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19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李白与采石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4-12-8 10: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白与采石矶
  沙封
  1, 游踪遗迹
   
  李白一生曾多次游历采石,眷恋姑孰山水,或驻足翠螺山,登临牛渚矶;或泛舟采石江,放歌天门山,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遗闻轶事,广为人们传诵。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来此寻觅李白游踪遗迹的重要原因。
  怀谢亭
  在李白衣冠冢前,有一座亭子,乃取李白《夜泊牛渚怀古》诗意,取名“怀谢亭”。
  李白的诗告诉后人,牛渚矶曾经是东晋镇西将军谢尚听诗荐贤的地方。怀谢亭的“怀谢”,还是指李白站在此处怀念谢尚,而今的人们站在这里,怀念的就是这两位大诗人了。
  
  据《晋书》载:东晋袁宏少时家贫,靠运租过活。时镇西将军谢尚为南豫州刺史,治理牛渚,秋夜泛舟江上赏月,忽闻运租船上袁宏在朗诵自己的《咏史》诗,谢尚听了大加赞赏,于是请来船上,二人相谈直至天明。谢尚极赏识袁宏,把他召到府中,后来又荐举他到桓温大司马府任记室、掌书记。袁宏有了良好条件,施展才华,撰写出历史著作《后汉纪》,成为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后袁宏官至东阳太守。谢尚也因此成为历史上有名的识才伯乐。
  四百年后,李白来到采石,也月夜泛舟,想到古贤佳话,不禁悠然神往,写下了《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的题目下面,有诗人作的注,写到“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由于谢尚的知人善任,与不拘一格赏识人才的佳话发生在牛渚,采石就成了历史上不遇之士发思古之幽情的处所。后人为纪念此事,在谢尚当年听袁宏咏诗的牛渚江边,建造了“赏咏亭”,又名 “怀谢亭”,将东晋和唐代两个名人联系在一起。
  横江馆
   
  过了太白楼,沿石阶而上,临近江边,眼前豁然开朗,向前走几步,就到了横江馆。这是唐朝采石镇横江津口的驿馆。横江,是指芜湖至南京之间的一段长江,长江流到这里,由原来的东西走向转为南北走向,也就是由南向北流去,过去人形象地说,江在这里横了过来,“横江”就是这样叫出来的。横江馆面朝横江,背靠牛渚矶峭壁,脚下江水奔腾,春夏之际,波浪拍击脚下的石壁,涛声昼夜不息。
  李白当年写下的六首《横江词》,其写作地点就是今天的采石,已为古今学者所公认。词中有“横江馆前津吏迎”句,说明李白当年曾在此做客。他站立在横江馆门前,举杯在手,长袖飘飘,极尽风流,将文人的潇洒倜傥展现得淋漓尽致。
   
