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120|回复: 2

[转贴] 孟子为解决现实问题而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8-12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19-8-12 06:15 编辑

       在一个面向上,《孟子》书比较接近《论语》,而远离《荀子》。那就是这本书不只记录了孟子说什么,还将孟子在什么状况下,对谁说这些话的外在条件,都交代得清清楚楚。千载之下,我们都还能透过这些记录,想象还原孟子当年的论辩实境。
      庄子也是个了不起的雄辩家,然而《庄子》书中呈现的,是一种纸上的、想象的雄辩,如奇肆之流水。书中没有给我们现实的辩论场景,少数例如庄子和惠施的对话,读起来总比较像寓言,而非现场记录。《庄子》传递的,比较像是一个有剧本、操控好的舞台,那些质疑、挑战庄子的人,仍然是本来剧本里就安排好的角色,按照他们的脚本说话,制造出应有的舞台效果。

    我们当然不能天真地将《孟子》里所记录的一切,都当作事实看待。重点在于:《孟子》的写法,就是企图让我们感觉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一场论辩,真正的君王、真正的问题、真正的往来论难,用这种方式传达出再强烈不过的现实感。从书中浮现出来的,是一位不怕面对现实问题,不谈抽象理想理念的人,他活在和别人的热闹互动中,而不在自己内在的思考与想象中。

    采取如此具有现实感的书写策略,是有道理的。正因为从王官学到儒家的信念,在孟子的时代是古旧的,很容易被视为只适用于一个单纯的逝去年代的道理,缺乏现实意义,于是要让人愿意听儒家信念,就先得有办法把现实摆进来。

    《孟子》第一篇是《梁惠王》,开篇第一件事就是给出了一个真实的国君——梁惠王(魏惠王),和在读者看来像是现场记录的对话。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是个游士,没有固定的官职与身份,不断从这国跑到那国,给国君提供国政上的分析与建议。因此梁惠王见面的问候客套话,理所当然就是:啊呀,老先生千里迢迢来到我们这里来,想必会给我们带来很有用、可以带来利益的协助吧?

     像孟子这种人,是国君的流动幕僚,到任何一个地方,最主要的目标一定是说服国君接受他们的主张,进一步任用他们协助处理国政。所以梁惠王的问候很普通、很正常,而“利吾国”,是国君判断要不要接受游士意见天经地义的标准。

     孟子到梁国(魏国)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也才能直接见到梁惠王。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328年,那年孟子四十四岁,梁惠王开口称“叟”,显然不完全针对孟子的实际年龄,有冲着孟子名声而来的尊敬之意。

     梁惠王绝对没料到,如此平常的初见面招呼套语,竟然就引来孟子的否定,加上一大段训诫。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的回应是:王干吗要提利益呢?难道你不知道比利益更重要的仁和义吗?

    梁惠王显然来不及弄清楚状况,孟子已经滔滔不绝铺陈其道理了: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国君问:如何对我的国有利?大夫就问:如何对我的家有利?没有封地的士和庶民就问:如何对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求利,互相争夺利益,这个国可就危险了。

     国君考虑国的利益,拥有封地的大夫就会相应考虑自己封地的利益,同样的士庶民就考虑自身的利益。从上到下,想的都是从自己出发的利益,然而上下的利益彼此交错,这方的利益增加,很可能就会损伤那方的利益,因而考虑利益必然产生利益冲突与争夺,这是“危”的来源。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一段话说:《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春秋》经文记录的两百多年间,就发生了三十六次弒君事件,正式被灭亡并吞的国高达五十二个,平均六年多就有一个国君被杀,平均四年多就有一个国灭亡。这种状况进入战国之后,只会更加严重、激烈,所以孟子直接在梁惠王面前说:具备万乘实力的大国中,弒君的一定是具备千乘实力的大夫;具备千乘实力的中等国家中,弒君的一定是具备百乘实力的大夫。这些大夫,他们的实力都已经达到国君的十分之一(“万中有千,千中有百”)了,难道还算少吗?意思是自己已经拥有那么多了,为什么还要弒君呢?

     因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孟子的解释:如果大家都只想怎样是有利的,不考虑不在乎怎样是对的、正当的(“义”),那就会产生这种不论自己已经拥有多少,都一定要争夺更多,不去争不去抢就无法满足的现象。

     孟子前面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到这里他传递的信息更直接、更迫切了,实际上是“上下交征利,而国君危矣”!如果国君不希望遭遇这种弒君争夺的危险,那就应该听下面的建议: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未有义而后其君者。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应该赶紧停止强调利、追求利,转而提倡仁义,反而仁义才对国君最有好处。相信仁、行仁的人,绝对不会忽略、遗弃他的亲人;相信义、遵守义的人,也绝对不会轻蔑、伤害他的君王。这里孟子给了仁与义最简单的行为定义。仁就是遵从伦理,看重亲人;义就是有一种坚持正当行为,不做不该做的事的信念,规矩上国君在前,那么实践上就不会将国君放到个人考量之后。然后孟子将前面说过的话,当作总结再说一次:王,你应该说仁义才对,不要再说利了。



发表于 2019-8-14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席欣赏版主佳作~~~~沙发上品味~~@!
发表于 2019-8-14 06:51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彩的文章,支持提读~@早晨好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8 11:59 , Processed in 0.05377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