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8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二十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14 0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6-5 03:52 编辑

                                          深藏诗词书籍中的蟋蟀之二十三         高迎春

        今年是八月七日立秋,一眨眼就到了八月十日了,仔仔细细地听,还没有蟋蟀的半点动静。大概再有半月左右,就能够听到蟋蟀微弱的初鸣声了。不用说,蟋蟀是秋天最具代表性的昆虫,在绵绵秋雨的敦促下,蟋蟀的合奏注定会一步步走向高潮。到了白露,天气渐凉,蟋蟀的鸣叫就会渐渐沉寂,而且听起来蟋蟀的吟唱,有些衰微,有些凄苦,给本就悲秋的人,带来伤怀的情绪。听秋虫和鸣,这天籁之声,正是世上大自然至美的境界。

   宋代的陈著,生于1214年,卒于1297年,字谦之,又字子微,号本堂,晚年自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1260年),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后改为临安通判。著有《本堂文集》94卷。陈著在《次韵戴成叔》写到了蟋蟀:“蟋蟀秋乃鸣,反舌不鸣夏。天地如草亭,万物寄虚架。达人穷物理,嗜理如嗜炙。动静各有诗,油然会心舍。”大意是:蟋蟀过了秋天,才开始鸣叫。反舌的动物,在夏天不鸣叫。天地之间,好像不在夏天鸣叫。天地之间,犹如草亭一般,万物犹如寄存在这里。达人物理贫乏,好物理就像嗜好针灸。秋天里一动一静,都能写出诗歌来。油然存入心田之间。


        宋代的李洪,李正民之子,生日不详,大约在公元1169年在世,字不详,擅长写诗,其诗警秀,七律尤其工整。走上仕途之后,曾在温州、滕州任知府。生平事迹无有记载,李洪著有文集二十卷,仅存《芸庵类稿》六卷。李洪生前写过与蟋蟀有关的诗歌《涂中杂兴》:“草间蟋蟀动秋吟,偏感羁栖旅念深。功业岂关双鬓事,年来白处已通心。”其大意是:秋天到了,活动在草间的蟋蟀已经高声吟唱。羁旅途中,听到蟋蟀叫声,不由引发对故乡的思念。建功立业本来与双鬓无关,可是斑白的华发,已经让自己忧心忡忡。


        宋代的何梦桂,生于1229年,卒于1303年,字岩叟,别号潜斋,谥号文建,淳安文昌人(今浙江淳安文昌镇文昌村)何梦桂自幼从学于名师夏讷斋先生,深受教益。咸淳元年(1265年)省试第一名,高举进士,廷试第三名,高中探花。其侄子何景文,也与何梦桂同榜进士。当时,宋度宗得知恒梦桂与侄子同登进士,还与黄蜕、方逢辰一同就读于石峡书院时,高兴地挥笔御书“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赠给了何梦桂,一时成为美谈。走上仕途之后,何梦桂初为台州军判官,后官至太常博士。咸淳十年(1274年),任监察御史,再任大理寺卿。由于身患疾病,辞官隐退,其居室初名富昌,后改作文昌。元至元中,经御史程文海推荐,授予江西儒学提举。何梦桂看淡了功名,屡召而不去赴任。晚年写诗著书,自娱自乐,安然终老,学者称何梦桂为“潜斋先生”。著作有《易衍》《中庸致用》《潜斋文集》11卷,收入《四库全书》得以传世。何家家谱中的《百字歌》,为何梦桂编撰,流传至今。何梦桂生前写有《和徐榷院唐佐见寄》一首,与蟋蟀相关:“孟冬寒气至,蟋蟀入床下。我早索衣裘,妇尚系裙布。时序倏改变,凄惨感霜露。姑老远行役,鞠子谁乳哺。夜半山壑移,人生况旅寓。伤心重伤心,江空岁华暮。”通过诗句,可知孟冬时分,蟋蟀畏惧寒冷,跑到室内床下才得以生存。

