,不可表彰了正直有为的,错误的不受震憾。同样彰显了错误的,正直没有不受打击的。一朝一代,正邪不两立,正还能容邪,可邪是不容正的,这斗争往往是生死的较量,所以当权者所彰显所维护的那一种,对另一面的存亡就很重要,古时有许多贤者不出任,或者出任也要隐退。这就是因为“举错枉诸直”救国治世不成,还枉死宵小之手,不如退而于教,悄悄的传承文化,让世道变了,学生去发扬“直”道。孔圣,鬼谷子。。。近代的顾亭林。。。等等都是悄悄存身,保持中华文化的命脉。

所发为政者,必须要做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才能治世,文化盛行。

今天,我们一衣带水的那个国家,通过提前选举,成功的进行了一场“举枉错诸直”,真是让人担心呀,为政者还不时拜鬼,他是在号召全民,举起军国主义大旗,统一民众思想,为突破法律,道德和侵略积极准备呀。让我想起了纳粹头子当时在德国的积极演讲与这个拜鬼的目的,功效是一样的呀。其心可诛!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季康子请教如何能引导老百姓更进一步的尊敬,忠诚。孔圣就说和老百姓打交道时要庄重,肃穆的态度。推行孝慈老百姓就为进忠,彰显善的,而教他们不会的,就是最好的鼓励。

这是很有效的为政之道了,放这意思放入社会,国家中去思考会得出许多的心得。以高的职位管理下边的人,只有为政的人自已先庄严,别人才会自然而然的尊敬你。后世的管理者常常以下属保持距离,让下属心生畏惧。这是皮毛,真正的办法是用庄重的心态,肃穆的态度去相处,才能得到敬畏,这个敬畏还要建立在能彰显下属善与能,能教下属所不学。才能对上司有敬又忠。这里管子却有不同的看法,管子认为“敬则亲,利成来。”比孔圣要现实多了。我又敬重你,又让你获利,你就应该对我又亲又近了。孔圣说管子器小。所以我以后多拿管子比较,也好理解为何孔圣说管子器小。

孝慈则忠的道理,《学而》篇中有说过了。孝慈之人听长辈的话,国家有道,则会好学为官,无道,则会舍身求治。慈则爱人,向善。可临危受命。由孝慈而积累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多少人前扑后继的为国捐躯啊。

举善为劝,管子有法规。每村有孝子,地方官必须推荐给国家,国家**让他受教育,学成就给他官职去做。这就是举善而教不能。那村子里的其他人看见这就是为官之路,当然都一心向善了。那这样的人出来做官,不用想也是好官占大多数呀,他是孝子呀也仁慈,那里看得下去老百姓受苦呢,再说做了坏事,乡党要截他家里长辈脊梁骨的,那时的乡党多厉害呀,宗族社会呀.可有把人淹死的权力呀.这孝子如何敢呀,所以上古时的官大多好官,那时的天下是禅让的,有德者居之.是公天下.今天的官呀要是不贪,可能老妈老爹还要骂,乡党们还要说是个傻瓜,老婆子女还不吵翻天. 社会风气变化很大了. 现在有识之士要求复古,文化复古.多多少少是针对世风鄙下来的.

使民敬、忠以劝? 古今这个问题都是存在的. 今天的为政者应该想想老百姓富裕了,当如何使他们敬、忠以劝,而不是老百姓对官们敬而远之. 我过我的小生活,别的事少烦我.这样也不是个事儿.社会就冷漠了.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问孔圣,为何不做政治上的事?孔圣说周书上说的,孝呀就是孝后而能友爱兄弟,所作所为有法度。这就是为政了,我的所作所为不也是为政吗?

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命汝尹兹东郊,敬哉!---- 周书.君陈

先得理解周书的原意才能很好理解孔圣这句话的意思. 周书上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君陈,只有你做到了命令别人做事或尊守你的话而有德的标准和境界孝顺长辈而能从心里正真的生出尊敬的心态,这样的孝还能发挥到家族兄弟的相处上,所作所为,进退待接之间非常有法度有礼节,把处理得井井有条.我认命你去管治东郊,好好的尊从这个岗位吧.   

