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7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2-27 04: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4-3-20 09:43 编辑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三      高迎春


        楚国著名的辞赋家宋玉,大约生活在公元前三世纪,出身低微,曾事楚襄王,又因事失职,贫困潦倒。其传世辞赋《九辨》一篇,书写悲秋凄怨之情,堪称独绝。原有诗集,可惜散落遗失,仅存六篇可信。宋玉的政治遭遇,与屈原类似,在朝为官时,受到权贵们的排挤打击,于是愤怒离开宫廷,流落山野。后人将他和屈原并称“屈宋”,可谓给了他一份殊荣。


        宋玉的《九辨》首句,用的是开门见山手法:“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只此一句,便将人们带入到深秋的场景中。朱熹在《楚辞集注》中,将《九辨》分为九节,以便于分析段落大意,得到人们的认可。九节大意是:其一、以深秋景色起兴,借此抒发心中的孤寂与不平;其二、书写独处旷野,不得见君的苦闷之情;其三、借万物凋谢景色,抒发自己生不逢时之恨;其四、描写奸佞挡道,君门难入;其五、揭露时俗工巧,国运危殆;其六、表明自己不愿随波逐流之胸襟;其七、自叹孤苦衰老,事业无成;其八、谴责小人误国;其九、表达自己隐退和远游的心迹。在诗经《豳风  七月》中,曾写农夫“无衣无褐,何以卒岁”的悲惨景象。屈原在《离骚》中,有“哀民生之多艰”诗句。在《哀郢》中,亦有“民离散而相失”的诗句。宋玉与屈原一脉相承,在《九辨》中进一步描写了农夫们的痛苦:“农夫辍耕而容与兮,恐田野之荒秽。事绵绵而多私兮,窃悼后之危败。”写出了农夫们停止耕种而踌躇忧思,田园从此荒芜荒凉。恶人们贪得无厌,唯利是图,如此下去,国家必将危亡矣。可见宋玉之忧国忧民之情怀。宋玉在《九辨》中,两次提到蟋蟀。在第一节里,有一句“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意思是从夜里到天明,我都无法入眠。黑夜蟋蟀的哀鸣,触动了我的幽情。在第三节里,有一句“澹容与而独倚兮,蟋蟀鸣此西堂。心怵惕而震荡兮,何所忧之多方?”意思是:我就一人散淡逍遥,聆听蟋蟀哀鸣在西堂。叫声让心中震荡惊惧,百千忧思一齐涌上心房。宋玉两次借用蟋蟀哀鸣,从草木摇落,天地辽阔,北燕南飞来突出失志的不平和内心的愁苦,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人文意境,深刻表达出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曾在《咏怀古迹》写出:“摇落深知宋玉苦,风流儒雅亦吾师”的诗句,无疑也是对《九辨》的尊崇与肯定。


        《烁烁三星列》,是先秦汉魏六朝时期无名氏写的一首诗歌:“烁烁三星列,拳拳月初生。寒凉应节至,蟋蟀夜悲鸣。晨风动乔木,枝叶日夜零。游子暮思归,塞耳不能听。远望正萧条,百里无人声。豺狼鸣后园,虎豹步前庭。远处天一隅,苦困独零丁。亲人随风散,历历如流星。三萍离不结,思心独屏营。愿得萱草花,以解饥渴情。”古代有许多写思乡之苦的诗歌,大多出之游子之手。他们远离家乡,或为寻求功名,或被迫充军,或被抓徭役,都是孤独困苦之人。每逢佳节来临,每逢季节变换,每逢身体有痒,不免思乡,不免思归,不免神伤。于是,写出了许多哀怨的思归之作。《烁烁三星列》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位游子。诗人遥望夜空,广阔的天宇中,参宿三星熠熠生辉,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深秋季节,寒凉应节气而来临,蟋蟀们躲在角落,发出了瑟瑟哀鸣。秋风吹过,树叶飘零。这一切,都拨动着游子思归的心弦。远处一片寂静萧条,百里无人烟,后园有豺狼嚎叫,前庭有虎豹出没,孤身置于这样的境地,怎么不让人孤苦伶仃,丧魂落魄。况且,身边的亲人,随风而散,如流星般离去。与河南故乡的联系,自离开之后就断了音讯。这个时候,如果有一枝代表母亲的萱草拿在手中,也能略微排解思乡的饥渴之情。末尾两句,明明知道思乡之情不可排解,只好借助物象,来排解心中之苦。纵观全诗,由眼观耳听来层层递进,抒情缠绵悱恻,自然流转,表达出作者深长哀痛的思想之苦。在这首诗歌里,游子借助蟋蟀哀鸣,烘托深化了思乡的主题。