        宋代的林景熙,生于1242年,卒于1310年,字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人(今属于浙江)。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释褐试,是中国隋代和唐宋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一般由吏部主办,又称为“关试”,通过释褐试的人,会被授予官职。不及格者,须三年以后再试。释褐试的标准有四个,即身、言、书、判。身指的是考生样貌,必须仪表端正;言指的是考生的言辞,必须善于辞令;书指的是考生的书法,必须文笔书法上佳;判指的是考生的案列识见,地方官兼理狱讼,须有判断能力。林景熙就是通过释褐考试,走上了仕途。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朝灭亡之后,不再为官从政,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忠诚宋朝,曾经冒着被处死的风险,捡拾皇帝遗骨安葬于兰亭附近。林景熙是宋元时期著名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后安葬在家乡青芝山,其著作编为《霁山集》。林景熙生前写过一首《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中写到了蟋蟀:“子有忧世心,蒿然见眉睫。崇交拟昔人,西风寄三叠。作诗匪雕锼,要与六义涉。臣甫再拜鹃,高风或可蹑。肯作蟋蟀鸣,悲凉和秋叶。”在诗中,诗人说肯做蟋蟀鸣叫,让悲凉伴随着落叶。其实,林景熙是看着宋代灭亡,心有不平和不甘。


       敖陶孙,生于1154年,卒于1227年,字器之,号臞翁,臞庵,东塘人。在太学,曾写诗送朱熹,又作诗悼赵汝愚等人。南宋孝宗淳熙七年(1180年),敖陶孙乡荐第一,庆元五年考中(1199年)进士。历任海门县主簿,漳州府学教授、广东转运司主管文字、广东转运司、温陵佥判等。宋理宗即位(1125年),敖陶孙转奉议郎,赐绯鱼袋,主管莘州西岳庙。临安书商陈起刊刻《江湖集》受株连贬官。官至温陵通判。宝庆三年(1227年)卒。著有《臞翁诗集》2卷,收入《南宋群贤小集》。在《江湖集》和《江湖后集》中,可见其佚诗。敖陶孙生前作诗《前感兴一首》,其中写了蟋蟀:“乌几学痴作。吾炊何以晨。了知诗自好,不兴甄相闻。苍苍本空空,呜呼谁使然。瓯窭知满篝,稍喜斗斛仁。而我亦齐民,不贪后世贤。腹无一雨温,百忧镇烧煎。岿然一破灶,寒虫欲无年。更欲辨名字,蟋蟀螽斯间。书生谨守书,放步防疾颠。虾蟆缘青冥,孤光恣吞吐。於菟无角翼,为天守门户。持此感物化,尧舜万万古。冰蚕不知寒,蓼虫不知苦。未知了身口,甘暖复几许。高高化入台,下视多劫灰。我欲轰雷车,老天怒不开。死语无出路,六经圣所裁。惟应蒯缑剑,日夕同归来。”敖陶孙因得罪当朝宰相而逃亡,隐姓埋名,潜藏于福清东塘(如今的后山顶瑞亭村),等到宰相死后,才恢复了自己的真名,或许这首诗就是写于逃亡期间。


        蒲寿宬,生卒无记载,名或作寿晟、寿峸。宋末阿拉伯人。与弟蒲寿庚至泉州贸易。度宗咸淳间,知梅州。益、广二王航海至泉州,时寿庚为泉州守,闭城不纳。寿宬密谕寿庚纳款于元,遂于景炎元年同降元朝。有《心泉学诗稿》。蒲寿宬生前写了两首与蟋蟀有关的诗。其一《促织》:“炎夏居壁根,凉秋噪篱侧。安得懒妇名,岂其旷乃职。不念作茧劳,徒能促人织。”大意是:蟋蟀在炎炎夏日,居住在墙壁根基之处,到了秋凉时刻,就在篱笆一边鸣叫。蟋蟀的鸣叫,提醒了懒得织布的妇女,得赶快织布作寒衣了。蟋蟀不会吐丝做蚕茧,只能敦促人织布而已。其二《闻蟋蟀有感》:“煎煎促谁织,机杼咽空林。何处露藂下,入人秋思深。青灯一线泪,孤枕百年心。此意知谁会,悠然太古音。”大意是:蟋蟀急促的鸣叫,是在敦促谁赶紧织布呀。机杼一下一下顿响,呜咽之声响彻在树林上空。寒露聚集在何处,旅人到了秋天便思虑深重。青灯寂寞流泪,孤枕上难安百年心。这悠然太古之音,有谁知道此中大意呢。


