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论诗词教育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2-5-28 10: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萍庭鹤 于 2022-5-31 13:26 编辑

论诗词教育在校本课程中的运用
——湖南省“诗教”先进单位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的思考

文/萍庭鹤

  【摘  要】文学起源于劳动,也起源于诗歌。诗歌是文学最早的基本形式,因为诗歌的启源,才有了后世更多更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 我国各项改革举措的逐步深入,文化活动管理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历史的崭新高度,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将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崭新春天。诗词教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有着良好的前景。诗词教育在实践活动中应该把握好几个基本步骤。校本课程也是大课题,要想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校本课程就要找到文化共鸣的着眼点;而诗词文化活动是这个着眼点最好的归宿。诗歌文化的教育活动是文学教育的基础,文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系统的基础,人文教育是人类发展教育的基础。

  【关键词】  诗词教育  校本课程 运用

  文学起源于劳动,也起源于诗歌。诗歌是文学最早的基本形式,因为诗歌的启源,才有了后世更多更丰富多彩的文学形式。如果离开诗歌谈文学,那是不完整的事情。我们的教育离不开文学素养的教育。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文学素养教育,那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文化人。真正的文化人必须具有基础性的文学修养。而具备基础文学修养,首先必须具备诗歌方面的基础修养。要具备诗歌文化修养,就得从诗歌的基础教育抓起。我们抓好诗歌文化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而定,如果离开学生实际,空洞地谈诗歌文化教育的种种理论,都是没有多大社会价值的。只有根据我国教育现实的基本状况,寻找适合我国诗歌文化教育的基本规律,并按照其规律制定教育目标和过程,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诗歌文化教育效果。


  诗歌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诗歌诞生在中国的历史,恐怕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文化不能与之媲美的。我国拥有世界最早的有文字的历史文化记载,这是不可争辩的事实。我国最早的诗歌文化现象,都是其他文化所不具备的。正是这最原始的诗歌文化,对后世中华的五千年文明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社会的变革,往往会影响文学发展的进程。历史的转机往往会给文学发展带来历史转机。中华文明经历过盛衰更迭的很多次迂回。当今世界和平的大趋势给中华文明的复兴和历史性发展带来了天赐良机。我们的社会管理逐步认识到这个重大转机的战略重要性,并把文化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给诗歌文化的发展更是带来了灿烂光明的春天。
  抓住发展的最好机遇,秉承中华文化的先进性传统,把诗词教育和诗歌文化的发展步伐紧密相连,科学设置诗词教育的基本步骤,经过经年累月的时间积累过程之后,中华诗歌文化肯定会再次迎来历史发展的高峰。那么必然地中华文艺,也会再次迎来历史发展的新高峰。


