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8|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心仪兰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13 1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过绍兴倘使不去趟兰亭的话,连对自己都交待不过去。
  
  因为那儿留足过王羲之,王羲之在那儿写过一个《兰亭集序》,其人、其文、其书在中国文化史上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份量,毫不为过地讲,是个读书人大约都知道他们,进而知道兰亭。
  
  与别处的天然造化、鬼斧神工不同,这里只是一个较为平坦的去所。倘使撇开这儿的那些人文因素而言,这儿充其量只能算个中等规模私家园林,较之于某些手笔较大的政要与土豪来讲,这个园林都可能显得有些寒酸。
  
  这儿只有葱郁的翠竹绵延千年,只有清冷的山风纵贯古今,这儿像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老者,老到让我们不敢打扰的地步,老到我们一站到他的面前都会倍感小心翼翼。
  
  是的,你会问那块石头谢安是否抚摸过,那片流水孙绰是否嬉戏过?
  
  在我们越发自恋和膨胀的今天,我们是否已经有些看轻我们厚重的历史和土地?
  
  在沉陷在永无归期的琐务之余,在迷失在高度物化的现代之中,我想我早就应该到一个像这样的地方稍作逗留。
  
  汽车在路边缓缓地停下了,两块大理石碑提示着我们的目的地已经到达,前方有一个石头,清晰地写着“心仪兰亭”四个字,是当地的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写就,字体介乎草隶之间,算得上力透石背了。这儿是进入兰亭的必经之地,所有大多在此留影。那个专业的摄影师几乎能用十秒钟一个人的速度为路过的人拍照,我自然也照了一张。
  
  我对摄影时间的判断是缘于我还没有准备好以怎样的搔首弄姿来对付她的时候,摄影师已经在招呼下一个游客了,寂静悠远的兰亭不能阻挡住现代人对利益追求的急切。
  
  匆匆地跟着导游,不到二十分钟就把整个园子转过来了。也没有几处景点,不过三个亭子和两处流水而已。第一个亭子为鹅池,在鹅池也树立着一块石碑,上书“鹅池”二字,边上还真有个池子。导游适机地介绍了王羲之爱鹅的故事,并且煞有介事地说,这两个字分别是王羲之与王献之合写的,鹅瘦池肥,大约就是父子二人的书法特点,然后边上有两个鹅的雕塑。水池里倒还真有几只家养的大白鹅,活泼泼的,在特定的场所享受到它的同类所不曾享受到的关注。其次是兰亭,也设有一块石碑,上面写就“兰亭”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石碑上的字迹有断裂的痕迹,说是文革时险些遭毁。第三处的亭子规模要大一些,因为里面安放的石碑最为恢宏,据说有十八吨之重,是兰亭的镇亭之宝。前面是康熙爷临摹的《兰亭集序》,背面是乾隆爷据此书写的诗文。这祖孙两人的书法修为均极高,正面康熙皇帝对《兰亭集序》的临摹,虽是临帖之作,但足见功底。而背面的乾隆书法则是本人的字体,依然是一贯的潇洒飘逸。这个自认为是“十全老人”的长命帝王,真是到哪儿都少不了他,不管他老年之后是怎样的好大喜功,也不论是否是从他开始清朝开始走下坡路的,就这个生命个体来讲,他的能力与才情确实是一般人所难以企及的。
  
  我自此多想了一些。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节目,拍卖光绪皇帝的书法作品,自然价格不菲。书画作品能卖上好价格的大约有两类,一类重在“名人”,另一类重在字画本身。之前模糊地知道光绪是一个勤勉的皇帝,曾经想着有所作为,也还是把“戊戌变法”给发动起来了,临了还是斗不过老佛爷,被囚禁瀛台,最终先于慈禧亡故,活了38岁。至于究竟是怎样死的,众说纷纭,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他有可能是被毒死的,当然这不是我们论证的范围。不管怎么讲,这是一个悲剧人物,都做到了皇上了,政治上却不能作为,情感上不能支配,偏偏还是一个有抱负的帝王,几多因素加在一起就让人有点唏嘘遗憾了。当我看到他的书法作品时,这种遗憾就愈加明显,人言字如其人,未必精确,钱钟书认为大约只能摊上一个泛化的对应,但柔情似水的人断然很难写就张旭与怀素的癫狂的。光绪笔力雄健,字体沉稳,你说他是一个孱弱的天潢贵胄的话,单从字迹上就说不过去。
  
  有人说在中国历史上,清朝皇帝的总体素质是最高的。努尔哈赤十三幅遗甲起事,多尔衮入关,康熙平叛直到乾隆的鼎盛时期,都还能支撑着世界超级大国的角色。但偏偏是两百年之内,还是爱新觉罗的子孙们让恢弘的中华民族威严扫地,陷入人尽可欺的地步,最终割地赔款,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地步。这当中的原因自然极其复杂,单纯地把板子打向这些帝王可能也不确切,因为他们似乎也不想把事情弄成这样。道光皇帝的节俭是出了名的,即便是慈禧老佛爷最后不都觉得自己的统治模式太过落后,而搞了个名义上的内阁吗?
  
