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743|回复: 2

[原创] 李之仪神交李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7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廛尚冀容此老,与君朽骨分东西


李之仪神交李白


张海鹰


    千古一词人李之仪一生崇拜、追慕中国诗坛第一人李白。二人虽生活在不同朝代,却有着诸多相同的地方:同样才华横溢、怀才不遇,同样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同样客居当涂度残年并均葬于焉。正如李之仪所言:“一廛尚冀容此老,与君朽骨分东西”,此句中的“君”即指李白。李之仪死后,安睡在当涂藏云山中,与长眠于当涂青山脚下的李白,一南一北为邻,实现了他生前与李白“朽骨分东西”的愿望。

    李之仪访捉月亭,“从来喜诵骑鲸句,亦复买田相近住”

    北宋崇宁元年(1102),李之仪(1047-1127,字端叔,今山东无棣人)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第一件急需要办的事就是拜访捉月亭。“捉月亭,在当涂县,取李白醉中捉月故事。”(王象之•《舆地纪胜》)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洪迈•《容斋随笔》)
    当涂位于安徽省中东部,治内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极多,“当涂僻在一隅,与淮南、两浙皆接境,距京师亦不甚远。”(李之仪•《跋山谷二词》)。李白(701-762,字太白,今甘肃天水人)晚年在当涂生活一年多的时间里,非常喜欢于青山处酣酒高歌,“初,悦谢家青山。”(辛文房•《唐才子传》)李白的两个孙女曾说,李白生前提到,希望死后葬在青山,“先祖志在青山,遗言宅兆。”(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
    李白在当涂的最后岁月里,非常喜欢谢家风景优美的青山,想要终老在这里。谢家青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他为什么欲终焉呢?
    青山位于当涂县城东南7.5公里处,山势险峻,四季常青,“齐宣城太守谢朓筑室及池于山南,其宅阶址尚存,路南砖井二口。”(乐史•《太平寰宇记》)陆游在《入蜀记》中记载:“青山南小市有谢玄晖故宅基,南望平野极目,而环宅皆流泉,真佳境也。”
    狂荡不羁的李白十分仰慕谢眺,“一生低首谢宣城”,留下《谢公宅》、《游谢氏山亭》等诗篇,并将青山亲切称之为“谢家青山”,希望在自己百年之后,借得青山一角,与谢眺永结异代芳邻。
    无独有偶,三百余年后,李之仪被贬当涂,亦喜欢到青山揽胜抒怀,寻谢跳遗迹、访李白诗踪。
    “青山忽相值,一笑脱征衫。未就三都赋,聊寻五柳潜。并游虽得意,作阔更兼愁。” (李之仪•《游青山同过西庄》)“百事无能以老夫,十年江上把犁锄。西庄南亩时来往,常得青山在坐隅。”(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青山于我岂无因?到处抬头便相亲。时更一班逢好句,玄晖端恐是前身。”(李之仪•《路西田舍示虞孙小诗二十四首》)“已向青山托遗老,不应专有谢元晖。”(李之仪•《庄居寄友人》)从李之仪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青山的风景不仅激起李之仪的爱意,也表达了他归隐青山之愿望和决心,甚至说自己就是谢家青山的主人——小谢元晖(谢眺)。
    李之仪在探访采石矶捉月亭后,被李白身穿宫锦袍泛舟赏月以及醉酒跳江捉月、骑鲸上天的浪漫传说深深地吸引着,遂作《捉月亭》一诗:“我昔扬帆下庐阜,落帆采石春欲暮。江南江北只见山,欲识锦袍无问处。夜深明月来青天,天水茫茫月连雾。想见扁舟捉月时,江心见月如相遇。醉魂不制月可捉,捉得便将天外去。月在人亡天莫诘,仿佛风流谁与晤。迩来水落洲渚出,隔岸潮回疑可步。聒耳啁啾不得闻,对岸腥臊难下箸。多情禅客饶佳趣,粉饰余光扶坠绪。欲回古月换今人,到此倚然忘世虑。从来喜诵骑鲸句,句亦复买田相近住。会当载酒十分圆,同指虚无问征路。”
    “从来喜诵骑鲸句,句亦复买田相近。”因为喜爱李白的诗赋,敬慕李白的为人,李之仪决心与“诗仙”为邻,遂在此地购买了田地,过起躬耕生活,“余既触罪罟,遂与时恶。求所以寄其余生者,无如躬耕为可乐。适有田数顷,分两处,或舟或车往来其间,随时抑扬,以寓其所乐。而地薄农拙,种种辄身履之。然天时一不相契,则其力至于数倍,虽终归于有数,要是营求完补,几顷刻不得暇。旁观吾不余堪,而我之乐常在也。”(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

