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98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陶渊明自傲而自卑的家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9 1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读中国人的家史、族谱,最能体味到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家族的兴衰沉浮,与其一代又一代的士子荣辱与共。历史的时光对于人们的记忆来说,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淡化了许多人们宁愿忘记的事情,另一方面它又强化了一些人们乐意永远回忆的事实。于是,一些令人难堪的东西似乎被埋没了,一些令人愉快的东西却被放大了。陶渊明的历史记忆正是如此。
  千古人事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陶渊明有着一个既令他感到自豪、又觉得自卑的家族。正如一块标志着光荣史而又受创得不是地方的伤疤。因着这块“伤疤”产生的矛盾心理,一直盘旋在陶渊明心灵的深处。阅世愈久,而创痕弥深,好像老树杆上被岁月雕刻的痕迹。已近知命之年的陶渊明还翻开老黄历,选择一个吉日良辰,郑重其事地把二十岁的长子陶俨叫到面前,按照古代士冠礼的规矩,为之举行成人礼。一番仪式之后,陶渊明怀着复杂的心情向长子诉说起陶氏的家族。
  据陶渊明当时写下的《命子》诗说,陶氏的远祖肇自陶唐氏尧;到了周代,出现了一个官居司徒的陶叔振兴了陶氏。春秋战国之际,陶氏诸人感于天下大乱,便“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了;东晋,则有官至大司马、爵封长沙公的曾祖陶侃、任武昌太守的祖父陶茂和作安城太守的父亲陶逸。有心的人,只要稍微追究一下陶渊明详细开列的显赫世系、光荣名单,便不难发现他竭力掩饰的“伤疤”。陶渊明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皇朝的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在东晋的缔造史上,陶侃的功劳仅亚于著名丞相王导,史家因为常将陶大司马与王丞相相提并论,喻之为周代夹辅王室、分陕而治的周公和召公。皇恩浩荡使陶侃的门荫泽及子孙,陶渊明的祖、父亲便是由此做上太守的。陶渊明在诗中用假冒的手段,将陶氏的世系上溯到西周、两汉诸显赫的陶氏,无非是想洗刷由新贵、暴发户而招来的耻辱,换一顶“世族”的帽子。
  越是陶氏家族未能立身于门阀世族之林,陶渊明就越是对门阀世族表示兀傲不逊,越是显出他内心对于因种族而不能进入士族的自卑。魏晋早期名士向以反传统、轻门第著称。到后来,特别是东晋,名士头衔却也形成门阀世系。这不能不说是以个性解放为特色的玄学堕落。起点成为终点,思想史上常常出现这种“怪圈”。到了陶渊明这一辈,浔阳陶氏仍然被这种怪圈所笼罩。于是便出了陶渊明的《命子》诗。在夸耀其祖先远源、洪柯的自豪中,不免又夹杂了许多枯涩难言的自卑。东晋门阀世族的挤压下,陶渊明的心理与人格不免有些扭曲。
  晋简文帝咸安二年(公元372),是陶渊明永远难忘的一年。这年,陶渊明刚刚八岁,童蒙才开启,父亲便撒手而去。幼年丧父,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比沉痛的打击,何况陶渊明是个聪慧的孩子。在儿童、少年甚至青年人的心目中,父亲的地位与作用,是永远难以取代的。任何一个人的性情,恐怕一半的因素要从其父亲身上寻找。在陶渊明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位宽宏大量、平静澹泊的人。在贫寒与不幸中成长、生活的孩子,其性格大致有两种特征:或怯懦软弱、弩钝无能,或刚毅傲兀、刻苦自励。陶渊明大约属于后一类型。他有着志士的胸怀、豪侠的热血,也有着书生的好学、隐士的闲静。完整的性格与人格,从来就不是单一的。
  名士的血统增加了陶渊明的几分自傲,但也自惭。陶渊明性嗜酒、尚自然的作风,显然是对外祖父的仰慕。征西大将军恒温曾为孟嘉:“酒有何好,而卿嗜之?”孟嘉笑答:“只因明公不得酒中趣尔。”温又问:“听音乐,为何你说琴丝不如竹管,竹管又不如人歌?”孟嘉妙答:“渐近自然。”尽管陶渊明颇得了几分外祖父的名士气,然后士族却从来没有人承认他是名士,连他的朋友颜延之也称他是隐逸之人。这正是陶渊明感到悲哀和自惭的又一方面。读中国家族史,切不可忘记姻亲的关系。
  可以说,是家世的特殊背景、家境的破落和特定的士族时代,最终铸就了陶渊明自傲而又自卑的心理、性格和人格。最终,他走上了由仕而隐的人生道。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06-4-21 01: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8 编辑

的确,千古人事相同,一个人的家世可以影响其一生的命运。
选材新颖,主题鲜明,历史的记忆贯穿全文。
问好~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21 14: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8 编辑
最初由 落梅 发表
的确,千古人事相同,一个人的家世可以影响其一生的命运。
选材新颖,主题鲜明,历史的记忆贯穿全文。
问好~

谢谢落梅斑竹,请多指教啊。

4#
发表于 2007-4-12 1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8 编辑

是的。能融入主流,也是陶的愿望,但是六朝的门阀的客观现实不给他机会。陶也是无奈。但是陶在心灵找到了一种平衡的支点,这种探索就有了共鸣。这样的事情不是只是发生在陶一人身上,不只是在六朝才会有的,而是以前会有,现在会有,往后也会有的。所以这也就是一个人性的共性,一个知识分子面对人生的共性了。因此,也具有了不凡的感染力!

5#
发表于 2007-4-13 00:4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9 编辑

这样的事情不是只是发生在陶一人身上,不只是在六朝才会有的,而是以前会有,现在会有,往后也会有的。
说的对!

6#
发表于 2007-4-13 23: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9 编辑

落梅好!小只只好!赞同两位的点评,古来饮者留其名,但隐者更会留其名,陶渊明这个饮(酒)和 那个隐都占全了,探究陶渊明的所做所为及内心世界,我们只能从历史留给我们的文字中寻找,而这正是一个谜,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思考和遐想。

7#
发表于 2007-6-8 1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3:29 编辑

独特的见解。欢迎争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15:48 , Processed in 0.05232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