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胸有成竹”的写作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启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5-30 07: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露华晨珠 于 2023-5-30 11:57 编辑

“胸有成竹”的写作学、心理学、教育学的启示


    “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并不是谁杜撰出的,而是有一定的科学哲理蕴含其中,它的最初来源是宋代文豪苏轼的绘画理论。他认为要画好竹子,必须“成竹在胸”。而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又发展完善,认为画好竹必须经过三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也就是说,要画好竹子,先是眼中看到的竹子,然后变为心胸中的附着个人感情色彩的竹子的形象,最后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将它画出来,才形成画纸上的竹子的艺术形象。而最重要的是画好竹子的前提是“胸有成竹”,也就是心胸(或者脑海)的竹子的形象要十分成熟。这样,表现起来才有法度,才能塑造好竹子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各门类的艺术理论是相通的,因为绘画产生在前,而写作产生在后,所以,写作学的理论非常广泛地借用绘画理论的成果,比如渲染、衬托、留白、烘托等等都是借用的绘画理论。而“胸有成竹”一经产生,就被借用到写作理论之中。它形象地揭示了写作的一个基本过程:即写作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先要收集材料,这就是写作素材,而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即“眼中之竹”。有了素材,就要提炼素材,根据个人的认识对素材进行筛选和加工,形成写作的题材,要成熟,要艺术,这就是“胸中之竹”。然后通过一定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大脑中的竹子表现出来,也就是主要要用语言物化下来,形成文学形象,这就是“手中之竹”。这就是一个观察、提炼、表现的写作的基本过程。

    现代写作理论引入西方的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独特的写作心理学,十分具有指导价值,因为写作它也是一个心理发生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从心理学上讲是一个什么过程呢?这就是,观察之前是存在于自然的物象,这个物象通过眼睛进入大脑,形成表象,表象由个人的认识、思想、感情的参与变为形象,然后用语言表现出来,就变为艺术形象。我们举个例子: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物象是大雪后的青松,表象是多种青松形象的概括:碧绿、笔直。而形象就是一个挺拔、伟岸、高洁的君子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一个伟人的形象。

    现代的社会科学已经形成多学科交叉发展的趋势,既然“胸有成竹”有它的写作学和心理学的启发,而这都是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必然有它教育学的启示。从教学过程来讲,知识的学习必须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进入课堂的学生都不是空着脑袋的,都有它的生活经历,并在此基础上产生问题,这就是“眼中之竹”。教师就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把知识变为学生稳定的认识,这就是“胸中之竹”。最后作进一步延伸性理解,触类旁通,变为一种学习的创造力,这就是“手中之竹”。这就是它的教育学特别是教学论启示。

    因此,我们的写作,我们的教学,必须不能脱离现实生活,要在现实生活这个源泉的基础上,建构学生的新认识、新思想、新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写作和教学素材常变常新,使之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这样,我们的写作和教学就是现实的,就是跟上时代发展脚步的!




2#
发表于 2023-5-30 08:16 | 只看该作者
宋代的文与可,是画竹高手,他画竹都是观察在先,然后再画竹。而他与苏轼是表兄弟关系,因此苏轼也很了解文与可。在《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中,苏轼说:“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而这才是成语成胸有成竹原本的出处。之后,人们用胸有成竹来比喻做事有把握。胸有成竹,来源于作者仔细的观察和经验的积累,故而能够一挥而就,气韵流畅,形神兼备。

3#
 楼主| 发表于 2023-5-30 11:45 | 只看该作者
高迎春 发表于 2023-5-30 08:16
宋代的文与可,是画竹高手,他画竹都是观察在先,然后再画竹。而他与苏轼是表兄弟关系,因此苏轼也很了解文 ...

版主读书细致,受益匪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6 17:24 , Processed in 0.04980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