    李之仪拜李白墓,“未能分朽骨,还此挹余尘”

    李白墓在当涂县城东南三十里青山西麓,东距龙山六里。唐上元二年(761),流放途中遇赦的李白投寄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杜甫外甥)处。宝应元年(762) 十一月,卒于当涂,初葬龙山东麓。元和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817年2月12日),与李白有通家之好的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遗愿,谕当涂县令诸葛纵迁李白坟于青山。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安禄山反,转侧宿松、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寻阳,坐事下狱。时宋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寻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宋祁 欧阳修•《新唐书》)
    李之仪认为自己与李白不仅有着相同的遭遇,而且“气类”亦相近,其在《秋日游采石访太白墓》中感慨:“潦倒忘衰日,风流袭垫巾。未能分朽骨,还此挹余尘。吊古无千载,伤心为一颦。依稀如到眼,气类信吾人。淹时苦炎暑,此日过初秋。旧籍存千亩,彝伦咏九畴。但能寻旷荡,何必事深幽。未愧辽东笑,真诚知北游。”
    李之仪在悼念李白的同时,也感伤自己的潦倒身世。李之仪,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名扬天下,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因“坐为范纯仁遗表,作行状,编管太平,遂居姑熟。”(脱脱等•《宋史》)
    李之仪初到当涂,即在好友秦观之子秦湛的陪同下登上凌歊台。当年,李白登此台,留下诗文:“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李白•《姑孰十咏•凌歊台》)想起自己的背井离乡,远离京师,仕途多舛,境遇竟与李白是如此的相似。于是,他以诗词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艰生缧绁余,特尔脱魑魅。殊方远飘蓬,未免游戏事。眼力到毛发,抉剔尽奇秘。邂逅平生欢,笑语当歌吹。曲环岂人谋,明灭殆天使。慰我云烟期,有砚鸿鹄志。百年一瞬尔,幸此半日地。聊抒广暮心,无作雍门泪。”(李之仪•《次韵秦处度同登黄山》)“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李之仪•《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被贬当涂期间,李之仪家庭迭遭变故,“某到太平州四周年,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李之仪•《与祝提举无党手简》)北宋崇宁六年(1107),李之仪遇赦复官,六年后,有豪民吉生向朝廷举报李之仪冒充得子以继承荫恩,李之仪再次被削籍。
    百无聊赖中的李之仪常去青山为李白扫墓。一年深秋时节,他伫立李白墓前,触景生情,无以排解心中的忧愤,遂作《忆秦娥(用太白韵)》:“清溪咽,霜风洗出山头月。山头月,迎得云归,还送云别。不知今是何时节?凌歊望断音尘绝。音尘绝,帆来帆去,天际双阙。”
    北宋政和六年(1116),李之仪第三次遇赦复官,领“朝请大夫”主管成都玉局观。誓于与李白“朽骨分东西”的李之仪并没有赴成都就任,仍然在青山脚下、姑溪河畔,躬耕田园、填词赋文。

    李之仪谒太白祠,“一廛尚冀容此老,与君朽骨分东西”

