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1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由孔子“五十而知天命”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20 07: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6 编辑

       前两天从论坛上看到这个命题,有学生问我:“老师,孔子为什么是‘五十而知天命’,不是三十,或者六十?”问的好!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理解这句话不能只从字面上片面分析。这是孔子一生的自我报告,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
       我们研究孔子一般都是从两点入手,一是思想上,一是形为上。孔子的思想和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差距,诸多方面行为受制于思想。这也是他一生大起大落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恕”,何为“恕”?从字的构成上讲,“恕”是由“如”和“心”两个字组成的。“如”,即“比如”,“相似”,“相比”的意思,可以解释为“中庸”,“其恕乎!己所不欲,匆施于人”,是一种消极的对事不对人的人生态度。这就跟他所提倡的“忠”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忠”是相对的,“忠”必须是符合道义的心理和言行修养。“忠”和“恕”是并列的,是两种直接相关但又互不相同的心理过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全道德体系的内在支撑。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它们也代表着两类密切关联但又彼此区别的道德原则。所以他在那个时代的形为是很难被一般人理解的,所以他寂寞,他孤独,高处不胜寒啊。孔子五十读《易》,他读了《易》才解了“天命”,“耳顺”了,“不逾矩”了。“天命”是什么?“天令之谓命”,天命“不可变也”,是形而上的东西。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那么五十之前他干什么去了?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什么意思呢?孔子在很早以前就给自己划了个圈子,什么圈子?这就要从第一句说起,“十有五,而志于学,”学是什么?孔子的学就是探究真理、传播文化、追求道义。也就是尽 “忠”,“忠”是什么?前面讲了“忠”是相对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这就是“忠”。他把这个当成终身志向和道德使命,对不对?也对,也不对。他就活在这么个圈子里,所以处处被限制,处处被质疑,处处困惑。他很不自由,他很苦恼,因为不能“逾矩”呀,这是他自己划的圈子,要从一而“忠”呀。所以说这一阶段实际上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当然这时候他也没闲着,他也在积极的探索“恕”,通过观察行为举止上的一些实践来完善“恕”的理论,并且逐步形成了一套体系,一套衍生于“忠”的“恕”的道德理论。他要打破那个圈子,这样他才能够自由啊。这里大家要注意了,在理论上讲“恕”是衍生于“忠”的,“恕”于“忠”后,但是,我们知道,人的言行举止都能够做到绝对如一吗?答案是肯定的,天底下没有不犯错误的人。包括圣人。所以,从行为上来讲,“忠”又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这是根本啊。“恕”是相对的,可以从权,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做一些改变。这就是后来为什么毛主席骂我们知识分子臭老九啊,即想当婊子又要立牌坊,你做了就是做了,干嘛非要找出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孔子刚开始也是这样做的,自己给自己划了个圈,然后走不出来了,傻眼了吧?这个就不用举例了,《论语》中一大堆。
       再来看“七十而从心所欲”,先讲“六十耳顺”。“: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你一翘屁股人家就知道你想干什么,就是这个意思。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达到最高境界。这里为什么要把耳顺和从心所欲放一起讲呢?这两句话是很相近的,一个意思。那人家都知道你想干什么了还能不从心所欲吗?不对,这里面还是有区别的,还有一个“不逾矩”的问题,什么叫“不逾矩”?我怎样来应对才算是合乎于“礼”!就是这个意思。孔子做学问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的,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他欣赏,对坏的,他反对,还反过来帮你。对事不对人,这是难能可贵的,做学问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孔子是不信命的,前面讲了命是一个伪命题,对鬼神尚且存而不论的孔子怎么会相信命呢?但是到了五十岁的孔子信了,完全信了,他开始读《易》了,“易”是什么?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叫做易。易字是日月组合而成,日代表阳,月代表阴,阴阳变化是易文化的根本,《易》是研究变化的学问。宇宙之间,万物之景,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易》学又叫“变易”。千变万化都在自然规律控制下进行,《易》学又叫作“不易”。揭示变化规律,预测变化规律的方法,《易》学又叫作“简易”。但是孔子之前是不懂的,真不懂吗?不太可能,孔子是很博学的。为什么?《易》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是什么人都能懂的,孔子到了五十才有所“悟”。“悟”到什么了?这个时候问孔子,不知道,孔子做的学问跟这无关。他是研究“忠”的,“仁、义、礼、智、信” ,“之、乎、者、也、哉”,研究这些问题。那么他研究到了四十岁的时候就已经“不惑”了,什么叫不惑?就是研究到头了,遇到瓶颈了,研究不下去了。孔子是很聪明的,几千年才出一个孔圣人。研究不下去了这难不倒孔子,改弦更张呀。孔子做学问是很严谨的,不合乎于“礼”的肉他都不吃。怎么改?这个时候自然就轮到《易》上场了,孔子五十而读《易》,他认为到这个时候才有资格读《易》!一日不读书三月不知肉滋味的孔子这一读可就读出学问来了,原来是这样啊。什么样?“悟”来了,恍然大悟,原来做学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凡事都要秉承一定的规律,同样一件事情,让一千个人来做,同样的过程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同样的结果也可以有不一样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变你也跟着变,只要合乎了“易”,“恕”也就“忠”了。换句话说,只要你认为它是好的,它就是好的,有类无教,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孔子读了《易》就明白了。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明确表示,孔子的这种“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忠恕”。这样就把这个圈子给打破了,他自由了。不逾矩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实际上孔子是用这段话告诉我们,他最终所能达到这么高的人格境界,有一个漫长的,不断地修炼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孔子从人格上,从境界上,从胸襟上,从眼光上,他比一般人高出多少,所以我们把他称之为孔圣人。
       注:本文原创,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谢谢!


2#
发表于 2010-6-21 10: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6 编辑

敬告作者,文章在计酬之前,不要发在博客。不然,可惜了好文章。

3#
发表于 2010-6-22 10: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6 编辑

文章不错,如为原创首发请加篇末声明。

4#
发表于 2010-6-22 22: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46 编辑

这个写得不错,文风泼辣,很有见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8:25 , Processed in 0.055852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