  1 弘扬传统文化的重大举措迎来了诗词教育的春天


  随着我国各项改革举措的逐步深入,文化活动管理改革也进入了一个历史的崭新高度,“中华诗词楹联之乡”创建活动便是文化活动改革的重要举措,这项利于千秋万代的活动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将迎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崭新春天。
  这项活动可以带动全社会,普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崭新热潮。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日益追求文化活动现代化,也给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文化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但是,在追求新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的综合力量导致我国传统文化逐步走向衰微的趋势。
  中国社会需要变革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是,变革并不是一味地抛弃传统。
  传统中的精华是必需要吸收、继承并发扬光大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但是,很多社会管理者因为政治、经济的原因把传统中的精华抛弃、送走、破坏掉的做法是值得反思和批评的。
  比如,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教育,这本来是中华民族的精华,但是因为政治的原因被无端打上“封建礼教”的烙印;这样导致当今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彻底迷失,从而直接导致社会道德的快速滑坡。这难道不是“伪政治”对社会秩序的彻底破坏吗?那些抛弃传统精华的“政治”是“伪政治家”牟利的惯用伎俩。
  同样,因为“新诗”的引进,中国传统诗词文化活动从近代以来逐渐被人们淡忘
  我们不否认新的东西给社会带来的全新改变,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忘记历史、继承传统的充分理由。
  中国历史因为技术落后导致近代以来的经济落后,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而是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彻底失败。但是“政治家”们往往是不会把错误归咎为自己的;他们往往是把自己的“滔天大错”归罪为和政治毫不相干的经济、文化等其它领域,这样的“乾坤大挪移”神功是每个“伪政治家”的“必备”素质!
  我们细细想来,中国几千年历史中,社会政治清明、社会文明程度引领世界的时代曾在历史上长盛不衰,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胜利。可是因为传统政治学的失败,导致传统文化的逐步衰微,实在是中国社会的最大遗憾!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随着中国社会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中国社会普遍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重要性,这是中国社会的大幸!这是中国文化界的大幸!这是中国社会文化活动崭新的开始!
  中国历史绵延几千年长盛不衰,毫无疑问是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的根本作用。只有把利于中国社会进步的新东西,和中国传统精华有机结合,才会迎来中国社会真正的崭新春天。
  在全社会急切盼望找回中国社会传统精华的呼声中,中国社会管理者适应时代需求提出“中华诗词楹联之乡”的创建活动,是当今中国文化的甘露春雨,这个极具战略意义的文化决策,必然会迎来中国文化的再次伟大复兴,也必然因此带动中国社会文明的再次伟大复兴,从而直接反作用于中国经济,并迅速推动经济再次飞速前进!
  这项活动,可以带动全社会普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崭新热潮,已经成为了事实。
  这项活动,可以带动全社会打造全新的文化经济链条。
  在世界文明古国的历史中,中国历史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古代政治的胜利,更加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胜利。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决定的。文化的力量,直接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文明进步程度,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进步程度,直接导致了政治的进步程度,从而直接导致了整个社会治理的进步程度。在世界历史,中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文化能够和中国传统文化媲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只是中国近代以来大兴“中庸”哲学,而直接忽视了技术革命,从而导致中国近代历史落伍的悲惨境遇,是“伪哲学家”的理论龌龊成果!
  当今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复兴的伟大进步时代,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社会管理者群体的综合素质日益提高;从而使得中国社会的哲学水准快速进步,这样就使得中国传统中的精华得以再次全面复活!
  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必然会使得人们抛弃那些外来的垃圾文化,从而直接导致垃圾文化经济的死亡!
  那种唯利是图的垃圾文化现象,将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被人们抛进历史的垃圾桶里。
  垃圾文化的经济利益链条将会很快断裂、消亡。
  垃圾文化的消亡,必然会迎来传统精华的新生——这是无可争辩的!
  传统文化的复兴,必然会带来文化经济领域的彻底变革,从而直接导致文化经济领域的崭新面貌的诞生。
  这项活动,可以极大地发挥道德修养,和法制相结合的完美效益功能。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文以载道”的哲学思维。这种思维,直接决定所有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不可分。也和社会道德水平的进步不可分。从而直接导致社会法制水平的直接进步。
  而外来文化一味地强调所谓的“艺术性”,忽略了文化的政治功能;这样直接导致文化活动失去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而过早地脱离了社会发展水平,这样就直接导致社会文化活动过滥、过乏、过剩、过靡;这样对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这个破坏作用,直接导致整个社会道德水准的彻底滑坡。从而直接导致整个社会政治水平的彻底滑坡。政治水平的滑坡,直接导致整个社会法治水准大打折扣。这样就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直接导致这个社会经济发展萎靡不振!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伟大复兴,必然会使得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的进步——这是“文以载道”的哲学力量的必然结果!
  中国社会的道德水平的进步,必然会直接导致中国法制水平的迅速提高。


