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品诗经郑风《缁衣》(革敝鼎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4 17: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火焱 于 2020-1-4 18:17 编辑

缁衣(革敝鼎新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郑风又称为“郑卫之音”、靡靡之音。在音乐性与诗辞上大有驱逐雅乐之势。为何独郑风处在了雅乐变革的最前沿。从《缁衣》中可以找到变革的源头。

   郑国不是西周立国后所封的诸侯国,而是周宣王分封给弟弟“友”在现今的郑州一带的诸侯国。封了三十三年,百姓都喜爱他。被“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任为是西周的司徒。他使周朝百姓和睦相处,百姓都十分高兴,黄河、洛水流域的人们都思念他。是个贤善的卿大夫。生前有感其西周将亡,请教于太史令,而请王改邑在郑,随后与周幽王一起死于犬戎之乱。其子随周平王东迁,继为周司徒,善于其职。司徒一职,有政教之责,百姓多感化,如《草虫》一样是百姓感其教化而心生依恋之作。此诗就是百姓感而化之为其作诗《缁衣》,诗中予是暗指郑武王及所领导的官吏,缁衣就暗指了政教下的百姓美好生活。故《礼记》有“好贤如《缁衣》”;《声律启蒙》有“郑为武公,赋缁衣而美德,周因巷伯,歌贝锦以伤谗。”之句。

   郑国为西周末期的分封国,立国之地是别的诸侯国送的十座城池,从原采邑迁来的百姓与赠送的十城百姓为立国之基。刚刚经历了西周战祸东迁,郑武公,民拥的基础浅,其父子二代俱为司徒,深懂政教之力,故对百姓宽柔,包容以获民心,以吸归民,国小地少,重商而行利。加上新立国,西周就灭,王室无力约束诸侯,郑国又以宽柔吸四方之民,而成其大。文化的包容性,加上重商的流动性,民间之风,自由而灿烂,一朵绝美的诗风盛开了。走在了雅乐变革的最前沿。影响后世数千年直至现今,国之不幸,风之大幸。这也是孔圣定序,把新立国的郑风紧接王风之后的原因。孔圣定序,隐而含璋。

   后世也多有诗句写《缁衣》之美。唐陆贽《张延赏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式慰《甘棠》之思,且继《缁衣》之美。”;唐 韦应物《秋景诣琅琊精舍》诗:“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宋 苏轼《与谢民师推官书》之一:“某啟,衰病枯槁,百念已忘,缁衣之心,尚馀此耳。”

    缁衣:后世统一解释为“黑色的朝服”我是不赞同的,这是春秋到战国后演变出的意义,在诗经《缁衣》成诗时,缁还不是这个意思。《论语》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春服就是缁衣。春服既成就是指完成了供朝庭君臣春新祭祀用的衣服任务。也泛指普通百姓也会穿上春天的节庆衣服。这里就隐含了一个民俗,“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正是这民俗,君臣与百姓的春服都可称为“缁衣”。有君臣黎民其乐融融,水乳交融,国泰民安之意。孔圣才会说,我的志向也是这样呀。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桃花节,春浴日,三月三,这个古老的节日,诸侯与臣民都要穿上春服,去河滨之畔,用香薰草药沐浴,再穿上好看的衣服,野餐,男男女女还要对歌,咏诗。后世的三月三,情人节,春游,春浴,曲水流觞,野炊,换花,对歌等节庆活动都是这从个节日演化而来的。这缁衣就是节庆之日的盛装,诸侯与臣民都有自已的缁衣。缁字的甲骨文解,正是河滨的两侧,放着野餐用的皿,加上丝旁。(甾字的甲骨文是考古出土青铜器上的铭文中,二种不同写法,一种是带盖的盛酒、汤的缶变成了带盖的分格盛食的皿,周地盛食与楚地盛酒只是写法之差异,字意没变。这字之异应还是以周商遗俗有关。)所以加丝旁后就指这节庆之日所穿的春服。(甲骨文的字意,许多字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这也是极有趣的地方,现在甲骨文的解读有成就的是一位老中医,甲骨文字意来源于生活,不来源于权威。)所以郑风《缁衣》中的缁衣就有君臣民春日同乐,去污纳洁,国泰民安之意,也正是孔圣的志趣所在。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字面意:三月三的春服多么宜人呀,袖口、衣领有破损的,就给改好。改好后适合你穿到劳作的地方,穿上还更加的让你光彩。
政教以民同乐,多么的增宜,让普通百姓都过上巳节穿春服的好生活,有敝端的给予改过,重新有作为。有作之为是适合我们的劳作,还让我们更加的光明灿烂。增宜的同时改掉敝端而重新有作为。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字面意:三月三的春服多么的美丽,再有袖口、衣领破损的,就换新纹式的袖口、衣领,新换后更适合穿到劳作的地方,穿上还让我们更加光彩。
政教以民同乐,多么的美好,让普通百姓都过上巳节穿春服的好生活,有敝端的给予改过,重新创造新的。创新是适合我们的劳作,还让我们更加的光明灿烂。美好的同时改掉敝端而重新创造。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字面意:三月三的春服多么宽柔,袖口、衣领再有破损,就从新纹式里挑大家都喜欢的纹式换上,都喜欢的纹式适合穿到劳作的地方,穿上还更加的让我们光彩。
政教以民同乐,多么的宽柔,让普通百姓都过上巳节穿春服的好生活,有敝端的给予改过,重新竖立新兴的标准。新兴标准是适合我们劳作的,还让我们更加的光明灿烂。宽柔的同时改掉敝端而重新兴起标准。

   诗中缁衣兴起君民美好的生活,整诗是兴起贤者,贤吏,为国为民,久有敝端,改而有为,有新,有立。故贤者不弃让百姓生活其乐融融,而大有作为,推陈出新,变革而立。这就是苏轼诗中的“缁衣之心,尚馀此耳。”;礼记中的“好贤如《缁衣》”;陆贽诗中的:“式慰《甘棠》之思,且继《缁衣》之美。”。为了共同的美好生活,要面对流敝,有所为,有所创新,有所新兴。郑风正是在这样的风气之下,才能破雅乐而靡靡。

   此为靡靡之音的始立之因,实为郑国东迁初建而特有的包容,怀柔,吸民、重商的必然之果,诗中“宜、好、席”与“为、造、作”六字分二组对应递进,互为因果。

    宜,增宜;好,美妙;席,宽柔。为,作为;造,是创新;作,是新兴。增宜而作为,美妙而创新,宽柔而新兴。故郑风站在了雅乐之变的浪尖之上。从而新兴了新的诗风,“靡靡之音”的郑风,实则是环境,政治,国情,民俗在历史车轮的偶合之下,由吏治到普通百姓心性的必然之变。新的历史已经到来,雅乐之束松绑了,百姓的自由心性散发出,撼动人性之美。缁衣之美,正是孔圣的志向与理想之国。但孔圣却又反对郑风对人性的过分解放,在礼乐社会下想获得自由的人性之美,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不可得。现今社会是对人性的解放,重回礼乐社会也是不可得。历史又会在哪一个点上去偶合人性与礼乐呢?那个西周之初的周南、召南,如何风云聚汇未来新兴的靡靡之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5 08:16 , Processed in 0.050981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