        南宋词人吴文英,生卒记载不详,大约生于1200年,卒于1260年,字君特,号梦窗,晚年自称觉翁,浙江宁波人。吴文英一生没有考中进士及第,故而游历当幕僚,在苏州、杭州、越州居留时间最多。游踪所至,留有题咏,以苏州各地为多。晚年客居越州,在浙东安抚使吴潜以及嗣荣王赵与芮做门下客。之后,因为贫困疾病而亡。吴文英是南宋词坛大家,流传下来的词,有340首,对元明清词坛,有较大影响。吴文英生前写了多首与蟋蟀有关的词,其一《霜叶飞  重九》:“断烟离绪。关心事,斜阳红隐霜树。半壶秋水荐黄花,香噀西风雨。纵玉勒、轻飞迅羽,凄凉谁吊荒台古?记醉踏南屏, 扇咽寒蝉,倦梦不知蛮素。聊对旧节传杯,尘笺蠹管,断阕经岁慵赋。小蟾斜影转东篱,夜冷残蛩语。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大意是:看断断续续的云烟,离愁别绪由心而生,更令我关切的伤心的,是斜阳映射下的残红,渐渐隐没在经霜的树林里。我用半壶秋水,采来菊花祭奠亡姬。秋风秋雨中,菊花依然香气四溢,散发幽香。这个时候,谁能扬鞭策马,像鸟儿迅速飞行?又有谁有心去凭吊荒废衰败的古台遗迹?曾记得,和友人醉游南屏,忘记了身边小蛮与樊素。如今只有寒蝉呜咽,我的爱妾去了哪儿?重阳节到了,虽然又是应景传杯喝酒,我却毫无兴致。任凭尘埃落满素笺,蠹虫蛀空毛笔,也懒得续写未完的词章。西下的月光照着篱笆,在冷清的寒夜里,蟋蟀也仿佛在唉声叹气,悄声低语。愁绪万端,催生了我的白发,任秋风把我的帽子吹落在地。我独自观看茱萸,约定明年,再登临山峰高处。其二《夜游宫》:“人去西楼雁杳,叙别梦、扬州一梦。云淡星疏楚山晓。听啼乌,立河桥,话未了。雨外蛩声早,细织就霜丝多少?说与萧娘未知道。向长安,对秋灯,几人老?”大意是:人去楼空,鸿雁也已经缥缈无影。与朋友叙别也只能在梦中,你我站立在桥上,倾诉分别的离痛。梦还没有做完,就被窗外的鸟儿惊醒了。但见窗外云淡星稀,拂晓时的楚山迷蒙不清。秋雨下个不停,夹杂着早鸣的蟋蟀声,仿佛织布机梭来回穿行,织出了我的满头白发。凄苦的境况,即便我告诉伊人,恐怕她也难以理解。遥望京师,独对寒秋孤灯,怎么不让人再添白发,悠悠老去?其三《虞美人  秋感》:“背庭缘恐花羞坠。心事遥山里。小帘愁卷月笼明。一寸秋怀禁得、几蛩声。”大意是:不去庭院赏花,是因为怕院子里的花被人看到而羞愧早早掉落。其实是说词人因愁绪而怜悯花儿,而且自己的心,早已飞跃群山阻隔的故乡。卷起帘子,让月光照进室内,屋里顿时显得如点了灯笼般明亮。因为望见明月,听到蟋蟀鸣叫,不由怀念故乡,再添新愁。