  横江馆是观望浩浩长江的最好去处。站在馆前,只见视野开阔,远望长江,波澜起伏,水烟袅袅,哈,真是心胸开阔啊,不由得你从美景中体会到“浪打天门石壁开”、“涛似连山喷雪来”的奇异观感。
  行吟桥
  行吟桥坐落在太白楼西侧,桥下是一条涌动着清澈泉水的山涧,春季,涧壁上满是红花绿草,夏季,周边林木成荫,从涧底飘散来的清凉,沁人心脾,使你身心舒畅。而到了秋天,能够寻觅到许多散落在草丛间的点点红红秋果,令人欣喜。诗人李白曾经在牛渚矶吟唱,后来的历代文人前来凭吊诗仙,内心的怀念之情油然生发,涌动笔端,这样,顺其自然就有了行吟桥。
  踏上行吟桥,从太白楼那边吹来的清风,似乎带来了李白的吟唱,这是后来不少诗人在行吟桥上所感受到的,于是,有了这样的传说:清顺治时,桐城举士方文因对李白仰慕已久,会试未第特来采石凭吊。然而,天色已晚,太白楼大门已闭。方文便先登览了联璧台、蛾眉亭,然后顺山路行吟,至太白楼西侧,方文想借月色清风观赏夜景,不料木桥已断,无法通过。于是,他就在断桥处徘徊,浮想联翩,口出诗句,吟唱起来。不想,从太白楼中传出应答,我上句,你下句,就这样完成了一首诗。方文认定那是诗仙李白的潜心教导,从此,行吟桥之名传著于世,那以后,这里成了文人、游人瞻仰太白楼、寻仙觅踪、吟咏高歌的绝好去处。桥边一棵朴树,树龄已有140多年,为行吟桥增添了许多古朴的气息。
  2,诗词歌赋
  中国是一个诗国,历代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人华章广泛流传,人们如口语般能随心所欲地信口吟咏。
  采石是历代诗人流连的地方,这里不仅有山川美景,还因为这里既是诗仙李白的终老之地,也是历代诗家文人的荟萃之所。李白和他吟咏采石的诗文,以及后代名家文人墨客在采石留下的诗文和足迹,已为采石凭添了无数神奇而美丽的色彩。唐开元十二年,李白第一次来采石,就吟出这样的诗句: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当年,李白乘船顺流而下,舟穿天门,便把天门山的雄姿和穿越天门山后广阔的视野,通过此诗层次井然地表现出来了。此诗系千古绝唱,甚至有人认为是唐代七绝的代表作。天门山的雄浑壮阔之景,也随着这首诗的流传,更强烈地吸引着古今中外游人。
  天门山在牛渚矶的上游,约20公里,在当涂县西南长江两侧,也即由东、西梁山组成,夹江巍然对立,形如天门,江流其间,水急浪卷,似破门而出,威巍壮观。
  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秋季,李白溯江西上,赴江夏(今武汉)途中,泊舟牛渚,作《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此诗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清王士祯说:“此诗色相俱空,正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画家所谓逸品者也。”
  李白行走过的这块土地,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山川秀丽,景色幽美,史称“龙山南指,牛渚北临,襟江带湖,古称险要”。南朝大诗人谢 曾筑宅当涂青山,长期居住。李白一生眷恋这方山水,多次驻足当涂、采石,流连于山水之间,为这块土地留下了50多首千古名作。其中的一首《牛渚矶》这样吟道: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濮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你是不是也听到了脚下水底的音乐,身后猿猴的长吟,那是大自然的天籁,江中翻卷的浪花不时现出鱼肚的白色,岩壁上还常常能见到点点石萝红。
  后代寻觅李白足迹的诗书文人,在这里留下了数千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大诗人白居易的《李白墓》,抒发了历代诗人对李白的崇敬之情:“可怜荒垅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相距数百年的明代王世祯,来到牛渚矶,仍然能够感到“诵尔天门句,不风江自涛”,李白的那份千古豪气还长存在这里,见于云霞,蒸于山水。
  3,神奇的传说
  传说是一块土地上最绮丽的风景,是天边最灿烂的云霞。在采石这块土地上,你随意看到一个风景,就是一个故事,无意踩中一块石头,就是一个传说,诵读石壁上、古碑上一句诗词,那就牵出一个名闻遐迩的前代文化泰斗。时间在这里是多层次的,甚至是多时期多朝代的,你仿佛能看见唐朝的诗人在面朝长江吟诵,宋代的文士在石壁上题写诗文,关汉卿阮大铖在那精致的小楼上吟曲。
  [捉月台]
  采石最引人遐想注目的传说,是诗仙李白醉酒捉月的故事。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1月,李阳冰作《草堂集序》时说李白病重,未言其死,更未言其因病而死。但历代碑碣和诗歌记载,却有病死之说。可是,民间和学人,又多倾向与李白捉月溺死之说。五代时,王定保作笔记《唐摭言》云:“李白着宫锦袍,游传说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恰与民间流传的说法相吻合,至于说李白“傲然自得”,是人们对其一生傲岸个性的认同与赞扬,也是人们对李白的歌颂。
  千百年来,人们传说着李白落水后,不是顺江水往下游流淌,反而是逆流而上。在普通百姓的眼里,李白不是平凡人,他是天上的仙人,自然与普通人不一样了。人们给李白逆流而行的神话解释是,江中有一条鲸鱼驮着李白,升天去了。
  