  2 诗词教育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前景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今中国教育的一个进步。
  素质教育的发展重要性,已经被当今的中国教育界普遍认同了。但是时至今日,依然没有找到如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良策。不过,最近中国社会普遍推行“校本课程”的做法, 是中国教育的一个极大的进步。
  校本课程的开发,给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机会。也给了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独立空间。
  当今中国教育界校本课程的开发,尚处在摸索阶段。要推行具有普遍意义的校本课程教材实在很难。其原因是各个地域的特点千差万别。但是我们不妨想想,如果能够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作为我国校本课程的普遍教材的蓝本未尝不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当然希望出现满足各地需要的不同校本课程教材,但是,没有统一模式的校本教材蓝本,那些五花八门的校本教材的自身的生命力是极为有限的。
  适应新新式的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校本教材的蓝本,是再理想不过的事情。
  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传统文化结合,是最有生命力的举措。
  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性特征,是校本课程生命不枯竭力量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普及的基础。虽然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传统文化被淡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在中华民族深入骨髓,不是很短时期内就会彻底被消失得了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现代技术结合之后,将会产生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只有具有了普遍推广的价值之后,才会具有生命力。而能够在中国具有普遍推广价值的,没有比传统文化更好的东西了!
  校本课程开发和传统文化结合是最有生命力的举措。
  校本课程普遍实用性是当今需要解决的最重要问题。
  校本课程概念的提出已经很有年月了。但是至今没有一本校本课程教材,是值得中国社会普遍推广使用的。为什么呢?因为目前的校本课程教材,都是根据各个地方的特点来编撰的。这样很自然地就使得这些校本教材,失去了普遍推广的价值。
  中国教育要想把校本课程,建设成为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亮点,就必须解决校本课程的普遍实用性的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打造真正能够在中国社会普遍使用的校本教材。
  中国传统文化中诗词教育活动,是最简单易行的校本教材内容。
  诗词学习活动是中国传统文化活动中历史最悠久、社会普及程度最高、最能够弘扬中国精神的活动。
  诗词学习活动,是从人们开始有了劳动,开始就已经产生的文明行为。只是在开始是处于口头传诵的阶段而已。在有了文字之后才被记载、传承下来。
  在中国历史上,诗词学习和创造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很多形式的文化现象,例如:各种以诗词为蓝本的戏曲活动,各种大型的集会礼仪活动,各种感情交流的社会生活行为等等。


  3 诗词教育在实践活动中的几个基本步骤


  (1)积极的宣传是诗词教育成功的基础


  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生活的方式,有很多千差万别的区别,当代的人们因为时代的限制无法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美学真谛,是可以想象的。时代的局限性,往往使得人们无法超越生活环境的禁锢和限制。因此,人们往往把不同于当代的生活方式、文化形式视为异端。这种现象导致很多传统的精髓,因为不被时代容忍而销声匿迹。古诗词文化作为古代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文化样式,就像当代的流行歌曲一样曾经风靡一时。但是,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个框框条条很多的文化样式,逐步淡出日益浮躁的人们生活的视野。
  实际上古代诗词文化,是汉字声律规律的宝贵遗产。
  古人根据汉语的发声规律,用诗歌的形式总结了汉语的声律音乐规律,至今看来还是具备各种音乐特质的文学形式。
  自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后辈们想从自由体式的角度,寻求和西方文学接轨的新的汉语文学形式,可悲的是,至今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达到古诗词那种音乐效果完美的文学样式诞生。
  虽然,古诗词有很多条条框框,但是就音乐效果而言,要想达到完美的效果就必须在苛刻的乐律规则下进行创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理想的音乐效果。
  从这个角度而言,就必须使得当代的人们,认识、接受、学习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形式。只有这样,才会使得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走向更加繁荣的局面。
  要认识就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得人们在广泛的宣传基础上,很快接受这种至美的文化样式,并继承、发扬之。这样,传统文化就会逐步走进繁荣昌盛的境地。


  (2)建立完善的组织,是诗词教育开展的组织保障


  文化活动的繁荣离不开组织机构的完善管理。有完善的组织,就可以促进文化活动积极开展;也可以刺激很多新的文学形式在创作的碰撞中诞生。
  所以,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首先建立完善的文化组织团体。
  有了文化组织团体,就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那么整个团体就会为实现这个文化任务而团结奋进,这样很容易取得意想不到的文化成果。
  自古以来,大凡文化活动繁盛的时代,都是文化组织团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而且一般都是先有文化团体,而后产生影响深远的文化成果。


