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诗圣杜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3 2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 圣 杜 甫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数千年来的诗作,汇成了浩瀚的宇宙银河。在这浩淼的星河之中,李、杜二公,是我国诗坛的两个泰斗。李白“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中英豪之气,溢于行墨之外”(引自清赵翼《瓯北诗话》卷一);“少陵诗,宪章汉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其妙,则前辈所谓‘集大成’者也。李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引自宋严羽《沧浪诗话》)虽则如此,但杜甫之诗以现实为题材,为普通的黎民百姓、为国家的兴亡、民生的疾苦而歌而哭。虽是年代久远,如今读来,仍能发现隐含在诗句深处的丰富内涵和艺术价值,真切感人、振聋发聩。杜甫的诗历经千年而不衰,被后人广为传唱。历代文人名士,对杜甫充满崇拜之情,称杜甫的诗为“诗史”,尊杜甫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西南)人,生于河南巩县,为晋代名将杜预之后。杜甫在长安时,曾住在城南少陵附近,他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因他最后的官衔是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杜甫自幼生长在文学传统浓厚的家庭中,祖父杜审言是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由于其家庭中的文化艺术的熏陶,再加上“奉儒守官”的文化传统,对杜甫后来的中君报国、仁民爱物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的生活经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漫游时期(731-745)从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起,青年杜甫曾进行了两次较长的漫游。在这期间,杜甫结实了不少朋友,同时,雄奇峻伟的山川,多元的吴越、齐赵文化,是青年杜甫开阔了眼界,舒展了自己的胸襟。在这个时期写下的《望岳》,被后人成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在这漫游期间,杜甫留下来的诗作不多,多是一些五言的律诗和五言古诗。
  第二阶段  长安时期(746-755)  杜甫受自己家族中“奉儒守官”的思想影响,一直向往仕途,期望求得官职,能藉此有所建树,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当时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功名,屡屡受挫。为了寻找出路,他不断地写诗投赠权贵,期望得到举荐,但都毫无结果。在这十年中,杜甫目睹了权贵的贪婪骄横,边将的穷兵黩武,人民在租税和劳役的层乘盘剥下日益不堪重负,怨声载道。“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委婉地陈述了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写出了他当时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含屈忍辱出入贵族府邸,陪他们饮酒野游,内心悲辛的感慨和辛酸。杜甫自身的遭际使他在思想感情方面到生活方式,都更接近于普通百姓,更能理解同情人民大众的疾苦。天宝十载后(751),他陆续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等不朽的名篇。天宝十四载(755)冬,杜甫前往探视寄居在奉先的妻子,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深情,写出了当时社会上“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不平现实。十载长安的生活,杜甫亲眼看到了唐朝从盛世走向衰败。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杜诗约一百多首,其中优秀的诗篇大多是五七言古体诗。
  第三阶段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756-759)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向洛阳进发,“安史之乱”正式拉开了序幕。唐玄宗抵挡不力,仓皇逃亡西蜀,唐肃宗在灵武即位。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长安,奔赴肃宗的临时驻地风翔,受任为左拾遗。乾元元年(758)六月,杜甫因朝中新贵与旧臣的矛盾,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工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第二年春,杜甫回河南旧居探望亲朋故旧,一路上目睹了乱离时代百姓们在官吏的残酷压榨下的血泪苦难的生活,写出了无愧于“诗史”称号的著名的组诗“三吏”、“三别”。在这短短的四年里,杜甫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和唐王朝的由盛而衰,有一个皇帝身边的官员,变成了流离于荒凉蜀道上的贫寒交加的寒士。不幸的生活,折磨着诗人,也造就了诗人。“诗穷而后工”,杜甫在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二百多首,大部分都是杜诗中的杰作。