就是说君主发现这个人齐家很有法度,就提拔他来做官,从政.上古时选官的标准,为官的出处就出来了.有德行,有能力处理好一个宗族的事,能和宗内远近亲戚相处才能为官. 唯德才而有行绩是任.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时有人理解不了孔圣到处游历,还一边教授学生.就问孔圣,你做些有什么意义,你不出来治理天下吗?孔圣就回答他说上古时因为一个人有德行,能打理有宗族的事,友善族人,国家就要他出来做官治理天下百姓.这就是政治的起处呀.我今天的所做所为.到处宣扬德仁孝悌,教授弟子,难道不是在为政吗?

这几句话放在<为政>的境界是很高很高的,孔圣在批评当时天下的为政之道乱而失本呀.

当官成了世袭,乡党有孝悌有为的人得不到提拔.权臣随便使用人事权, 对我有用,忠心则提拔.这样的公天下就失去了基础,变成了家天下了. 这样的人挤走了孝友有为的人,小人当道,真正的文化就没落了,周朝后到现在才又有了公天下,也就是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这个社会要良性成为真正的公天下,必须每个为官者,是有德行,孝悌,本身有能力处理有众人的事务才能去为官.才能去接受国家的官吏能力教育,毕业了才能去从政.          

现在的官是怎么当上的呢?镇长,县长,市长,省长...大小官员是如何上任的呢?老百姓实在是糊涂得很,那知这些官们的德令,孝悌,能力...不知其所,却把自已拱手交给这些人管理. 

想想上古时的为官之路,于国于家于民甚是有益呀,有些思想做法比今天的有些做法思想还要好,还要先进.

孔圣就说了,我到处弘扬这种思想,并传承这种文化,使不受于世道没落而消亡,给后世子孙传承这种真正的为政思想,道德政治基础.比在现在的政治环境中去当一个官,难道还不算是为政吗?

孔圣!孔圣!孔圣!

夫子是木择,千里响而万世应.大政不帝呀! 孔圣超越了所有的帝王将相.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这句意思简单,孔圣说,人没有信誉,不知到能做什么,就好象大车小车没有横木曲勾,怎么可以行驶呢?

无信不立,为政者如何让民信,只有你没有说话不算话,话出口,无论难易必达,民方信。古今到多少事,求的时侯,为得其利或脱其困,坑蒙拐骗,信口开河,有多少事,不清不楚,随口应承,临事方知艰,畏而退缩。

人要立信,为政立信。

必冰鉴人物,通明事理,知晓过程,统筹资源,感测变化,性刚毅坚,百折不回,方可达言成事。这“信”实不易,为政者方方面面,时变境迁,这立信二字太不易了。这句背后的内德外明的修为可是一言能表尽的呀。

为政能立信者,也是圣贤之境。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张问孔圣,三百年后可知吗?这是问未来的社会状况。孔圣说殷的文化是夏礼的原因而成的,对比就知道继承了什么发扬了什;周又是从殷的的文化变迁而形成的,继承发扬了什么,是可以知道的。虽然三千年后也是可以知道继承和发扬了什么。

历史是连绵的,从风俗、法律、制度、名谓、思想、习惯、科学、、、是一脉相承的,不论怎样发展变迁,我们都可以逆流求源。寻找我们思想与心灵的根祗。

茫茫夜空,仰天而观,忽生灵慧,纷沓而来,涕淋以下,润泽祖恩。

为政者必须知晓这一点,任何一个事件、制度、、、都不是凭空而来。在处理这些时,必须明了来因流变,万事万物必有其根,任它千变万化,一眼洞之,提纲要而切流变,庖丁宰牛,事功器闲。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句是承上句的,华夏文化是渊源流长,千百年来根深蒂固。其中珠光宝华,万丈夺目。时人受外来文化的纷扰,不通其根,不晓其灿,不知变而治世,枯守糟粕,妄言其衰.欲迎非鬼而顶礼,不过宵小媚谄,见义而惧,保身不为,不过是懦夫小人. 


这里孔圣用了"春秋笔法"一字定义."鬼"是形容外来文化的祖源.如同现在的西方文明的祖源"城邦文明"在孔圣眼中不过是别人的鬼魂.我华夏精魄乃殷夏周的"公天下"下产生的精神文明.不仅仅是"农耕文明".

