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2177|回复: 4

[原创] 漫谈李白系列之十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4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漫谈李白系列之十五
              后世冷落的个中原因
  在注家蜂起的明清两代,某个人诗文集的注家多少往往可以成为衡量其地位与影响的标尺:注家多,自然地位就高,影响就大;反之,地位与影响就有限。在清代的学界流行着两句话,叫“千家注杜,百家注韩”,足见杜诗、韩文地位之高,影响之甚。

  在现代人眼里,李白与杜甫自然是一对双子星座,代表着唐诗的两座高峰,任何优劣、褒贬之论都要受到口诛笔伐的,可自宋至清,尊杜而抑李却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长达近千年的时期里,李白诗文集不仅注家廖廖,尊李学李者亦很少,而且批评之声不绝于耳。这让许多李白崇拜者甚感不平。然而李白之诗自宋以后地位不高,影响有限却是不争的事实。个中原因,甚为复杂。

  其实,如要说到李杜二人在当时诗坛的名气,那么杜甫是远不如李白的,特别是在李白遇到贺知章后,由于这位四明狂客的大力揄扬,李白立即名声雀起,誉满天下,多少人都以诗仙和太白星精下凡的眼光来看李白,而李白自己也往往以“谪仙人”和“人间岁星”自居。在京城他平交王侯,在地方多少州郡长官都设宴款待,即使在他加入永王幕府,成了附逆者,被远谪夜郎的情况下,照样有不少朝廷重臣和地方显要上书为他求情。可惜好景不长,时至中唐,主张歌诗“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的白居易一出现,李白就常受到批评,声势也就江河日下了。

  李白诗歌受到批评的最大原因是他有背自孔子以来的诗教传统,其作品不能起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教化作用。白居易也承认李白是“诗之豪者”,论其诗歌才华是“奇矣,人不逮矣”,可是李白之诗都是些“嘲风雪,弄花草”之类的东西,“索其风雅比兴,十无一焉”。尽管还有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的说法,但李白“诗仙”的光环已经慢慢消退,扬杜抑李的倾向已逐渐显现。

  这种批评发展到宋代可谓越来越严厉。如王安石说(李白):“其识低下,诗词十句九句言妇人酒耳”。不仅如此,宋人往往把李杜放在对比的角度来论其高下。如赵次公说:“至李杜,号诗人之雄,而白之诗,多在于风月草木之间,神仙虚无之说,正何补于教化哉!惟杜陵野老,负王佐之才,有意当世,而肮脏不偶,胸中所蕴,一切写之于诗。”罗大经也说:“李太白当王室多难、海宇横溃之日,作为歌诗,不过豪侠使气,狂醉于花月之间耳。社稷苍生,曾不系其心胸,其视杜少陵之忧国忧民,岂可同年语哉!”

  后人称李白为“诗仙”,称杜甫为“诗圣”,看似不分轩轾,但就诗品而言,高下之分已经昭然:仙者,多就其才华与风度而言,李白被时人称为“谪仙人”,其诗歌才华与神仙风度的确无人可比,然而其狂歌纵饮,追求现时享乐的思想与作风,正表明他缺少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而太白诗多写风花雪月、神仙虚无,也的确无补于时政。这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诗圣” 杜甫相比,其境界相差简直不可以道里计。

  李白之诗至中唐后不大受人推崇,其中原因还有一个诗体流变的问题。

  古典诗歌发展至盛唐,诗体已开始发生变化,那就是近体兴起,古体渐衰。盛唐时,律诗、绝句逐渐成为诗歌主流,然而李白却有点不合时宜,仍在大量写作古乐府和五古、七古。中唐元稹对比评价李白、杜甫说:“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辞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我们不妨用数据来说明这一问题。依据清人王琦编注的《李太白全集》,卷一为赋,卷二为古风五十九首,卷三至卷六为乐府计一百四十九首,卷七到卷二十五为古近体诗,而据胡小石的统计分析,在李白的古近体中古诗占十分之九以上,律诗不到十分之一。