  我不想替谁开脱,只是注视着康乾合写的墓碑,我不知道自己在想什么,我更不知道这两位帝王当时有没有想到他的后人是怎么个样子的。时空穿梭,年少的康熙是如何的英武,果敢削藩,两次平叛并收复台湾,乾隆文治武功,数国朝拜。他们的后人却不断地领略着屈辱,并让大好河山掌控于妇人之手,遗祸炎黄,这是一个冷笑话吗?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写道:“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生生死死串起了所谓的历史,后来的人看待今天如果今天的看待古人,只是我们当真能够读懂古人吗,就像后人了解如今的我们吗?
  
  中国历史走到了东晋,士族走到了巅峰。王马共天下,王氏家族的势力是极其庞大的,当然还有谢氏。这些家族的人凭着较好的出生就可以入仕做官的,而且官还可以做得不小。譬如王羲之本人,算起来也是官二代、官三代乃至官四代了。正因为有这样的先天的优越性,他才可以演绎“东床快婿”典故,他的儿子才会潇洒地“乘兴而来,尽兴而去”。如果说“竹林七贤”寄情山水是为了躲避司马氏的高压,王谢家族这样是不存在的,他们游山玩水,寻仙问道纯粹就是修身养性,进而追求生命的意义。飘逸潇洒的行径当中实际上难掩淡淡的虚无。
  
  王羲之算是入世较深的,领右将军,世称王右军。他能给老婆婆的扇面上题字说明他还是同情贫弱的,在国家大事上也能坚持己见,劝当权者放弃简单的北伐说明他还是一个有见底的政治人物。但因其书名太盛,以至于人们更看着的是他的艺术才能。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李白跑到唐明皇跟前玩到最后自己恐怕都觉得没有多大意思,还不如四处溜达溜达。
  
  有人曾经探讨过文人是否适合从政这样的话题,研究了诸如东方朔、曹植、李白、柳永这样的人是否具备政治才能,结果好像不太认可。中国文人的幸运季是在宋朝,晏殊、欧阳修、王安石、苏、黄、米、蔡官当的都不小,虽然个体的差别很多,但都还是想有一番作为,可无论是范仲淹的改革还是王安石的变法最后都失败了,究其根源,与他们身上的文人秉性还是有一些关系的。
  
  我们不能完全认同宋朝的软弱是文人执政造就的,但大唐开元盛世的时候,几任宰相任期都很短,大约可见李隆基的政治智慧。到了他犯浑的时候,一下子让李林甫把持了相位十几年,国家的问题就出来了。
  
  王羲之那般的飘逸潇洒旷达,你要是说他有多强的政治城府的话恐怕也不是事实,后期不还是因为见不得自己看不起的人爬到了他上头就辞官不干了吗?我在一个不知名的杂志好像见过他是因为看不惯王述才辞官的,还有人说他和温峤关系也不太好,虽无确切考证过,但是他的书生意气还是比较明显的。
  
  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区别性很强的群体,混得好的时候想着出将入相,混得不好的时候就想着归隐山林。躲在山里多半还是怕别人不知道,有的还生生地把自己炒作出来,炒作的方式也是各种各样。我并非说兰亭集会就是一场炒作,但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王羲之以及孙绰,还有深受佛家影响的支道林等人坐在弯曲的流水面前,接连不断地吟诗、喝酒、著文,这件事本身就是很有看点的,结果虽然写的那三十七首未能广泛流传,倒是成就了中国书法史的巅峰之作——《兰亭集序》而妇孺皆知。
  
  《兰亭集序》本身又是一个话题,都说好,可谁见过?在世的没有一个见过,见过的都是临摹本。临摹的尽管乱真,尤其是大家的临摹之作,就比如拿米芾的摹本来讲估计是接近的,但是他怎么可能没有自己的个性在里面,再说米芾也没见过原本啊!就这样反反复复地以临摹的方式流传下来的东西不断挑起后人的兴趣,好像每个写书法的要不临摹一下《兰亭集序》就不能算是个圈内中人,这也大大丰富了兰亭文化。
  