  因为李白,采石成为历代文人荟萃之地。也因为李白跳江捉月的传说,使采石有了更多迷人的色彩。
  [石香炉]
  在太白楼文物陈列室里,有一只乳白泛红、斑纹清晰的石香炉。这香炉是由一块五彩石琢磨而成。传说这只石香炉与一个哑巴有关。很久以前,在一个大旱之年,一连七八个月,天上没有掉下一滴雨水,采石矶边的长江,江滩伸到了原来的江中心。
  在江边山上的广济寺里,哑巴和尚也和采石的百姓一样,为水奔忙。他是童年时因口渴喝了哑泉变哑的。他坚信,牛渚矶上一定有水,于是,每天,他一个人在草丛里找,终于看到了在一丛青草的上面,隐隐约约有一缕水雾,便一个人日夜在那里挖掘。不知送走了多少个星夜,洒下了多少汗水,井一天天深了。当乡亲们耳闻这事后,来到井下,哑巴和尚已经奄奄一息,在他身下是一块大石头,石下一片潮湿。人们扶起他时,他吐出一口鲜血,石头被染红了。经过大家的努力,把那块大石头吊出井口,人们看见,那是一块五彩的石头,夺目耀眼,周围的山水树木都被异彩映亮了。当人们把第一口水端给哑巴和尚喝,喝下去后,他重新能说话了。因为那年是“赤乌年”,井栏上就留下了赤乌井”三个字。后来有人的打水桶沉到井底,不久却在长江里找到,人们就说,这井底原来是通江的。
  至于那块彩石,人们说是女娲放在这里的石头。后来哑巴和尚将其琢磨成香炉。这也许就是采石地名的由来吧。
   
  [锁溪河]
  登上采石矶,就能看见,山脚下环绕着一条河流,叫“锁溪河”。这条河与采石矶,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采石矶在过去的文献中,都被称为牛渚矶,那是因为,在传说中,这个地方和牛有关联。传说牛渚矶的一个山洞呢,锁着一条金牛。有兄弟三个挖开了洞口。老三守在洞口,走进洞去的老二被跟随他身后的贪财老大打倒。老大捡拾了许多金子出来后,对老三慌称老二被金牛踩死,老三冲进洞去,骑上金牛,腾空而去。得到钱财的老大在采石建造了49间大瓦房,成为首富。但是,老二并没有死,醒来后,他沿着洞往前走,竟然来到了洞庭湖里龙王住的地方,听见龙王为采石人放走金牛的事,要扫平采石全镇。在得到龙王公主的帮助后,老二赶回采石,将消息告诉百姓们,百姓们搬走了。只有闭门不出的首富老大还居住在这里。虾兵蟹将将老大的房屋夷为平地。老三骑着金牛回来了,和老二一同与龙王兵马大战,最终锁住了龙王。
  千百年后,被锁住的龙变成了一条小河,老二变成了河上的桥,叫住锁溪桥。老人说,古时候在锁溪河里,可以淘出一粒粒金沙和金毛,金沙是龙王的汗珠,金毛是金牛的毛。
  环绕着翠螺山的锁溪河,一年年地流淌着,河里有一枚枚螺丝。它与采石矶最高峰的翠螺山有什么关系呢。这里也有一个堪与著名的《螺丝姑娘》的传说相媲美的故事。
  在这个传说里,采石本来没有山,是一个渔家小村。穷困的渔家孩子唐伢,将在锁溪河里摸到一个螺带回家中养起来。有一天,螺丝对唐伢说,你有什么愿望,我对能让你实现。从此,唐伢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是,县太爷得知后,派人来将螺丝抢走,在锁溪河边,螺丝越变越大,成了一座螺丝山,后人就叫它翠螺山。
  