  作为诗坛上的天纵奇才,按说李白是最具创造性的,可就诗体而言恰恰相反,李白却是最保守的。在盛唐诗人中,李白是创作古体最多的诗人,尤其是在乐府诗方面。李白更显得保守。至盛唐时,乐府虽然仍为诗歌大类,但不少诗人都与杜甫一样,在创作乐府诗时不再因袭旧题,而是“因事立题,无复依傍”,使乐府诗面目一新,唯独只有李白还在大量创作古题乐府。从初唐到盛唐,古题乐府总共才四百首左右,李白一个人就写了一百二十二首,占三分之一。正因为这样,所以明人李东阳和杨慎都对李白的乐府诗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李白生性浪漫,不喜拘束,所以他不大愿意多作律体,在李白的九百多首诗中,五律与七律合共不到百首,五律稍多一点,约七八十首,七律只有十首,还有一首是残篇,只有六句。

  李白的七绝可谓声名赫赫,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以压倒全唐。然而李白的绝句写法似与规范的绝句有很大的不同。按旧时的说法,“绝”者“截”也,即是从五律、七律中截下来的。至于具体截法,或截前四句,或截中四句,或截后四句,或截前二句与后二句。综观李白的绝句,很少是截律诗之半的,也很少看到对偶的句子,故有的研究者认为李白的这类诗近于五古与七古的写法。

  在近体诗蓬勃发展,逐渐成为诗歌主流的情况下,李白还大量创作古体,甚至还大量因袭旧题,写作汉魏古乐府,自然不合潮流。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太白诗逐渐被人冷落的命运。

  李白作诗多少有些恃才逞气,有时还喜欢通过模拟前人来显示自己的才气。在太白集中,标注为“效古”、“拟古”、“学古”、“古意”、“感遇”、“感兴”等字样的作品不少,有时则仿照鲍照用“代”字体,如《代美人愁镜》、《自代内赠》。粗略统计,李白的这类诗竟有四十首之多。盛唐是个意气风发的时代,也是文学艺术领域最富创造性的时代,而李白却把精力放在模仿前人方面,这自然也不合时宜。

  在近体大兴,人们普遍注重锤炼,讲究属对精切,字句工稳的情况下,诗人们不仅在字句上下功夫,也在格律上用气力,因而对一气呵成,一挥而就的天生才气倒不十分看重,似乎更看重诗法,讲究严谨、细密,而李白正相反,他的审美思想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全凭才气写诗。因而李白写诗多随意为之,快者快矣,却缺少锤炼与变化。正因为这样,所以后世学杜者多,学李者少。

  明人胡应麟说:“李杜二家,其才本无优劣,但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又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故诗流习杜者众也。”王世贞也说:“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又说:“十首以前,少陵较难入,百首以后,青莲较易厌。”简言之,少陵诗重诗法,有路径可循,便于后人学习;太白诗重自然,无路径可循,后人不易学。所以少陵可以成为后世宗师,历千年而不衰;太白难成后世宗师,不到百年,影响就逐渐衰微。

  当然,李白在诗坛的地位与影响不及杜甫,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李白是天纵奇才,人不可学。有人说太白诗是天才之诗,杜陵诗是学者之诗,天才是学不来的,而学者之诗则可以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累而成。明人徐增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李白以天才的资质写出来的“千秋逸调”,自然没几个人学得来。

  明人李东阳说:“太白天才绝出,真所谓‘秋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今所传石刻‘处世若大梦’一诗,序称:‘大醉中作,贺生为我读之。’此等诗皆信手纵笔而就,他可知已。”明人都穆也说李白“负天仙之才,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他甚至说后人“鲜师李白”正是由于“太白才高难及的缘故”。

  天才受人崇拜,地才受人尊敬。天才是高处不胜寒,凡人不可学;地才扎根实地,人皆可学。对于天才与地才,人们都应尊从与维护,不应加以厚薄、抑扬,所以清人王琦说:“二公之诗,一以天分胜,一以学力胜,……名相齐,才亦相埒,无少逊也。”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发表于 2014-11-24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赏读潇湘先生李白系列文章,爽!问好!
此文是系列十四还是十五?
 楼主| 发表于 2014-11-26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穆博烨
  版主好,谢谢你的关注,本篇系第十四篇。
发表于 2014-11-27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正文的标题写的是十五了。问好!
发表于 2015-7-20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子自有才子的潇洒风格和洒脱人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01:54 , Processed in 0.0510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