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275|回复: 3

[原创] 到底什么才是孔子的“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 06: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02 编辑

  
  子曰:吾道一以贯之。对于这个“一”,曾子解释为两个字“忠恕”而已。这两个字又是什么什么意思?也应当就是《论语》多次提到的“仁”。也就在曾子的话里,也作证明:曾子曰:士亦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矣,不亦远乎?作为孔子的学生,又是孔学忠诚中正的传播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曾子一生到死而奉行的,为之努力的“仁”,也肯定就是老师当年教诲的一以贯之的“道”。
  说“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估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但,什么是仁?各人的理解就大不同。这实在也不能怪后世的读学者,因为孔子在论语里提到“仁”许多次,但每次的说法也大有区别。如此的原因,我想是因为我们传统的哲学思维有关系,我们的先贤们不善于,抑或是不喜欢用抽象概括的逻辑来定义,而喜欢用一种零碎的具象来表述。比如,学生问了,老师,请您告诉我,什么是水果?老师的回答就会有趣的很:桃子是水果;梨子是水果;萝卜不是,馒头更不是;枣子有水的时候就水果,晒干了只能叫干果。关于西红柿呢?嗯,它可以叫做水果,也可以叫做蔬菜。关于澄汁,只是水果的汁又混和了其他的东西,但也许只是标签注明的一种符号,并无水果之实……老师说的对不对?一点也没错。只是对于不同的学生,理解起来效果也大不同。
    我们现在回到“仁”的问题上来。孔子的学生有许多来问仁的,大家也都得了不同的答案。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对于这件事上,司马也是困惑,他就也反问:就这么简单?这就算仁了?孔子的回答说,这对于你来说是很难的了,再说其他的不更难了吗?。据资料载,司马牛这人有些鲁莽,说话不太着调,于是孔子就因材适教的给了他这样的“仁”。在孔夫子看来,也许按他的理解程度也就这样,就挺好的。――这里“仁”的教义也就止于道德修养。
    对他的一些熟识一些的弟子,孔子也就要求更高了些。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夫子看来,这些弟子还算不懂得仁。
    我猜度一下,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的确是具备了某些方面的专业才干,是个“器”,但真正的君子“不器”。所谓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做为孔夫子,他一生所倾心的一以贯之的道,哪能是一两件“器”所能担当的呢?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到,孔子所讲的“仁”也不再是简单的一个行为道德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道”,也就是哲学思想了。
    哪个算是得道人呢?孔子对其他的所有的学生,都不如其中一个最爱,最是期许。对他的赞誉,毫无吝啬,甚至到了一种溺爱到无尚的地步。这个学生就是颜回。夫子爱颜渊的聪明好学“学一知十,在聪明程度上,已经超过了自己”,赞美他“一直在进步,从未停止”,“时时刻刻都心中想着仁,而其他的学生只是偶尔念及”,然而白发人却送了黑发人,颜回却早死了。这让孔子很伤心,很伤心。毫不掩饰的哭到顿足捶胸呼天喊地。我也猜想一下,颜回之死,让孔子悲痛欲绝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失去了一个好学生,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孔子认为颜回应当是最能理解他的“仁”道的,是他最理想的思想继承人,他也所以把颜回看得比自己的亲儿子还要亲(以上这些,在《论语》中是有原文可证的)。然而,天不假年,让学而不厌的颜回也在悟道的中途废止了。孔子也没有因为自己的私情给他一个“仁”字,只是说一句“贤哉,回也”。颜只能算是个“贤者”,并不是“仁者”。

    但,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和颜回在探讨“仁”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正面又明确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看来,夫子的“仁”的理想也并非是做“一个人”的贤者,而在归于“天下”的。只不过是要由从一个“个人”做起,推己及人,推而广之。只可惜了颜回,刚刚走好了第一步,没有能迈得更远些,所以夫子大悲痛。

    那么,实际的情况里,有没有真正的“仁者”呢。孔子也不经意的回答了这个问题。

    子路和子贡都问过关于管仲的事情。他们都在困惑一个问题说,管仲不能为了自己的故主自杀,他能算得了“仁”吗?孔子的回答是坚决又肯定的,他说,管仲没用武力,却团结了诸侯,又教化文明了百姓,我们到今天还享受了他的福泽,这肯定就叫做“仁”了。
    他还说过,殷有三个“仁”人,指的是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我们可以理解,在夫子看来,这几个人的“仁处”也表现在于“不仁”政策的矛盾与斗争上。也就是体现在对于理想国政的坚持上。
    到这里,我们不妨归纳总结下,孔子的“仁”的最高端,到底是什么?一种个人修养的美好,到一个社会整体秩序的美好。至于怎样就叫美好了,他说“复礼”。认为“周礼”就是最成功的典范。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所有论语中的行为言论也都就溶为一炉,一以贯之了。――“仁”字应当包含有“爱”的意思,但又远不止如此。“仁”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思想,是一种哲学思考中的规则了。
    那我们也就再需辩解一下,“周礼”果就如孔子所思想的美好吗?他不得见之,我们也不能周知。不过可以断言的是,实际上不是。理由:如果足够完美强大的话,又怎么会礼崩乐坏?人们总是基于一个过去的追忆还塑造一个对未来的理想。很正常,孔子不例外。


发表于 2011-5-3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02 编辑

对孔子的思想“礼仁”领会让人别开生面!

发表于 2011-5-3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02 编辑

这个解说很有意思,分析有理有据,十分扎实。支持精华!

发表于 2011-10-2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没事事看看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8:02 编辑

今天周六,没事来看看,放松下心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07:21 , Processed in 0.05368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