  [三元洞]
  由采石矶沿石阶盘旋而下,就是“三元洞”。洞口有一座楼阁,傍山崖,临大江。登楼远望,浩渺的大江一展雄姿,尽收眼底;近处波浪汹涌,浪声不息。
  对三元洞的来历,民间有几种说法。一是说,有一举子曾在这里遇难,后“连中三元”,特在此建庙祭拜山水之神。另一种说发是,有三个学子上京会考,在此避难,后殿试得前三名,称作三元,并获高官,“三官”即由此而来。
  [大脚印]
 
  自古采石,兵家必争之地。马征麟在《长江图说》中,把采石和武昌、宣化、瓜洲并称为长江最险要地段它是长江重要的古律渡口,交通要道,沿江山峦连绵起伏,此处易守难攻,是长江南岸的屏障。这里是金陵古都的上游,仅距离45公里,唇齿相依,是最好的守都门户。
  唐贞观初,在这里设置采石戍,作为江防守御的重要据点。在这块土地上,前后发生过二十多次战争。
  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印记。
  沿采石江边挂壁的羊肠石道,走到江水汹涌之处,有一块突兀的巨石,石上有一只近两尺长、半尺宽的大脚印。这是真人的脚印,还是天外来客的足迹?没有书面的依据,只有流传在百姓中的传说。
  百姓们说,在元朝末年,朱元璋的副将常遇春带领兵马在长江的对岸和州(今和县),强攻扼守在传说的元军,但多次进攻均告失败。后常遇春深入元军,摸得元军兵力分布情况,请采石矶的当地百姓里应外合,在深夜进攻采石。江面上百船齐发,冲向采石。但采石可以登陆的地方,都有重兵把手,只有悬崖陡壁处才有空隙。常遇春站立船头,看到一块突兀的巨石,虽相隔十多丈,船只无法靠近,可常遇春大叫一声,飞跃而起,一只脚踩在巨石之上,登上江岸。元军大败。
  因为用力过猛,常遇春的脚印陷在石头上。
  [三台阁]
  采石矶的最高处,没有尖尖的主峰,反倒是一个约3000平方米的平台。在平台上,是一座巍峨的宝塔,就是三台阁。
  三台阁始建于明崇祯15年(1642年),是当时任户部主事曹履吉捐资兴建的,主要是为了检阅江防。但是,阁中所奉的文昌帝君,并不是主管功名、禄位的文曲星,在传说中,曹履吉的后人却和功名有理不开的关系。
  据传其后人曹忠文中举后,他的结发妻子过度兴奋而亡。之后,他搬到三台阁上读书,那座精致的楼阁,除了瓦棱,全是青砖砌成。树叶青了,黄了,不知不觉度过了半年时光。他的文友着急了,不让他再过这样的日子,硬是赶着让他成亲。在进入洞房后,曹忠文发现新娘在暗暗流泪,原来新娘有一个要好的小伙子。于是,曹忠文悄悄出门喊来了小伙子,让他们在洞房成亲,成全一对有情人。自己重新回到三台阁读书。当年的殿试中,曹忠文被钦点为头名状元。
  4,历史的纪念
  梅花碑与太白楼
  太白楼梅花碑的右下角,刻有清兵部尚书彭玉麟所书的诗:
  诗境重新太白楼,
  青山明月正当头。
  三生石上因缘在,
  结得梅花不用修。
  到此何尝敢作诗,
  翠螺山拥谪仙祠。
  颓然一醉狂无赖,
  乱写梅花几十枝。
  姑孰溪边忆故人,
  玉壶冰澈绝纤尘。
  一枝留得江南信,
  颇寄相思秋复春。
  太平鼓角静无华,
  直北旌旗望眼赊。
  无补时艰深愧我,
  一腔心事托梅花。
  据专家考证:诗中所说的“故人”,乃李鸿章、龚自闳、李成谋。他们都曾是彭玉麟的同僚和部属,在征战太平天国中,太白楼毁于战火,彭玉麟、李鸿章等很是惋惜。光绪二年,彭玉麟决定捐资重建太白楼,李鸿章也响应,捐俸塑了李白像。之后,彭玉麟一直关注着重建工程。在太白楼落成之时,他登临采石矶,一时回忆故友,遂托心驰于梅花,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
  关于梅花碑一事,历史学家罗尔纲1947年在《彭玉麟画梅本事考》中,说了这样一个故事。
  彭玉麟出生衡阳,幼小即到皖城外祖母家读书。外祖母有一养女王竹宾(彭呼为“姨”),比彭年龄稍长。他们从小在一起嬉戏相亲,及长,建立了爱情关系。彭十五岁离开皖城回衡阳,王竹宾泪眼相送,彭亦大哭。十二年后,因皖城舅舅逝世,彭将外祖母和王竹宾接至衡阳,当时王竹宾年近三十,两人仍然互相爱慕。外祖母病逝时,王竹病为尽孝道出嫁他人,两年后难产而亡。对王竹宾的死,彭悲痛万分,作《挽诗》、《感怀》:“剧怜窗下厮磨惯,难忘灯前笑语柔。生许相依原有愿,死期入梦竟无繇。”“徒留四载刀环约,未遂三生镜匣缘。”对与王的姻缘未成,痛悔莫及。他68岁时有《梦亡友情话甚洽》四首有云:“墓草青青万里遥,片时缱绻足魂销。谈心促膝依情甚,一唱金鸡复寂寥。”此后在赎回皖城旧宅时又作:“人亡此日空留屋,甥小当时只倚姨。”彭玉麟对王竹宾的爱情,在他一生的诗文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为采石文化园地增添一抹凄婉而哀怨的景色。
