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222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君子九思之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10-7 00: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19-10-7 00:17 编辑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这九个条件,完全讲到思想问题。在我们生活思想上,以伦理道德为作人做事的标准,孔子说有九个重点。这一节,如在文字表面上来解释,就不必再讲了,如“视思明”,当然看东西要看得清楚,但这并不是指两个眼睛去看东西,现在眼睛看不清楚也没有关系,街上眼镜店多得很。这是抽象的,讲精神上对任何事情的观察,要特别注意看得清楚,明察秋毫。

  同样听了别人的话以后,也要加以考虑,所以谣言止于智者。我经验中常遇到赵甲来说钱乙,钱乙来说孙丙,我也常常告诉他们说,这些话不必相信,只是谣言,“听思聪”听来的话要用智慧去判断。

  “色思温”,脸色态度要温和,套用现代的话,是不可摆出神气的样子。

  “貌思恭”,对人的态度,处处要恭敬,恭敬并不是刻板,而是出于至诚的心情。

  “言思忠”,讲话言而有信。"事思敬”,对事情负责任。

  “疑思问”有怀疑就要研究,找寻正确的答案。

  “忿思难”的“忿”,照文字上讲是忿怒,实际是情绪上的冲动,就是对一件事情,在情绪上冲动要去做时,要考虑考虑,每件事都有它难的一面,不要一鼓作气就去做了。

  最重要的是“见得思义”,凡是种种利益,在可以拿到手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是否合理,应该不应该拿。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上面讲了人生的大原则,这里孔子提供自己的经验,他说有些人“见善如不及”,看到别人好的地方,自己赶紧想学习,怕来不及去学;“见不善如探汤”,看到坏的事情,就像手伸到滚开的水里一样,马上缩手。就是说有些人看见坏的事情绝对不做。孔子说,像这样专门走好的路子,坏的路子碰都不碰的人,我还看过,也听到过他这样的言论。

  第二点,他说有些人“隐居以求其志”,一辈子不想出来,尤其古代以做官为发展志向唯一的道路,可是有些人一辈子不肯出来做官,追求自己自由意志,做自己的学问,管自己的人生,不想出名,也不想做官。“行义以达其道”,做事则处处要求合宜、合情、合理,走仁义的路线。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孔子说,这样的言论我听得多了,可是没有看到真这样做到的人,所以绝对不要功名富贵,行义以达其道的,在理论上讲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难。

  这里两条作为对比。上面是说专门做好事,坏事碰都不碰,这样的人蛮多,第二条的人难了,一辈子功名富贵不足以动心的,这在理论上讲容易,到功名富贵摆在面前时,而能够不要的,却很难很难!这是人生哲学。但要注意,这一篇内容都离不开政治哲学。

  因此,接着便有:民无德而称焉。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这一段古人把它圈断了,因此宋儒认为应该是属于《颜渊第十二》篇中“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的下面。大概古人用竹简刻书,搬来搬去搬错了地方。我看不尽然,就如此紧接上面也很通的。

  孔子说,齐景公是天生的诸侯,掌政权时,“有马千驷”,财产很多,有上千的名马。换句话说,他富贵到了极点,“死之日”可是在他死了以后,没有一点好事留下来值得世人去怀念他,老百姓早把他忘了。”民无德而称焉”,他并没有加他的财富,德惠于老百姓,这样为富不仁的领导人,在下面的人,如何怀念他,称赞他呢。

  在伯夷、叔齐两兄弟,连皇帝都不要当,最后是饿死在首阳山,到现在大家都还在称颂他们,真是万古留名,这就是“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换言之:如果没有薄帝王而不为的修养,随便讲“隐居以求其志”,那也只是说说叫叫而已。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这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个人的修养(内圣),也关系到领导人的修养(外用)。

  “崇德”是个名词,“辨惑”也是一个名词。这两个名词的并用,是由《论语》开始的,后世成为儒家思想的专有名词。

  子张问怎样叫“崇德”?怎样叫“辨惑”?”崇德”,是个人的修养,现在新的名词是“心理卫生”,就是熏陶、改善自己的思想,使自己的德性、慢慢崇高伟大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要如何修养自己的人格。

  “辨惑”,这惑包括了两方面,一是怀疑、一是糊涂。一般人的人生,一辈子多半是糊涂,没有思考,没有辨别的能力。即使有,也搞不清楚。说有经历,经历包括范围太广,如要相信经历,就先要辨一辨什么是经历?就要思考。所以辨惑就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见解。

  子张提出这两个问题问孔子,孔子的答复说,使自己的人格升华,主要在心理修养。一为忠、一为信。

  “忠”的意义是直心直肠,心境很直,对人对事绝没有歪曲,没有偏颇。另一意义就是非常尽心,不论对自己或对别人,当国家大事也好,为个人私事也好,绝对尽我的心,尽我的力,乃至赔上自己的性命,都在所不惜。譬如对于思想的信仰绝对忠实,也就是“忠”。守住自己认为对的价值观。

  “信”,我们解释过了,就是自信、信人。对自己要有自信。对人能够厚道,因此人与人之间建立一个“言而有信”的关系。为了使自己的人格更见崇高,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忠”“信”。

  “徙义”,是应该做的事就去做。“义”者宜也,合情合理应做的去做,就是徙义。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宋朝的大儒们研究,认为古代是竹简,摆来摆去把位置摆错了,应该摆在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为这两句话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中的句子。他们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这不是富有,不过和富有也差不多了。”放在这里不伦不类。

  现在我们的看法,宋儒说摆错了位置也对。假如说并没有摆错,也有道理。因为“富”不限于财物的富有,道德学问的修养是无形、无价的财富。

  所以“诚不以富,亦只以异。”等于说,虽不是有形的富有,其实是真正的富有。因为你拥有崇高的人格修养和自己内心的安详,这正是极富有的大业。不过,不同于财物的富有而已。

  所以人愈主观,那他犯错的机率自然会很大,因为他丢失掉客观的这一个环节。

  修道与修行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实际上,这个"我”是一个假象。明白这个道理,你才发现我的本性的知,本性的真性的知,是和我作斗争的。我经常讲,在人世间做任何事,都是越聪明越好;但是修道与修行不行,你在世间越聪明,你修道的障碍就越多

  人在世间,做所有的事,都是我和人家作斗争。你搞科学是和自然作斗争,你搞政治是和人作斗争,你搞商业也是和人竞争。这些都是我和你开干,我和你斗争,无论是斗智,还是斗力。

  唯有修道与修行相反。修道是我和我斗,不是我和你,而是我和我。就是性知的本知和我的识知作斗争。

  因此,修道与修行,这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很多哲学家也悟到了这一点。悟不到这一点就无法修行,无法修为。
2#
发表于 2019-10-7 09:43 | 只看该作者
修道,修行,在于自己专一,不在外部因素!
3#
发表于 2019-10-7 10:24 | 只看该作者
:)            问好。
4#
发表于 2019-10-31 10:50 | 只看该作者
怎么这么能写呢?出文很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22:18 , Processed in 0.05166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