  (3)挖掘文化活动的魅力是诗词教育的生命力


  诗词教育活动在起始阶段是个很枯燥的活动。要想把这个活动搞得生机蓬勃,需要注意挖掘文化活动的魅力。
  文化活动的魅力是什么呢?就是将文化的内在美不断转化为外在美。
  学生的素养和本身的美是有很大的联系的。学生的内在修养的美,可以造就外在的魅力。一个没有内在修养美的人,就是外表再美也是丑的表现。一个内在修养很高的人,就是外表奇丑无比,也会因为精神的魅力使得其外表很美。
  诗词教育是个传统文化教育的范畴,诗词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那种具备诗歌文化修养的人的气质,是没有这种修养的人所无法企及的。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认清具备文化修养的好处是什么。其次要引导学生,认清具备传统文化修养的独特气质美。中国古代讲究“琴、棋、书、画”齐备的修养美。这种美是现代人往往忽略的美质。现代人往往追求外在的华丽、赶潮流、时尚的风靡;从而忽略内在的修养的高贵和特质的独特美。因此导致很多人,因为外在的美的凋谢,而失去生活中本该拥有的东西。而古代那种“从一而终”的内在美的追求,是现代人无法企及的最为高雅的生活方式。
  我们要引导学生加强传统文化修养,从诗词教育着手是最为简单易行的方式。
  诗词教育是很容易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东西。诗词教育中所承载的美学要素,是其它教育方式很难具备的。为了把诗词教育长期有效地坚持下去,我们要不断发掘诗词教育中的美学要素。并积极引导将这些要素转化为学生的外在美的基本元素。只有这样,诗词教育才会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4)提供学习和创作的平台,是诗词教育发展的基础


  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就要给学生提供学习和创新的平台。
  学习的平台很重要,如果只是流于口头说教,不把学习生活落到实处,再华丽的口头号召辞藻都是无济于事的。我们只有把每个细节做得实实在在,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学习和发现的快乐,才会激起学生那种持久不懈的学习动力。
  首先,学习平台是诗词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我们常常可以打造一个全新的学习平台给学生。我们不要把学习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和考试相关的学习科目上,比如语文教学上。这些想法只是可以起到学习诗词的辅助作用,因为考试科目的考试练习任务本来就很重,没有时间负担这些和考试不大相干的学习内容的。只有打造独立的学习平台,才会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比如建立一个独立的学习社团,或者建立一个独立的学习班,这样可以独立完成诗词教育需要学习的任务。而不受其他学习活动的无端干预。
  只有搭建了这个学习的平台,才会有机会成全学生学习诗词的愿望。否则都是流于口头的空谈。诗词教育,是必须要落到实处的看见效果的学习活动。如果光凭口头说大话是无任何意义的。只有在独立的学习平台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落实学习方案,才会产生学习效果。
  提供创作的平台是提升诗词教育效果的必需手段。
  我们进行诗词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点诗词基本文化常识,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能
  正确的进行诗词创作活动。否则这个学习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那么创作的平台是什么呢?
  就是给学生提供发表诗词作品的空间:包括网站空间、纸张空间、宣传栏空间。
  如建立可以让学生发表作品的网站,创建能够给给学生发表作品的杂志、报纸、
  传栏等媒介物。这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作品被采用,自己的劳动被认可。这样学生的创造原动力就会持久不衰。