  黄仲则醉歌太白楼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望天门山》、《横江词》,象一座座矗立在的高塔,后来的许多文人望尘莫及。但也有一位青年才俊,被誉为“谪仙复出也”。
  黄仲则生于1749年,江苏武进人。家境贫困,九岁曾吟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名句。十六岁于三千人中取童子诗第一,有“乾隆六十年第一人”之誉,然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他在当涂生活五年,感受着太白楼所承载的李白那傲骨仙风,蕴含着先贤的诗韵灵气,常常自己独自登临采石矶,以刻意净化灵魂,引发诗兴。写有采石矶、青山、天门山的诗作品60余首。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三月初三,安徽学政朱筠在采石太白楼设宴,招待全省应试文人。二十四岁的黄仲则,身穿白袷春衫,潇洒瞩目。现代作家郁达夫在短篇小说《采石矶》中,这样描述黄仲则:“本来是纤长清瘦的他,又加久病之余,穿了一件白袷村衫,立在人丛中间,好像是怕被风吹去的样子。清癯的脸上,两点红晕,大约是薄醉的风情。”在郁达夫的小说里,黄仲则是个典型的“孤高自傲”、“负气殉情”不愿“卑污苟贱”迎合世人的人。
  这天,风和日丽,天朗气清。“八府”学子泛舟将渚,漫游山峦,临绝壁观涛,登楼阁远眺。当天际红霞浸染之时,太白楼的酒宴开始,在诗仙面前,文人酒兴大发。酒过三巡,学政朱筠提议:“今日采石山水不亚于兰亭,太白楼不逊于滕王阁,诸君岂可无诗以纪其盛乎?”言毕,大家和之如雷。但均平平耳。
  这时有人叫道:“此间正有大诗人,人谓‘与青莲最近者’,赋诗当请他来才对!”
  众人的眼睛都看黄仲则。黄仲则本无意在这喧哗大堂参与此事,但不能接受这份轻慢,豪气一振,略一思索,上前提笔,写下了一首《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
  红霞一片海上来,照我楼上华筵开。
  倾觞绿酒忽复尽,楼中谪位安在哉?
  谪仙之楼楼百尺,笥河先生文章伯。
  风流仿佛楼中人,千一百年来此客。
  是日江上彤云开,天门淡扫双蛾眉。
  江从慈姥矶边转,潮到然犀亭下回。
  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
  若论七尺归蓬蒿,此楼作客山是主。
  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作宾。
  长星动摇若无色,未必常作人间魄。
  身后苍凉尽如此,俯仰悲歌一徒尔。
  杯底空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
  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
  请将诗卷掷流水,定不与江东向流。
  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满座皆惊。朱筠叫道:“黄君真神仙中人也!”后者皆不敢吟,一齐搁笔,争相传抄此诗,一时,采石镇出现了“洛阳纸贵”。
  萧云从太白楼壁画
  走进太白楼,可以看到著名画家范曾的壁画,这是画家于1987年创作,后由北京东方艺术画社烧制的。
  太白楼内绘以壁画,古已有之。清朝康熙二年(1663年),太平知府胡季瀛上任不久,来到江津要地采石,发现谪仙楼变为一堆灰烬瓦砾,唯前人所供李白塑像由僧人移至其庵而幸免。胡知府觉得,作为一个读书人,不能目睹一代诗仙终老之地这样荒废下去。于是,筹措资金重建谪仙楼。