  第四阶段  飘泊西南时期(760-770)  这一阶段是杜甫最后的十一年,其中在蜀中八年,在荆湘两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的生活。刚刚经历了中原哀鸿遍野的战乱,杜甫对眼前的田园美景尤其珍惜,充满爱意写下了不少歌咏自然风光和感时忆弟的美丽诗篇。永泰元年(765)年,杜甫的好友严武突然病势。杜甫失去了依靠,五月率家人乘舟东下,离开了成都。之后杜甫迁往夔州,在夔州客居不到两年的时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高产期,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歌,有著名的组诗《秋兴八首》。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起程出峡,被想被归洛阳,因兵阻作罢,只能在江陵小住。在杜甫最后的两年里,诗人居无定所,在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飘泊往来。大历五年(770)年冬,贫病交加的诗人,在湘江的一叶小舟上,写下绝笔之作《风疾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至此,在寒风冷雨中,一代巨星就这样悄然陨落。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历来被后世文人推崇备至,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白居易、元稹的新乐府运动,在文艺思想方面显然受到杜诗很大的启示。李商隐的近体诗中讽喻时事的名篇,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造诣上,都深得杜诗的精髓。宋代著名诗人如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无不以杜诗为模板,在不同方面各自继承了杜诗的风格和传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这是杜甫自述其学诗态度和追求的目标。他不厚古而薄今,“上攀屈(原)宋(玉),俯视齐梁,但又不是一概否定,而是撷取其精英,吸取其营养,以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作品。“递相祖述”和“转益多师”,又是杜甫之所以可以成为“集大成”诗人的秘诀。唐代元稹元微之言,杜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宋人黄庭坚曾言:“子美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杜韩自作此语耳”。正因为杜甫“转益多师”,“读书破万卷”,故能“无一字无来处”;又因为他陶冶变化,自造新境,故又谓之“不从古人中来”,有创新精神。细读杜诗,无不知其渊源广阔,博采众长。
  杜甫作诗之妙,元气淋漓,随物赋形。杜甫以志士仁人之节,阐诗人比兴之旨,必能超群绝伦,冠古绝今。加上“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十二、三分者。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入无成语”(清赵翼《瓯北诗话》)宋末民族英雄文天祥被元人俘虏,囚居狱中时,用杜甫的五言诗集诗二百首。他在《集杜诗.自序》中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由此可见杜诗入世写理之透彻。“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这是杜甫自叙其诗歌创作的甘苦。诗中所谓“陶冶性灵”,就是内心的修养和人格的锻炼,这是诗歌创作的先决条件。陆游所谓“汝要真学诗,工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新诗”句,是杜甫自述其作诗态度和认真下功夫。仇兆鳌说:“诗篇可养性灵,故改复吟,且取法诸家,则句求尽善,而日费推敲矣。”(《杜少陵集详注》)。复引东坡之语:“老杜言‘新诗改罢自长吟’,乃知此老用心最苦。后人不复见其剞劂,但称其浑厚矣”。由此可见,虽为诗圣的杜甫,也是句求尽善,日费推敲,写诗非一蹴而就也。
  当历史的脚步跨入21世纪的今天,杜甫的诗歌不断地出现在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里,出现在人们学习的诗集中,研究杜甫诗歌的著作也是越来越多。有那么多人尊崇杜甫,研究杜甫,“杜诗学”成了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大学问。今天,杜诗对我们的意义何在?杜甫诗学中所体现的精神,是他那种忠君为民思想为基础,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各种美德的广义的仁民爱物主义思想。同时,学习杜诗,也是学习我国四千年来瑰丽的诗歌宝库中的点点滴滴,更好地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对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和审美素养,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观杜甫的其人其诗其情,我们心中不禁感慨,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象今天还生活在我们的身边。杜甫无愧于“诗圣”的称号,是笔者心目中的中国第一诗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1-4 15: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52 编辑

如此缜密又厚重的文字,读来受益非浅。
能感知秋水对杜甫了解甚深,潇洒的文字写尽老杜一生的历程。
其中包括了对仕途、对人生、对诗歌的造诣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
秋水不但写出了杜甫的一生,也充分的写出自己对古文化,对人生的另一种升华。
诗人已逝,文字却是永生的!
拜读好文!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06-1-9 12: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52 编辑

谢谢丫头!

4#
发表于 2006-1-21 16: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1:52 编辑

秋水此文厚重凝练,
精华鼓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19 16:21 , Processed in 0.05701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