  (5) 将诗词学习培训常规化,是诗词教育持久的生命力


  诗词学习如果是凭借一时的热情,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
  只有把诗词学习列入常规的学习生活中去,才会取得良好的成绩。
  对现代人而言,诗词学习是很艰难的事情,因为白话文的普及,现代汉语的普及;古代汉语的各种日常规范,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古代汉语变成了专业研究的范畴的东西了,这样古代汉语的基本规则和习惯被现代人遗忘。从而导致现代人很难轻易弄懂古代汉语的基本规则,若要进行古代汉语规则范围的创作就更加艰难。
  当然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不是为了普及古代汉语到日常生活中去,而是作为中国独有的文化修养来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
  古代汉语中的文学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文以载道”的教化职能。
  学习古代汉语中的文学作品,可以起到良好的道德教育作用,并且可以陶冶人们的性情。
  古代诗词是古代汉语下的文学精粹,要学习古代诗词对现代人而言确实有难度。但是我们可以先难后易、从简到繁、逐步深入。我们先把学习古代诗词作为日常的必修课,这样就很容易建立起古代汉语下的语法习惯,从而逐步认识、理解古诗词,最终可以进入能够创作古体诗词的层次。我们并不主张把创作古体诗词,作为教育古代文学的目标。但是我们也不反对安心创作古体诗词的做法。艺术的多样性,决定了古体诗词是有它的生存空间的。但是,这个做法不能当做对诗歌体裁的统一要求。不能动不动就用古体诗词的基本标准,来衡量现代诗歌。国际接轨也很重要,我们的诗歌体裁的文学样式,也必须和国际接轨,要引入西方诗歌文学形式的精华,创作出能够被东西方共同认可的诗歌作品,是最好的事情。
  诗词是文学形式中最为博大精深、最为容易普及的文学样式。因为诗歌在起步的时候难度低,门槛低。但是诗歌要创作到很高的层次是极为艰难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很高的层次呢?
  那就是把诗词教育常规化。只有不断熟悉、理解古诗词的规律,并加以运用,才会把远离我们生活的古代诗词的基本规则习惯化,日常化;这样就可以逐步实现从陌生到熟悉,从学习到创作的基本过程。
  诗词学习培训要常规化不是淡化目前的其他学习常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调配时间出来的基础上,把诗词学习培训安排得紧促不乱。这样诗词学习培训,就会按部就班的进行,就会很容易实现我们的最终目的。
  诗词教育如果不进入我们的常规生活,就会搞成“样板戏”,就会搞成炒作的形式主义,就会再次淡出人们的生活视野。
  所以,将诗词学习培训常规化,是诗词教育持久的生命力。


  (6)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是诗词教育的希望


  诗词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良好的环境。
  没有一个支撑诗词教育发展的环境,是很难将这项工作进行下去的。
  很多事情都是因为方案很好,而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而成为南柯一梦。
  怎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呢?


  第一 把诗词教育纳入正常的学习生活考核的范畴。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很多人在开展这项工作的时候总是想,这个只是业余爱好,没必要那么正规化。但是这个人没想到文化力量无穷的重要性。人是个很智慧的生物阶层,而人的智慧集中体现在文化上面。文化的修养是人类不同于其它动物们的根本区别。而诗词教育是文化中的精髓。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为了劳动的需要自觉唱出早期的诗歌。而且很具有美的陶冶和劳动教育的效果。人们可以在劳动间隙,通过诗歌唱和来达到轻松的效果。古人正是因为看到诗词活动的重要性,所以很自觉地进行了诗词的实践活动。而且为我们后辈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当今,我们学习诗词要把诗词教育当做常规的教育活动。并把这项活动当做考核的必备项目。这样就可以使得诗词学习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


  第二 把诗词学习的管理班子建起来。


  诗词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一样,必须有个完善的管理组织机构。只有成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才能确保诗词学习活动的计划制定、方案执行、效果总结、经验反馈等过程得到很好的落实。没有组织机构的诗词学习活动,是没有生命力的,就像无头苍蝇,得过且过,不会取得什么成就。那样会把诗词活动当做极为随意的东西,那个肆无忌惮的随意性活动是无法保证诗词学习的效果的。
  诗词学习的管理班子,必须进入事业正式工作程序的班子队伍,把这个管理队伍放在事业工作程序中去,才会把这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当做事业来做。否则只是应付检查,糊弄看客,这样的工作就没必要做了。
  管理班子能够进入事业工作程序里面,开展工作也才能名正言顺的开展,否则是师出无名,群龙无首,这样的事情是不做比做还要好。
  没有组织保障的文化活动是必然会夭折的。这是历史上很多文化活动半途而废的教训。组织保障是文化活动成功基础,只有完善的组织保障,才会使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成果辈出。


  第三 文化建设投入,是诗词学习的物质基础。


  文化建设投入能够及时保证,才会把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
  没有投入的文化活动是无源之水,很快会走向枯竭和死亡。
  只有保证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的投入,才能把文化活动的一切内容付诸实践,才会取得光辉灿烂的文化成果。
  很多文化活动,因为物质基础不够而逐步走向衰落。
  我们开展诗词学习活动,是要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而不是要走秀或者炒作,更不是要追求什么个人名利,而是真正把诗词学习活动生活化。
  那么开展日常的文化活动,必须要有物质保障。
  没有物质保障的文化活动就是一句空话。
  要真正把诗词学习活动,当做一项千秋万代的事业来抓,就必须要确保诗词学习活动的物质基础稳定而持久。


