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语文教法之传音入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30 16: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法之传音入

  我们习惯把教学叫做“讲课”,也就是通过老师讲解,让学生习得知识,锻炼能力。佛家也有一说法叫做“讲经”。越是经典,越是深奥,越需要讲解。但,佛法中又还有一派,叫做顿悟。好像并不提倡多讲。俗话说“十年修道一朝悟”也提倡这个神奇“悟”法,并不赞同多讲。

  ……

  一个字,完整的内容应当是三位一体的,即“音、形、义”缺一不可。我们说,“音与形”只是手段,其目的也就是为着表义。也有资料“义”与“意”其区别在于:义,偏于客观;意,重于主观。这两个字,我们也常用,习惯说某字词的意义如何。那么,主客也就合而为一。

  进一步说,字可以组成词,词可以联成句,句可以构成段落篇章。一篇文章,读出来,我们听到的是“音”,看起来,看到是的“形”,这都不是目的,而目的都在于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我们还又发现。整篇文章的意义并不等于各个字词的总合。也就是说,作者通过字词句的排列组合,构成了一种意境。而这种意境不是某个字,某个词,或是某个句段本身可以表达的。拿一个例子来说“锄禾日当午”。这句话,当然不只是说“锄禾”的这个动作,也不是天上的太阳,和“当午”这个时间。而是说的一种情境,即:正当午时,天气大热。一位农人,正曝在烈日下锄着禾苗旁边的杂草。那么,为什么非要在这种时间锄草呢?我做过一点农活,所以我知道,正是这个时候,锄草的效果最好。因为,太阳毒辣,锄断的杂草很快就被晒死,不能复生。而锄地又能及时切断土里的蒸发通道,能起到保墒的作用。那么,锄草的农人不知道热吗?当然知道。他感受不到辛苦吗?只有他最能感受。那么,为什么还要这时候锄地呢?一个正常的社会人都会明白。天气的酷热,农人的辛苦无奈,作者的同情愤激之情,这些意义都包含在短短的五个字中。而又不能说仅在于这五个字。

  所谓文章好在无字处。一篇好的作品,真正的意义正是从字缝里体现出来的。而这些“无字处”的意义,往往最是不好讲解。或者说,讲了许多,反倒破坏了原来的意境。也如看一个美女。一个正常人,一眼也就能识别出美丑。但,你若要分别拆解成各位细微的部分。比如眼睛好在哪里,眼睫毛有多少根,各自长短。黑白眼球的比例。毛发血管都一一解剖,那么,再是惊世骇俗的美女,最后也只是一堆“白骨脓血”了。

  所以,学佛的、修道的有时候并不提倡多讲,就是讲求“顿悟”。我们发现,顿悟也是需要条件的。大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积累;二是通化。我们看顿悟,往往关注的是最后关键贯通融化的那个光彩时刻。其实,那都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就如同吃饭,往往到最后一口,我们觉得吃饱了。但是没有前面的一口一口,也就没有了最后。我们看到洪水决堤奔流而出的刹那,但如果没有前面的点滴涓细,自然也不会有最后的一泻千里。我们只看到老和尚拿了棍子当头棒喝的那一下,如果小和尚没有平日里耳濡目染的听经诵经,怕是把脑袋敲成漏勺,也还是悟不出什么道理。

  十年修道,就是点滴的积累。好多东西好像是错误的,糊涂的,不经意的。也是各自散乱的,不通的。但还是不断的积累了下来。到了一定的量的时候,突然有了一个机缘(这个机缘可能是一个人,一个东西,或者偶尔自己的一个闪念),一时间就得了通透化境。

  于是,我们也同时发现。这种顿悟的负面情况。这种学法,需要付出长期的艰难的努力代价。并且,在付出了许多努力后,也不一定就能得到那个机缘,况且,在这期间一个人的天分与运气就显得极其重要。也就是说,顿悟这种教法及学法,付出的代价要大许多,造成的浪费也就多许多。也可以比个具体例子。如果用“讲解”法教学生。100个学生里面,可能绝大部分及格。有10多个优良。如果用“顿悟”法教的话。可能大部分不能及格,优良也不会太多。却有一两个成了出类拔萃,极为耀眼的奇才。

  如何能既照顾多数,又能较为合理的培养出优秀呢?(待续)



2#
发表于 2014-12-2 07:57 | 只看该作者
听大师讲课,如醍醐灌顶,受用无穷!
3#
发表于 2014-12-18 10:1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02:44 , Processed in 0.05245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