  对未知的渴望和探究是一股强大的原动力,又因为未知的不可确定性,使得未知的魅力更高,不断地刺激着后人去揣测、去遐想、去丰富。比如,通常流传着王羲之父子写字的故事,又说儿子写了一个字,老子在上面点了一点,老娘说就这点像你爹,这或多或少有点传说的意味;即便是“鹅池”两个字是否当真是父子合写也说不清,因为眼拙如我者,觉得生造的痕迹很明显,那个“池”字也不太像王献之的作品,你偏说“鹅瘦池肥”的话,我也没有什么根据来驳斥。不过,单从王献之流传的草书作品来讲,是丝毫不逊于他老爹的。真实的情形是,在当时以及稍后的年代里,王献之的书名是超越王羲之的,大约是梁武帝开始让父亲上位了,而到了李世民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李世民就是一个王羲之的超级粉丝,死了都要把真迹带进棺材里,而这个粉丝此后又成了全民的偶像,如此推波助澜,王羲之不成为圣人都说不过去。
  
  我把这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搁在上面没有一点贬低“书圣”的意思。无论是王羲之还是王献之都是都是登堂入室的人物,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后人汲取不尽的养份。我的意思可能是当我们后人如此膜拜他们的时候,他们在哪儿?或者说这种膜拜和他们本人有多大的关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真正的哈姆雷特本人却是第一千零一种情形。
  
  就如同我们追忆古人时,我们见到的古人不过只是我们想象当中的古人,真正的古人早已暗淡在时光的隧道里,沧海桑田掩埋了多少过往,尘封的画卷又有多少不为人知,唯一可以推断的是在将来我们也会沦为古人却再也不知后人的晨钟暮鼓是怎样地延续。
  
  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政治上不咋样,文化上却很张扬。尽管我们可以说玄学以及玄言诗隐晦,骈文难解,但是,这种体裁上的另类如何不是一种张扬?《世说新语》以及《容斋随笔上》记录了大量的轶事多多少少是能够反映那个时代的一些风貌的。门第的优越感让他们倍感自信,无需内敛,家学的延续让他们底蕴深厚(似乎那时很重视家教,《颜氏家训》好像就在那个时候),王谢两家才华横溢之人是非常之多的。而偏安一隅的现状让他们多多少少缺乏一种大气,他们并非雄才大略之人,也不是庸碌之辈,于是在表面的放荡之下解脱着各自的空虚,这倒展示了一些活泼泼的性灵来。
  
  兰亭集会难道不是一次集体的个性释放吗?他们至少从表面上玩得很欢,曲水流觞,不就是以游戏为载体,以诗入味,以酒释怀吗?至少要比现在的高档场所聚会要风流文雅许多。别说还真值得现在的官二代、富三代学学。
  
  王羲之他们尚且能玩得高雅是因为他们还都是饱学之士,且有家国之思。而到了后期,南方的士人终于沦落到连男人们都开始熏香抹粉了,奢靡堕落,而他们所小视的胡人们开始走过打、砸、抢的阶段,政治走向成熟,建立了一批国家,倒是成就了民族的大融合。民族大融合的最直接的利好是隋唐的鼎盛,要知道,隋朝和唐朝都是拥有胡人精血的。
  
  这些,坐在兰亭边上的名士们大约是想不到的。王羲之幸运的是他的后人很好地延续着他的家学,书法名人层出不穷,他的生命依托书法而延续,他的精神因书法而传承。在兰亭的每一个角落转悠的时候都不乏与书法相关的物件,门口的铺面上家家都有人在依靠一支羊毫在经营着各自的生活,或写扇面,或写条幅。我很清楚,在这个地方,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遇到真正的高手,因为这是兰亭!
  
  三处亭子之外,处处都是竹林和小径,只身走过,心旷神怡,再无垂怜古人之沉重,徒有曲径通幽之润泽。
  
  你看,王羲之还是很会消解人生的,找这么一个好地,叫几个人喝喝酒、写写诗原本挺好的。什么书圣,什么流传千古、管他是谁收藏或者临摹的怎样呢?管得着吗?
  
  我这算什么啊?替古人担忧,岂不更傻?要不也会去找几个人找一个好地聚聚?
  
  可哪儿还有这么一片山林呢,再者即便有这么一片山林,还有几许志同道合之人?
  
