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51|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三种创新的互动关系辨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1 09: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人类从哪里来?——生产力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技术创新是原动力的强大源泉

  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猿从树上下来,站立行走演化成人类,是劳动锻炼了猿的思维能力,在劳动中学会使用工具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质的飞跃。人类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从小范围群居到大规模形成社会,更是有赖于人类使用工具能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从农业文明社会,到工业文明社会,再到信息文明社会,人类从实践中学习到的劳动能力的提高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原动力。这种原动力就是生产力。

  人类改造世界能力的重大提高就是技术创新,它是原动力强大的源泉。在人类早期社会,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生产力的提高伴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工具的改进正是重大技术创新的结果;在近代工业社会,从纺织、钢铁、石油重化工及电力、汽车到IT产业,每一个当时的新兴产业中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能力的提高也是伴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同样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按照技术本身的含“金”量和市场前景即技术成熟度和市场化应用程度来划分技术创新,有三个层次:低级的技术创新带来生产能力在小规模范围内的小规模改进,一般是企业生产工艺的改进;中间层次的技术创新带来特定行业或特定区域的生产力能力改进,一般是一个行业内或者一个国家内的生产技术标准的改进;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带来多个行业和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能力的改进,一般是具有对其它行业的高渗透性、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高关联性和市场化程度好的高成长性的技术创新,如IT技术带来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高渗透性)、形成了与信息产业内部的微电子、半导体、激光、超导等产业的互动发展(高关联性)、产生了美国持续近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新经济时期”(高成长性)。

2、人类要向何处去?——发展观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观指导思想

  这实际上说的是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问题,它是人类追求的心理主观东西,受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制约,客观条件的变化决定人们的追求目标,“路漫漫其修远,人类将上下而求索”。

  在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之前,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农业,常受洪水、旱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基本上要“靠天吃饭”。人类早期力量的弱小和对物质匮乏的忧虑,就很容易产生“自然异化于人类,人类征服自然,最大化地向自然索取”的思想,形成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二元对立论。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为代表的西方近代自然观就是通过主客体二元的划分,强调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对立,形成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利益去管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从理论推向实践的代表是英国哲学家培根和洛克,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口号,洛克认为“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

  特别是在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功增添了人类战胜和驯服自然的信心,在由科技革命引导的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类利益为中心的发展观具体地指导了人类的实践,发展被归结为经济的增长。GDP被认为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指标,追求GDP的高速增长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主要目标。但是,随着人口增长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加大;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大量消费导致经济无限增长的经济价值观使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在核武器、核试验以及空间领域的竞赛,使人类和地球处于战争的恐吓甚至毁灭的危险之中。上述的种种因素,使人类意识到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改变高消耗、高破坏、高浪费的生产方式和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保证社会和经济贸易的公平,维护世界和平,追求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目前,以“人与自然的协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协调”、“工业进步与农业发展的协调”等等为代表的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的二元对立统一论越来越被人类所强调和认同。

3、通向人类“归处”之途——“路径”,制度创新是对路径的优化

  在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发展生产力实现人类理想追求的过程就是从“猿”到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我们可以称其为“路径”。所谓“路径”,即从一点到另一点的通道。人类发展的路径即从“蒙昧人”到“全面发展的人”的通道。

  “路径”具有“阶段性”的特征。“路径”的阶段划分,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划分法。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沿用摩尔根《古代社会》的分期法,把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期、野蛮时期和文明时期三大时期。从社会形态上又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有时他们又把人类历史分为史前时期和文明时期两个时期。对文明时期,除按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以外,人们还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也叫信息文明)来进行区别和划分。无论哪种划分法都是在为了说明一个问题——“路径”的阶段特征是怎样的。关于划分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讨论实际上是从以技术创新为主线的产业创新的角度对工业革命以来的人类发展“路径”特征的讨论,第六次产业革命也是“路径”的一个阶段。

  “路径”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个国家所经历的“路径”是不尽相同的,中国跨过了资本主义社会时期,美国则跳过了封建社会时期,英国是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到封建社会的。

  另外,构成路径的每一个阶段还具有“差异性”的特征。由于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平衡特性,中国的奴隶社会时间跨度短于欧洲的奴隶社会时间跨度,而封建社会却要长的多。英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时间跨度要远大于美国。

