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951|回复: 5

[原创] 语文教学的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9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作为教师,我们不得不站在社会大潮之上审视我们的教育。社会的开放包容与变幻为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课题。单一的封闭的教学方式势必被淘汰,这已经成为共识。我是一名一线语文教师,正是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才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有意识的开展了一些力所能及的探索和反思。下面就教学过程中经历的一些现象谈谈自己对当前语文课程实施的认识,也求教于方家。

      一、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不光是语文,我们的所有课程教学都是建立在师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这一基础上的,课堂不是一个密闭的空间,它是生活的再现和浓缩。换句话说就是,脱离了师生的生活实际,我们的教学再冠冕堂皇,也不过是一潭死水,无论有多么美丽的外表,都掩饰不住他的压抑与空洞。

       在实际工作中,我是怎样处理课堂与生活这对既矛盾又密不可分的两个概念的呢?提炼出来就是两句话:把学生带出去,把生活引进来。“带出去”是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引进来”是让学生再现生活,品味生活。

       有一次,学生们要完成一篇关于秋天景色的习作。我在课堂上就谋篇布局,修辞运用,细节描写滔滔不绝地讲了半个多小时,本以为学生们这回应该是水到渠成了,谁知他们交上来的习作只不过是我在课堂上举的范例不成片段的复制,就算勉强加入几句自己的语言,也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有的甚至在秋天的田野里看到了黄澄澄的麦子,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疑惑了:难道我讲得不够细致透彻吗?不会呀,我把该讲到的全讲了。后来我突然想到,原因不在课堂上,而在于学生根本就对秋天的野景了解得太少了。虽然他们每一天都重复的从玉米地、花生地、果园的旁边走过,但正是他们的这种习以为常,反而是他们不屑于去认真地观察眼前的景物。所以一开始我就犯了主观性错误,把自己的眼睛当成了学生的眼睛,一厢情愿地把学生这些“课堂人”看成了“社会人”。症结找到了,我马上对症下药—利用两节课时间带领学生到野外去进行实地观察,出发前划分好观察小组,明确告诉他们,在观察中要一看二摸三嗅四比较五联想,全面了解观察物。毕竟是全班的活动,即便面前都是平时司空见惯的事物,这样用心的接触还真是第一次,所以学生们都很认真,眼里闪动着兴奋的光芒,观察手记写得也很仔细,还时不时地向我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一脸的迫切。我暗自高兴,这次生活体验无疑是成功的。果不其然,这两节课时间真没白费,学生回来后返工的习作个个都能做到言之有物,与那篇凭空想象出来的东东简直不能同日而语。

       课堂上我指点学生怎样写,生活中他们自己去积累些什么,课堂与生活精确碰撞,迸发出来的就是最璀璨的火花。

       二、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相结合

       一本语文书,它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与现在丰富多彩的认知空间和渠道比较,甚至可以说是狭隘的。如果一名教师只将目光局限在这一点上,毫无疑问,他的教育是失败的。别的不说,且说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短短几百字的课文,能在学生心底激起多少波澜,又能使学生情感升华到什么高度,恐怕是不言自明的。就那一些具体课文来说,《海上英魂》、《狼牙山五壮士》等必须放在一个大额历史环境中去体会人物的精神境界;《桂林山水》、《美丽的“三潭印月”》等有需要放在一个大的地理环境中去感悟、品味。因此,课文,我们只能把它看做一个点。要是这个点亮起来,就比须让他发射光线。这一道道光线,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具有指向性的课外阅读活动。

       在组织学习《桂林山水》时,课堂上通过对语句的品读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们已深深的领略了桂林风景之美。这时我把话锋一转向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样是山水,为什么桂林的与众不同?桂林山水是怎样形成的呢?”一下子把他们从陶醉之中拉了回来,一个个面面相觑,满脸茫然。就在他们期盼着我把答案揭开的时候,我神秘一笑:“既然大家都不知道,就当做课下作业吧,看谁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果然,第二天学生们都怀抱着自己的调查成果,兴高采烈地参加了交流活动,而且都谈得头头是道。有的是从网上搜的,有的是想读初中高中的哥哥姐姐请教来的,有的是自己查阅课外书摘抄来的。交流完之后,我让他们谈了谈自己的感想,他们纷纷表示课外阅读是自己更全面的理解了所学知识,是一种自主学习的好办法。

       由此,我深深感到,教材只是一个光点,它能照亮多大范围,就看你能把它拓展到多大的范围。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做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拓宽了学习渠道,积累了学习方法,给他们插上坚实的双翼,飞翔更宽广的空间。

       三、语文与趣味活动相结合

       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谁会把枯燥乏味的学习当做一种享受。这样的学习方式只会增加学习负担,是他们滋生厌学情绪,是教学活动的开展受到的障碍越来越多。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呢?我想,唯一的对策就是尽一切办法是学习过程充满趣味性,使学生愉悦的环境中完成对知识的吸纳和重构。时下的乡村学校,教学设备不如城里那么先进,但是这并不是说无法开展趣味学习。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合我们的方式方法。如课本剧,语文故事,诗词朗诵,成语接龙,辩论会等,这些都是不分地域限制的,而且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

       趣味对于学生来说,不光光是愉悦心情,更重要的是他们在预约环境中学到的知识是经久不忘的。

        我现在带的是五年级,很多学生已经把低年级学过的古诗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可对于三年级学过的一篇叫《陶罐和铁罐》的童话故事却记忆犹新,有些同学甚至能把里面整段整段的话背出来。这种现象让我感到很是诧异:难道整段的话比那二十几个字的诗还好记吗?就此我调查了几个学生。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我们在学古诗的时候总是在理解和背诵上下功夫,一堂课下来弄的人很疲惫。另外股市的语言本来就与现在的语言差距很大,学起来吃力的很,虽然当时记住了,可时间一长就慢慢淡忘了。童话就不一样了,它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学习这篇童话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课本剧表演活动,而且是学生自导自演,兴趣浓厚,记忆自然深刻。

       听完学生们的话,我沉思良久:作为教师,我们经常抱怨语文课怎么怎么不好教,实际上问题不是出在学生上,也不是处在教材和教参上,恰恰是出在我们自己的教育思想上。如果我们能踏实深入的探究一下学生的心理状态,如果我们能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转变一下课堂教学方式,也许就不会出现教师愁上语文课,学生怕上语文课的尴尬局面。

      我们不是以学生发展为工作目标吗?我们不是以祖国未来为人生追求吗?那么,为什么不呢?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探索中思考,在反思中探索。一些做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中历练自己,丰富自己,提高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语文教学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教育的前途也是光明的!



[ 本帖最后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2-12-12 14:59 编辑 ]
发表于 2012-12-10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排版不到位,请再操作一下
发表于 2012-12-12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帮朋排下版,以后发帖注意排版。文章很有见地,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文章从多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学的几个注意点,很有借鉴价值。
发表于 2012-12-17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了
发表于 2013-6-22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毕业,几十年了。仍就在不断学习
发表于 2015-11-24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运用才是一门好的开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6 12:01 , Processed in 0.06767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