  省掉思绪,再转两圈,我不会惊动沉睡的古人,古人也不要打扰偶尔消闲的我,咱们两两相望,然后两两相忘。
  
  作别兰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
  
  

[ 本帖最后由 一孔 于 2013-12-13 19:56 编辑 ]
2#
发表于 2013-12-13 21:42 | 只看该作者
凭吊的过程里,你能做如许深切的遐想与思考,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0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12-13 21:42 发表
凭吊的过程里,你能做如许深切的遐想与思考,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一圈转下来,总觉得表达得有些词不达意,或许有很多是无需言说啊,问候夏冰!
4#
发表于 2013-12-14 18: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3-12-14 08:58 发表

一圈转下来,总觉得表达得有些词不达意,或许有很多是无需言说啊,问候夏冰!
尽善尽美表达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觉得还有话说, 完全可以再推出一篇。不过不急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4 19: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冰 于 2013-12-14 18:58 发表
尽善尽美表达是不可能的。如果自己觉得还有话说, 完全可以再推出一篇。不过不急的。


呵呵,其实关于生活与生命的话题一辈子都说不完,搞不透的,多说未必有益啊!
6#
发表于 2013-12-15 14:45 | 只看该作者
此一孔老师此文,被深深地吸引,膜拜于老师的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由一个兰亭入手,写得酣畅淋漓,读得饶有兴味,大赞一个!记得上次写的是沈园,这次为兰亭,不知老师的下一个景点,会是绍兴的哪儿?好期待!呵呵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5 21: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秋实 于 2013-12-15 14:45 发表
此一孔老师此文,被深深地吸引,膜拜于老师的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由一个兰亭入手,写得酣畅淋漓,读得饶有兴味,大赞一个!记得上次写的是沈园,这次为兰亭,不知老师的下一个景点,会是绍兴的哪儿?好期待!呵呵

其实,我最先去的地方是鲁迅故居,但是不敢动笔,因为他老人家太深邃了,即便是写的话,题目也只能是《不敢问鲁镇》
8#
发表于 2013-12-16 09:53 | 只看该作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真正的哈姆雷特本人却是第一千零一种情形。

冷静的分析,理性的思维,学习,真是好文章。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10: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炬焰炯炯 于 2013-12-16 09:53 发表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许真正的哈姆雷特本人却是第一千零一种情形。

冷静的分析,理性的思维,学习,真是好文章。


客气了,自我感觉还是有点杂乱,生命的意义是永远说不完的。谢谢!
10#
发表于 2013-12-16 20:29 | 只看该作者
08年去绍兴没有去,12年的时候去了。那个地方适合自己去,很少的人,闲适地逛。很不适合旅游团的吵闹。处于同样的山水空间,虽然不能很好地再现和体会名士们的思想,但心中确实略有所感。非常值得一去。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6 21:0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舄兢 于 2013-12-16 20:29 发表
08年去绍兴没有去,12年的时候去了。那个地方适合自己去,很少的人,闲适地逛。很不适合旅游团的吵闹。处于同样的山水空间,虽然不能很好地再现和体会名士们的思想,但心中确实略有所感。非常值得一去。

的确不错的,能静一下心,想一些人和事,人文景观自然是能动人的。
12#
发表于 2013-12-17 08:2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3-12-15 21:40 发表

其实,我最先去的地方是鲁迅故居,但是不敢动笔,因为他老人家太深邃了,即便是写的话,题目也只能是《不敢问鲁镇》


说实话,看过一些写绍兴景点的文章,太过肤浅的多了去了,却特别喜欢一孔老师的文字,在您的笔下,景点不是孤独的一个体,她与渊源流长的古文化相融于一体,抚今追昔,其中的底蕴教人折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不想如此恭维,但实在有如此的意味,呵,真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08: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秋实 于 2013-12-17 08:26 发表


说实话,看过一些写绍兴景点的文章,太过肤浅的多了去了,却特别喜欢一孔老师的文字,在您的笔下,景点不是孤独的一个体,她与渊源流长的古文化相融于一体,抚今追昔,其中的底蕴教人折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 ...

谢谢鼓励!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08:5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秋实 于 2013-12-15 14:45 发表
此一孔老师此文,被深深地吸引,膜拜于老师的满腹经纶博古通今,由一个兰亭入手,写得酣畅淋漓,读得饶有兴味,大赞一个!记得上次写的是沈园,这次为兰亭,不知老师的下一个景点,会是绍兴的哪儿?好期待!呵呵

我看了一下你的资料,你是绍兴的啊,那我可真是鲁班门口玩大斧了,呵呵!
15#
发表于 2013-12-17 18: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一孔 于 2013-12-17 08:54 发表

我看了一下你的资料,你是绍兴的啊,那我可真是鲁班门口玩大斧了,呵呵!


一孔老师太过自谦,咱几乎不敢喘大气了哦  熟优熟劣,文字摆在那儿,任行家评说 。我是更愿意从非本土的智者那儿,获知对于小城文化的专业评析,岂非快哉?呵呵,谢谢一孔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0:23 , Processed in 0.15983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