  经过一番不懈努力,谪仙楼重新屹立于旧址上。胡知府在新建的楼内巡视,看到空空的墙壁,便让当涂县令请姑孰画祖萧云从,为谪仙楼作画铭文纪胜。萧云从,字尺木,号默思、无闷道人、钟山老人,安徽当涂人。他工诗文、书画,尤擅山水、人物,师法唐宋元明诸名家,加以发展,自成风格。其山水构图繁复,行笔方折枯瘦,格调疏秀苍润,追随者颇多,人称姑姑孰派。他当时已经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性情孤傲,一向不喜与官家来往。但此次听说是为谪仙楼作画,不顾衰病之身,慨然允诺。
  萧云从来到谪仙楼后,先在李白像前作揖。是夜,他在楼内来回踱步,李白诗中的一个个场景在他的头脑里一幕幕闪现。他抓住李白一生“好山水,爱远游”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决定以泰山、峨眉、庐山、华山作构图,代表李白足行天下,“一生好入名山游”这一主题。主题确定后,他没有马上动笔,而是走出楼登上采石矶,观长江、眺远山,至晚才归,夜里在胸中勾画。
  第四天,萧云从挥毫作画。他成竹在胸,临壁泼墨。历时七日,一气呵成,画就“匡庐瀑布、峨眉烟云、泰岱旭日、华岳苍松”四大名山图,并作《太白楼画壁记》一文,将作画的过程记载下来,说他“解衣坐于先生书碣之末,偶罄遐思,急宏其气,以摅于丹青,推拖樾拽,疑有神助。竭道子(唐画家吴道玄)一日之功,生少文(南朝宋画家宗炳)众山之响,小豁胸中,狂焉叫绝。”又说,李白曾“瞻泰岱,登峨眉,读书匡庐,飞杯华岳,古风高韵,不殁人间,则名山之胜,仙魄攸存。”
  这四幅壁画是萧云从的代表作之一,博得后人的不断惊叹。
  郭沫若题诗太白楼
  1964年春夏之际,郭沫若来到马鞍山,怀着对李白的敬仰之情,登上采石矶。
  早年郭沫若就对李白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历史上一度出现抑李扬杜的倾向,使郭沫若萌发了研究李白的念头,这就是后来出版的《李白与杜甫》一书。
  这年5月5日清晨,天气晴朗,翠螺山在淡淡的霞光中,是那么悦目。郭沫若信步走在采石矶的石阶上,从江面上徐徐吹来凉爽的风,掠过耳际。不时,他被路边的花草和参天的树木吸引,一路品味着当年李白行走的心情,内心涌动着不息的诗潮。登上联壁台,只觉得,天地一瞬间豁然开朗,一眼望不到边的浩荡长江尽收眼底,天门山在远处淡淡的天色中,宛如两道蛾眉,长江从两山之间奔流而下,气势磅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雄伟的力量。郭沫若说:“只有李白能够这么深切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有这么深的笔力,把大自然生命的力量展示出来,他的胸怀真是无可比拟的啊。”郭老站立崖边,仰首远望,口中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吟完后说:“这首诗就是写的这里,诗里的景象,站在这里我全看到了,诗如画,画如诗啊。”
  一行人来到太白楼,讲解员介绍太白楼的历史变迁和历代名人拜揖的故事,郭沫若很仔细地听,还对馆里的一些文物作了评点。他对跟随的地方领导说:“太白楼就是一座李白博物馆,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让人一走进来,就能关照历史,受到教益。”又说,“太白楼里有千年文化积淀,能够留下不少文物,可以展示出来,增加可观内容。还应当雕一尊李白塑像,使人有一个直观感觉,再搞一些名人字画,渲染一下太白楼的内部文化气氛。这样就更吸引人了。”
  休息时,工作人员请郭老品尝采石的土特产:采石茶干。郭老品尝着茶干,那边已经摆好了笔墨纸砚,请郭老题诗。郭沫若喝一口茶,诗兴大发,挥毫而就:
  我来采石矶,
  徐登太白楼。
  吾蜀李青莲,
  举杯犹在手。
  遥对江心洲,
  似思大曲酒。
  赠君三百斗,
  成诗三万首。
  红旗遍地红,
  光辉弥宇宙。
  郭老这次采石之行,印象极深。后来他又作了一首《水调歌头》以纪此行。词云:
  久慕燃犀渚,来上青莲楼。日照长江如血,千里豁明眸。洲畔渔人布罾,正是鲥鱼时节,我欲泛中流。借问李夫子,愿否与同舟?  君打桨,我操舵,同放讴。有兴何须美酒,何用月当头。水调歌头游泳,畅好迎风诵去,传遍亚非欧。宇宙红旗展,胜似大鹏游。
  1971年,这首词被郭老收入他的《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至今仍为人们广为传唱。
  5,李白学术研究暨影响
   