  总之,诗词学习活动是一个大课题,要想把这个课题抓出成效,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不懈奋斗;校本课程也是大课题,要想编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校本课程,就要找到文化共鸣的着眼点;而诗词文化活动是这个着眼点最好的归宿。但愿诗词文化活动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
  诗歌文化的教育活动是文学教育的基础,文学教育是人文教育系统的基础,人文教育是人类发展教育的基础,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内在逻辑之后,我们才会真正把诗歌文化的发展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去。很多社会管理者往往是把文化事业作为装点门面的牌坊来粉饰,这种不尊重文化本身的行为,这种不顾及社会发展大计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是十分可笑的。
  看似不是很具有现实效益价值的诗歌文化教育,其实对人的一生而言是根本重要的。一个缺乏起码幽默感的人,是个毫无情趣的人,一个缺乏起码诗歌修养的人,是个没有基本人文素养的人,更谈不上什么诗意人生了。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情商,实际上是和诗歌文化有着紧密联系的。很多人没有或者缺少情商,实际上其根源就在他启蒙教育的开始,缺少诗歌文化教育。也许有人会怀疑这个说法的准确性。其实我们不妨想想,人类的各种情感除了诗歌文化里面的周密描画,还有什么东西比之更加丰富周全呢?只有在无限丰富多彩的诗歌文化里面,才有适合人类奇特无比丰富无限的情感活动的描绘。而这一点,正好应和了人类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世界上不会有两个感情色彩和个性完全相同的人。所以,人类对情感的体验需要就是千差万别的。这个事实是无可争辩的。要适合人类的这个特性的需要,那么就必须有满足千差万别需要的文化形式。而只有诗歌文化才具备这种丰富多彩的最大极限性。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没有哪种文学形式,能够毫无遗漏地把无限丰富的生活方式记载下来,而只有诗歌文化可以做到完成这个任务的最大极限性。现代人往往因为眼前的精神需要,忽视了记载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所以现代生活反而导致了诗歌文化的低靡现象。这个现象一旦被大多数人认识之后,就会催发出诗歌文化发展的崭新春天。


  发展文化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尊重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文学事业更加不能操之过急,而应该尊重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当然我们也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更新文学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文学发展载体和媒介的更新的重要性。文化发展的媒介更新,是很重要的载体变更过程。如果不认识到这个重要过程,文化的发展肯定会迂回不前,甚至更加低靡。


  那么诗歌文化的发展,理所当然也应该借助新的媒介工具,用崭新的样式满足人们日新月异的精神需求。只有这样才会走出诗歌文化发展的低谷,从而找到日益蓬勃发展的崭新途径。诗词教育就应该注意到媒介更新的基本现实,从新媒介的手段变更开始,找到真正适合现代人的诗词教育方式,把诗词教育真正融入到现代人生活方式当中去。
  诗词教育是个系统工程,要真正把这个工程做得完美无缺,还牵涉到社会系统的大布局,关于这个问题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解决的。但是我们的社会管理者要真正认识到诗词教育的根本重要性。否则,肯定会给将来的教育和文化发展造成很多遗留问题,甚至会对将来的社会进步造成很多遗留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精英,那么针对文化而言,更需要精品。我们希望社会发展管理者,能够真正意识到文化重要的本身战略地位,希望文化发展的步伐会比社会进步更快、更好、更精彩!


  参考文献:

  [1]陈忠涛:便做春江都是泪 悲情歌手秦观,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年。
  [2] 黄澄华:秦观词论与其词的创作关系,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3]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4] 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5] 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7]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
发表于 2022-5-31 08:38 | 只看该作者
古代诗词浩如烟海,现代诗歌也是成千上万,被选入教材,必须与中选优,以便更好学习和传承。改革开放四十年,出版社基本不出现代诗人、现代作家的书,这毫无疑问是发展文化的一个缺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8:26 , Processed in 0.05118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