        吴晋时期的张协,字景阳,今河北安平人。曾任华阴县令,中书侍郎,河间内史等职。其诗歌形象生动,语言清警,有比较高的艺术性,钟嵘在《诗品》中,将他的诗歌列为上品。他与其兄张载,其弟张亢,被世人 合称“三张”,可见他们三兄弟的诗歌水平都很高。宁津县历史上曾长期归属河北河间府管辖,说不定在河间任过职的张协,曾经来过当时隶属渤海郡的胡苏县。在杂诗十首之三中,张协写到了蟋蟀,不过名字是别称蜻蛚:“秋夜凉风起,清气荡喧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读罢诗歌,可以看出是写一位女子,在秋夜里思念丈夫。开篇点明季节,渲染气氛。中秋的夜间,凉风吹拂,清气吹散了酷热,荡涤了浑浊之气。宁静的院落里,蟋蟀在屋前台阶下低吟,屋内烛火闪亮,引来飞蛾扑火。中秋的白天,中午还是烈日当空,但到了夜晚,凉风吹来,灼热顿消,会感觉浑身舒坦。孤苦一人的思妇,听蟋蟀鸣叫,看飞蛾拂烛,越发感觉清冷孤单。孤单的人,往往寂寞无聊,对身边细微的动静,感觉也特别灵敏。诗人的描述,曾经感同身受,故而写的真切分明。


        次四句诗歌,描写丈夫因为服役而远去他乡,妇人只好独自一人,守着空落落的院子,空落落的婚房。这样分居的时光,到何时才是头呢?不知不觉间,钻木取火的木头,又应该更换了。古代人钻木取火,所用的木头因木质不同,季节不同而需要四季更换。春季用榆木柳木,夏季用枣木杏木桑木柘木,秋季用柞木楸木,冬季用槐木檀木。取火之木,是一个家庭必备之物,也是夫人身边常用之物。一个忽然的“忽”字,突出了季节变换之快,也说明了时间过去之久。妇人独守空房的苦楚,越发令人怜悯了。接下来四句,描写院落里,已经看不到丈夫的足印,而在家的时候,到处都有他的行踪和气息。院落里青草萋萋,愈发茂盛碧绿,青苔依偎着空墙,四处漫延。而房屋内房梁四角,结满了蜘蛛丝网。空墙绿苔泛滥,空房蛛网密结,这样的萧条景象,怎不让人感慨万端。最后两句,是诗歌的终结,也是诗歌的高潮。描述了妇人感怀良多,感受深苦。郁结在心中,难以排解。这样深刻的苦痛,必然会引起读者深深的同情。张协通篇,都没有描写妇人的外貌,也没有直说妇人内心如何愁苦,而是留给读者去发挥想象。张协更多则是以季节变换,景物变换,来揭示凄凉景象,来揭示妇人悲凉的心绪,使得一个哀婉凄绝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在这首诗中,蟋蟀的意象,烘托妇人思念自己的丈夫,依然是功不可没。


        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送别的诗歌,词调秀雅,透露出静谧恬适之美。唐代宗赞誉他为“当代文宗”,他在绘画、音乐、书法等方面,也都有很深的造诣。唐代开元九年,王维高中进士,调大乐丞,因为伶人舞黄狮子,开罪了当朝皇上,于是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济州,治所在今天的山东东阿西北附近。王维被贬离京,一路上心情十分郁闷。即便是这样,他也时长创作诗歌,排解心中不快。当他走到郑州的时候,写了一首《宿郑州》:“朝与周人辞,暮投郑人宿。他乡绝俦侣,孤客亲儃仆。宛洛望不见,秋霖晦平陆。田父草际归,村童雨中牧。主人东皋上,时稼绕茅屋。虫思机抒鸣,雀喧禾黍熟。明当渡京水,昨晚犹金谷。此去欲何言,穷边徇徽禄。”诗歌大意是:早晨从洛阳辞别,晚上走到了郑州地界。往日的朋友已经隔绝,故而从故乡带来的仆人倍感亲切。自己戴罪离开,洛阳已经远的望不到了。农夫从田野归来,村童却仍然在雨中放牧。诗人投宿的主人家,住在东面高地上,茂盛的庄稼围绕的茅屋周围。秋虫伴着织布机鸣叫,鸟雀们喧闹在成熟的谷子黍子田地间。明天就要渡过京水,踏上赴任的旅途。前往穷乡边荒之地,去拿微薄的俸禄,此时已经无话可说。最后两句,王维发出深沉的叹息,倾吐羁旅中的无限感慨。被贬的委屈与无奈,尽在无言之中。王维在这首诗歌中的秋虫,写的就是蟋蟀。王维的诗歌,被世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这首《宿郑州》,我们依然能够从诗句中,读出生动的画面感。织布机边蟋蟀在鸣叫,这是一幅画;丰收的谷子黍子田间鸟雀喧闹,这又是一幅画。







                                                2020年12月27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1-1-24 17:4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欣赏佳作…………
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5 21:52 | 只看该作者
一袖芬芳 发表于 2021-1-24 17:48
沙发欣赏佳作…………

我们这里冷清的很,不过倒是适合静心阅读。
4#
发表于 2021-1-26 21:2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蟋蟀原产地的作家对蟋蟀就是精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1:06 , Processed in 0.10282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