华夏文明从"上古文明"到"公天下"再到"封建文明"再到"社会主义文明" 一脉传承.

封建社会的君主为了自已的"家天下"有意回避了"公天下"的文明.(始皇焚书坑儒)今时代又回到了"公天下"我们可从那段时光中去寻求解决今天问题的方法,让古文明重灿辉煌,给今天启迪.而不是只有向西方文明寻求这一条路. 

这两种文明根祗殊异,我们还得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泱泱华夏,永泽祖恩.



论《为政》文学之美

《为政》前四句为一节,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这节先讲明:政以德方彪炳而天下臣服,这德政是老百姓内心所向,是社会自然而然的趋势,但人有惰懒偷幸,必须德为主,刑法相扶。这德要圆满天下,非一朝一夕。

这节是明首要、知趋势、懂扶持、感艰卓是总论。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用了四个人来问孝,来说明德政的内容。这几句理解了文字意思后需要跳出文字意,去理解这背后的德政境界。

大夫问孝是说“为政”的执行境界;大夫之长子也是未来的大夫问孝是说“为政”的服侍天下的境界;二学子问孝是未仕之人问孝是说“为政”的内在修养与“为政”的态度境界。

这节主要是丰富为政之人的道德心灵修为。先从“为政”者的自身认识来完善。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是对的。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节是讲“为政”的人有了德道心灵修为后如何察政、如何为政。1。是理解透彻而能发扬;2。明察秋毫;3。不知而求其故,术无穷而事功。

子曰:“君子不器。”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这节讲“为政”者行为准则。1。博通不攻不成专才;2。先做的基础上才发议论,再按论求索;3。理解包容而不结党营私;4。为政者学思,思学必齐头并进才不会误国误已;5。天下之大,非一已而能通,不能理解时包容共存之心不可失;5。处事治国懂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可装明害事;6。不可求利而为,只能尽心尽力为事,而持存疑存危之心,言语行为都要留有回旋余地,少过无悔报酬自来。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诸侯之问是讲“为政”的最高者最主要的事是:举直错诸枉;大夫之问是讲“为政”的具体执行之人必须有的态度做法:庄孝慈则民敬忠,举善教不能则民受鼓舞而积极上进;许多人问孔圣是讲“为政”者的出处、递补之道;最后是孔圣感慨“为政”者能做到人以信立就可行天下了。信是心里明白的道理而行遵,也包括言出行到的意思。

这里有言外之意:孔圣说我讲了这么多的为政做人的道理。今时天下无道,我难道要去适应这无道去做官。这不是言而无信吗?我传承上代的文明,教授学生,保全文化,这些所作所为不是在“为政”吗?为政不是做官,是治理天下,今天下乱矣,我保持这真正的治理之道不使磨灭,这才是无道中的“有政之为”呀?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这节是结束,也是对为德的影响和流长作说明,也是怕文化中断磨灭作警语格言。

不论世道怎样变,文化政治是一脉传承的,纵算有变化也是从起始处而流变,万变不离其宗。孔圣用“春秋笔法”一字克邪表明态度“鬼”,把不是祖宗传下来的文化放到了以祖宗一样高的位置去顶礼谟拜,把祖宗文化丢掉一旁是媚谄宵小。明白了祖宗文化,见义不为保全自身是懦夫。

孔圣讲“为政”里没有半句“家天下”的思想,都是“公天下”的思想,这是孔圣不仕的最大原因,当时天下已经成为“家天下”不在是有德者居之。上古的文明,为政之道被时代抛弃,始皇“焚书坑儒”就是因为儒者是孔圣门徒,书里记载的都是“公天下”的思想,而且不怕死见义而勇为,对把天下看作是自家的家传之物的封建文明是有毁灭性打击的。这也是诸侯不用孔圣的最大原因。后世被封建君主标榜的“儒教”都是流变了本质成为了“家天下”的统治工具。离孔圣本意的“公天下”“德天下”早已十万八千里,徙存皮毛罢了。精魂散入九天外,皮毛留存帝王家。

我心哀哀,其泪扬扬,民无衣被,祖德何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2:58 , Processed in 0.09196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