  牛渚是唐以前的地名,采石是唐以后的地名。这块土地因为一位独步千古的诗人李白长眠在此,变得神圣而夺目。
  李白,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他的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明珠,历经千百年依然光彩夺目。江山多娇,骚人倾心,李白平生涉历山川,迹遍天下,然对采石,终其一生爱之不渝。晚年几乎都在这里度过,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数百年前,对李白的研究,就在我国文化界兴起。建国后,成立了许多研究李白生平和创作的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慕名而来采石的中外游人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1980年5月,64个国家驻华使节共114人的参观团在这里举行活动,随后,日本全国汉文字教学研究团、北海道汉诗协会旅游团、李白纪行访华团、唐诗爱好者访华团,以及亚欧美洲和港澳台的许多团体,都来这里研讨、交流。1985年5月,中日李白诗词研讨会在采石召开,接着成立马鞍山李白纪念馆。1989年,马鞍山市开始举办中国国际吟诗节,成立中国李白研究会,创办学术刊物《中国李白研究》,为国内国际李白研究者提供了交流传播的巨大平台,并已成为研究李白的学术中心、活动中心和交流中心。多年来,马鞍山人民关怀和支持李白研究活动,先后编辑、出版李白研究书籍多本:《李白与当涂》、《李白与马鞍山丛书》、《采石矶揽胜》、《历代名人拜谒李白》、《李白安徽诗文校笺》、《李白马鞍山诗文赏析》、《谢眺与李白研究》、《神奇的采石》、《李白诗魂系青山》等,《中国李白研究》已出版11辑(300万字)。
   
  目前,中国李白研究会正在积极筹建国际李白资料中心。经过多年努力,现已搜集到与李白研究有关的文史古籍图书10000余册,20世纪中国大陆李白研究论文3200篇,论著200多种,李白研究专家学者档案120份。同时在马鞍山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先后添置了多种现代办公设备,“China LiBai” 网站已进入实施阶段。在马鞍山市建立“机构健全、资料齐全、服务周全的国际李白资料中心”这一构想正在逐步实现过程中。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4-12-10 21: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54 编辑

楼主知识渊博,问好。

3#
发表于 2004-12-12 19: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54 编辑

请问楼主可是马鞍山人氏?
我很想念那里的干子

4#
发表于 2005-9-30 23: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2:55 编辑
最初由 袁和鲁 发表
楼主知识渊博,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14:18 , Processed in 0.0526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