    李白墓前有一座享堂,即太白祠,“祠在青山之西北,距山十五里。墓在祠后,有小冈起伏,盖亦青山之别支也。”(陆游•《入蜀记》)
    李之仪晚年在当涂生活20余年的时间里,常拄芒杖拜谒太白祠,并吟咏李白留连当涂时写的《姑孰十咏》等诗句,特别爱不释口的是李白在当涂临终前的长歌当哭:“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李白•《临终歌》)李白在带有自撰墓志铭性质的《临终歌》一诗中,自喻为大鹏鸟,本想振飞一鸣惊人,然飞至半空受到外来势力的束缚不能鹏程万里,意喻唐玄宗李隆基不像孔子孔仲尼那样不能识其才、任其用,反映了李白对朝庭不满的忧忿心情。
    李之仪当时的境遇和潦倒与李白是何等的相似,空有才华横溢、空有报国情怀,却无人识才爱才,无人同情隐惜。于是,李之仪在《谒李太白祠》中慨然写道:“受君独酌板桥句,想君不向嵇山时。千载风流同一辙,孤坟数尺埋嵩藜。文章误人岂当日,声名虽好终何为。譬之花卉自开落,又如时鸟啼高低。行吟漫葬江鱼腹,鵩来空赋予何之。君不见吾腰耻为小儿折,或折或棹为期。又不见赢颠刘蹶不到耳。采花摘实相维持。春寒漠漠青山路,厚颜已觉归来迟。一廛尚冀容此老,与君朽骨分东西。”此诗赞美了李白耻为小儿折腰的品格,表达了李之仪对李白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自己死后葬于当涂与李白为邻的决心。
    李之仪常临青山北侧姑溪河畔,溪水像浣纱的少女一样柔婉、平静,抚平了他几近破碎的心。当年,李白曾在此留下一诗《姑孰十咏•姑孰溪》:“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李之仪亦写下一词《怨三三(登姑熟堂寄旧游,用贺方回韵)》:“清溪一派泻揉蓝。岸草毵毵。记得黄鹂语画檐。唤狂里、醉重三。春风不动垂帘。似三五、初圆素蟾。镇泪眼廉纤。何时歌舞,再和池南。”也是在姑溪河畔,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当涂绝色歌妓杨珠,李之仪心中涌起万般柔情,一气呵成写就传世绝唱——《卜算子•相思》,表达了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李之仪的“爱情宣言”深深地打动了年仅十八岁的杨姝,她洗尽铅华,嫁给了年近六旬的李之仪。此后的岁月,杨珠为李之仪生育一子两女,令饱经沧桑、意志消沉的李之仪“落得清闲与物疏,扃门终日似山居。案头新有归天赋,架上无留纬世书。”(李之仪•《姑溪居士后集》)因与姑溪结缘,李之仪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写下了大量抒发情怀和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其遗作亦以“姑溪”、“姑溪居士”命名,如《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姑溪居士后集》(二十卷)、《姑溪题跋》(二卷)等。
    与李白同样的绝世才情、同样的多舛遭遇,令李之仪对李白傲岸不羁的自由精神和不畏权贵的独立人格格外崇拜,这从其对李白的赞文中可略见一斑:“举目一世空无人,当时何有高将军。龙骞凤翥固莫辞,晴天万里唯孤云。冥冥何地非埃尘,我欲从之嗟此身。形容不到浪自分,坐令鲁叟悲获麟。”(李之仪•《李太白画像赞》)“龙不可手,虎不可缚。矫矫世路,彼自清浊。醉酒脱靴,孰贵孰贱。弄月沧波,万顷一线。图画虽好,虽曰糟粕。对之超然,鲸尾欲捉。”(李之仪•《李太白赞》)
    北宋建炎元年(1127),李之仪病逝于当涂,终年八十岁,其继室杨姝与子女按其遗愿将其安葬于藏云山致雨峰下,实践了他与李白“朽骨分东西”的诺言。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发表于 2014-8-12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好文!资料详实,观点鲜明。问好新朋友,热烈欢迎经常光临《时光隧道》!
 楼主| 发表于 2014-8-14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穆博烨

感谢版主抬爱,吾将继续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8 17:35 , Processed in 0.06642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