  造成路径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因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这些因素就是劳动、资本、技术、自然资源、社会制度和道德体系等等,归纳起来有三方面: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在不同时期可能是积极因素,也可能是“干扰项”,形成“瓶颈”和“误导” 。制度创新就是人类在特定阶段的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的对路径的优化,优化的对象是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制度约束条件;优化的主观目的是使其更具有适应性,形成积极因素、排除干扰项;优化的客观效果取决于指导制度创新的发展观的科学性。
   
4、分工是“原动力”的组织结构,产业创新是组织结构的升级

  人类生产活动的组织结构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个人从事衣、食、住、行每个环节的全部劳动,以实现自给自足,如鲁宾逊的孤岛生活; 一是群体生活中的分工协作,大多数情况下的人类生存与发展需要“分工”这种组织结构的存在。人类所需的大部分物品必须通过交换获得,交换引起分工。“分工”不是人类智慧、计划或政府干涉的结果,而是人类“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一自然倾向的产物。

  分工促进了“原动力”——劳动生产力的进步,因为:劳动者的技能因专业分工而日进;生产环节的时耗因分工而节省了时间;生产工具因分工的存在而得到大规模的改进等等。

  人类已走过的“路径”中每次重大的进步都伴随着重大分工的出现。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农业社会;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工业社会;现代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正从传统的工业中分离出来,形成“后工业社会”。

  所谓“重大分工”其实就是分工形成的新的生产组织结构即产业创新,它能够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的飞跃,表现为物质财富的快速增长。从人类以往走过的“路径”来看,这种重大分工形成的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农业社会的第一产业创造了绝大多数的财富;工业社会的第二产业是绝大多数财富的创造主体;后工业社会的第三产业将是财富的主创造者。信息技术的发展正赋予了第三产业以强大的创造力,美国自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经济”是以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制造为主要内容的,随着新技术的成本竞争期到来,美国正逐步转向以技术的研发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而新技术的研发大多在新兴的第三产业(科研机构)大规模地展开。

  另外,还存在“较低级的分工”,这些分工是行业内、企业内的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配合对效率改进的分工。
不管怎样,在路径中,“原动力”(生产力)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组织结构(分工)的存在,特别是重大分工对人类在“路径”上的前进起到了划时代的意义。这种重大分工形成的新产业——新的生产力组织结构,就是产业创新,而产业创新实际上就是生产力组织结构的升级。

5、总结:

  劳动实践是人类的起点,劳动能力(生产力)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其核心是技术创新,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实现人类跨越式前进,它是人类进步中“硬”的规定;来源于劳动实践的发展观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指向人类的归点,它是“软”的规定;在起点与归点之间形成了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路径”,技术创新是路径的主线,不同国家因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路径”,发展观指导下的制度创新是对既定路径的优化;作为重大分工的产业组织创新是对生产力配置形式的创新,依托于重大技术创新。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21 09:27 | 只看该作者
劳动实践是人类的起点,劳动能力(生产力)作为人类发展的原动力,其核心是技术创新,高层次的技术创新实现人类跨越式前进,它是人类进步中“硬”的规定;来源于劳动实践的发展观对未来具有指导意义,指向人类的归点,它是“软”的规定;在起点与归点之间形成了具有阶段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路径”,技术创新是路径的主线,不同国家因不同条件选择不同的“路径”,发展观指导下的制度创新是对既定路径的优化;作为重大分工的产业组织创新是对生产力配置形式的创新,依托于重大技术创新。
3#
发表于 2006-4-22 10:19 | 只看该作者
深刻。
4#
 楼主| 发表于 2006-4-23 09:2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许也 发表
深刻。

问好许版!
5#
发表于 2006-4-23 16:57 | 只看该作者
学到了许多新东西。
6#
 楼主| 发表于 2006-4-24 19:29 | 只看该作者
最初由 杨灵燕 发表
学到了许多新东西。

问好杨灵燕朋友!
7#
 楼主| 发表于 2006-4-26 08:05 | 只看该作者
再次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4 10:53 , Processed in 0.05200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