        其四《六么令  七夕》:“露蛩初响,机杼还催织。婺星为情慵懒,伫立明河侧。不见津头艇子,望绝南飞翼。云梁千尺。尘缘一点,回首西风又陈迹。那知天上计拙,乞巧楼南北。瓜果几度凄凉,寂寞罗池客。人事回廊缥缈,谁见金钗擘。今夕何夕。杯残月堕,但耿银河漫天碧。”这是词人借七夕牛郎织女相会时节,来悼念杭州的亡妾。大意是:蟋蟀立秋之后刚刚鸣叫,恰如敦促织女赶快纺线织布,可以尽早与牛郎相会。在天河边徘徊盼望,却没有渡船,也没有牛郎的消息。织女终于等到了七夕,喜鹊纷纷赶来,搭起千尺鹊桥,了却了织女和牛郎的相思之苦。可惜相会短暂,再回首又要苦等一年光景。虽然如此,可人间女子仍然奉织女为智慧女神,供上瓜果,向织女乞求给自己增加智慧。可是,织女自顾不暇,怎么能为一点瓜果而抽出时间来赐予女子们智慧呢?词人设问七夕,重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织女和牛郎,只有短暂的相会,到了月亮西坠就要结束了。词人借织女牛郎相会,回顾亡妾仙逝,自己唯有苦酒孤单度日而已。其五《齐天乐》:“烟波桃叶西陵路,十年断魂潮尾。古柳重攀,轻鸥聚别,陈迹危亭独倚。凉飔乍起,渺烟碛飞帆,暮山横翠。但有江花,共临秋镜照憔悴。华堂烛暗送客,眼波回盼处,芳艳流水。素骨凝冰,柔葱蘸雪,犹忆分瓜深意。清尊未洗,梦不湿行云,漫沾残泪。可惜秋宵,乱蛩疏雨里。”吴文英的词,有的写题赠酬答,有的写行踪郊游,有的写身世爱情,成为他解愁遣怀的载体。他在苏杭两地各有一姬,结局一遣一死,生离死别,月缺花落,吴文英常常为此触景生情,写词达五十多首。本词为他重返杭州,追忆别姬之作。最后一句,出现秋宵、蟋蟀、疏雨三个意向,用以表达他对姬妾香消玉殒的离恨愁绪。

        其六《一寸金  秋感》:“秋压更长,看见姮娥瘦如束。正古花摇落,寒蛩满地,参梅吹老,玉龙横竹。霜被芙蓉宿。红绵透,尚欺暗烛。年年记、一种凄凉。绣幌金圆挂香玉。顽老情怀,都无欢事,良宵爱幽独。叹画图难仿,橘村砧思,笠蓑有约,莼洲渔屋。心景凭谁语,商弦重、袖寒转轴。疏篱下、试觅重阳,醉擘青露菊。”词的第二句,是说当花叶零落,蟋蟀儿四处都有,词人用笛子吹起了《梅花落》曲调。“玉龙”,笛子名。李白有《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中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即是言用笛子吹《梅花落》曲,梦窗化用其诗意。其七《满江红》:“露浥初英,早遗恨、参差九日。还却笑、萸随节过,桂凋无色。杯面寒香蜂共泛,篱根秋讯蛩催织。爱玲珑、筛月水屏风,千枝结。芳井韵,寒泉咽。霜著处,微红湿。共评花索句,看谁先得。好漉乌巾连夜醉,莫愁金钿无人拾。算遗踪、犹有枕囊留,相思物。”词的第二句描写秋景,此言杯中的酒香与园中的菊香混合在空气之中,引得群蜂四处飞舞。而篱笆下蟋蟀也正在“蛐蛐”地鸣叫着,它好像在告诉人们:秋已深矣,赶快织布作寒衣。






                              2021年8月15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1-8-23 15:18 | 只看该作者
沙发欣赏………………
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4 06:14 | 只看该作者
gelei 发表于 2021-8-23 15:18
沙发欣赏………………

谢谢光临阅读和留言支持,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0:52 , Processed in 0.05866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