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7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屈原系列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0 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屈原的美政理想

  后人多半只知屈原是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却很少有人知道屈原怀抱远大的政治理想。他虽算不上政治家,但他又的确曾是楚国的重臣——左徒,其地位仅次于令尹(大致相当于副相),从事过不少政治活动,也曾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只是后来怀王误信谗言,才疏远他,乃至于弃逐不用。

  屈原本是楚武王熊通之后,因其先人封于屈,遂以为氏。因而他与楚王本是同姓同族,所以他对楚国本有宗国之情,他的忠贞楚王、热爱楚国可说有着血缘亲情的关系。年青时怀王又特别信任他,任他为左徒,同他一起商议国事,颁布号令,接见诸侯使臣,还曾让他出使齐国。这无疑极大地激发了屈原的政治热情,于是他下决心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智慧,与楚怀王一道将楚国推向富强之路。为此,他确立了自己的“美政”理想,这就是他在《离骚》中所说的“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举荐贤人,任用能者,遵循法度,避免偏差”。这里主要强调两点:一是用人,一是法度。即一方面强调任人唯贤、任人唯才,避免任人唯亲;一方面强调法治,主张依法办事,减少人为的因素。

  古往今来,一个国家政治是否清明,社会是否太平,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用人的问题,一是法治的问题。如果君明臣贤,从上至下,清正廉洁,风气整肃,自然可以避免官场腐败,政治黑暗;同时还要加强法制,强调以法治国,避免权大于法,以人代法。既能用贤为治,又能以法治国,那么这个国家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定能井然有序,安定太平了。

  他在《惜往日》中回忆说:“惜往日之曾信兮,受命以昭。奉先功以照下兮,明法度之嫌疑。富強而法立兮,貞臣而日娭。”这就清楚地告诉人们,他曾得到怀王的信任,受命辅佐君王,要他总结先人的经验,体察当时的情况,制订明确的法令制度。这使他看到了贞臣用命,国家富强的美好前景。

  在屈原看来,“举贤授能”“加强法治”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他在《离骚》中多次提到尧、舜、周文、周武时君明臣贤,选贤使能,依法治国的成功例证:“昔三后之純粹兮,固芳之所在”,这里的“三后”即三王,指的是古代的贤明之君尧、舜、禹;“众芳”,借指那些既忠贞贤良,又富于才干的人才。意思是说,如果能像昔日的尧、舜、禹那样品德纯粹,那么天下所有的人才就可为国家所用。“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在屈原看来,尧、舜的行事光明正直,又能遵循正道,所以国家就能走上康庄大道。“汤而祗敬兮,周道而莫差”,屈原认为商汤与夏禹行事谨严,应天顺命,不敢有半点大意;周文王与周武王遵循正道,不敢有半点差池。他还例举了不少古代君臣遇合,风云际会的例子:“說操筑于兮,武丁用而不疑。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戚之歌兮,该辅”傅说原来在傅岩这个地方操杵筑墙,后来殷高宗武丁听说他是个人才,就用他为相;吕望原来是个宰牛的,后来遇到了周文王,由此成为西周的开国功臣;宁戚在街市上佯狂为歌,齐桓公知道他是个大才,就用他为辅相,最终成就了春秋霸主之业。他多么希望怀王也能像上述“前圣”一样,自己光明正直,贤明大度,又能遵循正道,任贤使能,以法治国,从而使楚国强大而富盛,最终削灭群雄,一统天下。

  屈原深知要实现这一“美政”理想决不会一帆风顺,他也早就作好了曲折艰难的思想准备。他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明知前路漫漫,风云多变,但他并不惧怕艰难险阻,决意上天入地,四方求索,不达理想决不罢休。他誓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那怕九死一生,他也不改初志,决意坚持到底。同时,他也坚信,只要君臣齐心,上下努力,抓住“纵成则楚王”的大好形势,对内锐意改革,推行新政;对外加强“合纵”联盟,共同对付秦国,最终由楚国来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是完全可能的。

  实际上,只要怀王坚定对屈原的信任,而不中途改弦更张的话,屈原的“美政”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楚国的强大也是指日可待的。可惜屈原遭逢的不是楚武王、楚庄王那样的英明神武之君,而是半世英明半世糊涂的楚怀王。本来在战国中后期,当时的形势对楚国是非常有利的。“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几乎成了时人的共识,秦国与楚国是列国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论军力秦国最强大,论版图楚国最广阔,楚国几乎拥有了大半个中国,楚怀王在六国联合攻秦中还曾做过“纵约长”,即六国联军的统帅。可由于怀王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而且忠奸不分,贤愚颠倒,把楚国朝政弄得一团糟;在外交策略上又举止失措,放弃齐国这一盟友,而去亲近具有虎狼之心的秦国,又轻信秦昭王的鬼话,赴武关之约,轻身入秦,结果被秦国扣留,最终身死异国。这也成了楚国走向衰败的分水岭,从这以后,楚国兵败地削,连都城也几经搬迁,几十年后,同中原五国一样亡于蠃秦。

  怀王入秦不返,顷襄王继位,任用子兰、子椒、靳尚等一批谗佞之臣,朝政更加黑暗,国事更加不堪。屈原眼看着楚国江河日下,深知他的“美政”理想已成了泡影,再也看不到楚国富强的那一天了,不由得在《离骚》的“乱辞”(即音乐的结尾)中哀叹道:“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意思是说,既然一国之内没有一个人能与我一道来推行美政,那我只好效法先贤彭咸,从他于地下了。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拔郢都,顷襄君臣仓皇逃跑,屈原也不得不流亡江南。他先由长江进入洞庭,然后溯沅水而上到达溆浦,本想继续西行,可这时秦将司马错已攻下四川、贵州,兵锋直指湖南西部,屈原不得不折返洞庭,然后溯湘江而上进入汩罗江。这时的屈原已是前无进路,后无退路,陷入一种绝望的境地,于是在写下绝笔诗《怀沙》后,义无反顾地投身汩罗江,想用自己的生命来警醒顷襄君臣,“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重新振作,救亡扶危,使楚国转危为安,再度兴盛、强大。他在绝笔中告诉世人:“知死不可讓,願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意思是说,我知道已经到了以身救国的时候了,我决不会吝惜自己的生命。明白地告诉我的同胞,我将赴水而亡与鱼同类。

  就这样,屈原怀抱着“美政”不能实现的遗憾,也为了用生命来警示顷襄君臣,他勇敢地作出了以死明志、以身殉国的选择,用他的绝笔诗《怀沙》写了下生命的绝响。


  本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无论是秦统一六国也好,还是楚国统一天下也罢,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如果屈原的“美政”理想得以实现的话,楚国是完全有可能削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我们虽不否定秦始皇一统海内的历史功绩,但如果换作是楚国统一天下的话,也许能避免“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1-4-10 10:47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4-11 10:57 | 只看该作者
怎么在两个版块发呢?江天漫话也有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0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柯英 的帖子

  别无他意,只为<屈原>版块几乎无人问津.
4#
发表于 2011-4-13 09:15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文字分析思路清晰,观点鲜明,引述事例得当。
开头的文字有点绝对化了,措辞上再改一下。
5#
发表于 2011-4-13 10:00 | 只看该作者
本来,“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唯有德者居之”,无论是秦统一六国也好,还是楚国统一天下也罢,都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如果屈原的“美政”理想得以实现的话,楚国是完全有可能削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我们虽不否定秦始皇一统海内的历史功绩,但如果换作是楚国统一天下的话,也许能避免“焚书坑儒”的文化浩劫,给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遗产。

学习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柯英 的帖子

  诚恳接受意见,开头的语气是有点不大妥当.
  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1-4-13 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漠北雪莲 的帖子

  谢谢,问好.
8#
发表于 2011-4-13 18:27 | 只看该作者
内容充实,很好的漫谈。给读者提供了更多了解屈原的空间。支持精华!
9#
 楼主| 发表于 2011-4-14 1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一楠 的帖子

  谢谢褒奖,问候朋友. 
10#
发表于 2013-6-4 07:0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22:42 , Processed in 0.057826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